牵-发而动全身

来源 :中国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piderkis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一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也是扩大知识积累、强化能力训练的一个有效途径。如果能抓好阅读教学,将会“牵一发而动全身”——既能带动课外阅读,帮助学生高效地获取各种直接或间接的语言材料,又能提高对语言的感悟与运用能力,带动其他语文素质的综合提高;同时也强化了思维训练,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形成健康个性大有裨益。
  
  一、释“疑”与激“趣”——引发“探究式”与“专题性”课外阅读
  
  朱熹曾经提出:“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方是进矣。”学生的阅读若能达到这样的境界,其长足发展将指日可待。教学中,我仔细研究了初一学生的心理特点,发现随着知识的丰富与视野的扩大,他们的好奇心大大增强,而且由于绝少畏惧,对什么事情都敢于大胆质疑。针对这些特点,我认为教师如果能将“释疑”作为“激趣”的切入口,必定会激活课外阅读,有力地推动课堂教学。
  如教学《木兰诗》这篇课文时,学生对“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两句提出了疑问:既然木兰天天和男子一起风餐露宿,征战沙场,她的身份怎会不被发现呢?在广开言路、各抒己见的课堂讨论之后,我将学生的思路集中到这样一个疑点上:花木兰是否裹过脚?中国妇女的裹脚史又是怎样的呢?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进行课外阅读,兴趣自然十分浓厚。
  又如学习《勇气》一文时,学生对时代背景理解得不够透彻,因而不能很好地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我就选择了“二战时的诺曼底”作为突破口,鼓励学生从这一点生发开去,在课外阅读中搜寻有关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史实资料与趣闻轶事,并组织学生进行相关讨论,增进对作品的理解。学生的视野—下子涉猎到了一个非常宽泛的范围,阅读兴趣得以培养,也提高了阅读效率。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课文无非是例子。”“语文教学的成功,在于学生自能读书。”这一教学思路在巧妙地引导学生进行课堂释疑、激发阅读兴趣的同时,又能有的放矢,放中有敛,使课外阅读具有一定的指向性和目的性。学生投身到这种全开放的专题探究性阅读中,必然会有极大的收获。
  
  二、巧“背”与妙“感”——注重积累熏陶,强化语感训练
  
  与以往相比,新教材中要求背诵的篇目明显增加,这应基于下述三点考虑。
  
  1 学生心理发展的需要
  进入初一,学生的记忆力达到旺盛时期,擅长熟读、背诵,若能抓住这一时机督促学生进行文学积累,将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2 语感训练的需要
  语文课堂教学必须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致力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而在熟读成诵的语文实践过程中,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必将得到提高。
  
  3 阅读教学的需要
  在阅读的基础上进行背诵,能促使学生更好地“体会作者的态度、观点和感情,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思路,领会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更好地“感受作品中的形象,欣赏优美、精彩的语言”,从而完成对作品的把握。
  所以我认为,教师若能引导学生巧“背”,必然会使学生产生妙“感”,从而取得极佳的教学效果。
  教背《口技》一文时,我一方面将品读三个场景作为训练重点,鼓励学生从意境的体会入手,在结构的自然停顿、语气的轻重、语速的徐缓、语调的高低变化中读出“宁静-喧闹-复归宁静-响声大作”的变化过程;另一方面,将品读侧面描写作为训练重点,让学生借助想象,模仿出宾客的身体动作、面部表情,进而揣摩出人物的心理。这样既巩固了记忆的效果,又强化了语感训练。
  教背《愚公移山》第三自然段时,我先要求学生在感知全文之后分角色对该段进行朗读。熟读之后,再让学生进行情境对话,充分体会智叟一开始的自以为是到最后的哑口无言、羞愧难当,体会愚公的理直气壮、胸有成竹和反驳时的针锋相对、满怀信心,在此基础上再进行背诵。学生直接触摸到了作者的思绪,口语表达更准确、到位,分寸感极强,这样就能在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中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借助这种“读中品、品中读”的教学思路,不仅强化了语感训练,而目有力地带动了思维训练。同时,由于要求背诵的多为名家名作,它们在思想境界、艺术造诣上都达到了相当的高度,所以对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与健康个性的形成都极为有利。
  
