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阐述了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意义,针对现阶段农民科技素质偏低的状况,提出了提高农民科技素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对策。
关键词农民科技素质;意义;现状;提高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3.8;G7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0)05-0375-02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重大任务。需要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需要培养造就千千万万高素质的新型农民。因此,农民科技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科学技术在生产上的有效发挥,直接决定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而且决定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因此,提高农民科技素质,是实施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提高农村人力资源的科技文化素质、实现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1-3]。现对提高农民科技素质的意义及对策作一探讨。
1提高农民科技素质的重要意义
1.1建设现代农业的需要
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现代农业的核心是科学化,现代农业依靠的是科学技术的进步,科学技术的进步有效地促进了农业生产能力和生产效率的快速提高,以及促使农村经济水平的大幅度提升。现代农业的目标是产业化。农业生产链向产前产后延伸,这样就形成比较好的整体式的产业链条,从而打破了传统的生产模式,走向生产集约化﹑专业化﹑产业化﹑科学化的轨道。因此,需要具有科学的管理理念﹑采用先进的管理技术和经营方式来组织生产。而且,现代农业具有“高投入﹑高产出”的本质特点。
我国正处在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重要时期,科学技术正在不断地应用于农业生产之中,科技成果的转化最终需要通过农民吸收消化才能更好地运用于生产建设之中,从而有效地推进机械化﹑信息化﹑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水平等方面的快速提升。因此,必然需要具备较高的科技素质﹑具备掌握大量的科技知识和技能的新型农民;需要培养一大批适应现代化农业生产的新型农民,进而提高我国农业以及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因而建设现代农业需要较高素质的农民。
1.2实现农村“三化”的需要
改变农村经济发展滞后的状况,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由传统农业经济向现代农业经济转变;由传统的乡村社会向现代的城市社会转变;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由于现代农业的发展,农业生产效率的大幅度提高,必将解放出大量的劳动力,而农村剩余劳动力就需要向非农产业转移,要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同时,新农村的建设,为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机遇,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创造了就业机会,拓宽了农民就业的空间。随着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对农村劳动力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新的要求。因此,提高农民科技素质,是有效实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将农村人口压力转变为巨大的人力资源优势、实现农村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推进城乡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
1.3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农民增收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幅度的提升,农业生产专业化﹑规模化﹑科学化,提高了生产效率,推进了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建设,促进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从而给农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同时,拓宽了农民的增收渠道。能较好地掌握科技知识和技能且运用于生产之中,使之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直接与农民科技素质的高低有关,其掌握和运用科技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着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水平。科技素质较高、具备职业技能的农民,具有顺利转岗就业的优势,在转岗就业中比较容易实现从事高层次产业且收入较高的工作。促进农民增收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因此,必须通过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增强他们创业和就业的能力,这是有效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
1.4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
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真正参与者和受益者,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如果没有广大农民的参与实践,新农村建设就无从谈起。
农民是农业科学技术转化的载体,农业科技成果要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最终是靠农民的掌握而且运用于生产实践之中。因此,农民科技素质的高低,严重制约着科技成果的转化程度,决定着现代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速度和质量,必须培养造就一大批具备高素质的新型农民。
2农民科技素质的现状
农民科技素质,主要指农民所掌握的文化﹑科学﹑技术知识和劳动经验﹑生产技能等达到的程度。它通常反映农民接受文化科技知识教育的程度,掌握文化科技知识量的多少﹑质的高低以及运用于农业生产实践的熟练程度。因此,科技素质是以文化素质为基础,文化基础高低影响着科技素质的提高效果。
现阶段我国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偏低,与新农村建设要求还有很大差距,整体的科技素质需要进一步提高。据统计资料显示,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构成为:不识字或识字很少占6.65%,小学文化程度占26.37%,初中文化程度占52.81%,高中文化程度占10.52%,中专文化程度占2.40%,大专以上占1.25%。据对2006年全国及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农村劳动力的培训情况调查统计显示,曾受过技能培训劳动力比重为21.3%[4,5]。很显然,农民的整体文化程度比较低,整体科技素质不高,严重制约了他们学习和接受新的科技知识﹑新的信息﹑新的技术以及掌握和运用科技能力的提高。由于大多数农民文化和科技素质较低,没有经过现代农业科技知识的教育学习和培训,因此学习和接受以及运用新的科技知识﹑新的技术的能力比较弱。大多数农民主要是通过长辈的经验传授等方式来掌握和运用农业科学技术,从事传统的农业生产,不能自主地学习﹑掌握和运用新知识﹑新技术﹑新成果,直接影响了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程度。
