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职业高中计算机专业教学一般可分为计算机应用专业类和非计算机的计算机应用公共基础课教学。就其涉及到的教学内容而言,其侧重点有所不同:一是计算机应用专业类主要以计算机应用软、硬件的应用为主;二是非计算机公共基础课;三是非计算机专业与并其专业相关的专用软件。就其课程设置而言,如何培养学生对计算机学习的兴趣、加强课程的实用性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的关键所在。
一、优化课程设置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和实用性
1、合理设置课程、加强课程的实用性
合理的课程设置是教学的基础,职业中学也应根据自己学校的学生特点和学校的实际情况,组织专人对课程进行进一步的开发,以满足学生和学校的实际需要,使学生能够掌握一些基本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
计算机操作使用基础是职校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普及性教育课程,设置的教学内容必须以提高学生计算机操作使用水平为出发点,教授计算机的硬件操作方法、汉字录入、常用软件使用、文件目录的管理和计算机网络等方面的内容。在教学中,应注意到以下几点:1、应摒弃传统的计算机原理、二进制、计算机的基本构成等属于计算机专业或大学的教学范畴的教学内容;2、应放弃程序设计语言或数据库管理系统等程序员或计算机专业人员任务内容的教学;3、在有便捷的诸如WINDOWS XP等好学易用的操作系统的前提下,职校非计算机专业的教学可以不涉及DOS命令。因为DOS命令是计算机初学者一块难啃的骨头,而且作为计算机的一般用户在操作使用中根本用不上。
2、加强课程的趣味性,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开设的课程以趣味性、实用性为主,少而精。一开始就让学生接触乏味的QB、C++等这一类实用性差而又较难的课程,一下子就难倒了一大片学生,将极大地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教育应当从学生感兴趣的东西入手,激起学生对电脑的浓厚兴趣,这才是迈出成功的第一步。作为教师在教学组织上,保证知识体系完整性的前提下,不必太多费时讲过多的理论,主要以教他们操作的方法与步骤,在兴趣的促进下,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得以促进。
3、加大硬件教学力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由于部分学校教学条件不足,对计算机硬件维修教学并不重视,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计算机维修》等书中,虽然也介绍计算机硬件方面的知识,但是内容简单,仅限于让学生认识计算机内部的几种部件。而职高学生就业单位的特殊性,一般都是从事电路板、计算机硬件等生产和检测的工作,需要学生对计算机硬件了解更多。应聘时,常常出现学生看不懂电路板,不知道计算机各硬件如何安装,如何判断硬件是否工作正常,减少了学生成功应聘的机会。而且,职业高中毕业的学生基本不可能到软件开发企业工作,而更多的是和计算机的使用与维护打交道。这就要求我们应该开设专门的计算机硬件知识课程,教会他们如何安装硬件,如何维护硬件、如何完成一些简单网络产品的使用,以及一些简单网络的组建和检测。我们完全可以在进行计算机硬件教学时,充分利用被淘汰下来的计算机作实物演示,让学生自己动手,加深对硬件的认识。
二、优化教学环节,营造发现式的学习环境
1、优化理论课教学
教学时,教师应善于创造设疑的契机,设置悬念,诱导学生析疑解疑,让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有事干,或指导他们下一步要干什么。也必须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通过视听发现矛盾,向教师提问。教师可通过课堂讨论答疑。这样,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学得主动,学得活泼,学习效率显著提高。例如让学生用Flash制作一段MTV动画的教学,老师先让学生看示例MTV动画,借助传媒信息的表现力和感染力,首先让学生有美的感觉,诱发学生的积极参与,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示例动画制作的思路,积极思考。教师此时提问,则进一步巩固了知识,又达到了教学效果。
2、优化上机实践
实践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把课堂授课与实验操作紧密结合,才能把知识转化为能力。为提高上机效率,在有计划、有步骤、有目的进行操作的前提下,每次必须把课堂教学的基础知识转化为能力。以认知心理学为基础,启迪学生在特定的环境中探索和检验假设,让学生学会自我控制,发现认知点,巩固理论概念,发展他们高水平的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上机时,教师巡回指导,及时对学生进行提问、辅导、答疑,检查每一个学生掌握的情况。并要求学生认真完成上机报告。平时教师可合理安排时间,利用中午和下午课余时间组织学生上机,提供多实践的机会,营造发现人的学习环境。