  (作者单位:山东省威海九中)
  (责任编辑:刘福才)
其他文献
近年来,教育问题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但细究其关注的对象,便不难发现,其中大多数是教师、教学、课程和制度,而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其他因素往往关注得很少。我们关注的学校改革潜在地带有宏大叙事的片面性,以致掩盖了那些不在我们视野之内的问题的特殊性,而学生的话语权和沉默权正是在此掩盖之中。  日本东京大学佐藤学教授以教育专家特有的敏锐力和探索精神,以创造活动、合作、反思的综合学习课程为主线,用亲身经历,
电影中的教师形象不仅能够让现实生活中的教师反观自己的职业行为,也能够直观地反映公众对教师的角色期待。由著名导演陈凯歌执导的电影《和你在一起》向观众展现了两种不同类型的教师,一种以“离经叛道”的江老师为代表,一种以“威严狡黠”的余教授为代表。这两种类型的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对学生的态度都大相径庭,却又有各自存在的客观原因,给观众留下了无限的思考空间。  我们需要离经叛道的江老师?  江老师的第
阅读是重要的,因为连皇帝都知道“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阅读是重要的,因为“读一本好书,就是和高尚的人谈话”;阅读是重要的,从人类发展的意义上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从某一方面可以说,阅读指数决定着一个人的素质指数、幸福指数。  但生活中,世人阅读状况是令人堪忧的。许多场合你不难发现这样的女孩儿:外表靓丽,但是谈吐俗不堪言;你也可以看到这样的男孩儿:时尚帅气,但是思想肤浅,让人可笑。电视里
在百里泰山的西北麓,在灵岩古寺的塔林边,紧挨着飘带似的104国道,古船似的济南市长清五中飘摇在大山的皱褶里。一座三层小楼,几排20世纪六七十年代盖起来的平房,一个建在半山腰上的操场……在连绵的大山里,这样一座小小的校园显得那么瘦弱,那么渺小。但这里有歌声,有欢笑,有朗朗的读书声;这里有活泼的孩子,有勤奋的老师,有一套在山东省崭露头角的“反串互动”教学法,有一拨拨前来参观学习的取经人。所以,这里成了
花了将近一年的时间,我才在工作的“边缘”读完刘铁芳教授的旧作《走在教育的边缘》。读书不仅仅是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发思考,于是我从古巴传奇英雄格瓦拉想到东方圣女张志新,从克拉玛依友谊馆的火灾想到泰坦尼克号的海难,从民国时期的教育想到如今的学校,一直挥之不去的疑问是,当今教育最需要什么?或者说,当今教育最缺少什么?  格瓦拉是近代最具传奇色彩的革命英雄,壮烈牺牲时年仅39岁。他长相英俊,出身上流世家
题记:献给我最敬爱的姥姥,并以此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  我已经忘记了,有多少次看见学生来祭拜过您。在与他们交谈的过程中,我总不免伤感而悄悄落泪,谈得最多的莫过于如果您生活在现在,就不会那么早过世了。  眼前又浮现出你那上身穿着小红方格子衬衫、两根麻花辫又长又粗直垂到腰间、一条蓝色的土布裤子和一双磨得都褪色的小布鞋的形象。甜甜的笑脸上那深深的两个酒窝透露着你的温柔和智慧。学生们都爱看您的笑脸,每天
在北戴河时,我有幸与刘希圣老师做邻居。他是一位特级教师,早年师从我国著名作家苏叔阳先生。当时,他已经退休,但在唐山、秦皇岛二地依然斐声教坛,许多学校争相高薪聘请。但他始终固守着华夏中学,只是为了报答张晓明校长的知遇之恩。  我最敬佩的,是他对教育事业的热情与执著。  他曾对我说:“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首要的是写一笔好字,知识面要广。学生一问就倒的老师是站不住脚的。”以前我觉得自己的字写得蛮不错,知识
新教师是指教龄低于五年,职称在三级以下的青年教师。[1]新教师处于初任教阶段,教学实践经验不足、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存在缺陷,他们需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而新教师第一年的教学情况将极大地影响他们可能达到的教学效能水平,特别是对教师行为起调节作用的职业态度,将会持续数年乃至影响整个职业生涯;也将影响新教师是否继续留任。[2]因此,新教师良好的专业成长是教师今后发展的铺垫,新教师的专业成长需要足够的支持
巴西教育家保罗弗莱雷(Paulo Freire)是一位举世闻名的教育实践家和理论家,他在拉丁美洲和非洲开展了长期的卓有成效的教育实践,并在实践中积极反思处于不利境遇的社会底层群体(被压迫者)的受教育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尖锐而又深刻的观点,如人性化与非人性化、压迫者与被压迫者的阶级划分、对传统的“银行储蓄式”的教育观的批判及主张“提问式教学”等。正如编者在《被压迫者教育学》序言中所说的一样,“它不是一
2010年11月13日,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范敬宜在京逝世。短短几个小时里,大学生们常用的人人网、开心网、校园BBS上,转发讣闻、寄托哀思的帖子占满了一个又一个页面,新浪微博有留言数千条。  这位79岁的老人之所以赢得这样的敬爱,并非因为他《人民日报》原总编辑的头衔,并非因为他正部长级领导的官阶,而是因为网友追忆的一件件小事:  他熟悉学院几乎全部学生,叫得出许多人的名字,甚至毕业好几年的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