当前,发达国家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都在70%以上,而我国的转化率尚不到40%。科技成果转化程度不高严重制约了生产和经济的发展。同时,由于农民接受职业技能的教育学习和培训还是比较少,缺乏职业专业技能,对于转岗就业,是难以从事技术含量高和复杂且经济效益较高的岗位的工作。因此,文化水平较低、没经过技术教育学习和培训、缺少一技之长的农民,无法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这样就严重地制约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严重影响了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进程。
另外,由于受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大多数农民存在着认为进行教育学习的投资是消费性的投资,而没有充分地认识到提高自身素质、增强科技素质,是有效地促进生产力快速提升﹑转变农业增长的方式以及促进经济增长和农民增收的投资,所以农民对农业科技教育的学习要求显得不是很主动和强烈。因此,农民科技素质偏低,导致对科技转化能力比较差,增收水平低﹑致富速度慢,从而制约了现代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以及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3对策
3.1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
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是提高农民科技素质的关键,是提高农民科技素质的基础工程,必须加强基础教育。
文化素质是基础,如果不具备一定的文化基础,难以进一步提高科技素质。因此,要大力普及和巩固以及发展农村的九年制义务教育。而且,要加大对农村教育的资金投入,进一步完善农村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进一步改善农村的办学条件,确保农村普九教育的有效性实施。同时,加强开展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把人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发挥建立在现代技术基础上的远程教育的优势,开展农业现代远程教育以及电化教育,提供学历教育﹑职业教育﹑职业技能培训等阶段性教育与终身教育相结合的平台,适应多层次的教育学习的需要。
3.2加强职业教育与技能培训
一是对农村各种教育资源实行科学整合,进一步优化教育资源结构,充分发挥各类成人学校﹑职业技术培训中心等职业学校的作用,开展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提高农民掌握和运用现代农业科技的能力;提高农民的职业技能,使他们具有一技之长,增强农民的转移就业和创业能力,提高产业的竞争力,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有效转移[6,7]。二是建立适应发展要求的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民科技教育培训网络。创新培训模式,根据市场的需求﹑产业的发展﹑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开展职业教育与技能培训。同时,继续着力加强推进实施“绿色证书工程”。三是围绕以适应发展现代化农业生产的新型农民﹑适应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需要的技能型人才以及适应新农村建设需要的农民企业家为目标,开展职业教育与技能培训。
3.3加强科技宣传,增强科技意识
要加强开展对农民科技宣传教育的力度,提高农民对提高科技素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提高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认识。
同时,通过用典型示范的事例进行正确引导,激发他们需要改变现状走向致富道路的强烈的进取心,从而积极﹑主动﹑自觉地参与新农村的建设,进一步转变思想观念,增强科技意识。通过深入宣传,使农民更清楚认识到,通过提高科技素质是有效推动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升以及促进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8]。
3.4加大资金投入
目前大多数农民经济收入水平比较低,其支付教育培训的经济能力还比较困难。因此,主要还是要依靠政府投入扶持。
采取以政府投入为主,企业﹑社会团体等投入为辅的方式,进行多渠道的筹措资金,并进一步完善为农村教育培训资金采取多元化投入的一种机制,解决经费投入不足的问题。同时,出台相应的优惠政策,对参与农村教育培训的企业﹑教育培训机构和农民等给予相关的优惠政策扶持,以进一步激励他们参与农村教育培训的积极性。
4结语
提高农民科技素质是一项艰巨而且紧迫的系统工程,是促进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跨越,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以及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是开展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加速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证。提高农民科技素质,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要求[9]。
5参考文献
[1] 本书编写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学习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2] 王万山,庄小琴,郭金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3] 中国科技部农村与社会发展司,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2004中国农民素质发展报告[R].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4] 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司.2007中国农村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7.
[5] 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司.2007中国农村贫困监测报告[R].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
[6] 刘安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新型农民培养探析[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12):9-10.
[7] 薛庆根,褚保金.农民科技素质现状﹑原因及培育之策[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08(4):17.
[8] 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中国农村研究报告(2007)[R].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
[9] 翟文华,范中方.提高农民科技素质的分析[J].科技和产业,2009,9(1):92-94,107.
