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解决问题的策略——列举”,是苏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上册)63~64页的內容. 笔者在教学中通过提出问题、引发探究,并通过多元列举,生成技能,再用游戏激趣,巩固提高,通过运用不同的策略,引导学生学好知识.
[关键词] 解决问题的策略;列举;引发探究;生成技能;巩固提高
在一次小学数学教研活动中,笔者执教的一堂数学研究课的课题是“解决问题的策略——列举”, 现将三个主要教学片断、简析及感悟整理如下.
提出问题,引发探究,策略因需要而产生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种解决问题的新策略,请大家看一道例题. (媒体出示P63例1)王大叔用18根1米长的栅栏围成一个长方形羊圈,有多少种不同的围法?
生:学习小组内合作,用课前准备的18根火柴棍、小棒或牙签,每根代替1米长的栅栏,围长方形.
师:各小组间巡视、指导.
生:展示交流操作成果(学生每说出一种围法,教师同步多媒体演示).
师:如果王大叔是用180根、1800根这样的栅栏来围羊圈,我们也能这样操作吗?能找到一种更清晰、更简洁的表达方式吗?启发学生先找一长一宽的和,再对照展示的四个图形(图1)思考:如果宽为1米,长是多少米?如果宽为2米,长是多少米?如果宽为3米,长是多少米?如果宽为4米,长是多少米?…… 引导学生运用表格形式有序地记录各种可能.
生:思考、探究、交流(教师同步多媒体演示表格).
师:请大家根据表中的数据算一算每一个长方形的面积,比一比长、宽和面积. 通过算一算、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
生:先算一算,后比一比,再交流. (周长相同的情况下,长方形的长、宽差距越大,面积越小;长、宽差距越小,面积越大)
师:能说一说如何用180根、1800根栅栏围羊圈吗?
生:口述用180根、1800根栅栏围羊圈的方法.
师:刚才我们在解决问题时所采用的策略,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一种新策略. (板书课题:解决问题的策略——列举)
生:齐读课题.
师:(小结)整理众多复杂的信息,通过表格让数量关系明晰,使问题得以解决. 然而,表格仅是外在的一种表现形式,有序列举出问题的各种可能才是其精神实质.
简析:例1的教学,先由学生在学习小组内动手操作,再在全班展示交流,目的是让学生意识到操作法存在效率低下、答案遗漏、相互重复、杂乱无章等弊端. 当然,操作法所得到的图形为列举策略的顺利产生提供了形象基础,是学生准确把握新策略“有序思考” 的精神实质. 教师接着抛出用180根、1800根栅栏围羊圈的问题,目的是放大操作经验与数学问题之间的矛盾冲突,让学生产生另辟蹊径的“内需”,凸显寻求解题新策略的必要性与主动性. 在这一过程中,教者扮演的角色只是“真理的接生婆”,新策略这个“婴儿”则是学生自己“孕育”的. 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会感悟到自身蕴藏的潜能,教者只助其“顺产”,及时果断地剪断“列举”与旧知“列表”的“脐带”联系,宣告“列举”这一“新生命”的诞生. 相比而言,在周长相等的情况下,比较长方形的长、宽、面积,虽是难点但并非本课重点,只能点到为止.
多元列举,生成技能,策略因比较而发展
师:出示P64例2——“小华看中《科学世界》《七彩文学》《数学乐园》这三种杂志,如果最少订阅一种,最多三种,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订阅方法?”一年一度报刊杂志的征订时间到了,你怎样理解“如果最少订阅一种,最多三种”这句话?你打算怎样解决这个问题?把你的想法在学习小组里说一说.
生:先小组讨论,后全班交流,得出下面的结论.
(1)文字列举. 只订阅1种,有3种不同的方法,即订阅《科学世界》或者《七彩文学》或者《数学乐园》;订阅2种,有3种不同的方法,即《科学世界》 《七彩文学》,《科学世界》 《数学乐园》,《七彩文学》 《数学乐园》;订阅3种,只有1种方法,即《科学世界》 《七彩文学》 《数学乐园》.
(2)表格列举.
(学生试着用打“√”的方法在作业纸上完成表格,教师提示学生表格要竖着看,一列表示一种订阅方法,要有选择地打“√”)
师:(小结)刚才,我们先分类,再分别用文字和表格两种形式列举,解决了问题,对此,我们做到了(板书)合理分类,有序列举,不重复,不遗漏. 下面请大家完成课本64页上的“练一练”.
生:完成“练一练”后交流,得出的结论如下.
1. 文字列举:投中两个相同环数为10、10;8、8;6、6;
投中两个不同环数为10、8;10、6;8、6.
2. 算式列举:10 10=20,8 8=16,6 6=12;
10 8=18,10 6=16,8 6=14.
