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前圣之言,开百代之先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xblackjac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诗大序》上承《尚书》、《论语》等上古经典和儒家思想,下开百代诗论之先河。在中国古代修辞学领域,《诗大序》同样也是其中重要的一环,它提出的“赋”、“比”、“兴”的修辞手法以及“美刺”等修辞思想为后世儒家学者所引用。
  【关键词】:美刺;赋;比;興
  《詩大序》作为一篇经典的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文章,其中蕴含了深刻的文学思想,上承《尚书》、《论语》等上古经典和儒家思想,下开百代诗论之先河。在中国古代修辞学领域,《诗大序》同样也是其中重要的一环,它提出的“赋”、“比”、“兴”的修辞手法以及“美刺”等修辞思想为后世儒家学者所引用。在此基础上,又进一步引申出“温柔敦厚”的诗教主张,对其后的文人创作产生巨大影响。
  一、止乎礼义的“美刺”
  《诗大序》有云:“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秉承《尚书》“诗言志”的思想,认为文章应该抒发作者的情志,这开启了我国古代文学的抒情传统,此后历朝历代虽然在文体上有着因袭与变革,但在为诗主旨上却仍是万变不离此宗。
  然而《诗大序》中强调的“志”,却有着内容上和形式上的要求。内容上,《诗大序》作为儒家的诗论著作,自然与孔子所云“思无邪”的思想一脉相承。因此,自然是强调“志”的“无邪”,即“正”,如是方能“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与“正”相对的,则是“郑卫之音”,因此孔子“放郑声”,以为郑声“淫”。“淫”即过分,抒发的情感毫无节制,就是“淫”。例如《诗经·郑风》中“狡童”和“褰裳”两篇,描写恋爱赤裸而大胆,就是“淫”的表现。
  形式上,“志”用《诗大序》的原话阐释就应该是“发乎情,止乎礼义”,这是针对“变风”而言。在“王道衰,礼仪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之时,就会有讽刺上政的“变风”、“变雅”出现。这种讽刺之“志”不被提倡通过直露的方式表现出来,而是应该“主文而谲谏”——言辞文雅且劝谏委婉含蓄。这种恪守中庸之道的劝谏可以达到提醒君主的目的,又不会因语辞直露锋利而招致祸端,这就是“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
  结合前文所说对“志”的“无邪”要求来看,《诗大序》追求的“发乎情,止乎礼义”其实不止针对讽刺而言,赞美主上功德时,同样也要委婉含蓄,因为这才符合儒家的“中庸之道”。
  二、赋、比、兴的修辞手法
  《周礼·春官》说:“大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诗大序》将此引为诗的“六义”。在“六义”中,《诗大序》对“风”、“雅”、“颂”作了详尽的阐释:“风”是“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即产生于各国地方的诗歌;“雅”是“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 即产生于周朝中央的诗歌,我们也可以理解为是宫廷或诸侯国贵族所作;“颂”是“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即祭祀、赞美祖先的乐歌。显然,“风”、“雅”、“颂”三个概念是按诗的体裁区分的,而对于“赋”、“比”、“兴”三者,《诗大序》原文却没有做一个直接的说明。由于“六义”之说本自《周礼》,所以我们可以从《周礼》中找到《诗大序》所说“赋”、“比”、“兴”究竟为何意。郑玄曾在《周礼注》中解释说:“赋之言铺,直铺陈今之政教善恶;比,见今之失,不敢斥言,取比类以言之;兴,见今之美,嫌于媚谀,取善事以喻劝之。”郑玄对“赋”的解释用了“声训”的方法——这个解释后来为刘勰所沿用——“赋之言铺”。采用“赋”的修辞手法时,其内容是兼及“政教善恶”的,而它主要的方式就是“直铺陈”,既可以描写叙述,也可以议论抒情。
  作为“赋”、“比”、“兴”三者中基础的“赋”的意思已经了解,那么“比”和“兴” 到底指的是什么样的修辞手法呢?郑玄在《周礼注》中接着说:“比,见今之失,不敢斥言,取比类以言之;兴,见今之美,嫌于媚谀,取善事以喻劝之。”又引郑众的话:“比者,比方于物也;兴者,托事于物也。”郑玄对于“比”的解释中,把“比”的内容只局限在“失”的层面,显然具有片面性。《诗经》中《卫风·硕人》一篇中赞美庄姜美貌的诗句“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也是用了“取比类以言之”的方法,可知“比”的内容不一定非要言其过失。然而在修辞手法上,郑玄已经指出了“比”是“取比类以言之”,郑众说的就更为明确:“比者,比方于物也。”可见“比”就是今天我们所熟知的“比喻”,这个古老的修辞手法自《诗经》历代相传,到现在也是一种重要的修辞手法。郑众对“兴”的解释是“兴者,托事于物也。”这只指出了“兴”用法的一种情况,即兴句与下文有着委婉隐约的内在联系,或烘托渲染环境气氛,或比附象征中心题旨,构成诗歌艺术境界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如《郑风·野有蔓草》中的“野有蔓草,零露漙兮”,既是起兴,又比喻清秀妩媚的少女像滴着点点露珠的绿草一样清新可爱。然而,还有一些“兴”的修辞用法极为特殊,如《小雅·鸳鸯》“鸳鸯在梁。戟其左翼,君子万年,宜其遐福。”即兴句与后面的诗句并无意义上的联系,而只起调节韵律、唤起情绪的作用。值得一提的是,二郑对“比”、“兴”的解释中,无论是赞美还是讽刺,都主张委婉地表达,这也印证了上文所说的“发乎情,止乎礼义”的美刺精神。
