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河南省魂

来源 :时代报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angjb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他们身上都有这样的品质:艰苦奋斗、自强不息、一心为民、无私奉献……他们爱脚下的那片土地,爱那片土地滋养的人民,爱得深沉,爱得无怨无悔,并为之不懈奋斗,奋发图强!
  这是2013年最后一次选题会,作为一年的压轴,最后一期杂志,编辑们很想做出彩。
  会前,主编意味深长地说:“一年来,咱们连续报道了几期影响中国历史的河南人,他们的精神和行为曾经照亮了一个又一个时代,这期,让他们同台亮相,做一个河南典型人物群像。”
  河南典型人物群像,一下子像电影回放一般,把我的记忆拉回到曾经采访的很多瞬间。
  每每想到焦裕禄,想到兰考曾经颗粒无收的盐碱地和如今遮天蔽日的泡桐树林,想到兰考人声泪俱下地说“他是活活累死在这里的呀”,想到兰考如今日新月异的面貌,我就想,究竟是什么样的精神和情怀让焦裕禄为之忘我奉献,死而无憾?
  每每想起曾经“恨山、怨山”的林州人,为了改变世世代代的窘困生活,十万大军战太行,修建了红旗渠。想起十万大军出太行,大力发展建筑劳务;想起十万大军美太行,建筑大军回乡兴办企业富裕家乡,我就想,究竟是什么样的意志和魄力让他们为之奋斗,为之自强?
  每每想起史来贺,想起他那句“跟党走,拔掉穷根,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的铮铮誓言,想起带领刘庄人车推、肩挑、人抬,起岗填沟,拉沙盖碱,用了整整20年,把刘庄建成现代化农业园区,想起他冲破一切阻扰带领刘庄形成了以农促工、以工建农、农工商并举的商品经济新格局,我就想,究竟是什么样的精神和勇气让当时年仅21岁的史来贺毅然挑起了带领全村人治穷致富的重担?
  每每想起“一心为民”无私奉献的吴金印,想起造福为民、兴办企业的裴春亮,想起无数个充满为民情怀、一心为老百姓办事的河南典型人物,我都不禁想探究,究竟是什么样的思想情怀和勇气魄力让一代又一代的河南人走在群众中,并为之奋斗一生,无怨无悔?
  寻找河南省魂,河南人身上特有的一种情怀,成了这期策划的主题。
  为什么我眼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2013年11月6日,第十二期编前会如期开始。
  久违的灿烂天气让会场气氛变得温馨而活泼。社长、编委会成员和编辑部人员围坐在一起,细细地讨论年终的压轴选题。
  “主题先行”与以往的策划比起来,看似轻松了很多。其实,在每一位编辑看来,这次策划分量很重,大家不自觉地把它作为了重头戏。连续一个星期的案牍劳顿,每一位编辑都在苦思冥想地设计着别致完善的策划方案,等待这一刻的倾情阐释。
  一场讨论结束,虽然都是围绕着“河南典型人物群像”这一主题,但策划方案各异。有的以几个典型人物为主策划了几个典型故事,让故事本身阐释他们为什么成为了典型;有的从最美村官裴春亮“造福为民”的感人事迹谈起,一步步探究他是如何走过一段艰难的个人奋斗史,又是如何带领群众逐步走上富裕之路的;有的从央视的“感动中国”入手,盘点这些感动中国的河南人身上特有的一种精神;有的从最美村官、最美村医、最美乡村教师的典型故事切入,寻找那些一心为老百姓服务的精神内涵……
  究竟是什么样的精神感动了中国,感动了群众,感动了身边的你我他?又是什么样的情怀让这样一代又一代的河南人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用他们的激情和奉献带领群众战天斗地,营造幸福生活?这几乎是每一个策划都离不开的探寻主题。
  著名现代诗人艾青曾经在《我爱这土地》中写道:“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无论是为兰考人民鞠躬尽瘁的焦裕禄,还是返乡美太行的红旗渠儿女们;无论是一心为民的史来贺,还是带领群众治穷致富的吴金印;无论是反哺归乡、造福百姓的裴春亮,还是更多更多感动中国的河南人,他们身上都有这些品质:艰苦奋斗、自强不息、一心为民、无私奉献……他们爱脚下的那片土地,爱那片土地滋养的人民,爱得深沉,爱得无怨无悔,并为之不懈奋斗,奋发图强!
