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小学习作指导中,老师们都普遍遇到学生无事可叙、无话可写的情况,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而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学生不是生活的有心人,没有养成留心生活的习惯。他们总认为要写有意义的事,要写轰轰烈烈、惊天动地,影响颇大的大事,而对于鸡毛蒜皮、琐碎小事则感到无必要写,没有内容写。这也说明了学生对生活缺乏体验,心中缺少对生活真切的感受。因此,常常一节课过后,有的学生作文本上仍然孤零零的躺着一个题目。如何改变这种状况,我认为要帮助学生养成关注身边的人和事的好习惯,做生活的有心人,从生活中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形成生活积淀。
生活是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作文材料宝库。我们身边每天发生着不可计数的新鲜事,可惜大部分学生对此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这怪不得学生,因为我们老师没有刻意地引导和训练。为此,在教学中我们要“训练”学生感悟生活的能力,使他们的心灵变得敏感而细腻。具体的做法如下:
一、引导学生做到“暮想”
新教育强调学生每天要进行“晨诵、午读和暮想”,此“暮想”不是“吾日三省吾身”,而是对当天自己的所见所闻进行一次回忆,想想有什么人或事触动了自己,可以成为作文素材。对“暮想”的要求即入睡前,把一天中的经历在脑海里演一遍电影,把有价值或有意义的事情挑选出来,思考可以把它写成什么。为了带动全班学生积极主动进行“暮想”,笔者经常组织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汇报或比赛,看看谁说的数量多,质量高。比赛时,老师总是以身作则,先带头说一说今天或昨天有哪些事可以写成作文的。他们听了,心悦诚服,大受启发,纷纷聚首讨论,争相举手发言。也有的学生觉得事情不少,可惜没有意义,不能写成作文。因为他对“有意义”理解很狭隘,以为只有好人好事才算有意义。其实不然,凡是对自己或他人具有教育作用,对事物的认识程度有所提高的事情都是有意义的。比如:因为“我上课和周围同学讲话,开小差,不遵守纪律,被老师批评了,这是坏事,但是有意义,他使‘我’认识到我做错了;班里的两名同学打架,这是坏事,但是他使‘我’懂得同学之间应该团结友爱……”要求学生把这些事情记敘下来,积极动脑,写成一篇篇有血有肉,棱角分明的佳作。老师的指导打破了学生思想认识的局限,使他们纷纷开始认识生活,体验生活,思考生活。生活中发生的每一件事都会变得有意义起来,这就为作文提供了极其丰富的材料宝库,不再为无事可写发愁了。
二、引导学生抓住细节
有事情却写不具体,是因为学生只把握住了事情发展的情节过程,却没能留心事情经过中的人、物、景等各个方面的发展变化,尤其是一些细节。例如两个孩子打架这件事,许多孩子只注意到是谁和谁打,以及打的结果怎么样,却很少有人能说出他们打架时的动作、语言、神情等变化,所以介绍起来只能是简单的几句话而已。为此,要让学生真正地有话可写就必须关注细节。这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训练。一是利用阅读课,抓住教材中的细节部分进行品析,使他们认识到细节在表情达意方面的好处和重要性。如《第一朵杏花》一课中,对竺可桢爷爷观察杏花有没有开放时的动作、神态和语言描写,以及和那个孩子之间的对话,极为传神地表现了竺可桢对待科学研究严谨认真、一丝不苟的态度,使读者产生了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的感觉。这样的例子,教材中比比皆是。教学时,可抓住这些引导学生反复品读,讨论这样写的好处,再选取有代表性的典型片段进行仿写练习。二是品读课外阅读中令人感动的细节。首先由教师从课外读物中寻找一些精彩的细节在班上读给大家听,让同学们议议好在哪,还有些什么好的建议。经过一段时间的启发,再发动学生自己动手从课外阅读中寻找,然后到班上汇报交流。第三,让学生讲讲身边的人和事,要像讲故事一样,抓住细节,讲出精彩。在讲的过程中,其他同学进行评议和补充。这一步可以采用情境复原的方法。就是在学生讲之前或之后请部分同学再现一下事情发生时的情境,使说的同学和听的同学能对一些关键细节有清晰的把握。
三、引导学生关注内心
每天发生在我们周围的人和事在作用于我们的感观的同时也会或深或浅地影响着我们心灵成长,有些会带给人强烈的震撼,会留下较深的印象;有些则像过眼云烟,过后就忘记了。而生活中能给人强烈震撼的人和事毕竟很少,绝大部分都是平平常常的。因此不去留心关注就会像没发生过一样,不会在心中留下波纹。我们在让学生关注这些平凡的人和事之后,更要提醒他们注意自己当时的内心感受,并尝试着将这种感受说出来,写下来。这可以通过写日记的方式引导学生走向自己的心灵深处,学会反思,学会与自我对话。生活中有许多让人感动的瞬间:夏日午后的阳光,雨水垂打树叶的声响,空气中花朵的清香,一个陌生但温暖的笑脸……这细微而平常的时刻并不会总是带给所有人莫名的感动,只有那些学会欣赏生活、享受生活,学会和自己心灵相处的人,才能捕捉到内心深处细微而敏锐的感觉。当孩子们有一天真正喜欢上了记日记时,他们就会变得敏感而多情,他们的内心将一定会是个五彩缤纷的世界。到那时,写作将会变成一件多么简单而愉悦的事!