3. 表格列举:
师:交代列举的形式通常有(板书)文字、算式、表格……提醒学生回答环数的顺序(20环、18环、16环、14环、12环),说明两个16环为什么只取一个16环的理由.
简析:分类是根据事物的“同”和“异”把事物集合成类的过程,列举对“序”的要求是从线性的“升降之序”到更高层面的“主次之序”的发展. 教学中,教者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时,先分类再列举,这既是引领学生抓住主要矛盾,更是发展学生的数学认识、领会数学思想和方法、学会解决问题的必由途径. 用文字、算式和表格三种形式对照列举,意在打破学生潜意识中的藩篱,领悟列举形式的多样化. 在以往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很多学生虽懂得如何分类,也会列举,但对于在表格中有选择地用打“√”来表示订阅方法的认同度较差,表格到底该横着读还是竖着看,学生往往茫然无措,笔拿在手里不知往哪一格送,对此,教者采用先文字、算式列举,再表格映衬的方法,意在着力澄清列举的思路,让学生循序渐进地接纳表格式列举法. 虽增加了思维的“长度”, 却减缓了思维的“坡度”.与此同时,学生能在多元列举的精神实质中,“免疫”“列表”,强化“列举”,学生的“野性思维”得以释放,教学的难点得以突破. 游戏激趣,巩固提高,策略因运用而丰富
师:出示习题——“甲、乙两人玩‘石头、剪刀、布’的游戏,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情形?”
生:先推选一人与教师玩游戏 ,再同座两人玩游戏,有下面三种玩法.
1. 师与生想象玩. (学生想象,师生两人在游戏中会有三种可能:师胜、平局、生胜)
2. 师与生实际玩. (逐一填表)
3. 生与生实际玩(同座两人玩十次).
师:请大家说说本堂课的收获和体会.
生:交流收获和体会.
师:最后请大家完成课堂作业,即“练习十一第 1~3题”.
简析:“石头、剪刀、布”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这种游戏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引起学生超越功利化的探讨和研究,更能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得到涵育,在忘我的投入中悄悄拔节. 学生沉浸在数学“好玩”的同时,不但掌握了“列举”在现实生活中的原型,而且对新策略的必要性、可能性和科学性会产生真切的认识,从而提高运用新策略的自觉性. 现代认知心理学家认为:任何学习都是认知结构的建立、扩大和重组. 课末,教师让学生说说本堂课的收获和体会,意在让学生回顾列举策略的产生、发展和丰富的过程,感悟有序思考从“升降之序”——“主次之序”——“多样之序”的演进,将数学思想由经验和技能性层面向科学化层面提升,让学生一起感悟、体验策略成长的历程,欣赏蕴藏其中的秩序之美,使策略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教学感悟
1. 适当调控教材
本课教学中所使用的是苏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上册)63~64页. 若依据教材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学生难以产生“策略”这一“内需”.教学中,教师对教材进行适当调控,片断一“围羊圈”,“列举”因需要而产生;片断二“订阅杂志”“投靶”,“列举”因比较而发展;片断三“游戏”“课堂作业”,“ 列举”因运用而丰富. 这样的教学,既能拓展学生的数学认知领域,又能拓宽教师传播数学知识的渠道,更能让学生感悟数学与生活的关系.
2. 尊重应用意识
教学中,在充分利用课程资源的基础上,若能增添一些进入课程且与数学教学活动有联系的资源,便能让学生深刻感受到数学的广泛应用. 有了教师对应用意识的尊重,学生才会有一双“数学的眼睛”, 才能形成数学的应用意识. 当然,数学意识的形成,并非靠几节解决问题的课就能奏效,应用意识需经历一个培养、提高和发展的漫长过程. 对此,教师要站在数学应用的高度,走出“只强调静态数学知识及其获得”的误区,充分挖掘现实生活中蕴涵的数学信息资源,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关注和实施每一节课,努力让学生的应用意识由无到有、由少变多、由浅入深.
3. 关注策略需求
如果从语词结构上推敲,“策略”一词在“解决问题的策略”这句话中是一个中心词,“解决问题”是修饰并限制“策略”这个词的. 教学中,教师应引领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把解题策略的形成作为目标和归宿. “解决问题”实际上就是利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非常规问题的一种创造性活动. 这种活动是对已知信息的再加工,以达成相关的规则,达到相应的目标. 相关的规则、相应的目标就是要让学生在解决非常规问题时产生策略需求,尽快找到解决当前问题所适合的策略. 学生因策略需求而满腔热情地选择相关策略,迫不及待地体验相关策略,这便是传统教学中所说的“举一”;学生有了“解决问题的策略”, 便将策略“射或反射”到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完成对具体策略的重新建构,这便是传统教学中所说的“反三”.因此,教学的重心应让学生充分体验策略形成的背景,充分体会运用策略的优越.
