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凯会吃不会补

来源 :特别健康·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6160090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崔金泉和范振钰合说过一段相声《选总统》,里面讽刺袁世凯,说他是个土包子,只喜欢吃河南老家的粉蒸肉,以为这是世间最美味的珍馐。事实上袁世凯不但爱吃,常把“要干大事,没有饭量可不行”挂在嘴边,而且会吃。他先后娶了九房姨太太,其中大多擅长做菜,包括苏菜、天津菜、高丽菜等。
  宫廷菜,袁世凯与慈禧的口味一致,基本慈禧爱吃的,他也喜欢,可他又吃得比慈禧要精。有几道宫廷菜经过他的改进,口味愈佳。慈禧爱吃“糯米八宝鸭子”,据《玉香缥缈录》记载,做法是先把鸭子去毛,去内脏,洗净,然后再加调味品,把它装到一个瓷罐子里,再把瓷罐子装到盛了一半水的坩埚内,文火蒸着,一连蒸三天,鸭子便酥了,酥到只需要用筷子轻轻一夹,就分开了。袁世凯则结合了清炖肥鸭的做法,对这道菜做了改进:在鸭肚子中塞入糯米、火腿、酒、姜汁、香菌、大头菜、笋丁等,然后再隔水蒸。慈禧的做法是用清水蒸,袁世凯是用鸡汤来蒸,也是蒸三天,鸡的味道能慢慢地融入。无论从口感还是营养上,袁氏的做法都更胜一筹。
  当上大总统后,为了表示廉明,袁世凯桌上的正餐经常只有四五个菜。不明就里的人很是感动,甚至有人提议,要令全国效法以倡清廉之风。但少有人知道,袁世凯这几道菜看似简单,里头的名堂可大了。
  袁世凯喜欢吃烧鲫鱼,这鲫鱼可不一般,必须是和黄河鲤鱼齐名的淇河鲫,产自河南淇县,尺把长,肚子大,肉质肥美异常,价格更是不菲。把鲫鱼从河南运到北京并不困难,但要保持鲜美却不好办。服侍一国之尊,当然有绝法:用箱子盛满未凝的猪油,将活鱼放在油中,鱼窒息了,猪油也凝结了,和外间空气隔绝,不会变质,这才装运。如此妙法,一般人谁能想到?
  至于袁世凯每天喝的米糊,本身倒没有特别之处,秘密在于那撒入米糊的调料。据说那装在小瓶里的调料既不是胡椒粉也不是味精,而是关东上等鹿茸研成的细末儿,袁世凯靠它才能龙精虎猛,一面操心窃国大事,一面应付列屋闲居的内宠。
  在民间传说里,他的死也与吃有着直接关联。1915年底,袁世凯复辟称帝,只是好景不长,众叛亲离的他逐渐感觉力不从心。正月十五,袁世凯想去厚德福吃河南菜散心,却听到饭店的伙计在吆喝着卖元宵。元宵者,“袁消”也。这个不祥的词让他勃然大怒,下令从此将元宵改名为汤圆。而此后不久,他便被迫宣布“取消帝制”,接着在忧惧中迅速死去。于是,一首歌谣在京城流行开来:“大总统,洪宪年,正月十五吃汤圆。汤圆、元宵一个娘,洪宪皇帝命不长。”
  不少书籍和文章提到袁的死,皆称他系“忧惧而死”。其实袁世凯自幼身体强壮,后又从军历练,“忧惧而死”实不足信。他的死,说到底是吃出来的。
  据袁府总管陶树德回忆,袁世凯从二十五六岁起就天天吃补品,每天“十时左右,进鹿茸一盖碗。十一时许,进人参一杯”,下午“服自制活络丹、海狗肾”,其他时间“常常一把一把地将人参、鹿茸放在嘴里嚼着吃”。就中医的医理说来,人参、鹿茸都是热性的补品,他却长年累月地吃,日子长了,非但起不到滋补的作用,反而有害。
其他文献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是一种临床常见的危重症,以严重低氧血症、肺顺应性降低、肺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等为特征。
我与同院一女孩甚熟,经常往来借书聊天。一日,该女孩与母亲发生争执,独自反锁房中怄气,任谁叫也不开门。我去相劝,一敲门,听到一声断喝:“不许进来!”我玩笑道:“我有要事!”女孩气恼道:“有钥匙也不许进来!”  二姐做饭麻利但不精致,一日以抽一支烟的时间把四菜一汤端上了桌。哥哥向来嘴刁,他眼瞅只漂着几片葱花的汤问:“二小姐,你做的这可是汤么?”二姐不示弱地说:“那你说这是什么?我认为放点东西就可以叫作
