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职院校的教育特点及其所承担的育人使命,为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通过对柔性管理理论的探讨,寻求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中最佳途径。柔性管理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将柔性管理理论应用于高职院校管理工作,有利于突出人性化的管理特点,加强师生情感交流,促进高职院校管理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高职院校; 学生管理; 柔性管理; 情感教育
高职院校辅导员处于学校与学生联系的第一线,起着桥梁纽带作用。学校对学生的每一项要求和活动安排均是通过辅导员传达并布置到学生中。而学生在学习,生活上遇到的困难,对学校的意见建议都是通过辅导员帮助解决或反映到学校。
目前,由于诸多方面的原因,相当一部分学生身上出现了学习积极性不高、纪律感不强等问题,使学生的内在潜能无法充分发挥,从而导致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难度加大。如何激发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积极性,是高职院校辅导员所面临的重大问题。笔者认为,引进、探讨柔性管理这一现代化管理理念为优化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提供新的思路。
一、柔性管理及其特征
与“以规章制度为中心”的刚性管理不同,柔性管理是一种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管理,它是在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的基础上。依据共同的价值观和文化精神氛围进行的人格化管理。柔性管理采取非强制性方式在管理对象心中产生一种潜在说服力,从而充分调动个人内在潜力和创造精神,把组织意志转变为个人的自觉行为。与刚性管理相比较,但却富有战略性和长效性,与刚性管理之间有突出的互补性,可以从根本上避免或弥补刚性管理的短效性、机械性、非人性化等内在缺陷和功能局限,从管理学发展角度来看,柔性管理是刚性管理的发展和升华。具有三个重要特征。
1.人本性
柔性管理是以人为本的管理,强调人不仅是管理的客体,更是管理的主体,是管理的核心和动力。必须以人为本谋求发展、促进发展。柔性管理坚持为了人、依靠人、发展人的人本精神,主张通过广泛参与,民主管理、自我管理充分发挥人的能动性和主人翁精神,以促进组织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驱动性
柔性管理不依赖外界权力影响,而是凭借个人的心理过程,依赖于个人从内心深处激发出来的主动性、内在潜力和创造精神,是每个人真正做到心情舒畅、不遗余力地为了组织不断开拓新的业绩。在现实工作中,只有当组织规范真正转化为成员的自觉意识、组织目标真正转化为成员的自发行动时,柔性管理的自我约束力才会产生、内在的驱动力才会发挥作用。
3.灵活性
柔性管理注重适应组织环境和发展变化的变化而变化,讲求因人因事因时而异,是一种权变、艺术化、非模式化的管理,具有高度的灵活性。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组织环境和组织结构、组织目标的多元化,复杂化的发展形势,以管理的灵活性提高针对性和有效性,是柔性管理的一个基本主导思想。
二、柔性管理与学生管理工作理念的契合
柔性管理强调的是以人为本,以“人性化”为标志。其内涵是在研究人们心理和行为的规律的基础上,采取非强制方式,在人们心目中产生一种潜在的说服力,从而把组织意志变为人们的自觉行动的一种管理形式。笔者认为,柔性管理作为一种“以人为本”的管理方式,和高职院校学生的管理工作理念有很多的契合之处。
1.情感性的契合
柔性管理的情感性与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和行为需求的契合。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可将人的需求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又指出为维持生活所需满足的低层次需求如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相当于保健因素,而被尊重和实现自我需求则属于激励因素。一般来说,柔性管理主要满足管理对象的高层次需求,具有情感的抚慰和内心的激励。高职院校被管理对象是思维活跃、个性千差万别的大学生,辅导员与学生之间感情的互动、思想的碰撞是组织管理最好的工具。中国有句古话“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高职院校辅导员树人的劳动效果在周期上必然更长一些。辅导员工作效果的滞后性强,短期内工作难以得到尊重和实现自我。柔性管理难迎合广大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和行为的需求,适时的调整其情感状态,优化被尊重的环境,促进其实现自我。