[关键词] 解决问题的策略;列举;引发探究;生成技能;巩固提高
在一次小学数学教研活动中,笔者执教的一堂数学研究课的课题是“解决问题的策略——列举”, 现将三个主要教学片断、简析及感悟整理如下.
提出问题,引发探究,策略因需要而产生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种解决问题的新策略,请大家看一道例题. (媒体出示P63例1)王大叔用18根1米长的栅栏围成一个长方形羊圈,有多少种不同的围法?
生:学习小组内合作,用课前准备的18根火柴棍、小棒或牙签,每根代替1米长的栅栏,围长方形.
师:各小组间巡视、指导.
生:展示交流操作成果(学生每说出一种围法,教师同步多媒体演示).
师:如果王大叔是用180根、1800根这样的栅栏来围羊圈,我们也能这样操作吗?能找到一种更清晰、更简洁的表达方式吗?启发学生先找一长一宽的和,再对照展示的四个图形(图1)思考:如果宽为1米,长是多少米?如果宽为2米,长是多少米?如果宽为3米,长是多少米?如果宽为4米,长是多少米?…… 引导学生运用表格形式有序地记录各种可能.
生:思考、探究、交流(教师同步多媒体演示表格).
师:请大家根据表中的数据算一算每一个长方形的面积,比一比长、宽和面积. 通过算一算、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
生:先算一算,后比一比,再交流. (周长相同的情况下,长方形的长、宽差距越大,面积越小;长、宽差距越小,面积越大)
师:能说一说如何用180根、1800根栅栏围羊圈吗?
生:口述用180根、1800根栅栏围羊圈的方法.
师:刚才我们在解决问题时所采用的策略,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一种新策略. (板书课题:解决问题的策略——列举)
生:齐读课题.
师:(小结)整理众多复杂的信息,通过表格让数量关系明晰,使问题得以解决. 然而,表格仅是外在的一种表现形式,有序列举出问题的各种可能才是其精神实质.
简析:例1的教学,先由学生在学习小组内动手操作,再在全班展示交流,目的是让学生意识到操作法存在效率低下、答案遗漏、相互重复、杂乱无章等弊端. 当然,操作法所得到的图形为列举策略的顺利产生提供了形象基础,是学生准确把握新策略“有序思考” 的精神实质. 教师接着抛出用180根、1800根栅栏围羊圈的问题,目的是放大操作经验与数学问题之间的矛盾冲突,让学生产生另辟蹊径的“内需”,凸显寻求解题新策略的必要性与主动性. 在这一过程中,教者扮演的角色只是“真理的接生婆”,新策略这个“婴儿”则是学生自己“孕育”的. 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会感悟到自身蕴藏的潜能,教者只助其“顺产”,及时果断地剪断“列举”与旧知“列表”的“脐带”联系,宣告“列举”这一“新生命”的诞生. 相比而言,在周长相等的情况下,比较长方形的长、宽、面积,虽是难点但并非本课重点,只能点到为止.
多元列举,生成技能,策略因比较而发展
师:出示P64例2——“小华看中《科学世界》《七彩文学》《数学乐园》这三种杂志,如果最少订阅一种,最多三种,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订阅方法?”一年一度报刊杂志的征订时间到了,你怎样理解“如果最少订阅一种,最多三种”这句话?你打算怎样解决这个问题?把你的想法在学习小组里说一说.
生:先小组讨论,后全班交流,得出下面的结论.
(1)文字列举. 只订阅1种,有3种不同的方法,即订阅《科学世界》或者《七彩文学》或者《数学乐园》;订阅2种,有3种不同的方法,即《科学世界》 《七彩文学》,《科学世界》 《数学乐园》,《七彩文学》 《数学乐园》;订阅3种,只有1种方法,即《科学世界》 《七彩文学》 《数学乐园》.
(2)表格列举.
(学生试着用打“√”的方法在作业纸上完成表格,教师提示学生表格要竖着看,一列表示一种订阅方法,要有选择地打“√”)
师:(小结)刚才,我们先分类,再分别用文字和表格两种形式列举,解决了问题,对此,我们做到了(板书)合理分类,有序列举,不重复,不遗漏. 下面请大家完成课本64页上的“练一练”.
生:完成“练一练”后交流,得出的结论如下.
1. 文字列举:投中两个相同环数为10、10;8、8;6、6;
投中两个不同环数为10、8;10、6;8、6.
2. 算式列举:10 10=20,8 8=16,6 6=12;
10 8=18,10 6=16,8 6=14.
