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农田营建智慧在当代旅游综合体规划中的应用

来源 :安徽农业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vingod198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随着中国旅游业模式更新与乡村振兴的双重背景,集约化、质量提升型、多样化服务型的观光—休闲—旅游综合体的建设被广泛关注。为更好地建设旅游综合体,尝试将中国古代农田营建智慧融入相关规划实践,不仅能使农耕文化得到延伸和传承,还能促进农业特色旅游业的发展。通过文献归纳、案例演绎结探讨了中国古代传统农田如圩田、梯田、葑田、垛田、畲田、涂田、沙田的营建智慧,并以实践项目严东关旅游综合体为例重点研究了圩田、葑田、梯田这3类传统农田的应用,为今后农田景观在旅游综合体的规划设计中提供借鉴之处。
  关键词 农田营建智慧;旅游综合体;农田景观;乡村振兴
  中图分类号 F30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1)17-0122-06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1.17.033
  Abstract With the dual background of China’s tourism model renewal and rural revitalization, the construction of an intensive, quality-enhancing, and diversified service-oriented tourism-leisure-tourism complex has attracted widespread attention. In order to better build a tourism complex, try to integrate the wisdom of ancient Chinese farmland construction into related planning practices, not only to extend and inherit the agricultural culture, but also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tourism.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construction wisdom of ancient Chinese traditional farmland such as polder, terraced, pit, duo, shetian, tutian, and shatian through document induction and case deduction, and takes the practical project of Yandongguan Tourism Complex as an example to focus on the research. The application of three types of traditional farmland, namely polder, paddy field, and terraced field, provides a reference for future farmland landscape in the planning and design of tourism complex.
  Key words Farmland construction wisdom;Tourism complex;Farmland landscape;Rural revitalization