关键词农民科技素质;意义;现状;提高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3.8;G7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0)05-0375-02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重大任务。需要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需要培养造就千千万万高素质的新型农民。因此,农民科技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科学技术在生产上的有效发挥,直接决定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而且决定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因此,提高农民科技素质,是实施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提高农村人力资源的科技文化素质、实现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1-3]。现对提高农民科技素质的意义及对策作一探讨。
1提高农民科技素质的重要意义
1.1建设现代农业的需要
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现代农业的核心是科学化,现代农业依靠的是科学技术的进步,科学技术的进步有效地促进了农业生产能力和生产效率的快速提高,以及促使农村经济水平的大幅度提升。现代农业的目标是产业化。农业生产链向产前产后延伸,这样就形成比较好的整体式的产业链条,从而打破了传统的生产模式,走向生产集约化﹑专业化﹑产业化﹑科学化的轨道。因此,需要具有科学的管理理念﹑采用先进的管理技术和经营方式来组织生产。而且,现代农业具有“高投入﹑高产出”的本质特点。
我国正处在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重要时期,科学技术正在不断地应用于农业生产之中,科技成果的转化最终需要通过农民吸收消化才能更好地运用于生产建设之中,从而有效地推进机械化﹑信息化﹑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水平等方面的快速提升。因此,必然需要具备较高的科技素质﹑具备掌握大量的科技知识和技能的新型农民;需要培养一大批适应现代化农业生产的新型农民,进而提高我国农业以及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因而建设现代农业需要较高素质的农民。
1.2实现农村“三化”的需要
改变农村经济发展滞后的状况,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由传统农业经济向现代农业经济转变;由传统的乡村社会向现代的城市社会转变;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由于现代农业的发展,农业生产效率的大幅度提高,必将解放出大量的劳动力,而农村剩余劳动力就需要向非农产业转移,要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同时,新农村的建设,为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机遇,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创造了就业机会,拓宽了农民就业的空间。随着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对农村劳动力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新的要求。因此,提高农民科技素质,是有效实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将农村人口压力转变为巨大的人力资源优势、实现农村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推进城乡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
1.3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农民增收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幅度的提升,农业生产专业化﹑规模化﹑科学化,提高了生产效率,推进了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建设,促进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从而给农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同时,拓宽了农民的增收渠道。能较好地掌握科技知识和技能且运用于生产之中,使之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直接与农民科技素质的高低有关,其掌握和运用科技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着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水平。科技素质较高、具备职业技能的农民,具有顺利转岗就业的优势,在转岗就业中比较容易实现从事高层次产业且收入较高的工作。促进农民增收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因此,必须通过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增强他们创业和就业的能力,这是有效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
1.4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
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真正参与者和受益者,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如果没有广大农民的参与实践,新农村建设就无从谈起。
农民是农业科学技术转化的载体,农业科技成果要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最终是靠农民的掌握而且运用于生产实践之中。因此,农民科技素质的高低,严重制约着科技成果的转化程度,决定着现代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速度和质量,必须培养造就一大批具备高素质的新型农民。
2农民科技素质的现状
农民科技素质,主要指农民所掌握的文化﹑科学﹑技术知识和劳动经验﹑生产技能等达到的程度。它通常反映农民接受文化科技知识教育的程度,掌握文化科技知识量的多少﹑质的高低以及运用于农业生产实践的熟练程度。因此,科技素质是以文化素质为基础,文化基础高低影响着科技素质的提高效果。
现阶段我国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偏低,与新农村建设要求还有很大差距,整体的科技素质需要进一步提高。据统计资料显示,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构成为:不识字或识字很少占6.65%,小学文化程度占26.37%,初中文化程度占52.81%,高中文化程度占10.52%,中专文化程度占2.40%,大专以上占1.25%。据对2006年全国及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农村劳动力的培训情况调查统计显示,曾受过技能培训劳动力比重为21.3%[4,5]。很显然,农民的整体文化程度比较低,整体科技素质不高,严重制约了他们学习和接受新的科技知识﹑新的信息﹑新的技术以及掌握和运用科技能力的提高。由于大多数农民文化和科技素质较低,没有经过现代农业科技知识的教育学习和培训,因此学习和接受以及运用新的科技知识﹑新的技术的能力比较弱。大多数农民主要是通过长辈的经验传授等方式来掌握和运用农业科学技术,从事传统的农业生产,不能自主地学习﹑掌握和运用新知识﹑新技术﹑新成果,直接影响了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程度。