3. 表格列举:
师:交代列举的形式通常有(板书)文字、算式、表格……提醒学生回答环数的顺序(20环、18环、16环、14环、12环),说明两个16环为什么只取一个16环的理由.
简析:分类是根据事物的“同”和“异”把事物集合成类的过程,列举对“序”的要求是从线性的“升降之序”到更高层面的“主次之序”的发展. 教学中,教者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时,先分类再列举,这既是引领学生抓住主要矛盾,更是发展学生的数学认识、领会数学思想和方法、学会解决问题的必由途径. 用文字、算式和表格三种形式对照列举,意在打破学生潜意识中的藩篱,领悟列举形式的多样化. 在以往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很多学生虽懂得如何分类,也会列举,但对于在表格中有选择地用打“√”来表示订阅方法的认同度较差,表格到底该横着读还是竖着看,学生往往茫然无措,笔拿在手里不知往哪一格送,对此,教者采用先文字、算式列举,再表格映衬的方法,意在着力澄清列举的思路,让学生循序渐进地接纳表格式列举法. 虽增加了思维的“长度”, 却减缓了思维的“坡度”.与此同时,学生能在多元列举的精神实质中,“免疫”“列表”,强化“列举”,学生的“野性思维”得以释放,教学的难点得以突破. 游戏激趣,巩固提高,策略因运用而丰富
师:出示习题——“甲、乙两人玩‘石头、剪刀、布’的游戏,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情形?”
生:先推选一人与教师玩游戏 ,再同座两人玩游戏,有下面三种玩法.
1. 师与生想象玩. (学生想象,师生两人在游戏中会有三种可能:师胜、平局、生胜)
2. 师与生实际玩. (逐一填表)
3. 生与生实际玩(同座两人玩十次).
师:请大家说说本堂课的收获和体会.
生:交流收获和体会.
师:最后请大家完成课堂作业,即“练习十一第 1~3题”.
简析:“石头、剪刀、布”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这种游戏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引起学生超越功利化的探讨和研究,更能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得到涵育,在忘我的投入中悄悄拔节. 学生沉浸在数学“好玩”的同时,不但掌握了“列举”在现实生活中的原型,而且对新策略的必要性、可能性和科学性会产生真切的认识,从而提高运用新策略的自觉性. 现代认知心理学家认为:任何学习都是认知结构的建立、扩大和重组. 课末,教师让学生说说本堂课的收获和体会,意在让学生回顾列举策略的产生、发展和丰富的过程,感悟有序思考从“升降之序”——“主次之序”——“多样之序”的演进,将数学思想由经验和技能性层面向科学化层面提升,让学生一起感悟、体验策略成长的历程,欣赏蕴藏其中的秩序之美,使策略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教学感悟
1. 适当调控教材
本课教学中所使用的是苏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上册)63~64页. 若依据教材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学生难以产生“策略”这一“内需”.教学中,教师对教材进行适当调控,片断一“围羊圈”,“列举”因需要而产生;片断二“订阅杂志”“投靶”,“列举”因比较而发展;片断三“游戏”“课堂作业”,“ 列举”因运用而丰富. 这样的教学,既能拓展学生的数学认知领域,又能拓宽教师传播数学知识的渠道,更能让学生感悟数学与生活的关系.
2. 尊重应用意识
教学中,在充分利用课程资源的基础上,若能增添一些进入课程且与数学教学活动有联系的资源,便能让学生深刻感受到数学的广泛应用. 有了教师对应用意识的尊重,学生才会有一双“数学的眼睛”, 才能形成数学的应用意识. 当然,数学意识的形成,并非靠几节解决问题的课就能奏效,应用意识需经历一个培养、提高和发展的漫长过程. 对此,教师要站在数学应用的高度,走出“只强调静态数学知识及其获得”的误区,充分挖掘现实生活中蕴涵的数学信息资源,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关注和实施每一节课,努力让学生的应用意识由无到有、由少变多、由浅入深.
3. 关注策略需求
如果从语词结构上推敲,“策略”一词在“解决问题的策略”这句话中是一个中心词,“解决问题”是修饰并限制“策略”这个词的. 教学中,教师应引领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把解题策略的形成作为目标和归宿. “解决问题”实际上就是利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非常规问题的一种创造性活动. 这种活动是对已知信息的再加工,以达成相关的规则,达到相应的目标. 相关的规则、相应的目标就是要让学生在解决非常规问题时产生策略需求,尽快找到解决当前问题所适合的策略. 学生因策略需求而满腔热情地选择相关策略,迫不及待地体验相关策略,这便是传统教学中所说的“举一”;学生有了“解决问题的策略”, 便将策略“射或反射”到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完成对具体策略的重新建构,这便是传统教学中所说的“反三”.因此,教学的重心应让学生充分体验策略形成的背景,充分体会运用策略的优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