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物细无声,小学语文教学中无痕德育的实施

来源 :中学课程辅导·教育科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ric9003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时代进步的一个标志是教育方式的转变。倾盆大雨式的教育在于短时迅猛增长,更可贵的在于潜移默化的无痕德育。德育在新课程标准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十年育树百年育人,教育可以培养可造之材,德育则居于教育的首要位置。小学语文可谓是育人的第一步,百年高楼的基础,在培养莘莘学子的德育有无可取代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 德育因素 小学语文 教育实践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9)16-123-01
  0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教育不是将知识以野蛮的方式强行灌输给学生,而是在日积月累的实践中,学会以德育人,以德推开知识的大门。纸上得来终觉浅,要将理论应用在实际中,小学语文是这其中绝佳的工具。以理论带动实践,以小学语文实施潜移默化式的无痕德育,悄无声息中育人立人。无痕教育实施的究竟如何,且看下文。
  一、耳濡目染,潜移默化
  教育是一门艺术,如何在教育中将过于明显的教育意图转变为日常的部分,是造就这门艺术重要的因素之一。纯粹的教学活动目的性强,缺乏吸引学生的看点和趣味,学生不可避免的畏惧和疏离。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感知不到教育的存在,教育的意义越发能够得到体现。小学的语文从内到外都有着深浅不一的德育资源,广大教师需要对教材有一定的把握,从而挖掘教材中的精粹,实现德育无声的浸润影响。学生在习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成长为一个得到思想情感熏陶的有血有肉的人。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方式早已不似从前那样,一板一眼的纯粹教授语文知识。课堂引入了更多的内容,学生在学习之余,拥有了丰富多彩的选择。个性化阅读将前人的种种思想引入到学生的思考中,这是一种可贵的体验,同时也是对老师和学生的考验。如同一颗不甚成熟的萌芽,在风雨和暖阳中不断的转换和经历,一个不慎可能埋下后患无穷的思想隐患。
  以课文《吃水不忘挖井人》为例,课文意在引导学生忆苦思甜,不忘旧事,心怀感恩。时代变迁,年轻一代很少见过井,学生很难通过凭空想象体会到挖井的辛苦和井的珍贵之处。草草带过,不加以引导和解说释疑,学生心中留下的只是困惑,并非是得到启发和教育。学生似懂非懂,德育教育流于表面,也就无从谈起无痕德育。
  课文《姓氏歌》则是巧移默化一个很好的例子。彼时学生学习百家姓是通过朗诵背记,开头一句是“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句子对仗工整,却不利于启蒙学生,因为缺少了吸引学生的点。姓氏歌同样是学习百家姓,更贴近小学学生的需求,歌的形式比原有的文学形式吸引学生,口语化的用词同样利于老师引导学生进入状态。
  二、文以载道,因地制宜
  艺术源于生活,文章同样源于生活。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不少富含寓意和深意的德育素材,可以直接用于德育教育。生米成熟饭需要把握好火候,素材成为趁手的工具,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素质,挑选合适的文章,将德育教育融于字里行间,情感生于文章,知识寓于声形。正如和煦春风化雨入夜,潜移默化的将学生带入新的境界,感受新的知识所萌发的思想。
  《曹冲称象》的故事中,可以引发学生的诸多思考。曹冲为何可以称象,曹冲称象这样的做法可否应用到其他的场合,让称象不仅仅停留在描写故事的纸上。在这过程中,老师的作用就凸显出来,否则学生知其一不知其二,看见大象就想贸然尝试是否能够称象,容易闹出笑话,德育教育就失去了意义。课文所蕴含的道理和知识,需要老师带领学生共同领略,跨越时代和经历造成的障碍,一同捕捉其中的宝藏。因地制宜的原则即是要求老师因课文和时境的不同,引导学生做正确的解读,由课堂出发,延伸到德育教育的世界中。
  三、以小见大,实践真知
  无论何种教育都需要有一定的结果,德育教育也不例外。德育教育目的是让学生在德育教育的影响下,形成个人的良好品德行性,并自然的体现在日常的实践活动中。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目的,除了课堂上熏陶学生,还要让学生回到生活中,两者紧密的联系起来。通过教学挖掘学生生活中大小不一的细节瞬间,动以情晓以理,引导学生以行代学,从而学习到更多的东西。
  如课文《火烧云》,在对火烧云的描述中文章是这么写的:“霞光照得小孩子的脸红红的,大白狗变成红的了,红公鸡变成金的了,黑母鸡变成紫檀色的了”。神奇而美丽的火烧云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再寻常不过的一种气象变化,很少有人用心的去觀察它们。借这一机会,让学生通过文字、图像的形式记录火烧云的现象,让学生了解大自然之中,有多少不留心就会错过的美景。这是对美的启发和思考,也是生活的启发和思考。
  《爬山虎的脚》是一篇有趣的文章,在课堂上拿来做一些简单的科普再适合不过。同样是行走,爬山虎却可以飞檐走壁,在我们的头顶上爬来爬去。被称为爬山虎的植物,可以沿着墙不断爬上墙头,布开绿荫。借两个一动一静,全然不同的生物进行对比,同样可以给学生带来思考。文章已经固化下来,人却不是,学习如何在文章中获得更多德育教育的影响,不失为德育教育的好方式。
  结语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寻找践行无痕德育的合适素材,对学生加强德育的熏陶作用,不可像在课堂上学习语文知识那样的直白冷硬。将教授过程转化为温和得宛如春雨浸润土地的方式,将更深层次的知识和内容传达到学生的内心中。故而融合德育教育于小学语文的知识学习中,两者合而为一,水滴石穿,无痕教育自然水到渠成。
  一个人德行的形成源于他对这个世界开始的思考,当他在正确的方向对他所见到所听到所触到的东西不断的探索,他就在积累属于他自身的观念。人成长为人,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德育教育也非一日之功,一颗种子在温润细雨的滋润下成长为参天大树,需要漫长的时间去扎根生长。德育教育似那春雨一般,给学生带来了起步的生命力,继而在持续不断的熏陶下,成为构筑他们的一部分。国之栋梁,始于此也。
  [ 参 考 文 献 ]
  [1]王秀荣.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J].学周刊,2013(36).
