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孔子有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而让学生“乐之”尤为重要。宋代陈颐说“未见意趣,必不乐学。”足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新课标也要求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如何改进语文教学,让学生对语文产生浓厚兴趣,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我谈谈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爱读书 爱语文 培养兴趣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每次读到这个句子的时候,心底总是不由得发出这样的感叹“这真是一种至高至美的境界,我们每个人都应追寻。”好书滋养人哪。不是么?“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彩,足以长才。”真心希望每一位学生都能爱读书,读好书。那么,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怎样才能让我们的学生爱读书,爱语文呢?
首先,我们应加强自身修养,通过阅读优秀诗文,阅读经典著作不断提升自身的语文素养。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我们的学生。我相信一位出口成章且优雅知性的教师,是断然不会培养出言语粗俗,行事诡异的学生的。
其次,孔子有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而让学生“乐之”尤为重要。宋代陈颐说“未见意趣,必不乐学。”足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新课标也要求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如何改进语文教学,让学生对语文产生浓厚兴趣,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我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让“说”丰富学生的思维世界
叶圣陶先生说:“什么叫语文,语文就是语言,就是平常的说话……”,语文学科的性质决定了语文教学必须重视“说”的教学。教师在课堂上应善于激发学生多“说”,来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活跃学生思维。我在上《第一次真好》这篇课文时,让学生将课本与生活联系起来,与自己联系起来,让学生大量去说。如有学生说:第一次滑冰、第一次骑车、第一次旅游等感受第一次的新鲜、刺激、使人回味无穷……我及时对说得好的学生给予鼓励,使学生积极展现自我,非常活跃,从学生的描述中可以看到他们理解了课文。又如学习《春天》这篇文章时,我设计了一些语文活动,先让同学们欣赏大自然的美景,品析文章,然后为学生提供不同形式的说。如鉴赏式的说:我最喜欢的一个画面、一种声音、一种气氛、一种感觉等;补白式的说:春天里的人、草地上的人、风中的人、雨中的人等;概括地说:充满感情的说……在说的过程中广泛地发散学生思维,使学生看、听、想、说,完成一整套思维过程,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训练思维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二、让“读”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
朗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朗读本身就是一种审美活动,朗读可以全面调动学生的审美感受和情感体验,实践朗读决不能停留在读准字音、读顺文句、背诵文段等环节,在这些层面上要尽可能调动学生的想象和联想,让读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让读铺设一座通向作品深层美感的桥梁。
例如,教学蒲松龄的文言文《山市》时,就要充分发挥朗读的作用。文言文学习对初中生来说是难点,要避免讲得太细太杂、字字落实。能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能流畅朗读体会句义就行,但文中四字结构的词不仅要读而且要品。文章是根据目击者的口述而创作的,写得非常逼真,恍若仙境,要让学生能充分的读。从字正腔圆的认读到抑扬顿挫的朗读,到情感复现的唱读,到情感激荡的涵咏,通过读体会和获得古文的美感。
在朗读时,还可根据不同课文的需要,采取丰富多彩、灵活多样的形式,恰当的运用多媒体创设情景,营造氛围,如不同的分组方式朗读,配乐朗读,接力朗读,主题朗诵会等,在朗读过程中要对学生做出鼓励性的评价,要让人人都乐意去读,让朗读真正成为学生再现自我、抒发情感的舞台。
三、让“写”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
学生有了读的兴趣,就能通过读大量积累知识,通过读培养想象力和思维能力,通过读提高语文能力。学生有了说的兴趣,就能主动去看、去听、去想、去说,说得越多,思维越活跃,口头表达能力就随之提高。有了读和说的积累,学生的笔下便有了内容,正如唐代现实主义诗人杜甫所说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在此基础上,教师所要做的就是指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来写作,做到言之有物,有感而发。如教学《第一次真好》后,学生把课堂上说的写下来,便是实实在在的生活,学生也不会有“茶壶里装饺子——倒不出”的苦闷了。再如《漫游语文世界》这节综合训练课上,教师让学生把课前准备的广告、口语荟萃、校园风、街头巷尾语言等在课堂上一一展现,使学生掌握了最新鲜、最活泼的语言现象,沟通了课堂内外,充分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语文,于是在写“生活处处有语文”这篇文章时就有内容可写。如有学生在作文中写到:坐“的”去文化路,“的”就是出租车。还有一个学生写到:春天看见树上长了新芽,想在妈妈面前表现,于是说,树上吐出新芽,自认为“吐”字运用得好,但妈妈却说,树爆新芽了。妈妈的“爆”字用得比她好,于是她从妈妈口中学到了语文知识等。这样,学生在写的过程中感受到写作文也就是写生活,写作就不会感到为难了。学生的写作欲望和写作激情才能得到激发,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也就会水到渠成。
【关键词】爱读书 爱语文 培养兴趣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每次读到这个句子的时候,心底总是不由得发出这样的感叹“这真是一种至高至美的境界,我们每个人都应追寻。”好书滋养人哪。不是么?“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彩,足以长才。”真心希望每一位学生都能爱读书,读好书。那么,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怎样才能让我们的学生爱读书,爱语文呢?
