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在农村中学任教的语文教师,都深受感触,学生对语文学习缺乏动力,找不到学习方法,甚至缺乏基本的文化素质。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些问题的呢?除了学生自己内因因素以外,教师还得注重外因因素的影响,所以我们教师应该做好学生的这个引路人,从而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笔者在三十多年的教学工作实践中,总结了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注重以下几个问题。
一、注重学生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即懂得学习的人比不上喜爱学习的人,喜爱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是推动学习的内在力量,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是击开知识海洋的击浪石。教学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其实是一种对立而又统一的关系,如果学生没有学习的兴趣,即使教师教得再投入,也许也是事倍功半。部分家长和学生盲目的重外轻汉,导致语文学习边缘化,有的学生赶时髦,在普通话里面或是在语文作业里面夹杂着几个英语单词,不重视语文的学习,现在很多学生写字远不如以前的学生。学生没有学习语文的兴趣主要原因大多在于没有学习动机或学习动机不足,所以教师要采取一定的教学手段,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帮助学生明确学习动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去学习,让学生在学习中找到乐趣,找到学习的动力和目标。只有让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教学才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古人曰:“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即传授给人以知识,不如传授给人学习知识的方法。语文一向是课内得方法,课外得营养,所以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至关重要,学生对自己遇到的学习困难善于自己思考解决、或是求助周围的人、或是去查找资料等,总结自己的学习经验,寻找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二、注重去鼓励学生多读书、多交流、多实践
读书是一种修养、是一种追求,一种境界,读书是一个认知的过程,也是一个体会和理解的过程。在课堂上朗声齐读、分组读、单独读、默读、一字一句的去读,并要读出文章中渗透的情感,避免传统中的唱读和所谓的读望天书,在课外多读名著、报纸、杂志等以扩充知识面,多做读书笔记,鼓励同学之间交换课外读物,以及多交流读书心得。首先教师应该是一个喜欢读书的人,在课堂上以思维敏捷、妙语连珠旁征博引的授课风格来感染学生,从而激发学生对阅读的欲望。其实生活中处处都有语文,也处处都用到语文,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比如:多关注外面的横幅标语、对联以及广告等,并善于将所学的语文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农村中学大多数学生都来自农村,可鼓励他们写一写介绍有关农作物方面的文章,或是介绍家畜和家禽方面的文章。语文的学习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所以鼓励学生将其阅读中的美言名句或精美段落用笔记本摘抄下来,并经常拿出来阅读加以记忆,要善于天衣无缝的应用在自己的文章中,多写日记,平时将自己的思想情感多用笔记录下来,然后加工成文章。适当的开展读书交流活动,让同学向大家介绍自己喜欢读的书,并评价其中的人物以及事件,教师可挑选课外精美的文章在课堂上通过阅读和学生一起分享,从中体验语言的情感,引导学生认真推敲和欣赏优美的句子。
三、注重对学生的情感教学
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即老师,是靠他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如今的学生都是九零后甚至零零后,他们渴望与人交流,渴望得到他人的尊重,渴望得到积极向上的引导,尤其是现在农村很多父母外出打工,导致很多留守学童没有得到父母应有的关爱,导致部分学生出现心理发育乃至精神健康上的问题,所以老师不仅是学生的领路人,还应该是学生的良师益友,教师要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打开心灵的大门,放下老师的架子和学生平等地交流,聆听学生的心声,化着甘露来润泽学生的心田,让心灵的每个角落都洒满阳光,点亮学生的心灯。教师应给予学生亲和感和信任感,关心并尊重每一个学生,尤其是差生和性格比较孤僻的学生,也许教师一个期待的眼神和一个赞许的表情就能达到与学生心灵的沟通,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亲其师,而信其道,才能激起学生对语文的学习热情。
四、注重对学生的德育教育
司马光曾写道:“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人才必须德才兼备,有德有才是精品,无德无才是废品,有德无才是成品,无德有才是危险品。当前很多家长和学生都把眼睛盯在升学率上面,而忽视了个人素质的提高,也许大家还记得几年前用硫酸泼狗熊的那个学生,他就读于知名学府,西安音乐学院08级学生药家鑫撞人杀人事件以及复旦大学研究生投毒案等等,他们也许从小到大都是被认为是认真学习的乖孩子,但他们的人格是否健全就不好说了。所以作为一个语文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荣辱观。
现在很多人追崇西方文化,比如追崇西方的平安夜,情人节等等,而我们有的学生对我们国家的“十一”以及端午节的来历和含义都说不清楚,甚至有学生说 “十一”就是放假玩,端午节就是吃几个粽子罢了。其实,我并不反对追崇西方文化,但在学习了解西方文化的同时应该学习好我们自己国家的本土文化,只有那样我们才具备一个中国人的文化素养和尊严,才会有更高的爱国情怀,当然这也是我们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应该对学生引导的地方,必要时应将历史和政治一起融合到语文教学中,从而提高学生的爱国意识,所谓文史政不分家是也!否则我真担心以后的学生连孔子和鲁迅都不知道是谁了。
