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情感教育误区,触摸学生真实心灵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mccc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将情感教育作为语文教学的目标之一,然而在具体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却出现了情感教育的误区,致使学生的情感得不到很好的激发,影响了教育的效果。要走出误区,就要走进学生的世界,触摸学生真实的心灵,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培养学生多元化的情感体验。
  关键词: 情感误区真实心灵
  
  一
  
  《语文课程标准》确定了语文教学的三个维度: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它首次将情感教育明确作为语文教学的目标之一,把语文定位在“培养高尚的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陶冶情操,感悟人生,升华精神境界”。这一定位决定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本质,不再是教师教语文基础知识、训练语文技能、强化解题方法,而是培养情感与价值观。于是,在呼唤新的教学理念的今天,绝大多数语文教师已将情感教育自觉地渗透进自己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
  然而,在实践过程中,笔者常常能看到这样的情境:在教学描述亲情的文章中,教师读得声音哽咽,热泪盈眶,学生却无动于衷,甚至还在下面窃窃私语;在语文课堂的情感体验环节,许多学生对之反应冷漠,敷衍了事。是我们这些孩子的情感真的缺失了吗?笔者认为,反思语文教学,在情感教育方面确实也存在着一些误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假大空”
  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一般都会将情感教育列入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以期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而不少教师在语文课堂的情感体验环节,为了达到这一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往往以走过场的形式浮光掠影、蜻蜓点水般地简析作者的思想情感,而没有真正触及作者的灵魂深处,更没有顾及学生是否真的理解了作者的创作意图,是否真的有感而发,拼命引导学生往设定的情感目标靠拢,默许了学生的说假话,说大话,说空话。如在教学《散步》一文中,在剖析了中年人肩上担负的重大责任这一中心之后,教师往往会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想,或者让学生现场说说自己最想对父母说的一句话。这时学生为了迎合教师的心理,就会说出“要孝敬父母”、“要以优异的成绩回报父母”之类的话。细细玩味这些话,是否真的发自肺腑呢?学生是否真的已经体会到父母的辛苦了呢?恐怕未必。这时教师如果就此继续深入下去,追根问底,就可能挖出一些震撼学生心灵的东西来,但是,点拨往往到此戛然而止,学生的认识就停留在如此浅表的层面,也就没有真正达到情感教育的目标。再如教学《我的信念》一文,教师在让学生感受了居里夫人的崇高情操和工作精神之后,让学生谈谈文章对自己的启迪。这本是一个情感内化的过程,然而当学生回答今后要“热爱科学”、“认真学习”的时候,教师并没有再深入到学生的学习、生活、心灵中去,挖掘学生情感世界中的真实想法,这样也就没有收到应有的效果。
  
  (二)“一刀切”
  虽然语文新课标中明确指出要尊重学生的独特见解、独特体验,但很多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往往还是以自己的好恶来评判学生的情感体验。教师将学生仅仅当作了一个受教育者,看作一张白纸,将自己喜好的色彩描画上去,追求“一刀切”。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什么是美,什么是丑;什么是善,什么是恶,学生都要唯教师的评判标准是从。虽然教师在研读文章过程中,也考虑到了让学生发表自己对某些词句的个性见解,但一涉及情感方面,还是会否定学生所谓的“离经叛道”的主张,总是以自己的情感态度为旗帜。
  而在作文教学中,无论是教学内容的选择还是写法的指导,都显得单调划一。似乎写母亲就一定要表现母亲美好的品质,写家庭就一定要体现亲情。如前几年一直都在进行的道德情感教育活动“我给妈妈洗脚”,语文教师就这一活动布置作文,本是深化情感教育、提高表达能力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但单一化的情感教育让学生封闭了自己的心灵,也禁锢了自己的思维。学生的习作中很多提到自己在给妈妈洗脚的过程中看到妈妈脚上的老茧,粗糙的肌肤,感受到了妈妈的辛苦,今后要孝顺妈妈。粗看起来,有这样的体悟,似乎已经达到了活动的目的,但仔细推敲起来,却是有问题的。试想,这样的感受哪件事上得不到呢?而且,在众多的学生中,也不乏家庭条件好,身体保养得好的妈妈,那么,这样的感受岂不是“一刀切”教育之下想当然的结果了?
  
  (三)“作假设”
  在语文教学实践活动中,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有不少文本中所记述的情况是学生还未经历或可能永远都不会经历的,于是,教师便让学生想象,假如你是文中的人物,你会怎样?这样的假设本是让学生换位思考,然而,学生没有一定的生活积累,情感体验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无米之炊。就像《人生寓言》中“落难的王子”一样,凭空想象,他觉得要是厄运降临到他身上的话,他会受不了。但当厄运真正来临的时候,他却坚强地挺过来了。而如果让学生来想象,那也必定是想当然的结果。
  