当前,发达国家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都在70%以上,而我国的转化率尚不到40%。科技成果转化程度不高严重制约了生产和经济的发展。同时,由于农民接受职业技能的教育学习和培训还是比较少,缺乏职业专业技能,对于转岗就业,是难以从事技术含量高和复杂且经济效益较高的岗位的工作。因此,文化水平较低、没经过技术教育学习和培训、缺少一技之长的农民,无法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这样就严重地制约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严重影响了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进程。
另外,由于受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大多数农民存在着认为进行教育学习的投资是消费性的投资,而没有充分地认识到提高自身素质、增强科技素质,是有效地促进生产力快速提升﹑转变农业增长的方式以及促进经济增长和农民增收的投资,所以农民对农业科技教育的学习要求显得不是很主动和强烈。因此,农民科技素质偏低,导致对科技转化能力比较差,增收水平低﹑致富速度慢,从而制约了现代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以及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3对策
3.1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
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是提高农民科技素质的关键,是提高农民科技素质的基础工程,必须加强基础教育。
文化素质是基础,如果不具备一定的文化基础,难以进一步提高科技素质。因此,要大力普及和巩固以及发展农村的九年制义务教育。而且,要加大对农村教育的资金投入,进一步完善农村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进一步改善农村的办学条件,确保农村普九教育的有效性实施。同时,加强开展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把人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发挥建立在现代技术基础上的远程教育的优势,开展农业现代远程教育以及电化教育,提供学历教育﹑职业教育﹑职业技能培训等阶段性教育与终身教育相结合的平台,适应多层次的教育学习的需要。
3.2加强职业教育与技能培训
一是对农村各种教育资源实行科学整合,进一步优化教育资源结构,充分发挥各类成人学校﹑职业技术培训中心等职业学校的作用,开展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提高农民掌握和运用现代农业科技的能力;提高农民的职业技能,使他们具有一技之长,增强农民的转移就业和创业能力,提高产业的竞争力,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有效转移[6,7]。二是建立适应发展要求的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民科技教育培训网络。创新培训模式,根据市场的需求﹑产业的发展﹑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开展职业教育与技能培训。同时,继续着力加强推进实施“绿色证书工程”。三是围绕以适应发展现代化农业生产的新型农民﹑适应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需要的技能型人才以及适应新农村建设需要的农民企业家为目标,开展职业教育与技能培训。
3.3加强科技宣传,增强科技意识
要加强开展对农民科技宣传教育的力度,提高农民对提高科技素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提高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认识。
同时,通过用典型示范的事例进行正确引导,激发他们需要改变现状走向致富道路的强烈的进取心,从而积极﹑主动﹑自觉地参与新农村的建设,进一步转变思想观念,增强科技意识。通过深入宣传,使农民更清楚认识到,通过提高科技素质是有效推动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升以及促进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8]。
3.4加大资金投入
目前大多数农民经济收入水平比较低,其支付教育培训的经济能力还比较困难。因此,主要还是要依靠政府投入扶持。
采取以政府投入为主,企业﹑社会团体等投入为辅的方式,进行多渠道的筹措资金,并进一步完善为农村教育培训资金采取多元化投入的一种机制,解决经费投入不足的问题。同时,出台相应的优惠政策,对参与农村教育培训的企业﹑教育培训机构和农民等给予相关的优惠政策扶持,以进一步激励他们参与农村教育培训的积极性。
4结语
提高农民科技素质是一项艰巨而且紧迫的系统工程,是促进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跨越,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以及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是开展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加速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证。提高农民科技素质,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要求[9]。
5参考文献
[1] 本书编写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学习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2] 王万山,庄小琴,郭金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3] 中国科技部农村与社会发展司,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2004中国农民素质发展报告[R].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4] 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司.2007中国农村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7.
[5] 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司.2007中国农村贫困监测报告[R].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
[6] 刘安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新型农民培养探析[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12):9-10.
[7] 薛庆根,褚保金.农民科技素质现状﹑原因及培育之策[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08(4):17.
[8] 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中国农村研究报告(2007)[R].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
[9] 翟文华,范中方.提高农民科技素质的分析[J].科技和产业,2009,9(1):92-94,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