  隨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休闲消费的观念开始成为主流,人们也更愿意通过去乡村旅游放松身心,乡村中的农田景观恰恰可以满足这一需求。顺应乡村旅游发展需要的相关机构也开始建立。中国旅游协会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分会于2009年10月在浙江省安吉成立[1]。国家政策也鼓励大家去乡村旅游,振兴乡村经济。2018 年,国务院发布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2]。由此可见,建设美丽乡村,响应乡村振兴策略已经成为潮流趋势。
  1998年,我国有关乡村景观的研究开始进行,研究内容包括乡村文化景观、农田景观、乡村景观规划、乡村景观评价[3]。农田景观作为乡村景观中的主体,在进行乡村景观规划设计时,要着重考虑。虽然我国有着悠久的农业史,但是国内对于农田景观的设计研究起步较晚。广大居民只关心农田的生产效益,忽视农田的其他价值。王俊英等[4]基于生态学角度,从设施农业景观、大田农业景观、果园农业景观等几种类型,阐述北京农田景观建设的方法和技术。王菁[5]借助景观生态学的基本原理,指出城市边缘区的农田景观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我国古代农田营建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多种多样的类型。圩田、葑田、梯田等其他农田类型在形式上虽差异较大,但其本质都是我国古代人民因势制宜,向水、向山争地后凝结出的智慧结晶。在如今乡村振兴和新时代旅游的背景下,引入传统农田景观作为旅游综合体发展契机,可以促进乡村建设和旅游业的共同繁荣。
  1 中国古代传统农田营建智慧
  1.1 圩田
  圩田是一种在低洼的滨水地区的筑堤挡水形成内以围田、外以围水的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它发源于长江中下游地区,滥觞于三国时期[6]。圩田的规模尺度小者几公顷,大者可达到十几平方公里。但不论尺度大小、规模如何,可以将圩田分为基本结构型(图1a)和复合结构型两类(图1b)。完整的圩田系统包括堤岸体系与堰闸。在一些结构较小的圩田系中,农民会通过在水田中的浅滩上栽植芦苇、杨柳等耐涝植物,形成圩堤。圩田中的沟渠多呈十字、丁字、甘字等布置,还能起到运输的作用。在规模较大的复合圩田系统中,由于地形复杂,除了外堤,还需要圩田内河共同组成圩堤系统。
  1.1.1 圩田的农业智慧。
  圩田具有很高的生产能力,是一种高效的复合农业生产模式[7]。在江南一些地区,当地农民利用疏浚河渠时多出来的淤泥堆积形成圩堤,并在圩堤上种植桑树或果树,在圩田低洼区挖池蓄水养鱼,形成桑基鱼塘这种循环利用的农业生产模式。桑基鱼塘作为一种重要的圩田土地利用模式,桑、鱼、草、蚕相互结合成一个高效的人工生态系统,具有很高的经济效益[8]。   1.1.2 圩田的生态智慧。
  圩田的生态功能突出表现在蓄水与排涝,水渠、内河与外河共同构成一个完善的水网。由于圩内势低佳,常年低于汛期水位,在四周筑上土堤以防水,堤上有堰闸,正常情况下闭闸护水,干旱时开闸放水。通过堰闸控制蓄水与排涝,形成内外河道相通的排水运输体系。
  其次,圩田作为次生湿地,水陆边缘明显,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例如桑基鱼塘以鱼塘和基面构成栖息地,以桑、蚕、鱼为中心环节,构建了水陆相互作用、复杂多样的生态系统。
  1.2 梯田
  梯田是在丘陵地区按照等高线分布的台地式农田[9]。梯田的田埂按照等高线走势展开,称为梯埂,在埂内开垦形成农田。我们的祖先早在几千年前就开始在山坡上开垦田地提高产量。梯田雏形初现于战国时期,宋朝时到达发展鼎盛时期。
  1.2.1 梯田的农业与生态智慧。
