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

来源 :当代教育之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hha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涵义
  “整合”是个新概念,要有新思路。“整合”中“整”这个语素。它包含了“调整”、“重整”、“整治”、“整改”等丰富内涵。“整合”一词,鲜明地体现了改革的召唤,强调了改革的力度。“整合”昭示着这样的精神: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这两方面都要下一番大气力,经过一番整治,使它们在新的水平上结合成一个整体———全新的课程体系。“整合”的目的和意义不仅是为了发挥信息技术的工具功能,而是赋予了新的教育意义。是要通过“整合”促进教学模式的变革,实现教育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全方位的现代化,要突破传统教育的模式。“整合” 是为了更好地实现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培养学生的获取、加工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什么是学科的整合呢?是指整合学科分割所造成的知识支离破碎的状态,把不同学科的内容通过信息技术进行有机的组合,把知识与思维、理论与实际、感性与理性辩证统一起来。学科整合既有教育技术的整合,又有学科知识的整合。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要发挥“不可替代”功能,不摆花架子,要从实效出发,实事求是地解决问题。要多发挥信息的独特不可替代的功能,如果有些教学内容用别的方法、甚至是比较原始的方法上效果更好,那就不必用机器摆花架子。教学内容、学校条件千差万别,在信息技术的使用上也会各有不同。用不用,用什么样的教育技术,取决于是否有利于学生学习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2.目前教学改革存在的问题
  经过多年来的努力,我国教学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普遍反映整个教改并没有大的突破,主要问题在于,现有教改对教学理念、内容、手段、方法和模式等的“改革”不彻底,是在不触动原有体系的基础上的“改良”,未能对其实施“大手术”。主要表现在:1.教学理念:依然停留在精英教育的定位上;重视知识的传授,重视智力的培养而轻视能力、情感的培养,至今未能从应试教育的桎梏中走出,跨入素质教育;创新意识培养匮乏。2.教学内容:改革开放以来,各类教材大同小异,没能超出既定模式,创新成为了奢谈。3.教学手段:各个学校添置了不少设备,但设备的利用率不高,甚至有的被闲置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4.教学方法:在教改中我们推出了不少的新教学方法,但遗憾的是最终因为种种主、客观原因都未能推而广之。5.教学模式:深受前苏联学者教学模式(激发动机——复习旧课——讲授新课——运用巩固——检查效果)的影响,典型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仍然运用。在21世纪信息时代,我们有必要运用信息技术参与教学改革,进行学科整合,促进教学改革。
  3.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整合的实施
  3.1注意结合各门学科的特点,建构易于实现学科课程整合的新型教学模式。每位教师都应结合各自的学科特点去建构既能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又能较好地体现新型教学结构要求的新型教学模式。所以模式的类型是多种多样的,不应将其简单化。但是若从最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角度考虑,则有两种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学模式(也就是能够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即“研究性”学习模式(也叫“探究性”学习模式)和“协作式”学习模式(也叫“合作式”学习模式)。
  3.2以先进的教育思想、教与学理论(特别是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将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相整合,是为了实现彻底改革传统教学结构与教育本质,促进大批创新人才成长的目标,因此,信息技术与课程相整合的过程决不仅仅是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过程,它必将伴随教育、教学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运用建构主义理论作指导,对于我国教育界的现状特别有针对性——它所强调的“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自主建构知识意义的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对于我国传统教学结构与教学模式是极大的冲击;建构主义理论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伴随着多媒体和网络通信技术的日渐普及而逐渐发展起来的,可以说,没有信息技术就没有建构主义的“出头之日”,就没有今天的广泛影响,它可以对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的整合提供最强有力的支持。
  3.3高度重视各学科的教学资源建设。没有丰富的高质量的教学资源,就谈不上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现和自主探索,教师主宰课堂,学生被动接收知识的状态就难以改变,创新人才的培养也就落空。重视教学资源的建设,并非要求所有教师都去开发多媒体素材或课件,而是要求广大教师努力搜集、整理和充分利用因特网上的已有资源。在确实找不到与学习主题相关的资源的情况下,才有必要由教师自己去进行开发。
  3.4注意运用“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理论,来进行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使计算机既可作为辅助教学的工具,又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
  最理想的办法是将“以教为主”的教学设计和“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结合起来,互相取长补短,形成优势互补的“学教并重”教学设计理论;这种理论正好能适应“既要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学习主体作用的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要求。在运用这种理论进行教学设计时,应当把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并要把这一观念牢牢地、自始至终地贯彻到课程整合的整个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之中。
