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音乐,本来应该陶冶人的情操,给人以艺术享受的,但当它成为一门“课” 后,很多老师的课频频出现 “走调”现象,如何上出学生喜欢的音乐课?这是终日萦绕我脑际的问题。我认为在遵循音乐课程标准的前提下,我们要放宽眼界,立足学情,选择合适的学习方式,积极地整合、裁剪具体的课程资源,换言之要学会开发课程资源;同时要重视常态课的研究,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常态表现,从中发现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课堂行为规律,打造一个智慧平台和魅力舞台。经过16年一线教学的历练,我思考、消化、提炼,形成了初步的认识,得到了一些感悟,这些感悟有助于审视我们音乐教学,促使音乐教学进一步优化。
感悟一:音乐要回归本质强化审美魅力
讲到艺术的东西, 不管是语言还是音乐都离不开“美”。音乐是声音的艺术,要想使音乐课堂有魅力,必须在声音上狠下工夫。我们觉得,音乐课堂首先要感受到音乐的“美”,为追求美而学。音乐是一种语言,一种通过音响说话的语言,有它独特的句法和表达思想感情的规律。要想让人听得懂,我们教师先要清楚,增强敏锐丰富的音乐感觉。要求学生掌握的,教师自己要对教学内容熟练掌握,要随时在表演的感觉中,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为了促使学生养成自觉的动口、动手、动脑、动心的良好学习习惯,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多种感官,让他们听,让他们说,让他们演。
我们的课堂是一个特定的舞台,要给学生充分的自由、自主、自信,激发和锻炼他们的思维想象和创造能力。艺术讲究形象生动、有声有色,有形有味,有情有致,一定要以其本身独特的“美”的魅力感染学生,影响学生。现列举我的课堂实录;“又到了我们的音乐时光。今天的音乐课我们一起真诚地交流音乐。我知道,同学们很喜欢音乐,也很喜欢音乐课。我知道有些同学因为感受不到音乐的味道,所以不太喜欢音乐课。”“不喜欢音乐,是因为你没有听出味道来,没有走进音乐,大家注意是进步的‘进’,不是远近的‘近’。走到音乐里面去了,你就一定会喜欢音乐。”我用心地和学生在交流着。“今天我们来欣赏由我们班钱婧同学提供的《天路》,大家一定非常喜欢这首歌。听后请你告诉我你的感受,请大家用心听。”一曲终了,大家有所触动。于是我让他们谈感受。有同学说:“青藏高原真美!”有同学说:“共产党对百姓真好,把温暖送到了西藏。”有同学说:“天路就是人间天堂里最美的路。”我顺势导情:“同学们听的真用心,讲的真好。我也很感动,感动于藏族歌手韩红真挚的演唱,感动于西藏翻天覆地的发展,感动于祖国的强大和美丽!”为了进一步在情感上启发和引导学生,唱到“那是一条神奇的天路啊”时我深情地说:“那可是一凿一凿‘凿’出来的路啊!”当音乐唱到青稞酒和酥油茶会更加香甜时,我说:“酒还是那杯酒,茶还是那口茶,但是生活水平高了,心情不一样,味道就不一样了。”接下来的歌曲哼唱和学词环节学生因为有了情感的寄托,声音也比以前好听多了,仿佛歌曲唱的就是他们的心声。
感悟二:教育要关注学生托出学生主体
这里用“托”而不是突或者凸,是我感觉在情感上要真正爱学生,托起明天的太阳,由衷地陪着、推着孩子跋涉在学习的道路上。以前由于课堂上缺少人文,脱离生活、淡漠情感,加之教学中单调的模式、机械的过程、陈旧的手段、苍白的语言确实导致了不少学生对音乐课失去了兴趣、乐趣。事实上,学生所学到的知识很大程度上受到教师水平的限制,但教师凭经验教,学生就会被动地学,不会独立思考。音乐课一定要强调在学生主动学习的基础上,教师才起指导作用。我们音乐教师有高度的责任心,总希望把每个学生都培养成有一定音乐水平的人才,这是我们的优点,但是过多的包办代替,讲得多,容易养成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反而不利于学生的成长。为了托出学生主体,教学过程要以问题为纽带,以知识的再发现过程和学生思维发展过程为主线;所以我们要善于设计问题,多提一些开放的看似简单零碎,实质有多种价值取向的大问题小问题。问题其实就是过程和方法。 在“双基”的基础上,组织和引导学生聆听、分析、感受、体验、表演、创编、讨论、评价,培养他们欣赏音乐、热爱音乐的良好习惯,使他们掌握一定的音乐知识和技能,具有一定的音乐素养和审美能力。教学目标的达成都蕴含于那些随机的、潜移默化的、不露声色的问题里,所以我们要通过问题激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主动探究、大胆交流、自信表现。