首先,我们应加强自身修养,通过阅读优秀诗文,阅读经典著作不断提升自身的语文素养。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我们的学生。我相信一位出口成章且优雅知性的教师,是断然不会培养出言语粗俗,行事诡异的学生的。
其次,孔子有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而让学生“乐之”尤为重要。宋代陈颐说“未见意趣,必不乐学。”足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新课标也要求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如何改进语文教学,让学生对语文产生浓厚兴趣,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我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让“说”丰富学生的思维世界
叶圣陶先生说:“什么叫语文,语文就是语言,就是平常的说话……”,语文学科的性质决定了语文教学必须重视“说”的教学。教师在课堂上应善于激发学生多“说”,来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活跃学生思维。我在上《第一次真好》这篇课文时,让学生将课本与生活联系起来,与自己联系起来,让学生大量去说。如有学生说:第一次滑冰、第一次骑车、第一次旅游等感受第一次的新鲜、刺激、使人回味无穷……我及时对说得好的学生给予鼓励,使学生积极展现自我,非常活跃,从学生的描述中可以看到他们理解了课文。又如学习《春天》这篇文章时,我设计了一些语文活动,先让同学们欣赏大自然的美景,品析文章,然后为学生提供不同形式的说。如鉴赏式的说:我最喜欢的一个画面、一种声音、一种气氛、一种感觉等;补白式的说:春天里的人、草地上的人、风中的人、雨中的人等;概括地说:充满感情的说……在说的过程中广泛地发散学生思维,使学生看、听、想、说,完成一整套思维过程,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训练思维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二、让“读”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
朗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朗读本身就是一种审美活动,朗读可以全面调动学生的审美感受和情感体验,实践朗读决不能停留在读准字音、读顺文句、背诵文段等环节,在这些层面上要尽可能调动学生的想象和联想,让读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让读铺设一座通向作品深层美感的桥梁。
例如,教学蒲松龄的文言文《山市》时,就要充分发挥朗读的作用。文言文学习对初中生来说是难点,要避免讲得太细太杂、字字落实。能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能流畅朗读体会句义就行,但文中四字结构的词不仅要读而且要品。文章是根据目击者的口述而创作的,写得非常逼真,恍若仙境,要让学生能充分的读。从字正腔圆的认读到抑扬顿挫的朗读,到情感复现的唱读,到情感激荡的涵咏,通过读体会和获得古文的美感。
在朗读时,还可根据不同课文的需要,采取丰富多彩、灵活多样的形式,恰当的运用多媒体创设情景,营造氛围,如不同的分组方式朗读,配乐朗读,接力朗读,主题朗诵会等,在朗读过程中要对学生做出鼓励性的评价,要让人人都乐意去读,让朗读真正成为学生再现自我、抒发情感的舞台。
三、让“写”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
学生有了读的兴趣,就能通过读大量积累知识,通过读培养想象力和思维能力,通过读提高语文能力。学生有了说的兴趣,就能主动去看、去听、去想、去说,说得越多,思维越活跃,口头表达能力就随之提高。有了读和说的积累,学生的笔下便有了内容,正如唐代现实主义诗人杜甫所说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在此基础上,教师所要做的就是指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来写作,做到言之有物,有感而发。如教学《第一次真好》后,学生把课堂上说的写下来,便是实实在在的生活,学生也不会有“茶壶里装饺子——倒不出”的苦闷了。再如《漫游语文世界》这节综合训练课上,教师让学生把课前准备的广告、口语荟萃、校园风、街头巷尾语言等在课堂上一一展现,使学生掌握了最新鲜、最活泼的语言现象,沟通了课堂内外,充分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语文,于是在写“生活处处有语文”这篇文章时就有内容可写。如有学生在作文中写到:坐“的”去文化路,“的”就是出租车。还有一个学生写到:春天看见树上长了新芽,想在妈妈面前表现,于是说,树上吐出新芽,自认为“吐”字运用得好,但妈妈却说,树爆新芽了。妈妈的“爆”字用得比她好,于是她从妈妈口中学到了语文知识等。这样,学生在写的过程中感受到写作文也就是写生活,写作就不会感到为难了。学生的写作欲望和写作激情才能得到激发,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也就会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