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总裁级博客向文波连续发表网络日志,重新挑起对悬而未决的徐212收购案的争议
至今仍未有定论的凯雷—徐工收购案,正遭遇一名博客的挑战。只是这名博客的身份有点儿特殊,他正是三一重工(SH 600031)的总裁,同时也是其母公司三一集团的执行总裁,他叫向文波。
向文波于2006年6月8日在其网络日志上发表了一篇题为《三亿美元,三一可以收购徐上吗》的文章,提出问题:全盘接受凯雷方案,并加价30%也就是26亿元,三一能否收购徐工?
经媒体广泛报道后,旋即令前一段时间围绕外资并购引起的争论再掀高潮。此前在2005年10月,凯雷与徐工集团达成协议,以3.75亿美元的代价收购后者核心资产——徐工机械85%股权。据称,这一代价由三部分组成:2.55亿美元为购买股权的价格,6000万美元用于对徐工机械的增资,剩下6000万美元为“对赌协议”的体现。在各界人士争执不下时,管理层对这一并购案也迟迟未做出最后裁决。(详见本刊2006年6月号)
向文波在文章中颇为愤慨,“三一不但梦想未能成真,反而背上了‘将徐工逼走海外’的黑锅!这真是天大的冤枉!”因为此前有媒体将三一参与徐工改制的愿望描述成一个阴谋——“三一重工准备借合作拖垮徐工,其动机就是让徐工晚改制三年,无奈之下,徐工决定采用招投标方式选择国际投资者”。他极力否认了这种猜测,并表示,“三一这样做既是为了自己,也是为了国家。因为制造业是国家的战略发展产业,而战略发展产业发展的主导权是国家主权!作为行业的一分子,我们不希望国家主权受到伤害!因为,这是一种耻辱!”
之后,在6月12日,向文波又在博客上声称,三一集团愿再加价1亿美元,以4亿美元收购徐工。三日之后(6月15日),三一重工对此发布公告称:2003年底,三一集团就参与徐工改制问题进行过认真研究,当时集团内部所评估的徐工集团50%股权价值2亿美元左右,并提出参与徐工改制的愿望,同时认为“向文波先生的观点是一种博客行为,表达的是个人对徐工改制的看法,尚未上升到实质性推动的阶段”。
而向文波在接受采访时则称,将会于6月底之前对商务部和徐工提出正式的收购要约,并于6月15日再次在网络日志上发表了名为《徐工闯关推演》的文章,推测徐工收购推手可能采用如下三种方法闯关:1.苦肉计,恶化徐工经营、制造经营危机、迫政府同意。2.政府攻关,凯雷背景很深厚。3.组织专家游说。
由于向文波发表一系列言论时,正值三一重工(第一家进行股改的上市公司)股改后第一批受限股票可解冻上市流通之际(从6月19日始),有市场人士甚至认为,不排除其有故意拉抬二级市场股价的嫌疑。
处于舆论漩涡的徐工机械原本就在苦等商务部的审批,此时的压力之大可想而知,其副总经理王岩松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明确表示:“即使徐工与凯雷的重组不被国家批准,徐工集团也不会选择三一。”他称,徐工选择合作者的标准是“战略发展相吻合、价值观相互融合的优秀企业”,言下之意显然是认为三一并不符合条件。
王岩松同时指出向文波及三一方面在说谎,在他提供的一份《三一控股参与徐工机械改制项目建议书》中显示,2003年10月,三一提出的参与徐工改制的方案报价为8亿一10亿元,而不是现在所称的2亿美元,更不是4亿美元。
但三一方面有理由感到委屈,据说在2004年的招标时,他们连与徐工方面坐下来谈判、正式沟通的机会都没有得到,并且“徐工从来没有向三一告知不让去的理由。”而徐工方面则称,三一当时在30多家徐工改制参与者中报价处于倒数一二位,“德隆的报价是2.2亿美元,三一如此低的报价,低于海外投资者,也低于国内投资者”,报价低、实力有限是出局的直接原因。
假设三一集团真的有意竞购徐工机械,向文波的愤慨显然并无助于事态的进展,即便是加价也不能说明问题的实质,毕竟收购中价格并不是惟一决定因素。而徐工方面究竟是否曾给过所有竞购者以公平竞争的条件,才是这一争端的关键,究竟三一是否符合条件则是另外的话题。这一争端如果要闹上台面,对管理层而言无疑又是一大考验。
英国《金融时报》:目前中国国内对外资收购著名中国企业存在反对力量。向文波的言论是想要设法利用这股力量。 《证券时报》援引徐州市政府有关部门的看法:徐工机械的改制是经过省、市两级国资部门审定后做出的定论,有德勤的审计为依据,以政府聘请的摩根大通为财务顾问,引用国际惯例所采用的企业价值评估方法所得出的市场价值为依据,所谓国有资产流失和贱卖没有任何法律根据。
至今仍未有定论的凯雷—徐工收购案,正遭遇一名博客的挑战。只是这名博客的身份有点儿特殊,他正是三一重工(SH 600031)的总裁,同时也是其母公司三一集团的执行总裁,他叫向文波。
向文波于2006年6月8日在其网络日志上发表了一篇题为《三亿美元,三一可以收购徐上吗》的文章,提出问题:全盘接受凯雷方案,并加价30%也就是26亿元,三一能否收购徐工?