  在不同的区域,受当地地貌、海拔、土壤等因素限制,梯田中会种植不同的农作物。在北方丘陵地区的梯田中,比如黄土高原多种植小麦等旱地经济作物,而在南方丘陵地区,梯田种植作物以水稻为主。此外,还可以种植果树、茶树和桑树等。梯田的出现,不仅扩大了农作物的种植面积,提升了农作物的产量,并且还起到了保肥保水的生产价值,大大降低了水土流失的风险。在山地上利用梯田蓄水的生产方式也推进了水池、塘、堰等蓄水工程技术的发展进步[10]。
  1.2.2 梯田的景观智慧。
  梯田景观按坡度可分为水平式、坡式、反坡式、隔坡式(图2)。多样的梯田形式决定了梯田有着丰富的景观价值。在竖向上,梯田景观丰富的层次、协调的韵律美化了丘陵山体的立面空间。于高处俯瞰时,波光粼粼的水田与天光呼应,将周围山光水色盛于其中;盛夏时节,片片青禾;稻子成熟时,层层黄金漫山遍野。
  1.3 葑田 葑田是将木头绑成一排放到水面上,在其上堆积泥土形成耕地,这种类型的耕地可以随着水位的涨落而上下漂浮。葑田和圩田一样,也是古代人们南迁引起的人口激增导致耕地不足的而出现的一种向水夺田的土地利用方式(图3)。 “葑”又称菰根,即茭白根,生长在湖泊边缘或沼泽区域。其根系发达,错综交织,夹杂着浅水区域的泥土渐渐从湖底浮到水面,在水面上形成一小块土地[11]。
  1.3.1 葑田的农业智慧。
  葑田在农业生产方面有着其他耕地类型不可替代的优点。一是漂浮的葑田可以保证庄稼不受水淹也避免受旱。明代科学家徐光启在《农政全书》中也说道:“(葑田)既无旱暵之灾,复有速收之效”;二是不占土地,不会缩小实际的水面,并且可以根据生产的需要和水域的范围调整葑田的面积;三是葑泥中包含了大量的水生动植物腐化后分解释放出的有机物,故土壤的营养价值很高,少量施肥即可达到高产。可见,葑田是一种可以避免旱涝之忧,并且投资少、管理方便而且收成颇高的农田。
  1.3.2 葑田的生态智慧。
  因为葑田不会缩小实际的水面,所以它不会影响渔业生产,而且还可结合渔业,充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促进生态平衡。葑泥中栽植的大量水生植物的根系可以吸收富营养化水中的污染物,提高水体质量,改善水体及其岸边的生态环境。葑田还能遮盖水面,减少阳光的照射,减少水面的无效蒸发量,降低水体温度,调节水体环境微气候。
  1.4 其他传统类型农田
  1.4.1 垛田。
  垛田是在河网密布的湖泊沼泽区域,将淤泥堆积起来形成土垛,在垛上播种瓜菜等旱地农作物。它源自葑田,由葑田演化而来。其地势较高,垛与垛之间被水分隔的,互不相连,通过小船完成交通运输。垛田是一个集“田垛、水系、菜、鱼、林”为一体的小型农业生态圈。
  1.4.2 涂田。涂田是将海涂开垦为农田的一种方法。在唐代,沿海农民在近岸岛屿边缘的上,将堆积起来的泥沙围起来造田,在水边筑起短堤或者栽上一排木桩,不仅抵挡海水的冲击,又可起到冲淡盐碱的效果[12]。
  1.4.3 沙田。沙田是南方水田地区农民向水夺田的又一方式。江河岸边或水流中往往有沉积起来面积大小时常变化的沙滩和沙洲。沙田土壤肥沃,周围芦苇丛生,在其上开垦农田,挖通沟渠,引水排水,种植农作物,可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总结来看,我国古代农田主要类型及特点见表1。
  2 案例实践——以严东关旅游综合体为例
  2.1 案例概况
  该项目位于浙江省西部建德市梅城镇严东关,西起老虎桥遗址、东至姚坞码头,北临梅梓线,南接滨江游步道,规划总面积1 011 816 m2(图4)。场地面临新安江背靠乌龙山,依山傍水,是山江功能景观过渡带。内部自然旅
  游资源丰富,拥有大面积的橘树林,农田和鱼塘面积广阔,具
  有明显的景观特色。养殖业、种植业及酿酒工业生产基础良好,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场地不足之处在于地势平坦,没有丰富的空间地形变化,农田景观感受单一。五十年一遇洪水会淹没整个场地,对永久性建筑造成破坏,且场地内部无排涝设施。古遗址和传统村落建筑保护意识不够强,未对农田、林、塘等自然资源加以保护利用。
