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文阅读中的跨体写作策略

来源 :语文周报·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teas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群文阅读教学中,尝试变(跨)体写作,能使学生准确把握文体特征,集中梳理“同质”或“异质”题材,鉴赏文本在思想情感、语言风格、章法结构等的异同,赏析玩味语篇的秘妙之处并指向文本解构之后的写作实践,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步韵追和,也是文学史上一种独特的现象。将不入音律的散文改写成入音律的诗和词,对文本进行再创作,乃至集字成篇,表达自己与作者心灵的契合,以便于诵读歌唱,這是阅读走向逻辑纵深的表现。吃透文本是改写文本的不二法则。要达到对古文理解透彻,烂熟于心,胸有成竹。这个理解透彻过程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熟悉背景,观其大略
   熟悉文章时代背景,把握基本内容,择定基本意象、选取关键词等“同质”元素。如陶渊明曲折的出仕经历,宦海浮沉。当时黑暗的政治与社会现实,使他的抱负无法实现。他已极度厌倦官场,加上他天性耿直和酷爱自由,最终抱志归隐。赋辞以明心志。了解这一背景,也就加深了对《归去来兮辞》的情感认知。由读者转变成了作者,不由自主地把自己毫无痕迹地融进文中主人翁之中,自当情感喷发,泼墨吟歌。并能保持改作和原作在景致和生活情趣上的基本一致。
   二、把握情感,共情移情
   如改写李密《陈情表》,要改写好,必须领会此文表达的李密对祖母的感恩戴德和希望回乡照顾祖母的跪乳反哺之情。字里行间,催人泪下。读后,就要把这份情感化为己有,李密就是我,我就是李密,李密那多难慈爱的祖母就是自己的祖母。这样一来,情出于衷,和原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并将自己的情感投射到改写作品之中,如此,填词而作的《曲玉管·陈情》便呼之而出。
   三、领会意图,把握语境
   原作所表达的意愿,原作所处的交际语境必须在改写中真实体现,不能左右原作的表达意图,做到与原作一脉相承。如《兰亭集序》所要表达的主要意愿就是人生苦短,世事无常。文友集会,吟诗作词,伤今悼古。作者要把这些记载成册,流传子孙后嗣。改写的时候,要具备一定的“读者意识”,既是为集会俊彦代言,也是示风流蕴藉于时人,更是启迪后世之来者。这种哲学层面的思考显然带有一定的思辨色彩。
   四、忠于原作,高于原作
   根据原作改写,内容不能变,只是内容的表现形式不同而已。由“文”到“诗”或“词”,只是在形式上与原作不同。其次还要做到:1.要准确地缩写或扩写原文内容。2.选择更加精练的词去表达。3.选择合适的表达形式(诗或词)。4.选用和谐的声韵。
   对文学作品的改写,不像具体的物体,可称可量,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对文本再创作的行为本身是有价值的。不仅体现文学表现形式方面的创新精神,而且能加深对课文内容的深度理解,甚至初步培养研究的素养。将课内文本改写成格律诗词,是一个系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还要熟练律诗的格律,掌握基本的音韵常识,会省平仄。熟悉词牌,多练多填。熟练以后自然熟能生巧。在此基础之上,运用以上四点策略,改写古诗词或不是难事。对文章进行改写后再对文本进行比较,找事实的差异、情感观点的差异,或者是表达方法的差异,并追溯差异背后的原因,面对不同文本的是非、优劣作出自己的判断,就能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本论文系中山市教育科研立项课题“群文阅读理念下高中语文阅读高效课堂教学策略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B2018122。
其他文献
今年的网上直播学习是全体师生的一次大考,隔空不隔爱,停课不停学,促进了钉钉直播教学活动。我们的学生历来较少出现自主、探究、质疑的学习行为,而钉钉直播使用却给教育教学探究提供了契机,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有动力持续探究并得到老师的指导;教师、学生、家长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提升教学的参与度,同时钉钉App也可以在电脑上安装,方便直播教学使用。   一、课前探究是否等于预习   学生课前探究是否等同于传统意
期刊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从哪些方面引导学生的感悟呢?我觉得主要从两个方面:一是悟文本,一是悟生活。   一、悟文本:教会学生从书本阅读中寻找作文的感悟   悟文本主要是悟语言,就是学生在阅读摘录过程中感受领悟作品的语言以及语言所蕴含的思想文化,即在阅读中思考。高兴了,愤怒了,心领神会了,豁然开朗了……在阅读中产生的一切情绪的体验都是对文本的感悟。感悟的过程就是综合训练学生感受力、理解力和领悟力的过程