面点大师金睿有一手绝活———制作九华素饼。九华素饼以小麦粉、绿豆粉为原料,并添加一种九华山特产的黄精粉。素饼外皮酥脆,气味芳香,吃过之后,即使过了很长时间,依然能感到有淡淡的清香在口中盘旋。  70岁后,金睿将肩膀上的担子一齐卸下,过上了悠闲的退休生活。天方茶点公司的廖总准备高薪聘他当技术指导,金睿却说:“我已经老了,不堪重用了!”  为了能学到金大师最拿手的九华素饼的制作方法,廖总费尽心力,托了
二十多年前,我还没来狮城的时候,有位中国作家来这里出席一个民间活动,事后对主办方的接待大为不满,还专门写文章批评住宿酒店的房间太小,主办方带他去吃街边的“肉骨头汤”等,以证明主人的小气与寒酸。  当年,在新加坡搞华文文艺得不到政府支持,经费要靠民间自筹,往往是能省则省。不过在街边吃“肉骨头汤”,倒未必是小气。主人一片诚意,原本是想介绍原汁原味的南洋美食给来宾,只可惜对方不懂得欣赏。  这个所谓“肉
河豚有剧毒,河豚卵巢和肝脏更是毒素聚集处,一个卵巢所含的毒素可以使20人丧生。然而面对如此棘手的食材,日本人还是找到了攻克的方法。  每年5月,在剥离好的河豚卵巢里加入相当于总重量30%的盐之后储藏一年,其间每隔两三个月还要换盐。一年后,先清洗掉表面的食盐,然后再加入米糠、米曲、辣椒,压上石头再放置两年或更久。在第一个阶段,盐析作用使水分和毒素一起流出,毒素水准降至最初的五分之一。第二阶段又通过以
萝卜幼时,嘉名缨子,秆子白生生,叶子绿油油,小囡囡的模样,逗人喜爱。要遮阳,怕风雨,肥要适量,水要及时,娇生惯养着,她们欢喜,栽种的人也欢喜。这时候的缨子,整个拔起,根细白,身翠绿,凉拌着,微涩微苦,更多清爽,略无浊气。  待她长成少女模样,翠衫绿裤,颇有亭亭韵味,心事渐渐有了,不便示人,就偷偷藏在根下,埋在土里。小小的心思,惹人怜惜,风不知,雨不觉,土地自然不会说。初历红尘,青涩渐去,甘甜未来,
我们还在西安的时候,就听陕西省工会主席给我们介绍,到了岐山一定要尝尝那儿的面条,新麦子下来了,现在正是好吃的时候。他还说,你们最好不要吃饭店里的面条,而要去街上找正宗的岐山面条。于是,我们就上街了。上街以后发现路边有很多卖面条的,一家搭一个棚子,弄一口大锅,锅里煮着开水,旁边有一个面板,食客们都端着一个大碗,蹲在地上吃。吃面的人里有很多就是背着一把镰刀的麦客,这又是一景。  当时物价很便宜,几毛钱
鱼汛分季节,我在北海道碰到鱼汛的时候是初秋,捕上来的似乎全是金枪鱼,但大的不多,有时还夹杂了牙片鱼、鲽鱼和小鲅鱼什么的。渔网从海里拖上来的时候,强烈的鱼腥味直袭鼻孔,令人嘴里泛酸。  鱼汛到来的时候,每天的变化飞快,有时也会出现反常。渔船只要看准了海面上的波动,就会全力出击,穷追不舍。不仅仅是一条渔船,而是数十条拖网船,气势十分壮观。在这样一个热烈的气氛中,我是没有理由拒绝吃生鱼的。  热情的日本
我曾创制过一道“青菜煨牛肉”,芥菜炝炒牛肉片,然后用文火边煨边吃,下酒下饭之一绝。我在菜谱上这样描述:在豆浆与油条、萝卜与牛肉、才子与佳人的搭配中,牛肉最服天生丽质的青菜,这是荤和素天生而性感的完美搭配。  关于菜的搭配,清人袁枚在《随园食单》中有非常精彩的描述:谚曰:“相女配夫。”凡一物烹成,必需辅佐。要使清者配清,浓者配浓,柔者配柔,刚者配刚,方有和合之妙。其中可荤可素者,蘑菇、鲜笋、冬瓜是也
清朝时京城有位厨师,特别喜欢《三国演义》,一有空就捧书阅读,对内容了如指掌,开口说话也常常离不开“三国”里的人和事。  有一天,某王府请这位厨师去烹调寿筵。厨师进房看一看,头就摇得像拨浪鼓似的。王爷问其故,厨师说:“你这里的‘三国’都乱了套,这出戏我无法演了,你还是另请高明吧!”主人莫名其妙,厨师见状,顺口便吟出四句诗来:“刘备求计问孔明,徐庶无奈进曹营。赵云难勒白龙马,孙权上阵乱点兵。”吟罢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