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影重重

来源 :艺术当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wenyh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诗性”是当代艺术语境下被“焦点”化的讨论内容,一方面,它对接的是东方文化脉络下的诗学研延,另一方面,则是亲自西方哲学论述下的经验感知。进入20世纪,中国学者们开始从二者的碰撞中找寻理解“诗性”的最佳途径。多重探索之后,我们很难质疑的一点是,“诗性”不单依附于语言或是图像,也非仅属于传统文化的性格符号,更不会是优柔做作而成的当代怀古、小资“图腾”、文艺“标杆”。至少,在当下的消费社会境遇之中,它应该有着一种基于东方情怀和西方哲思的表达。它以人、自然的交互作为存在的基础,以感知经验为抒写的动力,用多元和具有创造力的语言将我们拉回到原初,在内心自省文化的意义。“诗性”更多的时候是一种“修复”,它弥补了人类发展历程中那些副产品给我们带来的创伤,用不可言却欲言叉止的情绪抒写和叙事,任何艺术形式在这里都只是它的载体,作为内核的属性,不需过度阐释,因为“诗性”本身就带有语言的功能,它就是你我内心对话的可能。
  “诗性”不等于“诗”,“诗”只是“诗性”的一种载体。我们常说诗书画为一家,这正是东方文化中国像、泛图像、文字之间的互通转译,“诗性”便是其中的勾联。当代人早已远离了文字和诗歌,不再善于用笔书写,更加不懂文人画中的山水与自然。“诗性”的缺失从传统艺术形式的削弱开始,但并未从东方人内心之中流走。这基于两点的存在:一是新的影像世界的建立让新的“诗性”回归成为可能,二是自然存在以及自然情怀的犹存。影像用一百年的视觉体系解构了人类数千年的视觉经验,并重新建立新的感宦经验制度。它通过训练我们的眼睛,征服和调度我们的大脑,从而改变认知,知识生产的模式也有了新的规则。在这时,许多当代艺术家们则不以“好莱坞”式的视觉剌澈征服众人的物理眼球,而是希望打开影像的更大可能,解放我们心中的“诗性”,重新把我们从消费社会的迷幻“现实”中,拉回到“道法”之下的内心情境之中去。“道法”并非只有“自然”,但“自然”必须生于自然。我们走出高耸林立的钢铁丛林时,面对山河湖海,那些原已遗失的内在属性将被微光点燃,“诗性”就是这点微光的火种。
  美丽的千岛湖畔,那座被遗忘在水下的狮城,如今重现天日,自然在这里给了复活“诗性”的最好场域,那些追寻。诗性”的艺术家们,用影像的方式,正在唤起那些消失的“诗”的哲思。这些作品中将社会关切以及观念化的冥思化为一种诗性,在无声的朗读和眼睛的歌颂里找寻各自不同的答案。在这个展览中,自然和影像在这里交汇,而“诗画”则成了“诗影”,重重影像带着旧日狮城的遗憾,和新生狮城的朝气相遇,未写完的诗歌在艺术家的作品中叠现悠然。人、影像、山水、小镇,相互转译着诗的美妙,带我们走向另一种生活的节奏中,触发着那些被封闭和退化的主观大脑,让观者们在狮城小径和重重影像前找回一种不可言的东方诗性。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