  曾经有人质疑:“你们为什么总是策划这些过往的人和事,他们和我们有什么关系?”这样的问题,我不止一次地听人说起,我也曾迷惘过,也曾不停地质问自己:我们做河南这些典型人物,只是为了报道他们感人的故事吗?只是为了告诉大家一个不同视角下的旧闻新解吗?好像都不是,但是究竟为了什么,似乎一直不太明晰。
  在这次编前会上,有位同事再次谈到了自己的困惑。作为“85后”的她,有着这个群体的敏捷思维、果敢新潮,但是对老一辈的时代典型有着隔代的陌生。“我们连续做了几期六七十年代的河南典型人物策划,也深入实地去采访了他们的后人,但是世事变迁,他们那几代人的精神产生在那个特殊的年代,这种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已经不被‘85后’‘90’后所认同。我们这样做报道,究竟能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呢?又有什么意义呢?”
  她的话一下子激起了编前会讨论的热潮。
  “时势造英雄”,在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中,河南的各行各业都诞生了不少英雄和楷模。这些英雄人物作为时代的典型被树立起来,给当时的群众以激励和鼓舞,在他们的精神感召下,河南曾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壮举:红旗渠的浩瀚工程、兰考人的脱贫致富、刘庄的经济新格局……
  但是,时代日新月异,曾经如明星一般闪亮的老一辈典型已经成为历史,他们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精神已经不被当代的年轻人所认同。衣食无忧、追求新潮的“90后”崇尚的是享乐主义,有的甚至一出生就拥有了应该有的一切,居有豪宅,出入有车,身着名牌,玩着最新潮的高科技产品,这些虽然都是父母努力打拼而来,他们似乎不必再勤俭持家、艰苦奋斗了,我们所提倡的这些典型人物的精神和作为似乎也变得与当今时代格格不入一般,那么我们究竟在追求什么,又是为了什么?
  很严肃的问题一旦提出来,就要寻求一个合理的答案。
  一轮又一轮的讨论再次展开。
  一个小时过去了,大家仍在争相发表意见,思想在碰撞中渐渐达成一致。   “为了寻找一种精神,一种能够体现河南人拼搏奋斗、战天斗地的思想内涵,我们可以把它称为河南省魂。”主编的话赢得了大家的赞同。
  但是究竟什么是河南的省魂呢?有人说:“河南省魂应该是焦裕禄、吴金印、史来贺等河南典型人物身上所凝聚的那种精神:艰苦奋斗、奋发图强。”有人说:“河南省魂应该是他们那种一切从群众利益出发,一切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的为民思想。”有人说:“河南省魂应该是林州红旗渠人民身上那种自力更生、顽强拼搏的干劲和精神。”……
  拨云见日,讨论中,大家的思路逐渐明晰。是啊,我们费尽心思策划选题,劳碌奔波实地采访,案牍劳顿奋笔疾书,所有的努力不就是为了寻找一种精神吗?!我们为焦裕禄的感人故事哭泣过,被红旗渠人民的壮举震撼过,为史来贺的一心为民感慨过,为裴春亮的反哺富民精神激动过,所有曾经有过的感动和震撼无疑都源于潜藏在河南人骨子里的那股精神和干劲,源于这些河南典型人物身上所凝聚的那种为民思想和奉献精神。
  然而,寻找不是最终目的,“我们要的就是一种精神的继承和延续!” 主编的话一语中的。
  你可知道,你为什么不能泪流满面?