2.人本性的契合
柔性管理的人本性与高职院校的管理工作基本理念的契合。现代管理的一个重要思想就是人本思想,即人事管理活动的主体、是管理的核心动力,必须发挥组织成员的主人翁意识。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应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体现人文关怀,尊重学生个性的差异,实现其个人发展以学校整体发展的有机结合,达到共赢。新形式下的高职院校学生相对于其他社会群体而言,由于其身份的特殊,决定了学生充当更加多重的社会角色。现代大学生思维敏捷,工作能力强,辅导员要“辅而导之”,尽力为学生创造条件。辅导员“搭台”,学生“唱戏”。要注重学生中的优秀者在班级、团支部、学生社团、学生生活园中担任一定职务,并定期与他们研究工作计划,鼓励他们放手实践,及时指出其工作不足,共同总结经验教训,使学生骨干迅速成长起来,从而提高辅导员的工作效率。
三、坚持柔性管理与刚性管理互补
我们倡导柔性管理,并不是否定和取代以规章制度为中心的规范化程序化的刚性管理。刚性管理是柔性管理工作的前提和基础,他为整个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构建了基本的框架,规定了学生必须遵守的规章制度以及必要的刚性手段的,保证了组织的基本稳定和有序与协调。没有刚性管理的学生管理的工作必然是无序的和混乱的,其柔性管理必然会失去立足点。而刚性管理又必须依靠柔性管理来提升与发展,组织缺乏柔性管理,就是会降低甚至丧失自身发展活力和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变化的能力,进而影响甚至阻碍着高职院校学生队伍的稳定壮大与学生个体作用的充分发挥。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实施柔性管理,必须坚持刚柔并举、刚柔相济,以求取得相得益彰、相互促进的效果。
四、结语
将柔性管理理论引入高职院校辅导员的管理工作是一项具有挑战性和有实际意义的工作。文中着重对辅导员的工作如何实现柔性管理提出了一些实施建议。相信对学生积极情感态度的培养和为辅导员的工作带来一些启发。我们提倡辅导员应尽力当好“情感调动手”,让情感资源成为学生管理的一道美丽的风景线,从而营造健康愉悦、生气勃勃的学校班级环境,最终实现管理育人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张洪烈.论柔性管理在高职院校教职工管理中的运用[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06.
[2] 范冬效.导员团队伍建设长效机制初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6
关键词:高职院校; 学生管理; 柔性管理; 情感教育
高职院校辅导员处于学校与学生联系的第一线,起着桥梁纽带作用。学校对学生的每一项要求和活动安排均是通过辅导员传达并布置到学生中。而学生在学习,生活上遇到的困难,对学校的意见建议都是通过辅导员帮助解决或反映到学校。
目前,由于诸多方面的原因,相当一部分学生身上出现了学习积极性不高、纪律感不强等问题,使学生的内在潜能无法充分发挥,从而导致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难度加大。如何激发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积极性,是高职院校辅导员所面临的重大问题。笔者认为,引进、探讨柔性管理这一现代化管理理念为优化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提供新的思路。
一、柔性管理及其特征
与“以规章制度为中心”的刚性管理不同,柔性管理是一种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管理,它是在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的基础上。依据共同的价值观和文化精神氛围进行的人格化管理。柔性管理采取非强制性方式在管理对象心中产生一种潜在说服力,从而充分调动个人内在潜力和创造精神,把组织意志转变为个人的自觉行为。与刚性管理相比较,但却富有战略性和长效性,与刚性管理之间有突出的互补性,可以从根本上避免或弥补刚性管理的短效性、机械性、非人性化等内在缺陷和功能局限,从管理学发展角度来看,柔性管理是刚性管理的发展和升华。具有三个重要特征。
1.人本性
柔性管理是以人为本的管理,强调人不仅是管理的客体,更是管理的主体,是管理的核心和动力。必须以人为本谋求发展、促进发展。柔性管理坚持为了人、依靠人、发展人的人本精神,主张通过广泛参与,民主管理、自我管理充分发挥人的能动性和主人翁精神,以促进组织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驱动性
