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概括寿光市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现状及面临的形势,指出县域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中普遍存在对技能人才重使用轻培养、对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缺乏正确认识等问题,提出营造重视技能人才培养的良好氛围、推动技能人才的培养和开发、建立健全企业职工职业培训制度、创新高技能人才培养开发模式等建议。
关键词:技能人才;县域;建设;思考
技能人才是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转型升级、节能降耗的重要人才支撑。为加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课题组对寿光市487家规模以上企业技能人才的现状、需求情况以及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状况进行了一次全面调研,调研采取普遍发放调查表与召开座谈会相结合、面上综合与重点企业分析相结合。共发放调查表1000余份,对12家企业进行了实地调查。
一、寿光市技能人才队伍现状和面临的形势
近年来,随着寿光市企业总量不断增多,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升级不断加快,技能人才的培养、使用、开发逐步得到重视,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技能人才队伍。
(一)技能人才队伍结构。目前,寿光市企业在岗技术工人近10万人,其中高级技师约占技术工人总数的0.3%,技师约占技术工人总数的2.5%,高级工占技术工人总数的6.3%,中级工占技术工人总数的20.5%,初级工占技术工人总数的31.1%,未取得初级以上职业资格证书的占技术工人总数的39.3%。从行业结构上看,在寿光市企业技能人才第一产业从业人员约占技能人才总数的23%;第二产业从业人数约占技能人才总数的50%,第三产业从业人数约占技能人才总数的27%。从学历层次上看,在全市技能人才中,现有大专以上学历人数占技能人才总数的25%;中专(含高中、职高)学历的占技能人才总数的55%;初中及以下学历人数占技能人才总数的20%。从年龄结构上看,在全市企业技能人才中,35岁及以下的占技能人才总数的44.3%;36至45岁的占技能人才总数的32.3%;46至60岁的占技能人才总数的23.5%。从以上数据看出,处于技能人才塔基的初、中级工所占比例达80%以上,而处于塔尖的技师、高级技师比例偏低,缺口大,供给严重不足,且学历偏低、分布不合理,结构性矛盾突出,这就导致企业员工素质、技术水平不能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更难以掌握核心技术和具备自主创新的能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也会受到影响。
(二)企业职工持证上岗情况。截止到目前,寿光市累计已有近6万人获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其中,高级工以上的高技能人才仅占技工总量的8.9%,这与发达国家高技能人才占40%,中等发达国家高技能人才占20—30%差距甚远。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变化以及主体产业设备水平、工艺水平的发展,技术技能的要求档次不断提高,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的培养和建设,迫在眉睫,培养开发任务重。调查显示,企业技能人才数量不足和结构不合理的现象普遍并存。企业员工缺乏现代企业所必须的职业技能和基本知识,影响企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和产品质量的升级。
(三)技能人才队伍建设面临的形势。当前,落实“十二五”规划、加快“三区 ”建设步伐、实现转调和降耗目标任务繁重,企业将进一步加大技改投入,高新技术产业比重进一步提高,对技能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加大。同时,产业结构的调整会使生产技术和生产工艺不断改进,也对技能人才产生新的需求。
二、当前县域技能人才培养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技能人才重使用轻培养现象普遍存在。以寿光市为例,现有高技能人才人数少且年龄偏大。调查结果显示:45岁以上的技师、高级技师占技师以上高技能人才总数的70%以上,而且存在年龄断层的问题,容易使高技能人才出现后继无人的现象。其主要原因是用人单位重视不够且思想认识上有误区:①从成本收益的角度看,企业认为职业培训经费投入大、时间长,短期效果不明显;②从岗位设置的角度看,企业认为职工取得了职业资格证书后,不得不面临设岗聘任和落实待遇问题;③从人员管理的角度看,企业认为,培养出的高技能人才“翅膀”硬了后,说跳槽就跳槽,不易管理。
(二)对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缺乏正确认识。一方面,企业职工认为只要个人具有一定的工作技能和良好的工作态度,能及时完成岗位工作任务就行,有没有职业资格证书无关紧要,因而对什么是职业资格证书及职业资格证书的作用认识不足。另一方面,国家虽然制定了一系列推动和规范职业资格的法规,但由于在实际工作中对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宣传力度不够,使很多人对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重要意义缺乏认识。部分企业没有将人力资源开发与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没有技能人才培训提升长远规划。在一些特殊工种中,上岗证书取代国家职业资格证书。比如电工、焊工、司炉工和制冷设备维修工等,大部分企业只以安全操作上岗证为用工的先决条件,从业人员的职业技能没有引起足够重视。