其他文献
【摘要】:改革开放以后,我国不断进行思想文化工作的宣传教育。宣传初期取得了良好的成效,赢得了广大群众的大力配合和赞扬,但随着我国社会结构的变革,传统的宣传方法已经渐渐失去了效果,群众对思想文化工作的宣传逐渐失去了兴趣。为了改善这一局面,本文提出了以群众路线为基础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面临的问题及相关的解决措施,希望能推动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进步。  【关键词】:群众路线;宣传思想文化工作  前言:对于一个
期刊
【摘要】: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变,这极大地影响了文化活动的开展。如何把握新形势下人们的文化生活需求就成为了开展文化活动的关键。首先应该注重农村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的组织开展,这是加强农村群众文化建设,促进农村群众文化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因此,文章对新形势下如何开展农村群众文化活动进行了分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新形势下;农村群众;文化活动  前言:
期刊
【摘要】:伊利亚·叶菲莫维奇·列宾是19世纪俄国“巡回展览画派”的代表人物,他以丰富的创作经验和卓越的油画表现技巧,把俄罗斯现实主义绘画艺术推向了高峰。列宾一生的创作涉及很多题材,有历史画、风俗画、肖像画、风景画、甚至宗教题材,但不论哪一种题材,“真实”是列宾一直坚持的真理。他的肖像画具有重要的地位且更值得我们继承和学习。我们不仅要学习的是他的创作技巧,更应学习他的创作精神和思想。本文就列宾的肖像
期刊
【摘要】:形合和意合是英汉翻译中两种基本的语言组织手段。使用形合意合翻译技巧能更好的表现原国与目的语国家的文化,实现翻译的目的,进而加强国家间的沟通与交流。本文主要从英汉翻译中形合意合的应用、英汉语中形合意合的分析比较、实现英汉翻译形合到意合转变的技巧进行分析,以期能为英汉翻译技巧发展的提高提供一点借鉴。  【关键词】:英汉翻译;形合;意合;转变技巧  美国翻译理论家奈达曾指出:“就汉语和英语而言
期刊
【摘要】:辽宁满族村落具有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资源及丰富多样的生态资源,满族村镇在产业转型、发展旅游业的同时需要挖掘民族文化内涵,制定村落开发保护与城镇化建设合理发展的政策导向,关注民族区域文化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本文针对辽宁省满族村落在禀赋、政策、人才等方面的发展优势,提出了建设以辽宁满族村落为依托的旅游小城镇发展对策。  【关键词】:满族村落;旅游小镇;发展对策  辽宁省地理位置优越,自然风光秀丽
期刊
【摘要】:基层文化队伍建设是加快推进和完善我国公共文化服務体系的重要内容。在文化改革与发展中,如果说专业文化工作者是主力军,那么,文化志愿者队伍则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生力军。  【关键词】:文化志愿者;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一、文化志愿者范畴  文化志愿者是指那些不以物质报酬为目的,利用自己的时间、精力、文艺技能等自愿为他人和社会提供公益性文化服务和帮助的人。文化志愿者是志愿者群体的重
期刊
战争经验对当事者是一种资源,对战场外的人也是一种资源,未来的战争必将建立在对其扬弃的基础之上。伊拉克战争的战场硝烟渐渐消散,回顾这二十多天的战争,有很多东西值得我们去思考。美军仅仅用了二十几天的时间就几乎全面占领了伊拉克,其在军事上速胜的原因固然很多,但是有一点值得注意,就是现代信息化战争帮了美军的大忙。如果说1991年的第一次海湾战争是机械化战争的终结,那么被称为“第二次海湾战争”的本次伊拉克战
期刊
【摘要】:乐器是体现该民族该地域文化的一种代名词,也是该地域文化的载体,在这些器乐文化中对于越南的乐器文化感触很深,通过调查资料以及个人观感从越南音乐乐器文化的地理要素、历史渊源、乐器种类、影响因素以及当前的发展状况几个方面来阐述越南音乐中的乐器文化。  【关键词】:越南乐器;地理历史;竹文化;现状  越南位于北回归线以南,中南半岛东部,濒临太平洋,属于热带季风气候,温度高,湿度大,雨量充沛,土壤
期刊
【摘要】:本文以插画在饮品贴标中的应用为研究内容,以农夫山泉茶兀为具体实例展开探究。首先,分析了插画这种视觉表现形式所具有的特点,从而引出现代人们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情感;其次,分析近年来插画用于饮品贴标的成功案例,继而论证插画用于饮料贴标的优势所在;最后,对比农夫山泉2016年茶兀系列包装和其他饮料,总结出农夫的优点,进一步阐述插画用于贴标的视觉表现意义。  【关键词】:农夫山泉茶兀;插画;饮料贴标
期刊
【摘要】:“龙女”?bja:k7 qa1的故事广泛流传于贵州三都、荔波、独山、榕江等地,龙女的故事是富有幻想色彩和现实性较强的口头创作,由于口头创作的原因,同一个故事在不同区域具有不同的思想观念,各地方在流传过程中加上自己语言特点,使得同民族中龙女故事的艺术效果也不尽相同;深深地烙上某一地区的印记,本文拟从三洞地区水族对龙女故事的思想观念和民族文化观作分析。  【关键词】:水族;龙女;故事;文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