  记得主编在本刊2013年第10期卷首语中这样问道:你可知道,你为什么不能泪流满面?这也是源于一次编前会上,有年轻的编辑提出:在兰考采写有关焦裕禄事迹时,并没有感到泪流满面的感觉。她的困惑代表了很多“85后”“90后”年轻人的想法,为此,主编奋笔写下:那是因为你我不仅成长在不同的年代,有着不同的生活,而且因为你我有着不同的价值观。
  不同年代、不同生活、不同价值观的人们究竟能不能继承一种精神和思想呢?如果继承和延续,又该如何去履行呢?作为未来社会的主导者的年轻人究竟该怎样去建构属于他们的价值体系呢?
  问题汹涌而来,一道道求知的目光在渴求着满意的答复。
  郑总编语重心长地敞开了他的想法:“中原地区是中国几千年文明的发源地,艰苦奋斗、亲民爱民、奋发图强、无私奉献等优良道德品质,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传承下来的精神财富。从大禹治水到愚公移山,从商鞅到吉鸿昌,从焦裕禄到裴春亮……一代又一代的河南人艰苦奋斗、自强不息,为国为民鞠躬尽瘁,在源远流长的中华历史上留下了河南人最灿烂的一笔。在他们身上都闪耀着可以称之为河南省魂的精神品质,我们所要继承和延续的就是这种价值体系:一心为民、艰苦奋斗、无私奉献……”
  或许如主编所说:遗憾的是,当我们年轻的一代在追求多元化价值体系时,淡化了这一主流价值观,从而出现了我为无私奉献精神泪流满面时,有一部分年轻人困惑甚至质疑的不同步现象。
  但是作为一个媒体,作为一个时代的瞭望者,我们所应该做的就是传承精神,延续在时代前进中恒久不变的民族传统,给子孙后代做一个榜样,让他们在纷乱的多元化的价值体系中,能了解和传承千百年来老祖宗留下的那些宝贵的精神财富。
  或许你不会为这些感人的故事泪流满面,但是只要有那么一瞬间,你停下匆忙的脚步,有了一瞬间的思考,有了一瞬间灵魂的触动,我们所做的一切就变得极有意义。
其他文献
陈姐姐,“皇冠”里有两个陈姐姐,一个你,一个我——那些亲如家人的皇冠工作人员这么叫我们的(编者注:三毛原名陈懋平,琼瑶原名陈喆)。  你知道,你刚出书的时候,我休学在家,那个《烟雨蒙蒙》正在报上连载。你知道当年的我,是怎么在等每天的你?每天清晨六点半,坐在小院的台阶上,等着那份报纸投入信箱,不吞下你那一天的几百字,我的一日就没法开始。  那时候,我没有想到过,有一天,我们会有缘做了朋友。当年的小弟
期刊
35年前,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扬起了改革之帆。中国,从此义无反顾地踏上了改革征程。此后,中国共产党又多次召开三中全会,而历届党代表大会之后的三中全会往往具有特殊意义,一些具有重大转折性的决策,都是在三中全会上做出的,这既体现该届中央领导集体的施政特点,又为五年工作指明了方向和布署了任务。  35年后,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于2013年11月9日在北京召开。这次会议在召开前即被媒体和中国民众
期刊
两年前,网上一个叫“李佐军”的人,自称在某个特定场合,做了一次“我认为是2013年”的演讲。他通过很多分析,得出很多结论,其中最著名的预测是,“2013年前后(最可能是2013年七八月份),中国可能要爆发一场经济危机,经济危机的表现:部分中小企业破产、部分银行破产、部分地方政府破产,这是我们下一步要面对的这么一个状况” 。  由于这段预测在时间上过于确定,跟算命先生说某人某天某时要遭遇大难一样,可
期刊