感悟三:课堂要呈现多元生成新的目标
现在的教学目标有两类,一类是预设的,一类是课堂生成的。课程标准关于教学目标的描述当中,最重要的是过程性目标,因为过程性目标具有多元价值。有了过程,就有了能力生成;有了过程,就有了情感态度。上面这节普普通通的平常课,若以严格的公开课的标准来衡量无疑有很多不足的地方,但我自我感觉非常好,至少我和学生一起触摸到了心跳和感动,我们感到了音乐强大的魅力,收获了新的目标。有时过量的问答,看似活跃的热闹会显得课堂不够庄重,把学生欣赏的时间给挤占了,把课搞得破碎了,把教学过程搞得头绪纷繁了,而本课中我的教学语言不该讲的坚决不讲,该讲的则用心讲好。这些教学语言都是有感而发的,都是来自心灵深处的自然流淌。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也是情感的艺术。正如《中国音乐教育》主编吴斌老师所说,要重视音乐本质。跟游泳中学会游泳同理,在声音中学会声音是上好音乐课的可行渠道。在保证课堂安静的前提下,我适度加大音乐的音量,使音乐声声入耳,掀起情感波澜,达到育人的润物细无声的境地;倘若教学舍弃了情感,那么就失去了教学的灵魂,没有灵魂的教学,必然走进繁琐、机械、无效的死胡同,学生厌烦,厌学就不难理解了。在情感目标方面,我们老师能做的就是自己要全身心热爱音乐、投入音乐,感动学生先感动自己,用我们的赤子之心引领学生触摸音乐,达成教学新目标。新课程没有规定模式,没有操作规范,我们可以任意探究,大胆实践,积极反思教学行为,总结经验教训,我们一定要关注学生成长,紧盯个体发展,给他们打造一个智慧平台和魅力舞台。相信我们音乐老师会在其间思想慢慢成熟,心胸渐渐开阔,技艺更臻完美,智慧不断生成。让我们和孩子一起享受音乐课堂的快乐惬意吧!
作者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实验小学南校区
感悟一:音乐要回归本质强化审美魅力
讲到艺术的东西, 不管是语言还是音乐都离不开“美”。音乐是声音的艺术,要想使音乐课堂有魅力,必须在声音上狠下工夫。我们觉得,音乐课堂首先要感受到音乐的“美”,为追求美而学。音乐是一种语言,一种通过音响说话的语言,有它独特的句法和表达思想感情的规律。要想让人听得懂,我们教师先要清楚,增强敏锐丰富的音乐感觉。要求学生掌握的,教师自己要对教学内容熟练掌握,要随时在表演的感觉中,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为了促使学生养成自觉的动口、动手、动脑、动心的良好学习习惯,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多种感官,让他们听,让他们说,让他们演。
我们的课堂是一个特定的舞台,要给学生充分的自由、自主、自信,激发和锻炼他们的思维想象和创造能力。艺术讲究形象生动、有声有色,有形有味,有情有致,一定要以其本身独特的“美”的魅力感染学生,影响学生。现列举我的课堂实录;“又到了我们的音乐时光。今天的音乐课我们一起真诚地交流音乐。我知道,同学们很喜欢音乐,也很喜欢音乐课。我知道有些同学因为感受不到音乐的味道,所以不太喜欢音乐课。”“不喜欢音乐,是因为你没有听出味道来,没有走进音乐,大家注意是进步的‘进’,不是远近的‘近’。走到音乐里面去了,你就一定会喜欢音乐。”我用心地和学生在交流着。“今天我们来欣赏由我们班钱婧同学提供的《天路》,大家一定非常喜欢这首歌。听后请你告诉我你的感受,请大家用心听。”一曲终了,大家有所触动。于是我让他们谈感受。有同学说:“青藏高原真美!”