三、对加快推进县域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加强舆论宣传,努力营造重视技能人才培养的良好氛围。要营造尊重劳动、崇尚技能的社会大环境。技能人才在企业生产科技创新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高技能人才更是企业不可缺少的重要人力资源。企业必须大力营造尊重技能人才的良好氛围。良好氛围能鼓励和引导工人学习技术,钻研业务,使技术人才脱颖而出,有利于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和成长。应充分发挥舆论的宣传和导向作用,大力宣传高技能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展现他们的技术价值,尊重他们的人格价值,要抛弃重学历轻技能、重管理轻一线、重干部轻工人的传统观念,从而在全社会营造尊重劳动、崇尚技能的大环境。
(二)加大监管力度,着力推动技能人才的培养和开发。《职业教育法》、《就业促进法》、《山东省就业促进条例》和中办发[2006]15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都对企业提取使用职工教育经费做出了明确规定,要尽快出台地方配套措施,加强企业职工教育经费的提取、使用的监督管理,实行年度检查制度;对不按规定提取、使用职工教育经费的企业,由县级以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收取,组织开展统一培训,推动职业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开展,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技能人才的需求。同时,根据有关法规要求,抓好国家准入工种的持证上岗工作,每年有计划的开展职业资格专项执法检查工作,对违规企业加大执法力度, 推动职业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落实有关政策,建立健全企业职工职业培训制度。近年来,省市党委、政府相继出台了《高技能人才选拔管理办法》,并引导企业建立首席技师制度。但大部分企业没有建立,不落实高技能人才岗位津贴,这严重挫伤了企业职工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的积极性。因此,要加强督促引导,发挥企业在技能人才培养方面的作用,建立起培养与使用并重、技能贡献与待遇挂钩的工作制度,保障技能人才有快速成长的通道。落实高技能人才待遇,增强职工参与的积极性。力争到2020年,逐步建立起完善培养机制和评价体系,实现高技能人才年均16%以上的幅度增长,高技能人才占技术工人总数比重提高到30%以上。
(四)加强校企合作,不断创新高技能人才培养开发模式。加强技工院校、职业学校和民办职业培训机构建设,构建优势高技能人才培养开发平台。建立健全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开发体系。大中型企业要设立“技师工作站”、建立“首席技师”制度,开展名师带徒、岗位练兵、技能竞赛等活动,不断拓展高技能人才成长通道。继续大力实施“金蓝领”项目培训工程,免费为企业培养年轻技术骨干。形成多形式、多层次的大培训格局。在重点产业培养一大批技艺高超、掌握核心技术并具有创新意识的高技能人才,为打造城乡一体均衡寿光,建设生态文明现代化强市,提供充足的智力和人才支撑。
关键词:技能人才;县域;建设;思考
技能人才是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转型升级、节能降耗的重要人才支撑。为加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课题组对寿光市487家规模以上企业技能人才的现状、需求情况以及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状况进行了一次全面调研,调研采取普遍发放调查表与召开座谈会相结合、面上综合与重点企业分析相结合。共发放调查表1000余份,对12家企业进行了实地调查。
一、寿光市技能人才队伍现状和面临的形势
近年来,随着寿光市企业总量不断增多,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升级不断加快,技能人才的培养、使用、开发逐步得到重视,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技能人才队伍。
(一)技能人才队伍结构。目前,寿光市企业在岗技术工人近10万人,其中高级技师约占技术工人总数的0.3%,技师约占技术工人总数的2.5%,高级工占技术工人总数的6.3%,中级工占技术工人总数的20.5%,初级工占技术工人总数的31.1%,未取得初级以上职业资格证书的占技术工人总数的39.3%。从行业结构上看,在寿光市企业技能人才第一产业从业人员约占技能人才总数的23%;第二产业从业人数约占技能人才总数的50%,第三产业从业人数约占技能人才总数的27%。从学历层次上看,在全市技能人才中,现有大专以上学历人数占技能人才总数的25%;中专(含高中、职高)学历的占技能人才总数的55%;初中及以下学历人数占技能人才总数的20%。从年龄结构上看,在全市企业技能人才中,35岁及以下的占技能人才总数的44.3%;36至45岁的占技能人才总数的32.3%;46至60岁的占技能人才总数的23.5%。从以上数据看出,处于技能人才塔基的初、中级工所占比例达80%以上,而处于塔尖的技师、高级技师比例偏低,缺口大,供给严重不足,且学历偏低、分布不合理,结构性矛盾突出,这就导致企业员工素质、技术水平不能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更难以掌握核心技术和具备自主创新的能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也会受到影响。