柔性管理不依赖外界权力影响,而是凭借个人的心理过程,依赖于个人从内心深处激发出来的主动性、内在潜力和创造精神,是每个人真正做到心情舒畅、不遗余力地为了组织不断开拓新的业绩。在现实工作中,只有当组织规范真正转化为成员的自觉意识、组织目标真正转化为成员的自发行动时,柔性管理的自我约束力才会产生、内在的驱动力才会发挥作用。
3.灵活性
柔性管理注重适应组织环境和发展变化的变化而变化,讲求因人因事因时而异,是一种权变、艺术化、非模式化的管理,具有高度的灵活性。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组织环境和组织结构、组织目标的多元化,复杂化的发展形势,以管理的灵活性提高针对性和有效性,是柔性管理的一个基本主导思想。
二、柔性管理与学生管理工作理念的契合
柔性管理强调的是以人为本,以“人性化”为标志。其内涵是在研究人们心理和行为的规律的基础上,采取非强制方式,在人们心目中产生一种潜在的说服力,从而把组织意志变为人们的自觉行动的一种管理形式。笔者认为,柔性管理作为一种“以人为本”的管理方式,和高职院校学生的管理工作理念有很多的契合之处。
1.情感性的契合
柔性管理的情感性与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和行为需求的契合。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可将人的需求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又指出为维持生活所需满足的低层次需求如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相当于保健因素,而被尊重和实现自我需求则属于激励因素。一般来说,柔性管理主要满足管理对象的高层次需求,具有情感的抚慰和内心的激励。高职院校被管理对象是思维活跃、个性千差万别的大学生,辅导员与学生之间感情的互动、思想的碰撞是组织管理最好的工具。中国有句古话“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高职院校辅导员树人的劳动效果在周期上必然更长一些。辅导员工作效果的滞后性强,短期内工作难以得到尊重和实现自我。柔性管理难迎合广大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和行为的需求,适时的调整其情感状态,优化被尊重的环境,促进其实现自我。
2.人本性的契合
柔性管理的人本性与高职院校的管理工作基本理念的契合。现代管理的一个重要思想就是人本思想,即人事管理活动的主体、是管理的核心动力,必须发挥组织成员的主人翁意识。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应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体现人文关怀,尊重学生个性的差异,实现其个人发展以学校整体发展的有机结合,达到共赢。新形式下的高职院校学生相对于其他社会群体而言,由于其身份的特殊,决定了学生充当更加多重的社会角色。现代大学生思维敏捷,工作能力强,辅导员要“辅而导之”,尽力为学生创造条件。辅导员“搭台”,学生“唱戏”。要注重学生中的优秀者在班级、团支部、学生社团、学生生活园中担任一定职务,并定期与他们研究工作计划,鼓励他们放手实践,及时指出其工作不足,共同总结经验教训,使学生骨干迅速成长起来,从而提高辅导员的工作效率。
三、坚持柔性管理与刚性管理互补
我们倡导柔性管理,并不是否定和取代以规章制度为中心的规范化程序化的刚性管理。刚性管理是柔性管理工作的前提和基础,他为整个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构建了基本的框架,规定了学生必须遵守的规章制度以及必要的刚性手段的,保证了组织的基本稳定和有序与协调。没有刚性管理的学生管理的工作必然是无序的和混乱的,其柔性管理必然会失去立足点。而刚性管理又必须依靠柔性管理来提升与发展,组织缺乏柔性管理,就是会降低甚至丧失自身发展活力和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变化的能力,进而影响甚至阻碍着高职院校学生队伍的稳定壮大与学生个体作用的充分发挥。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实施柔性管理,必须坚持刚柔并举、刚柔相济,以求取得相得益彰、相互促进的效果。
四、结语
将柔性管理理论引入高职院校辅导员的管理工作是一项具有挑战性和有实际意义的工作。文中着重对辅导员的工作如何实现柔性管理提出了一些实施建议。相信对学生积极情感态度的培养和为辅导员的工作带来一些启发。我们提倡辅导员应尽力当好“情感调动手”,让情感资源成为学生管理的一道美丽的风景线,从而营造健康愉悦、生气勃勃的学校班级环境,最终实现管理育人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张洪烈.论柔性管理在高职院校教职工管理中的运用[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06.
[2] 范冬效.导员团队伍建设长效机制初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