其他文献
【摘要】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运用师生互动教学模式,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综合素质,进而提高小学学习的教学效率。基于此,本文首先将分析小学语文教学中师生互动的种类,然后提出小学语文教学中师生互动的运用策略,希望能够给小学语文教师一点启示与参考。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 师生互动 种类 运用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摘要】 评价是美术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高中美术新课标应重视起教学的多元化评价形式。作为一名高中美术教师,应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努力做好学生学习中的引导者和支持者。新课改下的美术课堂教学要求教师在评价过程中,尊重学生中有不同意见的表达,鼓励每个学生开拓创造性思维,特别是在对于一些学生产生不同意见的问题上,教师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多元化思维。本文在探讨了新的课程与教学评价的指标体系以及怎么开展评
【摘要】 优化当代中学体育教师人才的素质结构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关键环节,是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和实施全民健身计划和奠基工程。21世纪是一个更加成熟化、更加信息化、更加合作化的新世纪。它对体育教师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由于体育教师自身职业的特殊性,他们的思想作用,思想境界以及道德修养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甚至直接影响到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高尚的思想品德是核心,健康的心身素质是基础,广
【摘要】 化学课程是高中教学中的必修课程之一。因此,在高中教学中化学课程是至关重要的,它关系到学生的总体成绩。化学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而言是相对枯燥难懂的,因为它的理论性较强。因此,高中化学是高中教育中的重点、难点。通过广大教育工作者的研究实践发现,趣味教学在高中化学中的应用,可以提高化学的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本文主要阐述了趣味性教学的概况,以及如何在高中化学中实行趣味性教学
【摘要】 道德与法治学科是初中阶段一项培养和提高学生思想道德品质、进行德育教育的主要学科,它能够引导学生辨析真善美与假恶丑,树立良好的思想观念与正确的行为意识,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本文主要探析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模式的内涵、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模式的应用等,具体应用包括引入生活素材丰富教学内容、创设生活情境启发学生思考、布置生活化作业巩固已学知识、引
【摘要】 随着新课改愈演愈烈的推行,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行为、教学评价都面临着变革,现阶段高中化学课堂强调“以人为本”的教学观念,课堂教学评价强调以培养学生整体能力为原则,推动学生掌握化学基本知识技能,在重视学习质量的同时还要关注挖掘学生潜能,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如何有效地制定调整策略推动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成为了新课改的关键性工作,因此,本文将结合现在高中化学的教学评价,探讨优化化学课堂评
【摘要】 在高中政治的教学过程中,导入环节是至关重要的。一个良好的导入环节能够在第一时间勾起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使学生能够紧随教师的步伐参与到特定的教学流程以及教学任务中,实现较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导入教学 高中政治 承前启后 设置悬念 讨论式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9)16-048-01  0  目
【摘要】 近年来,德育已被社会推到风口浪尖;为培养人才,中小学教育必须把德育放在学校工作首位,教育理念也变为“育人为本,德育为首”。 初中是学生青春期发展敏感阶段,身心变化都比较大,在初中阶段对学生进行德育对学生成长起到关键性关键。因此需要教师采取正确有效的措施进行德育。  【关键词】 教师 中等教育 德育 有效措施  【中图分类号】 G6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
【摘要】 高中阶段正处于个体社会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断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无论在经济上、心理上还是社会适应力上高中生都不能摆脱父母和家庭的支持,然而追求自我、张扬个性和渴望自由的需求却不断滋长,理想和现实的差距带来内心的矛盾和冲突,表现出诸多逆反的现象和心理及行为障碍,其中以厌学现象最为突出。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与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曾在全国做过中小学生学习与发展的大型调查,结果表明:中学生普遍存在
【摘要】 激励机制的出现就是为了能够给广大劳动人民增加生活的甜度,投入到中职教师队伍的建设中则可以有效地提高中职教师的积极性,因此笔者会根据建设激励机制的原则、基本思路以及如何实施这三方面为大家展开。   【关键词】 中职教师 激励机制 队伍建设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獻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9)2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