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作教学案例:从学会爱开始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f19872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又到了习作课,别说是那些孩子,就连身为老师的我也感到有些头疼。仔细斟酌,也觉得没有理由埋怨孩子们,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没有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到了习作时便觉得无从下笔,真可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次作文是让学生写一件令自己感动的事,五年级学生对于这一作文题并不陌生,可令我纳闷的是学生个个愁眉苦脸,抓耳挠腮,半节课过去了,仔细一看,憋出来的文章内容大都是“父母深夜背我上医院”或者是“下雨天妈妈来给我送伞”等。文章既没有具体翔实的叙述,又没有真实情感的流露,文章苍白无力。平常看他们个个感情丰富,“情商”并不低,可为什么写起作文来,就没有了 让他们感动的人或事了呢?是生活中真的是没有让他们感动的人或事,还是他们对周围的人或事麻漠不仁,抑或是写作教学本身存在问题?
  接下来的几天,我留心观察了一下学生,发现学生的“感动”都是被当时当地发生的事情牵引出来的。而学生若远离“感动”事件和地点,那他的“情”和“感”都是平静的,没有波澜,怎么会“动”起来呢?
  找到了原因,也就找到了方法。我想:既然孩子们很容易被电视上、漫画里、图书里的人物和情节所感动,我为什么不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产生联想和共鸣,引出他们长长的回忆思绪,在自己熟悉的人或事中学会感动呢?
  接下来我布置学生寻找能感动自己的文章,在打动自己的语句下画上横线,如果能简单写出当时想到的人或事(作批注),那就更好了。
  一、教学过程:爱与被爱
  我找到一篇文章:《妈妈从来不笑》,我把这个故事读给学生听,故事讲的是在一次演讲中,一个孩子这样评价自己的妈妈:“我的妈妈从来不笑,她对我的事情从来不闻不问。我一星期只能见他一次,可她从来不跟我打招呼。”
  听到这里,教室里有一阵轻微的骚动。
  我继续读:“因为她是个植物人。在我五岁那年,我的妈妈遇上了车祸,从此躺在床上,再没有看过我一眼。我叫她,她不会答应;我亲她,她不会报以微笑;我大声喊出自己优异的成绩,她也毫无反应。我不敢相信,这就是曾经陪我玩滑梯,捉迷藏,晚上搂着我讲故事的妈妈。”“前几天,我问爸爸,妈妈会不会死?”爸爸说:“妈妈不会。妈妈知道我们爱他,妈妈什么都知道。”
  读到这里,酸楚的感觉从我的心底涌了上来。孩子们有的眼圈红红的,低下了头;有的女同学悄悄掏出了纸巾;有的看看我,不知怎样才好。
  教室里安静得出奇。我努力地平复了心情,继续读下去:“爸爸,请您明天告诉妈妈,今天我在这里当着所有的人说我爱她。”透过孩子们泪水、模糊的双眼,我想有颗叫“感动的种子”已悄悄发芽……
  我轻声要求大家交换传阅带来的文章,每人至少读五篇,要注意仔细阅读画有横线的语言。
  教室里除了书页翻动的声音,几乎静得可以听见心跳声。我轻轻地走在座位之间,他们在阅读着这样一些文章《行走的父爱》《预订60年的花》《一定要记住我爱你》……他们注视的眼神仿佛告诉我,他们把文章中的人放进了心里……我想,“感动”实在是不需要做什么定义的,只要你的心走进文章里,就能感动起来;我又看到学生在轻轻地画着横线,想来这些语言里的感情一定会印在孩子们的心里。
  读完文章,我让大家静思三分钟,回想一些曾经感动过自己的事情。最后,我要求学生拿起笔,把最让自己感动的那件事写出来,体裁不限,字数不限,只要能表达自己的真实感情就行。孩子们默默地点了点头,伏下身子写起来。不多一会儿,学生就都把作文交上来了。
  二、读读同学们写的精彩片段
  那对红发卡
  吴 月
  小时候,我很喜欢在我的头发上折腾,今天扎歪辫子,别上一枚粉色发卡,明天扎两个羊角辫,别上一对绿色发卡。然后蹦蹦跳跳跑去问妈妈:“我漂亮吗?”妈妈笑着说:“漂亮!我们家月月是世界上最漂亮的女孩。”每次听了,我都喜不自胜地咧着嘴跑开。
  九岁那年新年,妈妈给我买了一对红色发卡,上面还用粉色蕾丝镶了边,显得格外娇艳、喜庆。妈妈说,今年的新年,我肯定是最引人注目的小公主。
  但是突然飞来横祸,把我带进了万丈深渊。年初六,在去外婆家的途中,妈妈突遇车祸,永远地离开了我,妈妈走的时候,我的头上还别着那对红发卡。