一、注重学生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即懂得学习的人比不上喜爱学习的人,喜爱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是推动学习的内在力量,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是击开知识海洋的击浪石。教学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其实是一种对立而又统一的关系,如果学生没有学习的兴趣,即使教师教得再投入,也许也是事倍功半。部分家长和学生盲目的重外轻汉,导致语文学习边缘化,有的学生赶时髦,在普通话里面或是在语文作业里面夹杂着几个英语单词,不重视语文的学习,现在很多学生写字远不如以前的学生。学生没有学习语文的兴趣主要原因大多在于没有学习动机或学习动机不足,所以教师要采取一定的教学手段,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帮助学生明确学习动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去学习,让学生在学习中找到乐趣,找到学习的动力和目标。只有让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教学才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古人曰:“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即传授给人以知识,不如传授给人学习知识的方法。语文一向是课内得方法,课外得营养,所以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至关重要,学生对自己遇到的学习困难善于自己思考解决、或是求助周围的人、或是去查找资料等,总结自己的学习经验,寻找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二、注重去鼓励学生多读书、多交流、多实践
读书是一种修养、是一种追求,一种境界,读书是一个认知的过程,也是一个体会和理解的过程。在课堂上朗声齐读、分组读、单独读、默读、一字一句的去读,并要读出文章中渗透的情感,避免传统中的唱读和所谓的读望天书,在课外多读名著、报纸、杂志等以扩充知识面,多做读书笔记,鼓励同学之间交换课外读物,以及多交流读书心得。首先教师应该是一个喜欢读书的人,在课堂上以思维敏捷、妙语连珠旁征博引的授课风格来感染学生,从而激发学生对阅读的欲望。其实生活中处处都有语文,也处处都用到语文,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比如:多关注外面的横幅标语、对联以及广告等,并善于将所学的语文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农村中学大多数学生都来自农村,可鼓励他们写一写介绍有关农作物方面的文章,或是介绍家畜和家禽方面的文章。语文的学习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所以鼓励学生将其阅读中的美言名句或精美段落用笔记本摘抄下来,并经常拿出来阅读加以记忆,要善于天衣无缝的应用在自己的文章中,多写日记,平时将自己的思想情感多用笔记录下来,然后加工成文章。适当的开展读书交流活动,让同学向大家介绍自己喜欢读的书,并评价其中的人物以及事件,教师可挑选课外精美的文章在课堂上通过阅读和学生一起分享,从中体验语言的情感,引导学生认真推敲和欣赏优美的句子。
三、注重对学生的情感教学
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即老师,是靠他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如今的学生都是九零后甚至零零后,他们渴望与人交流,渴望得到他人的尊重,渴望得到积极向上的引导,尤其是现在农村很多父母外出打工,导致很多留守学童没有得到父母应有的关爱,导致部分学生出现心理发育乃至精神健康上的问题,所以老师不仅是学生的领路人,还应该是学生的良师益友,教师要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打开心灵的大门,放下老师的架子和学生平等地交流,聆听学生的心声,化着甘露来润泽学生的心田,让心灵的每个角落都洒满阳光,点亮学生的心灯。教师应给予学生亲和感和信任感,关心并尊重每一个学生,尤其是差生和性格比较孤僻的学生,也许教师一个期待的眼神和一个赞许的表情就能达到与学生心灵的沟通,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亲其师,而信其道,才能激起学生对语文的学习热情。
四、注重对学生的德育教育
司马光曾写道:“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人才必须德才兼备,有德有才是精品,无德无才是废品,有德无才是成品,无德有才是危险品。当前很多家长和学生都把眼睛盯在升学率上面,而忽视了个人素质的提高,也许大家还记得几年前用硫酸泼狗熊的那个学生,他就读于知名学府,西安音乐学院08级学生药家鑫撞人杀人事件以及复旦大学研究生投毒案等等,他们也许从小到大都是被认为是认真学习的乖孩子,但他们的人格是否健全就不好说了。所以作为一个语文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荣辱观。
现在很多人追崇西方文化,比如追崇西方的平安夜,情人节等等,而我们有的学生对我们国家的“十一”以及端午节的来历和含义都说不清楚,甚至有学生说 “十一”就是放假玩,端午节就是吃几个粽子罢了。其实,我并不反对追崇西方文化,但在学习了解西方文化的同时应该学习好我们自己国家的本土文化,只有那样我们才具备一个中国人的文化素养和尊严,才会有更高的爱国情怀,当然这也是我们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应该对学生引导的地方,必要时应将历史和政治一起融合到语文教学中,从而提高学生的爱国意识,所谓文史政不分家是也!否则我真担心以后的学生连孔子和鲁迅都不知道是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