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学校体育教育的目的是传授体育的基本技能和相关的体育理论知识、改善并提高学生的运动能力,增强学生的体质并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运动负荷是实现体育教学目标的重要因素,也是评价体育教学效果的重要指标。因此,如何合理安排体育课的运动负荷是当前体育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之一,初中生身体发育正处于旺盛阶段,在体育教学中对其合理安排运动负荷尤为重要。本文将从对运动负荷的认识、安排、调控等方面对体育课运动负荷做一些概述。
关键词:体育课;运动负荷;合理安排
体育运动是指用于增强身体素质的各种活动,主要是以身体完成各种形式的练习而实现的。身体参与运动就必定会有一定的负荷,而科学合理的运动负荷才能达到增强体质,促进健康等作用。因此,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运动负荷的安排就显得至关重要。在最近几年的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过程中,体育教学改革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运动负荷作为体育运动的重要知识,却没有受到师生们的重视和理解,使得对运动负荷的忽视成了一个严重问题。很多老师上体育课不重视运动负荷的安排,将重点放在了如何让学生获得愉快的情感体验,只要学生玩得开心就行,从而将体育课上成了“休闲课”“娱乐课”。2006年公布的全国青少年体质健康监测结果表明:近20年来我国初中生的耐力、力量、速度等体能指标持续下降,视力不良力居高不下,城市超重和肥胖青少年比例明显增加。这种情况最主要、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学生运动不足和运动中缺少一定的运动负荷。我国学生体质健康问题已经成为举国上下关心和重视的问题,学校体育教育担负着体育运动、健身技能的传授,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基础。因此,重视和合理安排体育课的运动负荷,是现阶段中小学体育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将对如何合理安排体育课中的负荷量进行论述。
一、运动负荷的意义
运动负荷是指人体运动时一定时间内承受的工作量,它具有刺激的功能,包括运动强度、持续时间、重复次数、运动频率等四个方面。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科学合理地安排体育课的运动负荷是学生锻炼身体和掌握运动技能的关键,同时还能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运动负荷过大或过小,都不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从生理学的角度上讲,体育课的运动负荷太小,学生的身心得不到适合的刺激,就得不到充分有效地锻炼,这不仅不利于技能的掌握,更不利于学生锻炼身体,同时也不利于学生刻苦锻炼精神的培养。运动负荷过大,又超出了学生身心所能承受的限度,容易引起疲劳和损伤,对处于生长发育期的中小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很不利。体育教师在从事体育教学过程中,必须要重视运动负荷,这不仅是对教师教学的基本要求,更是评价体育教学和体育锻炼效果的一个重要指标。但是,体育课运动负荷的安排与实施不能绝对化、机械化。
二、运动负荷的监控方法
学生的身体素质、运动能力都存在个体差异。因此,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如何对运动负荷进行监控就显得尤为重要。适宜运动负荷的选择要求教师对学生身体素质方面有一个较全面的了解,且具有一定的教学经验,注重学生信息的反馈。对运动负荷大小进行监控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观察法
观察学生的脸色、表情、流汗情况、学生完成动作的质量,动作的准确性,控制身体变化的能力等。承受的负荷较小时,学生脸色正常,表情自然,面部无汗;承受中等负荷时,面色稍红,面部有汗珠,反应灵敏,技术动作发挥较好;承受较大负荷时,脸色发白、满头大汗,反应迟缓。
2询问法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学生的回答来判断学生承受运动负荷的情况。在运动过后,当询问学生的自我感受时,“累极了”“很累”“有点累”“还行”“很轻松”“非常轻松”等不同回答都对应有不同的心率,而学生此时的心率和回答之间有着一定的对应关系。
3运动后反应的把握
具体表现在注意力、睡眠质量和疲劳程度等方面。如果在课后学生感觉浑身无力,注意力不集中,在睡觉休息的时候感觉全身酸软而无法入睡,说明课堂上运动负荷过大,运动量需做适当调整;如果在课后自我感觉良好,精力较充沛,睡得香,虽感觉肌肉有轻度酸痛,但经过适当的休息后即可恢复正常,则说明运动量安排合适。
4生理指标的检测