  现在那对红发卡是我最珍贵的礼物。我把它藏在我的百宝箱里,每当我想妈妈时,我就把它拿出来,就仿佛妈妈从没有离开过一样,她给我梳头,给我讲故事,给我买最漂亮的发卡……妈妈的爱从未走远,我一直都能感觉得到。那对红发卡,是世界上最美丽的红发卡,因为,它是我最深爱的妈妈送我的。
  案例反思:
  学生怕习作,老师也怕上习作课。面对习作要求,无论费多少口舌,学生好像总是无话可说,更谈不上什么个性与创新。这时埋怨学生平时不注意观察生活,不积累素材,是没有作用的。孩子面对自己的生活,总感觉没什么可说的。叶圣陶老先生说过: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而小学生的习作时常出现材料枯竭、无话可说的现象。学生对自己的生活世界似乎熟视无睹,难以发现可写之事,可状之物,可赞之人。在生活中,学生最擅长的是被爱——这是我在写作课《令我感动的事》后才感觉到的。父母、祖辈、老师用各种方式、在各样小事上关爱着他们,可是他们并不理解,也没有体会到,更没有想到也要无微不至地爱别人。这是因为教育没能让他们内心里藏着的那颗爱种子萌发出来。
  我想,首先要让孩子“感动”起来,“感动”了才会一发不可收拾地想起自己得到过的关爱。于是我让学生去阅读,去发现,书里充满智慧,当他们的心和书本中的情节进行对话交流时,他们自然而然地会想起许多令自己感动的事情。叶圣陶先生曾说:“小学生作文教授之目的在令学生能以文字直抒情感,了无隔阂;朴实说理,不生谬误。”在作文教学时,老师要注意情境的创设,淡化文体的写法,激发习作动机,调动学生情感,引发学生情感倾吐与交流的欲望,在学生对习作具有浓厚兴趣、充满自信时,让他们写下来,做到“情动而辞发”。我相信经常让孩子们写一些这样的亲情小事,他们会渐渐懂得爱自己,更懂得爱别人,我想这也是教育的最终目的,让学生懂得爱,学会爱,回报爱。
其他文献
目的:研究分析氨溴索使用对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机体血清、耳积液炎性介质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50例分泌性中耳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在此
20 0 4年 7月 30日 ,《民族研究》编辑部与西南民族大学的专家学者在西南民族大学举行了现代化进程中的西部民族问题研究学术座谈会。出席座谈会的有《民族研究》编辑部主任
景宁惠明茶又称惠明茶,是浙江传统名茶,属绿茶。惠明茶色泽翠绿光润,银毫显露。冲泡后滋味鲜爽甘醇,汤色清澈,嫩匀成朵,芽芽直立,花香幽郁,果味甘爽。带有兰花及水果香气,茶汤清澈明绿,交相辉映。  其产地主要在景宁畲族自治县红垦区赤木山惠明寺及际头村附近。该茶外形肥壮紧结略扁,叶芽稍有白毫,乳白中带淡黄,冲泡后又呈白色,人称“白茶”。  产区属酸性砂质黄壤土和香灰土,PH值在4.5?5.5,有机质达2
期刊
本文以法学视角,尤其是国际法视角,通过研读规则文本的方式,对足球规则的演进进行分析,并且揭示一些目前体育法领域关注的问题:体育法(lex sportiva)确实存在,包含了公法部分(国际
人文教育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职高专院校学生人文教育凸显必要。基于语文课程视域下,笔者以为,人文素养的教育在高职院校中是极其重要的环
2004年6月14日至17日,四川省民族研究所建所40周年暨西南民族研究的历史回顾与展望学术研讨会在成都召开.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文以平凉市第二中学为研究对象,以啦啦操课程在平凉市第二中学的开展现状为主要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1.理论分析法  阅读相关文献,了解有关啦啦操运动教学、开展状况等相关理论,提炼和总结观点,借鉴相关理论成果。  2.比较分析法  通过借鉴国外先进的经验,针对我国当前啦啦操运动教学、开展状况的不足提出相应的建议。  3.专家访谈法  就当啦啦操运动教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在预防下肢骨折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的应用效果.方法:在我院选取74例下肢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抽签分为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措施)和研究组(采用预防性护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