  在进行规划时,充分利用场地现状防洪堤与农田资源,结合中国传统农耕文化,打造圩田景观,既具观赏功能,又具科普宣教和生态价值于一体。利用水泵引進新安江水源,补给农田的灌溉用水,可在旱时饮水灌溉农田,涝时排水泄洪。尊重鱼塘现状,最大程度保留鱼塘景观,将其利用改造为生态湿地,为鱼类提供适宜的生存环境。同时激活场地特有的酒文化、农耕文化与水运文化,将古严州文化遗产融于丰富的旅游项目中,使文化与旅游产业共同繁荣,实现文化的传承与延续。
  2.2 中国古代农田营建智慧在严东关旅游综合体中的应用
  2.2.1 圩田。
  (1)塘浦圩田系统。
  场地现状缺乏排水口,导致场地内部在汛期时水塘和农田中的水量过多不能及时排出造成涝灾。旱期时,不能及时引入新安江水源缓解旱灾造成庄稼收成降低。为解决这种困境,此次设计借鉴范仲淹的水利思想,利用场地现状防洪堤和农田资源布置圩田景观系统,引入塘浦圩田系统打通内外水系,通过水泵完成内外水系的相互流通,形成完整的排水系统(图5)。   在上游设泵房抽水,挖掘贯通原状农田灌溉水渠,汇流入鱼塘内河,旱可饮水、涝则排水,同时也可使鱼塘死水变为流动的活水,保证生产可持续。水渠、内河与外围河湖构成一个完善的水系网络(图6),具有很强的滞洪排涝灌溉功能,在下游设置两个泵房用于排水。泵房一层安置水泵排水引水,二层为具有江南特色的望江亭,这样的泵房兼具实用与观赏功能。塘浦圩田系统在严东关旅游综合体中灵活地将场地劣势转换为场地优势,解决了基本的场地现状排水与农田问题,同时弘扬与宣传了中华民族传统农业文化,极具科普价值。
  (2)果基鱼塘——鱼稻共生系统。利用现状鱼塘和稻田形成果基鱼塘——鱼稻共生系统。鱼塘附近橘树的枯枝落叶落入到水里,经分解后成为鱼类的养料。再用鱼的排泄物作橘树的肥料,形成一种高效的果基鱼塘生产方式。圩田上的水稻为池塘里的鱼提供氧气,含有鱼类粪便的塘泥又可以用来种植水。果基鱼塘——鱼稻共生系统以鱼塘为基面和栖息地,以橘、鱼为核心环节,形成一种橘、稻、鱼、草相互结合的良性循环有机整体。构建了内在联系非常密切的生物链,实现了“橘茂、稻丰、鱼大、泥肥”的良性循环(图7)。
  圩田上的农作物可以遮挡视线,在圩田田字形的河渠上可以开展迷宫、寻宝等趣味亲子活动。在圩田中主要使用船来通行,有的圩田之间还可以通过木桥来连接。在周末或者平时节假日还为游客提供亲自果蔬采摘。圩田里种植水稻、五加皮、橘树、蔬菜、草莓等。游客可以现场加工制造,体验观看五加皮原材料到五加皮酒的酿造、蔬菜腌制、果汁制作的过程(图8、图9)。
  2.2.2 葑田。
  (1)生态智慧。
  将胡泽中葑泥移附木架上,浮于水面,成为可以移动的葑田。在每年的5—9月为当地的丰水期,这种浮动的葑田会随着水位而上涨,防止庄稼被水淹没;每年的12月—次年2月为当地的枯水期,葑田又可下沉自动补充农田所需水分。葑田可以使始终使农田的水位处在一个合理的位置,既不会被水淹没也不会缺水干涸。在葑田上可种植水稻和湿地植物,植物根茎吸收水中营养物质的同时还可净化水质。高秆作物和小乔木还可以为鸟类提供隐蔽的躲藏空间,吸引水鸟栖息、生存、繁殖。葑田区湿地植物、鱼类选择见表2。
  通过水陆、动植物之间的相互作用,葑田系统得到最大化的生态效益,整个葑田区的物质和能量得到有效的循环利用,形成了一个水陆相互影响、复杂多样的葑田——湿地系统(图10)。
  (2) 经济智慧。此次设计最大程度保留场地现状农田与水域,引入古人传承下来的圩田与葑田这两种农业智慧结晶,将疏浚圩田河渠网络和打通原有农田中的灌溉水渠而挖出来的土量堆砌在人工摆放的木架上形成葑田,经过合理计算,使挖方与填方的工程量达到平衡,控制设计成本,开挖出的水渠使得诗水田园区的灌溉效率有效提升。除此之外,圩田和葑田作为高效的复合农业生产模式,具有很高的生产能力,相较于现状单一农田,可以提高粮食产量与经济效益。
  趣味葑田区主要承担着观赏、游览、科普的功能。游步道沿着堤岸设置,时而靠近水面,时而伸出水面,形成观景台。一边是如芦苇等长势较高的植物,另一边则是开阔的水面,游人漫步在各类水生植物之间,不仅可以近距离地与湿地植物接触,还可以通过展示牌了解各类动植物的基本特征和习性[13]。横竖交错的葑田空间既可以为游客提供基础旅游服务和体验生态渔业、亲身参与亲水活动的机会,也可以提供实地探索和科普研学的的场所。
