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BsAg阳性供肝和HBcAb阳性供肝在肝移植中的应用

来源 :中华器官移植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aifasoftwar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和乙型肝炎核心抗体(HBcAb)阳性供肝对肝移植受者近期乙型肝炎复发率和移植物及受者存活时间的影响.方法 回顾分析2004年6月至2011年12月间单中心长期随访的387例肝移植受者的资料,其中HBsAg阳性供肝9例,HBcAb阳性供肝50例,乙型肝炎病毒(HBV)阴性供肝328例.采用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抗病毒药物的联合方案预防复发.比较3组受者术后近期HBV再感染(或移植肝HBV感染)及受者和移植肝存活情况.结果 接受HBsAg阳性供肝者术后HBsAg持续为阳性.接受HBcAb阳性供肝者中,1例乙型肝炎再感染.接受HBV阴性供肝者中,5例出现HBsAg阳性(其中乙型肝炎病毒耐药复发2例,非乙型肝炎相关性疾病术后移植肝HBV感染3例).接受HBsAg阳性供肝者的1、3、5年受者累积存活率为100%、86%和43%,接受HBcAb阳性供肝者的1、3、5年受者累积存活率为87%、79%和57%,接受HBV阴性供肝者的1、3、5年受者累积存活率为87%、80%和79% (Log-rank=1.287,P=0.525).接受HBsAg阳性供肝者的1、3、5年移植物累积存活率为1009、86%和43%,接受HBcAb阳性供肝者的1、3、5年移植物累积存活率为85%、77%和56%,接受HBV阴性供肝者的1、3、5年移植物累积存活率为86%、79%和77% (Log-rank=1.288,P=0.525).随访期内均未出现因乙型肝炎复发或HBV感染所致的移植肝功能丧失和受者死亡.结论 在采取有效的抗病毒治疗措施的情况下,HBcAb阳性供肝对移植物及受者存活时间无明显影响.对于危重患者,可以考虑采用HBsAg阳性供肝的肝移植。

其他文献
二、免疫抑制剂的应用进展优化免疫抑制方案,改善移植受者的长期存活始终是临床医师关心的焦点.此次会议上多位专家就免疫抑制方案的优化进行了探讨.来自美国的John Fung教授对于目前临床上经常使用的免疫抑制剂和新的免疫抑制剂给出了综合性的评价.John Fung教授指出,他克莫司(Tac)仍然是肝移植术后免疫抑制方案的核心.通过对16项有关肝移植后初始采用Tac和环孢素A(CsA)的对照试验进行荟萃
期刊
肾移植是目前治疗终末期肾病的最佳方法,并且对儿童患者生理和心理发育的影响比透析小[1].婴儿供肾儿童肾移植是目前儿童肾移植发展的方向之一,但其围手术期治疗方案目前尚未成熟,并发症发生率较高,其中血管和输尿管并发症最为常见[2].2012年2月,我院开始施行婴儿供肾儿童肾移植,有2例术后并发尿瘘,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例1为男性,7岁,体质量为18 kg,慢性肾功能衰竭,进行腹膜透析1年,2012年2
期刊
移植后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PTLD)是造血干细胞移植及实体器官移植后一组发生率相对较低的并发症,但对移植的效果和受者的长期存活率影响较大.2001至2013年,我院收治1例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并发PTLD者和3例肾移植后并发PTLD者,现将诊治情况报告如下.临床资料例1 为男性,年龄为13岁,因再生障碍性贫血(极重型)于2012年9月接受HLA全相合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期刊
目的 总结活体肝肾联合移植1例的体会.方法 2007年9月对1例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失代偿期)合并慢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期)的患者施行了成人间亲属活体肝肾联合移植.切取供者带肝中静脉的右半肝和右侧肾脏,受者手术采用背驮式肝移植及异位肾移植.受者给予巴利昔单抗联合他克莫司+吗替麦考酚酯+甲泼尼龙的方案抗排斥反应,供、受者术后加强护肝治疗、抗感染治疗和营养支持治疗.结果 供、受者均顺利渡过围手术期,术后
目的 对肾移植术后早期JC病毒的感染情况及其危险因素进行初步研究.方法 2010年11月至2011年10月间,入选的研究对象为接受同种肾移植的受者89例,均随访1年,通过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法定期(每月1次)检测其血液和尿液样本的JC病毒DNA拷贝数,并根据检查结果将所有受者划分为JC病毒感染组和非感染组,观察并比较2组受者性别、年龄、术前诊断、HLA(A、B、DR)抗原错配情况、钙调磷酸酶抑
为更好地跟踪国内外移植领域的新动态及新进展,及时将国内外的最新进展介绍给本刊的读者,本刊编辑部约请国内专家就目前移植相关的基础与临床研究进展等主要热点问题撰写专题稿件,于2012年1月起在本刊分6期陆续刊出,以飨读者.器官移植被誉为21世纪医学之巅.随着移植技术的不断进步,移植相关领域如移植免疫学、配型技术、器官保存技术、免疫抑制措施等的不断完善,以及新的免疫抑制剂的相继问世,特别是进入21世纪后
期刊
由于中华医学会杂志社远程稿件管理系统升级,我刊已于2010年7月全面启用新的稿件远程处理系统,旧的系统已关闭。作者投稿时请输入中华医学会门户网站地址http://www.cma.org.cn,点击“业务中心”,在“业务中心”页面点击“投稿作者操作说明下载”,按说明操作。如果您此前没有注册过,请先点击“注册”按钮,按照注册步骤注册,获得登录名和密码;已有登录名和密码的作者(即此前已在原中华医学会杂志
期刊
目的 总结心脏移植术后16年成功进行再次心脏移植的体会.方法 为1例首次心脏移植后存活16年继发严重冠状动脉病变和心功能衰竭的受者施行再次心脏移植.术中仔细分离首次移植心脏与周围严重粘连的组织,采用传统的Stanford吻合方法.手术前采用血浆置换和巴利昔单抗诱导治疗1次,术后采用环孢素A、吗替麦考酚酯和泼尼松的免疫抑制方案.结果 手术顺利,术后早期并发急性肾功能衰竭、肺部感染、胸骨哆开和胸腔积液
肝移植后肾功能不全一直是移植领域关注的热点.肝移植后肾功能不全的发生随着移植时间延长逐步增多,特别是在术前本身就有肾功能不全或长期肝肾综合征导致的肾功能减退的患者中[1].但也有报道提出,钙调磷酸酶抑制剂(CNI)肾毒性是肝移植后肾功能不全的主要原因,并建议肝移植后应撤除CNI以降低其肾毒性.但撤除CNI是否能够改善肝移植受者的肾功能呢? 之前确实有一些研究支持出现肾功能不全的肝移植受者从以CNI
期刊
患者为女性,年龄65岁.2004年10月,因慢性肾功能不全、尿毒症期而接受肾移植,以环孢素A (CsA) 300mg/d+吗替麦考酚酯(MMF) 1500 mg/d+泼尼松30 mg/d预防排斥反应.术后1个月余受者的左小腿肌间静脉出现附壁血栓,采用低分子肝素和华法林抗凝,采用阿司匹林抗血小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