3、强化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是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增长知识、增加才干的有效途径,是学生从校园走向社会的良好过渡。职业教育本质上是一种实践教育,必须与社会实际生活相联系,才具有鲜活的生命力。要练硬学生的翅膀,必须创造一定的条件,让他们融入社会。在社会这个大熔炉里锻炼,让他们感觉到自身的缺陷,从而激励他们虚心学习,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同时在实践中,也培养学生处事的能力,为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学生在实践中不断体验所学知识,激发了对专业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达到了在“实践中锻炼自我,实践中提高自我”的目的。
4、充分运用现代媒传法,优化计算机课堂教学
现代媒传法就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借助各种媒体去探究和操作,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知识技能,提高智力和非智力因素水平,激发他们的创造能力。现代媒传法顺应了提高设备效益的实际需要,完全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采用现代媒传法,要求教师对教学计划作出具体周密的策划,如教学设计要把发展智力列为目标,突出以学生为中心、知识怎样由学生自己去探究、怎样导入概念、需要给学生提供什么媒体;要求学生做些什么等等。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优势,优化课堂教学。
三、加强师资队伍素质建设,促成教育的全面变革
对于从事计算机教育教学的教师,必须要有一定的功底,且各方面都要钻精、钻透。在教学中,对于理论知识,采用形象化的语言,不能生搬硬套,并且还应该及时拓展学生的学习思路,由此及彼。计算机应用技术发展迅速、层出不穷,计算机教师也应不断学习,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顺应时代发展。学校也应大力展开学术讨论,提供科研条件,利用集体搞教研活动的时间,开设一些讲座,传递计算机前沿最新信息,给教师及时“充电”,并布置一些论文题目,提供科研条件,鼓励教师积极开展学术讨论,以造就一支高素质的计算机教师队伍,促成教育的全面变革。
总之,职高计算机教育是一片广阔的天地,我相信通过教师和学生的辛勤耕耘,在这片土地上一定能绽放出绚烂美丽的花朵。
一、优化课程设置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和实用性
1、合理设置课程、加强课程的实用性
合理的课程设置是教学的基础,职业中学也应根据自己学校的学生特点和学校的实际情况,组织专人对课程进行进一步的开发,以满足学生和学校的实际需要,使学生能够掌握一些基本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
计算机操作使用基础是职校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普及性教育课程,设置的教学内容必须以提高学生计算机操作使用水平为出发点,教授计算机的硬件操作方法、汉字录入、常用软件使用、文件目录的管理和计算机网络等方面的内容。在教学中,应注意到以下几点:1、应摒弃传统的计算机原理、二进制、计算机的基本构成等属于计算机专业或大学的教学范畴的教学内容;2、应放弃程序设计语言或数据库管理系统等程序员或计算机专业人员任务内容的教学;3、在有便捷的诸如WINDOWS XP等好学易用的操作系统的前提下,职校非计算机专业的教学可以不涉及DOS命令。因为DOS命令是计算机初学者一块难啃的骨头,而且作为计算机的一般用户在操作使用中根本用不上。
2、加强课程的趣味性,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开设的课程以趣味性、实用性为主,少而精。一开始就让学生接触乏味的QB、C++等这一类实用性差而又较难的课程,一下子就难倒了一大片学生,将极大地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教育应当从学生感兴趣的东西入手,激起学生对电脑的浓厚兴趣,这才是迈出成功的第一步。作为教师在教学组织上,保证知识体系完整性的前提下,不必太多费时讲过多的理论,主要以教他们操作的方法与步骤,在兴趣的促进下,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得以促进。