  2.2.3 梯田。
  稻香田野区现状农田地势较低且平坦,与北侧梅梓线县道有2 m的高差,在设计中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引入梯田来缓解现有高差,最大程度地保留现有农田的面积基本不变。在视野良好的梯田中间设有观景台来俯瞰诗水田园区的清新自然风光。在严东关旅游综合体的规划中,引入梯田这一历史悠久的农田形态,不仅可以解决场地现状存在高差的问题,还兼具景观价值。
  在稻香田野区,通过在指定的农田区域栽种不同的矮秆作物,如大豆、小麦、谷子等,呈现出不同的图案花纹。到了秋收的季节,在稻香田野区举办“稻田大地艺术节”吸引游客前来观赏多姿多样的农田艺术。站在梯田观景台上将一望无际的“绿毯”尽收眼底。身在稻田中向外望去,又见层层金塔砌堤边。从左上方的主入口引入新安江水源,沿着主路流通到水塘,使整个场地的水系有源可寻,盘活了场地的水系,使其不再是一潭死水。通过二级水渠将主水渠的水引入农田深部进行灌溉,减少农田灌溉的工作量(图11、12)。
  3 小结
  中国古代农田是祖先们辛勤劳动的结晶,凝聚着深厚而灿烂的农耕文明,对当代农田景观设计规划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在农业方面,传统农田可以适应并改造原有地形,增加农作物收成;在生态方面,可以调节区域微气候,形成以农田为核心的良性循环生态系统;在经济方面,可以减轻农民们的工作负担、提升经济效益。將农田景观引入到旅游综合体的设计中时,最基本的出发点是因地制宜,结合场地原貌选择合适的农田类型。农田景观作为旅游综合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设计必须注重观赏、生态、经济和活动的统一协同发展,力求全方位、多维度地统筹规划。
  参考文献
  [1] 吕明伟,孙雪,张媛.休闲农业规划设计与开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5.
  [2] 蔡宁,王莹,尚丹,等.乡村振兴背景下田园综合体发展路径选择[J].安徽农业科学,2020,48(20):253-254.
  [3] 周心琴,陈丽,张小林.近年我国乡村景观研究进展[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5,21(2):77-81.
  [4] 王俊英,宇振荣.北京农田景观建设[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
  [5] 王菁.城市边缘区农田景观设计研究[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2007.
  [6] 赵崔莉,刘新卫.近半个世纪以来中国古代圩田研究综述[J].古今农业,2003(3):58-69.
  [7] 何勇强.论唐宋时期圩田的三种形态:以太湖流域的圩田为中心[J].浙江学刊,2003(2):105-112.
  [8] 侯晓蕾,郭巍.圩田景观研究形态、功能及影响探讨[J].风景园林,2015(6):123-128.
  [9] 高新颖.浙江省丘陵地区农田生产性景观规划与营造:以临安市指南村高山梯田项目为例[D].杭州:浙江农林大学,2018.
  [10] 方美清.农田景观设计构想研究[D].株洲:湖南工业大学,2013.
  [11] 张建民.葑田考论[J].中国史研究,2019(4):167-175.
  [12] 郭春华.明清时期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土地利用[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2):63-70.
  [13] 李奕成,朱南燕,李子杰,等.中国传统画水论与造园理水实践比照研究[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41(1):130-136.