期刊
一、注重道德教育,培养学生具备真善美的修养和人格   教育绝非是简单的知识堆积、智育传授,而是人类智慧的启迪,是一种精神成长、见识增长的过程。教育方法得当,事半功倍;教育方法不当,事倍功半。当前,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传统的思想文化面临着多元价值体系的冲击,传统的教育引导方式面临着网络新媒体的挑战,教育工作者的工作环境、条件、对象等都在发生深刻变化。所以,教育工作者的教育方式也要随之变化。教育
期刊
阅读,无论是课内阅读还是课外阅读,都为学生打开了连通世界、连通古今之门,是学生丰富学识、拓宽眼界、提升素养的重要途径。同时,阅读也能为学生习作找到数不清的“切入点”,树立许许多多的“习作范例”。因此,同学们在阅读时应有意识地积累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习作素材。那么,如何积累呢?下面介绍几种方法。   一、借鉴他人故事,丰富自己经历   琼瑶说:没有故事的人生是乏味的。人生可以成功,可以失败,但人生
期刊
我们围绕课题研究目标,对“读写结合、从读学写”教学模式和策略进行了以下初步探索。   一、优化教学模式,提高读写结合的实效性   精读课文教学模式(理论框架):“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理解内容→精读,品析词句(语言表达)→实践,迁移运用”。前两个环节侧重于引导学生感受文章内容、人文价值,后两个环节则侧重于体会写作特点、运用内化。在一节课内紧紧抓住“读”和“写”两条线,选好读写结合的“点”,使“
期刊
一、“互联网+”模式下的教师立德树人教育基本方法   课题组成员总结出了“互联网+”环境下的教师立德树人教育基本方法,主要有:   1.革故鼎新法。   革故鼎新法是指在互联网+时代,教育工作者在“立德树人”教育方面要大胆更新教育理念,完善或摒弃旧的教育方式,建立新的符合时代特征的教育方式,教师要站在时代发展的潮头,放眼世界、放眼未来,深入学习最前沿的科学技术知识,洞悉学生所思所想,创新学生
期刊
阅读和写作是语文教学的两个基本点,要想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效率,达成语文教学目标,把阅读和写作联系起来进行教学是有必要的。   一、将写作教学有效渗透到阅读教学中去   高中语文教师应当将写作教学有效渗透到阅读教学中去,促进读写一体化。教师应当优化阅读教学设计。教师在讲解课文时,应当分别从阅读和写作两个角度出发进行讲解,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另外,教师应当为学生讲解课文的行篇布局、情感
期刊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特级教师潘文彬老师说:“语文就是对承载着‘写什么’和‘怎么写’的语言文字的理解、积累和运用,语文教学就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对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积累和运用。”而低年级的课堂里,与其说是“运用”,不如说是“表达”更为妥帖,而理解与积累,也就是为了更好地表达。笔者在低年级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了这样的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给生字扩词,让理
期刊
小学作文教学贯串着整个语文教学的始终,重在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与文字运用能力,对于全面提升小学生的文学素养与综合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在这样的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应该重视作文教学的改革与创新,使作文教学焕发新的活力。下面我将针对小学语文教学,浅谈提升作文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一、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一旦学生不能主动积极地投入学习,不管教师怎么努力,都很难取得理想的效果。在作
期刊
高中阶段是学生一生之中最为关键的一个阶段,而高中班主任在这个阶段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多年的教学工作,让我对班主任的工作与职责有了更加深刻的认知,现与大家进行探讨学习。   一、班主任要有全面的科学知识,优秀的教学能力,并且要言传身教   班主任,首先是学生某一科目的任课老师,因此对于该学科的知识储备能力、教学能力就显得更为重要了。作为班主任,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不断学习完善自己,并且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