经媒体广泛报道后,旋即令前一段时间围绕外资并购引起的争论再掀高潮。此前在2005年10月,凯雷与徐工集团达成协议,以3.75亿美元的代价收购后者核心资产——徐工机械85%股权。据称,这一代价由三部分组成:2.55亿美元为购买股权的价格,6000万美元用于对徐工机械的增资,剩下6000万美元为“对赌协议”的体现。在各界人士争执不下时,管理层对这一并购案也迟迟未做出最后裁决。(详见本刊2006年6月号)
向文波在文章中颇为愤慨,“三一不但梦想未能成真,反而背上了‘将徐工逼走海外’的黑锅!这真是天大的冤枉!”因为此前有媒体将三一参与徐工改制的愿望描述成一个阴谋——“三一重工准备借合作拖垮徐工,其动机就是让徐工晚改制三年,无奈之下,徐工决定采用招投标方式选择国际投资者”。他极力否认了这种猜测,并表示,“三一这样做既是为了自己,也是为了国家。因为制造业是国家的战略发展产业,而战略发展产业发展的主导权是国家主权!作为行业的一分子,我们不希望国家主权受到伤害!因为,这是一种耻辱!”
之后,在6月12日,向文波又在博客上声称,三一集团愿再加价1亿美元,以4亿美元收购徐工。三日之后(6月15日),三一重工对此发布公告称:2003年底,三一集团就参与徐工改制问题进行过认真研究,当时集团内部所评估的徐工集团50%股权价值2亿美元左右,并提出参与徐工改制的愿望,同时认为“向文波先生的观点是一种博客行为,表达的是个人对徐工改制的看法,尚未上升到实质性推动的阶段”。
而向文波在接受采访时则称,将会于6月底之前对商务部和徐工提出正式的收购要约,并于6月15日再次在网络日志上发表了名为《徐工闯关推演》的文章,推测徐工收购推手可能采用如下三种方法闯关:1.苦肉计,恶化徐工经营、制造经营危机、迫政府同意。2.政府攻关,凯雷背景很深厚。3.组织专家游说。
由于向文波发表一系列言论时,正值三一重工(第一家进行股改的上市公司)股改后第一批受限股票可解冻上市流通之际(从6月19日始),有市场人士甚至认为,不排除其有故意拉抬二级市场股价的嫌疑。
处于舆论漩涡的徐工机械原本就在苦等商务部的审批,此时的压力之大可想而知,其副总经理王岩松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明确表示:“即使徐工与凯雷的重组不被国家批准,徐工集团也不会选择三一。”他称,徐工选择合作者的标准是“战略发展相吻合、价值观相互融合的优秀企业”,言下之意显然是认为三一并不符合条件。
王岩松同时指出向文波及三一方面在说谎,在他提供的一份《三一控股参与徐工机械改制项目建议书》中显示,2003年10月,三一提出的参与徐工改制的方案报价为8亿一10亿元,而不是现在所称的2亿美元,更不是4亿美元。
但三一方面有理由感到委屈,据说在2004年的招标时,他们连与徐工方面坐下来谈判、正式沟通的机会都没有得到,并且“徐工从来没有向三一告知不让去的理由。”而徐工方面则称,三一当时在30多家徐工改制参与者中报价处于倒数一二位,“德隆的报价是2.2亿美元,三一如此低的报价,低于海外投资者,也低于国内投资者”,报价低、实力有限是出局的直接原因。
假设三一集团真的有意竞购徐工机械,向文波的愤慨显然并无助于事态的进展,即便是加价也不能说明问题的实质,毕竟收购中价格并不是惟一决定因素。而徐工方面究竟是否曾给过所有竞购者以公平竞争的条件,才是这一争端的关键,究竟三一是否符合条件则是另外的话题。这一争端如果要闹上台面,对管理层而言无疑又是一大考验。
英国《金融时报》:目前中国国内对外资收购著名中国企业存在反对力量。向文波的言论是想要设法利用这股力量。 《证券时报》援引徐州市政府有关部门的看法:徐工机械的改制是经过省、市两级国资部门审定后做出的定论,有德勤的审计为依据,以政府聘请的摩根大通为财务顾问,引用国际惯例所采用的企业价值评估方法所得出的市场价值为依据,所谓国有资产流失和贱卖没有任何法律根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