3、加大硬件教学力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由于部分学校教学条件不足,对计算机硬件维修教学并不重视,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计算机维修》等书中,虽然也介绍计算机硬件方面的知识,但是内容简单,仅限于让学生认识计算机内部的几种部件。而职高学生就业单位的特殊性,一般都是从事电路板、计算机硬件等生产和检测的工作,需要学生对计算机硬件了解更多。应聘时,常常出现学生看不懂电路板,不知道计算机各硬件如何安装,如何判断硬件是否工作正常,减少了学生成功应聘的机会。而且,职业高中毕业的学生基本不可能到软件开发企业工作,而更多的是和计算机的使用与维护打交道。这就要求我们应该开设专门的计算机硬件知识课程,教会他们如何安装硬件,如何维护硬件、如何完成一些简单网络产品的使用,以及一些简单网络的组建和检测。我们完全可以在进行计算机硬件教学时,充分利用被淘汰下来的计算机作实物演示,让学生自己动手,加深对硬件的认识。
二、优化教学环节,营造发现式的学习环境
1、优化理论课教学
教学时,教师应善于创造设疑的契机,设置悬念,诱导学生析疑解疑,让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有事干,或指导他们下一步要干什么。也必须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通过视听发现矛盾,向教师提问。教师可通过课堂讨论答疑。这样,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学得主动,学得活泼,学习效率显著提高。例如让学生用Flash制作一段MTV动画的教学,老师先让学生看示例MTV动画,借助传媒信息的表现力和感染力,首先让学生有美的感觉,诱发学生的积极参与,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示例动画制作的思路,积极思考。教师此时提问,则进一步巩固了知识,又达到了教学效果。
2、优化上机实践
实践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把课堂授课与实验操作紧密结合,才能把知识转化为能力。为提高上机效率,在有计划、有步骤、有目的进行操作的前提下,每次必须把课堂教学的基础知识转化为能力。以认知心理学为基础,启迪学生在特定的环境中探索和检验假设,让学生学会自我控制,发现认知点,巩固理论概念,发展他们高水平的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上机时,教师巡回指导,及时对学生进行提问、辅导、答疑,检查每一个学生掌握的情况。并要求学生认真完成上机报告。平时教师可合理安排时间,利用中午和下午课余时间组织学生上机,提供多实践的机会,营造发现人的学习环境。
3、强化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是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增长知识、增加才干的有效途径,是学生从校园走向社会的良好过渡。职业教育本质上是一种实践教育,必须与社会实际生活相联系,才具有鲜活的生命力。要练硬学生的翅膀,必须创造一定的条件,让他们融入社会。在社会这个大熔炉里锻炼,让他们感觉到自身的缺陷,从而激励他们虚心学习,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同时在实践中,也培养学生处事的能力,为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学生在实践中不断体验所学知识,激发了对专业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达到了在“实践中锻炼自我,实践中提高自我”的目的。
4、充分运用现代媒传法,优化计算机课堂教学
现代媒传法就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借助各种媒体去探究和操作,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知识技能,提高智力和非智力因素水平,激发他们的创造能力。现代媒传法顺应了提高设备效益的实际需要,完全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采用现代媒传法,要求教师对教学计划作出具体周密的策划,如教学设计要把发展智力列为目标,突出以学生为中心、知识怎样由学生自己去探究、怎样导入概念、需要给学生提供什么媒体;要求学生做些什么等等。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优势,优化课堂教学。
三、加强师资队伍素质建设,促成教育的全面变革
对于从事计算机教育教学的教师,必须要有一定的功底,且各方面都要钻精、钻透。在教学中,对于理论知识,采用形象化的语言,不能生搬硬套,并且还应该及时拓展学生的学习思路,由此及彼。计算机应用技术发展迅速、层出不穷,计算机教师也应不断学习,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顺应时代发展。学校也应大力展开学术讨论,提供科研条件,利用集体搞教研活动的时间,开设一些讲座,传递计算机前沿最新信息,给教师及时“充电”,并布置一些论文题目,提供科研条件,鼓励教师积极开展学术讨论,以造就一支高素质的计算机教师队伍,促成教育的全面变革。
总之,职高计算机教育是一片广阔的天地,我相信通过教师和学生的辛勤耕耘,在这片土地上一定能绽放出绚烂美丽的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