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评价后柱切除后伸压缩中柱矫治胸腰段骨质疏松性重度椎体压缩骨折伴后凸畸形的安全性和临床效果。方法:2009年7月~2012年1月经后入路行后柱切除后伸压缩中柱矫治胸腰段骨质疏松性重度椎体压缩骨折伴后凸畸形患者14例,男2例,女12例;年龄62~81岁,平均68岁。骨折均位于T11~L2,其中单椎体骨折12例,两个椎体骨折2例;椎体高度压缩78.5%~92.4%,平均82.5%。后凸畸形的顶椎均位于胸腰段,其中L1 7例,T12 5例,L2 2例。后凸畸形Cobb角39°~59°,平均45°;脊柱矢状位C7铅垂线偏移距离为0.4~2.8cm,平均1.6cm;腰椎前凸41°~62°,平均58.4°,9例出现腰椎前凸代偿性加大。均有腰背部疼痛及疲劳感,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8.5分(7.5~9分)。神经功能按Frankel分级:E级12例,D级2例。其中10例采用注射型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骨水泥强化钉道。结果:手术时间187~221min,平均190min;术中出血量372~463ml,平均420ml。1例术中硬脊膜破裂,予以修补,术后未发生脑脊液漏。术后胸腰椎后凸Cobb角0°~9°,平均5°,平均矫正率达88.9%;矢状位C7铅垂线偏移距离0~0.8cm,平均0.3cm;腰椎前凸角28°~43°,平均37°。随访12~33个月,平均21个月。末次随访时,胸腰椎后凸Cobb角0~11°,平均7°;矢状位C7铅垂线偏移距离为0~1.2cm,平均0.4cm;腰椎前凸29°~45°,平均39°;神经功能按Frankel分级均为E级;腰背疼痛消失11例,明显缓解3例,VAS为1.9(0~3.5)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均植骨融合及骨折愈合良好,内固定无松动及拔出,固定邻近节段无继发骨折。结论:后柱切除后伸压缩中柱矫治胸腰段骨质疏松性重度椎体压缩骨折伴后凸畸形,与经椎弓根截骨术比较手术操作简单、创伤小。当骨质疏松性重度椎体压缩骨折伴后凸难以施行椎体成形术时,此技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补充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