(二)企业职工持证上岗情况。截止到目前,寿光市累计已有近6万人获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其中,高级工以上的高技能人才仅占技工总量的8.9%,这与发达国家高技能人才占40%,中等发达国家高技能人才占20—30%差距甚远。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变化以及主体产业设备水平、工艺水平的发展,技术技能的要求档次不断提高,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的培养和建设,迫在眉睫,培养开发任务重。调查显示,企业技能人才数量不足和结构不合理的现象普遍并存。企业员工缺乏现代企业所必须的职业技能和基本知识,影响企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和产品质量的升级。
(三)技能人才队伍建设面临的形势。当前,落实“十二五”规划、加快“三区 ”建设步伐、实现转调和降耗目标任务繁重,企业将进一步加大技改投入,高新技术产业比重进一步提高,对技能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加大。同时,产业结构的调整会使生产技术和生产工艺不断改进,也对技能人才产生新的需求。
二、当前县域技能人才培养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技能人才重使用轻培养现象普遍存在。以寿光市为例,现有高技能人才人数少且年龄偏大。调查结果显示:45岁以上的技师、高级技师占技师以上高技能人才总数的70%以上,而且存在年龄断层的问题,容易使高技能人才出现后继无人的现象。其主要原因是用人单位重视不够且思想认识上有误区:①从成本收益的角度看,企业认为职业培训经费投入大、时间长,短期效果不明显;②从岗位设置的角度看,企业认为职工取得了职业资格证书后,不得不面临设岗聘任和落实待遇问题;③从人员管理的角度看,企业认为,培养出的高技能人才“翅膀”硬了后,说跳槽就跳槽,不易管理。
(二)对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缺乏正确认识。一方面,企业职工认为只要个人具有一定的工作技能和良好的工作态度,能及时完成岗位工作任务就行,有没有职业资格证书无关紧要,因而对什么是职业资格证书及职业资格证书的作用认识不足。另一方面,国家虽然制定了一系列推动和规范职业资格的法规,但由于在实际工作中对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宣传力度不够,使很多人对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重要意义缺乏认识。部分企业没有将人力资源开发与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没有技能人才培训提升长远规划。在一些特殊工种中,上岗证书取代国家职业资格证书。比如电工、焊工、司炉工和制冷设备维修工等,大部分企业只以安全操作上岗证为用工的先决条件,从业人员的职业技能没有引起足够重视。
三、对加快推进县域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加强舆论宣传,努力营造重视技能人才培养的良好氛围。要营造尊重劳动、崇尚技能的社会大环境。技能人才在企业生产科技创新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高技能人才更是企业不可缺少的重要人力资源。企业必须大力营造尊重技能人才的良好氛围。良好氛围能鼓励和引导工人学习技术,钻研业务,使技术人才脱颖而出,有利于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和成长。应充分发挥舆论的宣传和导向作用,大力宣传高技能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展现他们的技术价值,尊重他们的人格价值,要抛弃重学历轻技能、重管理轻一线、重干部轻工人的传统观念,从而在全社会营造尊重劳动、崇尚技能的大环境。
(二)加大监管力度,着力推动技能人才的培养和开发。《职业教育法》、《就业促进法》、《山东省就业促进条例》和中办发[2006]15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都对企业提取使用职工教育经费做出了明确规定,要尽快出台地方配套措施,加强企业职工教育经费的提取、使用的监督管理,实行年度检查制度;对不按规定提取、使用职工教育经费的企业,由县级以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收取,组织开展统一培训,推动职业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开展,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技能人才的需求。同时,根据有关法规要求,抓好国家准入工种的持证上岗工作,每年有计划的开展职业资格专项执法检查工作,对违规企业加大执法力度, 推动职业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落实有关政策,建立健全企业职工职业培训制度。近年来,省市党委、政府相继出台了《高技能人才选拔管理办法》,并引导企业建立首席技师制度。但大部分企业没有建立,不落实高技能人才岗位津贴,这严重挫伤了企业职工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的积极性。因此,要加强督促引导,发挥企业在技能人才培养方面的作用,建立起培养与使用并重、技能贡献与待遇挂钩的工作制度,保障技能人才有快速成长的通道。落实高技能人才待遇,增强职工参与的积极性。力争到2020年,逐步建立起完善培养机制和评价体系,实现高技能人才年均16%以上的幅度增长,高技能人才占技术工人总数比重提高到30%以上。
(四)加强校企合作,不断创新高技能人才培养开发模式。加强技工院校、职业学校和民办职业培训机构建设,构建优势高技能人才培养开发平台。建立健全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开发体系。大中型企业要设立“技师工作站”、建立“首席技师”制度,开展名师带徒、岗位练兵、技能竞赛等活动,不断拓展高技能人才成长通道。继续大力实施“金蓝领”项目培训工程,免费为企业培养年轻技术骨干。形成多形式、多层次的大培训格局。在重点产业培养一大批技艺高超、掌握核心技术并具有创新意识的高技能人才,为打造城乡一体均衡寿光,建设生态文明现代化强市,提供充足的智力和人才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