那些所谓的“第三邻国”,既可以借助蒙古来实现制约中俄的战略,还可以从蒙古获得丰厚的经济回报——大批的煤炭资源和稀土等战略物资,而蒙古可能会得到更多的军事援助,还可以由一个默默无闻的边缘小国成为时而进入大国视线的重要战略筹码。  当外界正在关注中日钓鱼岛争端、韩朝口水仗之际,蒙古总统和总理极为低调地访问了中国和朝鲜。再加上此前日蒙高层密会,俄蒙领导人建立良好友谊,蒙古外交突然成了东北亚大棋局中的焦点
期刊
在中国的水果世界里,南有褚时健,北有王福芝。“褚橙”享誉全国,“平安福”不让须眉。褚时健以八十高龄开疆拓土,救赎自我;王福芝在不惑之年走入校园,重塑人生;“褚橙”在橙子的世界里迅速崛起,一家独大。“平安福”在解决“最后一公里”的道路上,独占鳌头。  1998年,她从拉架子车卖水果起步,踏上了人生中最为艰苦卓绝的创业之路;  1993年,她开始在中国版图上跑南闯北,凡盛产水果的地方,凡销售水果的市场
期刊
初识建州是在几个月前的“禅武医”研讨会上,也是在那次,我有幸见识了他的书法艺术。现在依然清晰地记得当时的情景:充满墨香的宣纸徐徐打开,一个苍劲浑厚的“佛”字扑面而来,那一刻,心中有的只是震撼。“字如其人”,大气、厚重,是建州留给我最初的印象。  唐穆宗曾向柳公权请教书法的最佳用笔法,柳回答说:“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在历代书法评价中,书品和人品都是血肉相连,密不可分的——书法是人品的外在体现,人
期刊
时在十一月的三至五日,序属深秋。正是丹桂飘香、金菊焕彩的季节。为寻求那“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的境地,一群人背起行囊,远离城市的喧闹,踏上了累并快乐着的秘境揽胜之行。  这支由闻名省内外的20余名摄影家组成的采风团,肩负着由河南省外宣办、省文联共同主办和省摄影家协会、《时代报告》杂志社、林州市委宣传部、林州市东岗镇人民政府、林州市原康镇人民政府、林州太行大峡谷风景区承办的“美丽河南”大型
期刊
近几个月,我和我的同事先后去了兰考和林州,做了两期关于焦裕禄精神和红旗渠精神的特别报道。尽管采访过程由于时间关系略显短促,但毕竟很真实地近距离接触了这些之前只能在教科书或报刊杂志上才能见到的英模人物的光辉事迹,感悟良多。  至今仍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在参观焦裕禄纪念馆的过程中所看到、听到的一幕幕,感触最深的是在焦裕禄和千千万万兰考人民身上所体现出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大无畏革命精神。  弹指一挥间
期刊
100多年前的中国,一个名叫梁启超的年轻人的文字使“举国趋之,如饮狂泉”。胡适评价说:“梁任公为吾国革命第一大功臣,其功在革新吾国之思想界。十五年来,吾国人士所以稍知民族思想主义及世界大势者,皆梁氏之赐。”几十年后的美国,《新共和》年仅26岁的编辑李普曼被介绍给美国总统罗斯福,总统微笑着对他说:“我早就知道你了,听说你是30岁以下最著名的美国男士。”  当初读到梁启超与李普曼的传奇,内心充溢着无限
期刊
农村是当下更适合创业,更能让青年人施展才华与抱负,更能让青年人拥有人生出彩机会,享有梦想成真机会的广阔舞台。  学业有成后却回到农村,对许多大学生来说,或许是一种无奈;在乡亲们看来,或许是没有出息。但是农村也蕴藏着许多创业机会,回到农村创业发展同样大有作为。如毛泽东主席当年所说:“农村是一个广阔天地,在那里是大有可为的。”事实上,农村是当下更适合创业,更能让青年人施展才华与抱负,更能让青年人拥有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