其他文献
摘要汶川县龙溪乡是四川省乃至全国贫困山区少数民族地区的典型代表,其发展途径也具有推广意义。在分析龙溪乡独特地域资源的基础上,根据该地区特点,将体验式旅游的理念融入当地经济发展中,通过对龙溪发展体验旅游的SWOT分析,建立了体验式旅游发展战略,提出了该地区旅游发展的措施。  关键词地域资源;民族地区;体验式旅游  中图分类号F30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17-6611(2021)03-0134
期刊
摘要 应用高分辨率的Sentinel-2A数据,提出了随机森林算法结合多特征的烤烟遥感提取方法。然后将支持向量机和分类回归树算法与随机森林算法进行了对比试验,3种分类器与光谱+地形+纹理+缨帽特征组合的平均验证精度分别为63%、88%和94%,随机森林分类器结合光谱+地形+纹理+缨帽特征组合的分类精度最佳,制图精度达到90%,用户精度为98%,总体精度为96%,Kappa系数为0.94。结果显示,
期刊
摘要 根据2001—2013年统计数据,采用逐步回归方法实证分析农村劳动力转移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农业劳动生产率、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对农村劳动力转移产生正显著影响,城镇登记失业率和制度综合因素产生负显著影响。因此,可以大力发展农业科技,提高农村家庭人均收入,从而扩大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规模、增加对转移成本的承受能力;大力发展非农产业,提供更多就业岗位,扩大转移就业空间;全面深化制度改革,破除劳动力
期刊
摘要 选取黄土高原地区绥德县作为研究区域,从6个单项资本入手选取19个指标构建农户生计资本评价体系,采用熵值法对绥德县贫困村与非贫困村的农户生计资本差异进行分析,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并探究各项资本对农户生计策略选择是否有影响。结果表明:贫困村农户的各单项资本不同程度地高于非贫困村,范围在0~0.02,无论是贫困村或非贫困村农户人力资本均高于其他单项资本值,自然资本值低于其他单项资本值;贫
期刊
摘要 在实施乡村振兴发展战略的背景下,闲置农宅的盘活利用越来越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合理高效的开发利用对于资源的配置效率、村集体和农民的权益保障、农村经济发展、乡村振兴具有深远意义。北京市房山区石板台村充分开发利用闲置农宅,大力发展民宿旅游项目,不仅壮大了集体经济,也使得农民的财产性收入不断增加。基于京郊宅基地现状,通过对石板台村开发利用模式为例进行分析,并针对京郊闲置农宅开发利用中所遇到的问题提出
期刊
摘要 分析研究旅游開发居民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有利于制定旅游发展政策,更好地发展高寒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以郎木村4个社区为案列研究区,选用旅游开发的居民满意度模型,通过问卷分析法获取实验数据,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对案例地旅游社区居民满意度进行评价研究,定量分析旅游开发背景下高寒民族旅游社区居民实际生活与愿景间的差距。结果表明:①旅游开发居民满意度模型适用于高寒民族旅游社区,且模型拟合程度高。②旅游获益和
期刊
摘要 与传统耕地农业相比,戈壁农业是非耕地设施农业,不占用耕地,具有质量优、效益高等优势,其特点是“多采光、少用水、新技术、高效益”,具有可持续和循环经济的特点。甘肃河西地区戈壁分布面积广阔,从甘肃省的现实依据出发,探讨了河西地区发展戈壁农业的必要性,提出了戈壁农业今后发展的途径和方法措施以及可能存在的风险。在戈壁荒滩发展戈壁农业对调整区域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绿色、可持续的农业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
期刊
摘要 利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6年的数据,采用OLS回归模型研究互联网使用对农村居民家庭消费水平及消费结构的影响。研究发现:互联网使用对农村居民家庭总消费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这种影响在稳健性检验下依然显著,同时,互联网使用通过消费构成项目中的食品及烟酒、衣着、居住、交通通信、家庭设备、文教娱乐消费影响总消费。  关键词 互联网使用;农村居民家庭消费;消费结构  中图分类号 S-9.文献
期刊
摘要以新疆H縣D村为实地调研对象,采用理论分析和案例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揭示贫困户参与合作社的参与意愿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已入社贫困户参与合作社的态度需求存在普遍短期行为;未入社的贫困户参与意愿与参与能力的不匹配是降低贫困户参与意愿的主要原因;贫困户社会经济特征对参与合作社的意愿具有显著影响,不同社会经济特征因素对于参与合作社的意愿的影响存在典型的分化特征;政府扶持下的新型合作养殖运营模式在运
期刊
摘要 拙政园一直被“林木绝胜”著称,因为植物景观在拙政园中占有重要地位。植物本身所具有的特性或与其他要素的相互结合,形成的视觉效果在置身于意境上更胜一筹。植物景观在继承和发展的同时,在儒道释“三教合一”的中国传统文化背景影响下,造园师们通过精心设计,融合大自然的艺术特点,不断调整和改造所营造出的空间以及审美艺术,使拙政园的植物景观达到一种“天人合一”的境界,以此来提升美学价值、彰显中华民族的特色。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