生活是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作文材料宝库。我们身边每天发生着不可计数的新鲜事,可惜大部分学生对此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这怪不得学生,因为我们老师没有刻意地引导和训练。为此,在教学中我们要“训练”学生感悟生活的能力,使他们的心灵变得敏感而细腻。具体的做法如下:
一、引导学生做到“暮想”
新教育强调学生每天要进行“晨诵、午读和暮想”,此“暮想”不是“吾日三省吾身”,而是对当天自己的所见所闻进行一次回忆,想想有什么人或事触动了自己,可以成为作文素材。对“暮想”的要求即入睡前,把一天中的经历在脑海里演一遍电影,把有价值或有意义的事情挑选出来,思考可以把它写成什么。为了带动全班学生积极主动进行“暮想”,笔者经常组织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汇报或比赛,看看谁说的数量多,质量高。比赛时,老师总是以身作则,先带头说一说今天或昨天有哪些事可以写成作文的。他们听了,心悦诚服,大受启发,纷纷聚首讨论,争相举手发言。也有的学生觉得事情不少,可惜没有意义,不能写成作文。因为他对“有意义”理解很狭隘,以为只有好人好事才算有意义。其实不然,凡是对自己或他人具有教育作用,对事物的认识程度有所提高的事情都是有意义的。比如:因为“我上课和周围同学讲话,开小差,不遵守纪律,被老师批评了,这是坏事,但是有意义,他使‘我’认识到我做错了;班里的两名同学打架,这是坏事,但是他使‘我’懂得同学之间应该团结友爱……”要求学生把这些事情记敘下来,积极动脑,写成一篇篇有血有肉,棱角分明的佳作。老师的指导打破了学生思想认识的局限,使他们纷纷开始认识生活,体验生活,思考生活。生活中发生的每一件事都会变得有意义起来,这就为作文提供了极其丰富的材料宝库,不再为无事可写发愁了。
二、引导学生抓住细节
有事情却写不具体,是因为学生只把握住了事情发展的情节过程,却没能留心事情经过中的人、物、景等各个方面的发展变化,尤其是一些细节。例如两个孩子打架这件事,许多孩子只注意到是谁和谁打,以及打的结果怎么样,却很少有人能说出他们打架时的动作、语言、神情等变化,所以介绍起来只能是简单的几句话而已。为此,要让学生真正地有话可写就必须关注细节。这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训练。一是利用阅读课,抓住教材中的细节部分进行品析,使他们认识到细节在表情达意方面的好处和重要性。如《第一朵杏花》一课中,对竺可桢爷爷观察杏花有没有开放时的动作、神态和语言描写,以及和那个孩子之间的对话,极为传神地表现了竺可桢对待科学研究严谨认真、一丝不苟的态度,使读者产生了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的感觉。这样的例子,教材中比比皆是。教学时,可抓住这些引导学生反复品读,讨论这样写的好处,再选取有代表性的典型片段进行仿写练习。二是品读课外阅读中令人感动的细节。首先由教师从课外读物中寻找一些精彩的细节在班上读给大家听,让同学们议议好在哪,还有些什么好的建议。经过一段时间的启发,再发动学生自己动手从课外阅读中寻找,然后到班上汇报交流。第三,让学生讲讲身边的人和事,要像讲故事一样,抓住细节,讲出精彩。在讲的过程中,其他同学进行评议和补充。这一步可以采用情境复原的方法。就是在学生讲之前或之后请部分同学再现一下事情发生时的情境,使说的同学和听的同学能对一些关键细节有清晰的把握。
三、引导学生关注内心
每天发生在我们周围的人和事在作用于我们的感观的同时也会或深或浅地影响着我们心灵成长,有些会带给人强烈的震撼,会留下较深的印象;有些则像过眼云烟,过后就忘记了。而生活中能给人强烈震撼的人和事毕竟很少,绝大部分都是平平常常的。因此不去留心关注就会像没发生过一样,不会在心中留下波纹。我们在让学生关注这些平凡的人和事之后,更要提醒他们注意自己当时的内心感受,并尝试着将这种感受说出来,写下来。这可以通过写日记的方式引导学生走向自己的心灵深处,学会反思,学会与自我对话。生活中有许多让人感动的瞬间:夏日午后的阳光,雨水垂打树叶的声响,空气中花朵的清香,一个陌生但温暖的笑脸……这细微而平常的时刻并不会总是带给所有人莫名的感动,只有那些学会欣赏生活、享受生活,学会和自己心灵相处的人,才能捕捉到内心深处细微而敏锐的感觉。当孩子们有一天真正喜欢上了记日记时,他们就会变得敏感而多情,他们的内心将一定会是个五彩缤纷的世界。到那时,写作将会变成一件多么简单而愉悦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