有同学说:“共产党对百姓真好,把温暖送到了西藏。”有同学说:“天路就是人间天堂里最美的路。”我顺势导情:“同学们听的真用心,讲的真好。我也很感动,感动于藏族歌手韩红真挚的演唱,感动于西藏翻天覆地的发展,感动于祖国的强大和美丽!”为了进一步在情感上启发和引导学生,唱到“那是一条神奇的天路啊”时我深情地说:“那可是一凿一凿‘凿’出来的路啊!”当音乐唱到青稞酒和酥油茶会更加香甜时,我说:“酒还是那杯酒,茶还是那口茶,但是生活水平高了,心情不一样,味道就不一样了。”接下来的歌曲哼唱和学词环节学生因为有了情感的寄托,声音也比以前好听多了,仿佛歌曲唱的就是他们的心声。
感悟二:教育要关注学生托出学生主体
这里用“托”而不是突或者凸,是我感觉在情感上要真正爱学生,托起明天的太阳,由衷地陪着、推着孩子跋涉在学习的道路上。以前由于课堂上缺少人文,脱离生活、淡漠情感,加之教学中单调的模式、机械的过程、陈旧的手段、苍白的语言确实导致了不少学生对音乐课失去了兴趣、乐趣。事实上,学生所学到的知识很大程度上受到教师水平的限制,但教师凭经验教,学生就会被动地学,不会独立思考。音乐课一定要强调在学生主动学习的基础上,教师才起指导作用。我们音乐教师有高度的责任心,总希望把每个学生都培养成有一定音乐水平的人才,这是我们的优点,但是过多的包办代替,讲得多,容易养成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反而不利于学生的成长。为了托出学生主体,教学过程要以问题为纽带,以知识的再发现过程和学生思维发展过程为主线;所以我们要善于设计问题,多提一些开放的看似简单零碎,实质有多种价值取向的大问题小问题。问题其实就是过程和方法。 在“双基”的基础上,组织和引导学生聆听、分析、感受、体验、表演、创编、讨论、评价,培养他们欣赏音乐、热爱音乐的良好习惯,使他们掌握一定的音乐知识和技能,具有一定的音乐素养和审美能力。教学目标的达成都蕴含于那些随机的、潜移默化的、不露声色的问题里,所以我们要通过问题激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主动探究、大胆交流、自信表现。
感悟三:课堂要呈现多元生成新的目标
现在的教学目标有两类,一类是预设的,一类是课堂生成的。课程标准关于教学目标的描述当中,最重要的是过程性目标,因为过程性目标具有多元价值。有了过程,就有了能力生成;有了过程,就有了情感态度。上面这节普普通通的平常课,若以严格的公开课的标准来衡量无疑有很多不足的地方,但我自我感觉非常好,至少我和学生一起触摸到了心跳和感动,我们感到了音乐强大的魅力,收获了新的目标。有时过量的问答,看似活跃的热闹会显得课堂不够庄重,把学生欣赏的时间给挤占了,把课搞得破碎了,把教学过程搞得头绪纷繁了,而本课中我的教学语言不该讲的坚决不讲,该讲的则用心讲好。这些教学语言都是有感而发的,都是来自心灵深处的自然流淌。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也是情感的艺术。正如《中国音乐教育》主编吴斌老师所说,要重视音乐本质。跟游泳中学会游泳同理,在声音中学会声音是上好音乐课的可行渠道。在保证课堂安静的前提下,我适度加大音乐的音量,使音乐声声入耳,掀起情感波澜,达到育人的润物细无声的境地;倘若教学舍弃了情感,那么就失去了教学的灵魂,没有灵魂的教学,必然走进繁琐、机械、无效的死胡同,学生厌烦,厌学就不难理解了。在情感目标方面,我们老师能做的就是自己要全身心热爱音乐、投入音乐,感动学生先感动自己,用我们的赤子之心引领学生触摸音乐,达成教学新目标。新课程没有规定模式,没有操作规范,我们可以任意探究,大胆实践,积极反思教学行为,总结经验教训,我们一定要关注学生成长,紧盯个体发展,给他们打造一个智慧平台和魅力舞台。相信我们音乐老师会在其间思想慢慢成熟,心胸渐渐开阔,技艺更臻完美,智慧不断生成。让我们和孩子一起享受音乐课堂的快乐惬意吧!
作者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实验小学南校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