  3.5紧紧围绕“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来进行整合。为了推进我国教育的深化改革,必须明确认清教学过程的本质,在先进的教育科学理论的指导下,把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创建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新型教学结构(“学教并重”教学结构),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应该紧紧围绕“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这一中心来进行,不能把“整合”变成技术与教学的简单“叠加”,那是没有意义的。要求教师密切注意教学环境四个要素(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媒体)的地位与作用,看看通过自己将要进行的“整合”,能否使各个要素的地位与作用和传统教学过程相比发生某些改变,改变的程度有多大,哪些要素将会改变,哪些还没有,原因在哪里,只有紧紧围绕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并做出相应的调整,使得通过最终教学设计所建构的教学模式能较好地体现新型教学结构的要求,这样的整合才是有意义的。
  收稿日期:2011-08-12
其他文献
【摘要】知识技能的掌握,是人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共同参与的结果,体育教学中的经验表明,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不但有利于体育课教学质量的提高,更有利于人才的成长。本文通过对培养动机、意志两方面的非智力因素的实践,阐明重视非智力因素的教学才是全面的教学。  【关键词】非智力因素;增强体质;培养人才     现代教学的理论,揭示了学生学习的成功,是在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共同参与下取得的。学校教育是为培
期刊
[摘 要]百年的光辉奋斗历程充分表明中国共产党从来不是封闭的政党。以当代马克思主义为指引,中国共产党牢牢把握历史前进的大势和规律,将中国革命和建设融入世界的发展。在不同历史时期,根据特定发展目标,党始终坚持独立自主、互利共赢的原则,不断探索有中国特色的对外开放模式,发展完善开放思想和理论体系,在对外开放各个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进入新发展阶段,中国共产党主动迎接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的机遇和挑战,
期刊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在此纲要中很明确的提出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要求。  目前,在我国教育信息化和新课改的背景下,作为教育改革的最直接实施者,信
期刊
【摘要】以就业为导向、面向市场办学是职业教育的特点,让学生到企业以最短的时间进入角色,成为企业用得上的人才,就必须为学生创造与企业接触的机会。学校办学要突破传统的偏课堂知识讲授、轻岗位技能训练的做法,切实加强实践教学,创新出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职业技能的教学方法,顶岗实习正是让学生与企业零距离接触的一种好办法。  【关键词】高职教育;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管理模式;运行机制  The orbit t
期刊
[摘 要]学习型组织是VUCA时代的产物,甫经面世引来热烈追捧,无数企业竞相践行。然而,学习型组织的理论缺乏操作层面的研究,致使众多企业推广如火如荼、实践半途而废。文章运用扎根理论的方法,对日资企业加特可(广州)进行深入剖析,构建了新的学习型组织结构模型,解构了学习型组织的生成机制。研究发现:学习型组织由组织目标、价值实现、共同愿景、学习准备、学习执行、学习反馈、支持因素、驱动因素、约束因素九个要
期刊
语文阅读题在中考中占有重要地位,许多学生不知道如何答题,摸不清文章的意思,如何指导学生做好阅读题,提高学生的读题答题能力,是语文教师面临的一个难题。语文教学要“以本为本,”不能忽略课本的学习。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掌握阅读的工具和方法。要求学生“多读、精思、勤记。”特别是要求不同的学生又不同的读法,既“个性化阅读”。  1.以本为“本”  在语文考试中,阅读题所占比例甚于作文,而课外阅读比例又大于课内
期刊
[摘 要]目前学术界对平台企业在其构建的生态系统中的领导特征尚缺乏理论研究。以四家互联网平台企业为例,通过扎根理论研究方法提炼平台企业的领导特征。研究发现,平台企业在平台生态系统中处于领导地位,其领导特征主要表现为示范影响、战略引领、协调处理和约束控制四个范畴;示范影响主要表现为在平台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威信、帶头示范及目标完成;战略引领主要表现为在平台生态系统中的战略把控、应变能力及成员追随;协调处
期刊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造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心理学认为,没有创造思维,就不可能有创新,就不可能获得较强的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就不可能解决自己学习、生活以及今后工作和科学研究中的实际问题。那么在生物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呢?下面简单谈一谈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的几点做法:  1.生物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转变教学观念  实施创新教育的关键在教师
期刊
【摘要】语文教学、作文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加强语言能力训练,是一项基础工作,也是一项恒久的工作。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是作文教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我们教师必须高度重视,而且,在训练中,要紧紧围绕学生这个主体来实施、展开。  【关键词】语言积累;能力训练;作文训练  The composition teaching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developmen
期刊
【摘要】教育部《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更加突出了“爱”的色彩。人文关怀更加浓厚;教育以育人为本,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保护学生成长的基石;爱是教师努力工作的动力;爱是教育公平和谐发展的核心。  【关键词】情感是教者与学生沟通的桥梁;爱是师德的灵魂。  The teacher's love is first——The teacher who have no affection isn't empl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