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渡过死亡忧伤的通道

来源 :新青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g8498967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文片名:儿子的房间
  原片名 :La Stanza del Figlio
  影片类型 :剧情
  片长:99 min
  国家/地区:法国 意大利
  导演:南尼·莫瑞蒂 Nanni Moretti
  编剧:南尼·莫瑞蒂 Nanni Moretti
   林达·费里 Linda Ferri
   Heidrun Schleef
  演员:南尼·莫瑞蒂
   Nanni Moretti-Giovanni
  劳拉·莫瑞特
   Laura Morante-Paola
  捷斯米·特丽卡
   Jasmine Trinca-Irene
  吉塞普·桑菲里斯
   Giuseppe Sanfelice-Andrea
  Sofia Vigliar-Arianna
   Renato Scarpa -Headmaster
  上映时间:2001年3月
  
  今年的哈尔滨在本应是初夏6月初,迎来了一场50年未遇的连续高温天气,一周都在35度以上,冰城成了火炉。高温天气来临前,我逃到了重庆。今年的火炉重庆灭火了,凉快,那一周最高温度只有27度,其余都是23、4度,没有阳光。逃亡之前,我往旅行袋里塞了一本关于南尼·莫瑞蒂的书《梦与日记》。从飞机上的万米高空到重庆潮湿的酒店断断续续地看《梦与日记》,在与电影《儿子的房间》有关的文字下面画上波浪线,一个在书上划线的恶习,这是他导演、主演的电影。
  片子上映时间是2001年,摘得当年法国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拍片应该在世纪之交的2000年。十年过去,今天看这个影片仍然不温不火,既没有当年获奖时的热闹,也没有特别过气。莫瑞蒂和我们都老了十岁,但介绍他的书与评论还是停留在十年前的那个时候。想要知道莫瑞蒂的近况,资料少之又少。知道他十年间又演出了几部电影,作为一个导演型的演员,只演电影似乎有点不大够劲。其中2008年的《平静的躁动》说的是一个中年男人在失去妻子以后和女儿相依为命的生活,在《儿子的房间》中莫瑞蒂饰演了一个失去儿子的父亲,要和妻子共同渡过悲伤的暗河,这一次他又失去了妻子。作为演员的精彩之处是可以活过很多种人生,但有人认为那也是作为演员的可怕之处。在《平静的躁动》中莫瑞蒂应该是驾轻就熟的,失去亲人的悲伤早在《儿子的房间》中就体验了。我们身边的亲人,一个个死去,我们要在亲人不断的离开中学会应对悲伤、疼痛和疗伤。
  南尼·莫瑞蒂年轻时喜欢政治、电影和水球。中学毕业以后,他想投身电影,但由于没有大学文凭,他无法进入进入意大利电影圈子,试图从助理导演做起,但没有成功。在1973年他20岁的时候把自己的邮票卖了,买了一部佳能超8毫米摄影机(佳能也是我多年钟爱的摄影器材),从此开始了他的独立电影之旅。那以后,他拍摄了多部自己的电影,成为欧洲和世界影坛最杰出的一员,成立了自己的制作公司和发行公司、自己的年度电影节和自己在罗马的电影院。在电影界行使着影响力,但却占据这一个非同寻常的准局外人的位置。所以有人批评莫瑞蒂的电影家庭作坊电影,但从另一个方面来讲,这种与好莱坞完全不同的独特电影丰富了电影的类型,使得我们看到了不同的影音。莫瑞蒂被大家认为是“意大利的伍迪·艾伦”。伍迪·艾伦的《门萨的娼妓》一直是我的喜爱,他的电影我也一直关注,有人说伍迪·艾伦的观众有两种,一种是对他不感冒的,一种是对他重感冒的。我是重感冒患者。从《梦与日记》中我倒看不出南尼·莫瑞蒂身上有伍迪·艾伦的影子,也许他们一直游离于电影体制之外的创作状态比较相像吧?在已知的莫瑞蒂的20几部影片中能够在国内找到的不多,纪录片《费里尼》,另一部是短片,几分钟。所以不能把这部片子与他的其他影片做一个系统的比较。评论说《儿子的房间》,这是一部最和他自己无关的电影,也是最没有政治元素的电影,而他的其他影片或多或少都带有莫瑞蒂自传和政治色彩。其实,这个也不重要,重要的是电影告诉我们,在失去亲人的时候,我们怎样从悲痛中过来的,到底有没有一个通道让我们来渡过忧伤。
  埃娃·马齐耶斯卡和劳拉·拉斯卡罗利的《梦与日记》中写道:“《儿子的房间》是一部悲伤的影片”。我当然同意,这的确是一个悲伤的电影。一个正常的、幸福而满足的家庭——乔万尼是一个事业有成、收入颇丰的心理医生,妻子宝拉照顾家庭但也有工作,偶尔有点淘气的儿子安德烈,开朗的女儿艾琳。夫妻相爱,孩子可心。乔万尼“充满激情地爱着妻子,自在地担当着父亲的角色,关心照料着孩子,他实现了完美家庭的梦想,父母深深相爱,与孩子的关系温暖而平衡;他在社群中拥有活跃的领导角色的愿望也得以实现,从而有机会帮助别人”。对于普通人来说,还有什么比这样的家庭和人生更让人羡慕呢?以我们的观影经验来推测,这种平静和满足本身就是不安的铺垫,所以要有灾难来临才能让故事继续下去。安德烈在一次潜水时失事死去,他在岩洞中迷路了,并且用光了氧气。这个幸福而美满的家庭的所有成员因此陷入悲伤,乔万尼不能专注地对待病人,宝拉每天以泪洗面,艾琳在球场上发怒。每个人都在找自己的疗伤方式和出路。最后,以安德烈女朋友安妮的出现结束了大家的悲伤,乔万尼和宝拉送安妮和她的男朋友去法国旅游,一路上他们看着两个孩子在后座说话、听歌、睡觉……生活还在继续,生活总要继续,死亡是每个人都必须经历的人生大事。谁说只有排队上天堂才是正常的,有心急加塞的,也需要生者理解和忍受。
  在儿子的死亡中,莫瑞蒂发现了一条“出路”,《梦与日记》中这样分析莫瑞蒂:这并不意味着他失去了看到生活矛盾的能力,而是他获得了能力,可以如克尔恺郭尔说过的那样,不那么痛苦地看待矛盾。……生活再次成为可以承受的,“出路”还是有的,这种感知富有意味地物化在他们共同的笑容里。
  从重庆回来,哈尔滨又进入到第二轮高温炎热天气当中,《梦与日记》被折磨得皱皱巴巴的,有没有一个通道能把我送到一个清凉的地方?人类有的时候真的无能而脆弱,袁越在最近写的一篇文章里说,除了扇子和空调,人在给自己降温方面没有别的着数,我已经出现过好几次中暑症状了。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