  二
  
  要走出语文教学实践中的情感教育误区,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触摸学生的真实心灵
  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成长的社会大背景造就了他们身上共同的时代特征,而各自的生活环境和遭遇又形成了他们不同的个性、情感、志趣爱好。教师只有充分了解学生,触摸学生真实的心灵世界,尽自己所能地理解学生的所作所为,了解他们喜欢什么、厌恶什么、渴盼什么、期待什么,这样才能掌握第一手资料,以便适时调整自己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拨动他们情感的心弦,正确引导他们从文本中的真善美出发感受自己生活中的真善美,并以动人的笔触表达这种真善美。
  了解学生,就要深入到学生中去,了解他们的生活学习状况、家庭环境、思想动态,以一颗真诚之心换来学生的信任,使他们向教师敞开心扉,展现他们真实的灵魂。做到了这一点,也就为顺利实施语文教学,开展情感教育打下了良好的情感基础。
  
  (二)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学生并非缺乏感情,所缺乏的,是拨动他们心弦的手。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篇中说:“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创作者之所以能“辞发”,在于“情动”,文章之所以“虽幽必显”,在于观文者的“入情”。刘勰在这里说明了“情”对于创作者和鉴赏者所起的重要作用,文章是心灵的产物,鉴赏一篇文章同样也需要用心灵去感悟,只有观赏者的心灵和创作者的心灵产生了沟通,乐其所乐,悲其所悲,才算读懂了一篇文章。所以,在潜移默化上,在情感熏陶上,在对于学生思想产生影响上,语文课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如果语文课堂教学能做到“披文以入情”,以及“讲文以入情”,就一定能使学生在情感上得以认同并引起共鸣。教师应努力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以掀起学生情感波澜,促使学生进入最佳情境,并在教学中融入自己情感,使审美主体与客体融为一体,达到情景交融,唤起学生情感体验的效果。
  
  (三)培养学生的多元化情感体验
  多元化的社会,开放思潮,父母的关爱,造就了一代心理情感异彩纷呈的青少年,因而他们的情感需要也是多元化的。适应多样的情感需要去教学,是一种可能,也是一种必然。语文教学是情感培养的主要手段,我们要用多元的情感、多元的手段去教育学生。在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作用下,学生的情感价值倾向绝对各不相同。教师对它们的引导固然重要,认同却必不可少。趋同性会导致新的学习方式的失败。学习方式的变化也必然带来情感倾向的多元化。培养多元化情感是时代赋予教育的责任。
  培养学生多元化情感体验的主要途径是打造生成性课堂。生成性课堂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情感。第一,它所提供的知识丰富,趣味盎然,灵活多样的学习环境,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探求欲望。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欲望有效保证了后面的情感衍发。第二,它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种方式下,学生的情感真实而贴近生活。情贵乎真。第三,它充分肯定学生的情感取向。生成性课堂的情感教育关键在于对学生情感的正确导向和有效提升。
  我国近代教育家夏丏尊说:“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当我们充满真诚和爱心唤起学生对我们的情感认同,重视并切实地把它落实教学工作之中,才能促使社会培养出真正具有高素质的一代人才,才能不断走向文明。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作用,将有利于陶冶学生情操,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韦志成.语文教学艺术论.广西教育出版社.
  [3]刘华.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东北师大出版社.
  [4]钟君泉.新课程培训精要.北京大学出版社.
其他文献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时代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教师只有转变教学观念,认真研究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过程,才能将素质教育落到实处。创新教育已成为教学中值得探究的一个重大课题。那么,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呢?    一、转变教学观念,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能力    创新教育要求教师树立新的教育观。叶圣陶指出:“师当然须教,尤宜致力于导,多方
期刊
摘要: 本文主要分析语言教学和语言测试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对语言测试发展过程、测试类型、作用、测试目的和反拨效应的分析,得出以下结论:语言教学和语言测试是密切相关的。语言测试是一门囊括多方面知识的综合性学科。没有语言测试,语言教学就会停滞不前,语言测试的发展促进语言教学的发展。由于语言教学的发展,语言测试将更重视以测试过程为中心,并进一步科学化、人性化。  关键词: 语言教学语言测试反拨效应   
本文作者从对意境的理解入手分析了文学作品中意境的创作和文学翻译中意境的传达,并结合自己的经验和体会指出:为了成功地再现意境,译者不仅要有一定的翻译理论知识,丰富的想
该文共分两部分.第一部分:理论探讨:回顾了中西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认识,包括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认识过程、病因和病机、临床表现、各种实验室检查、治疗进展等.尽管目前临
摘要: 中西方新闻传播既遵循着共同的规律,又在变化与发展中具有各自不同的形态与特征。这种共同性与差异性,正体现在中西新闻的报道及写作理念之上。本文就中西方新闻传播的差异进行了比较。  关键词: 中西方新闻传播差异成因分析    纵观古今中外的新闻史,新闻学作为一门研究新闻传播活动及规律的科学,中国和西方的新闻传播既遵循着共同的规律,又在变化与发展中具有各自不同的形态与特征。这种共同性与差异性,正体
摘要: 可能补语及其否定式是留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本文作者从误加、误代、错序三个方面对留学生在使用可能补语否定式时产生的偏误进行分析,旨在揭示这些偏误类型及成因,进而为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提出自己的一点参考意见。  关键词: 可能补语留学生否定式偏误类型解决对策    一、可能补语简述    可能补语是一种组合式述补结构,说明由动词谓语表达的动作行为产生某种结果的可能性。关于可能补语的类型,过去学者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