检测的指标有心率、血压、尿蛋白等。通常选用心率来检测运动负荷的大小,这是衡量体育课运动负荷强度的通用指标。学生在承受适宜的运动负荷时,心率保持在120~140次/分的时间占到10分钟以上为最好。
三、运动负荷的安排原则
体育课运动负荷的安排应根据人体生理机能变化的规律和人体机能适应的规律,循序渐进,逐渐加大运动负荷。在体育教学过程中,随着学生体质的增强和运动水平的提高,教师应逐步加大运动负荷。
1坚持“健康第一”,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
在体育教学中让学生学好运动技术和锻炼身体,是以保证学生的安全为前提的。教师要根据人体生理机能变化规律和学生实际情况以及器械、气候等来合理安排体育课的运动负荷。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做到心中有教材,心中有学生。在体育课的教学中,要保证合理的运动负荷,坚持“以人为本”,同时采用观察、询问和测心率等方法监控运动负荷,重视学生的主观感受,及时、准确地把握学生所承受的运动负荷,以便适时调整。与此同时,教师要不断地进行教学经验的归纳、总结,以此来提高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运动负荷的把握和调控能力,尽可能地将每堂课的运动负荷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从而实现体育教学的目标。
2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由于学生年龄、性别、身体素质、体育基础等各方面都存在个体差异,所以学生对运动负荷的承受能力也存在着差异,这就决定了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应做到“区别对待”。“区别对待”实际上是要求对不同的学生安排不同的负荷大小。因此,对于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师要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取如下方法进行教学:以一部分运动能力中等的学生为衡量标准,通过对全班学生进行分层教学来体现学生所承受运动负荷的差异性,以此来实现不同层次学生的运动需求。在教学的不同阶段,应对不同的主体进行运动负荷监控,并适时做出适宜的调整,从而使全体学生在合理的运动负荷条件下进行学习。
3重视运动技能的掌握,提高学生身体素质
体育课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运动技能,教师在安排体育课的运动负荷时,一定要使学生的负荷量与掌握运动技术、技能的需要相适应。在教学的不同阶段,对运动负荷的安排有所不同。在初学阶段,不能安排较大的负荷量,而在复习、巩固、提高阶段,就可以安排较大的运动负荷;战术学习的过程中,运动负荷的安排应较小,而在战术运用于教学比赛时,运动负荷的安排就应相应地增大。为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这要求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对练习时间、练习次数、练习重量、练习间隔等方面作出科学合理的安排,使运动负荷符合发展各种不同身体素质的要求。
4关注学生运动意识的形成
适宜的运动负荷,不仅能增强学生的体质,还能让人在运动过程中获得幸福愉悦的心理感受。教师在保证教学大纲要求的前提下,在安排体育课运动负荷时,应有意识地通过改进教学方式,组织新奇、实用、竞争、游戏等锻炼项目来激发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和爱好,增加体育活动的趣味性,使学生能够在运动中获得流畅体验,从而提高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积极性,能够自觉主动地进行体育锻炼,进而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并形成终身体育意识。
四、合理调控体育教学中的运动负荷
运动负荷的调控是一个通过各种调控途径对体育课中运动负荷大小进行调节和控制的过程。教师要靠自己细心的观察,从学生反馈的各种信息中去发现问题,找出问题的原因,并通过一定的方法和手段来调节和控制学生的运动负荷。具体的方法有:
1讲解和示范运动动作
通过技术讲解、动作示范等来减少练习次数,延长练习间歇时间,可以在运动负荷过大时减缓运动负荷。而在不能保证学生练习次数的时候,讲解要简明扼要,精讲多练。练习总负荷过大时,可采用重点示范、对比示范等各种示范形式延缓运动负荷;总负荷过小时,可只做重点示范,让学生在反复练习中体会动作的要领,增加运动负荷。
2纠正动作
纠正动作,可使学生在运动负荷过大时得到一定的休息,减缓运动负荷。如果需要增加负荷水平,尽量抓普遍错误,重点纠正;假如是分组教学,应分别进行针对性纠正,让已纠正或待纠正组的学生继续练习,保证一定的负荷水平。可改变运动条件。当练习不能适应学生时,通过变换练习条件:如高度、距离、重量等来进行调控;也可以通过变换练习要求、练习工具进行调控;还可变换练习基本要素、动作顺序和组合等来实施调控。
3增减身体素质练习
在教学中,如果发现运动负荷小了,可在教学内容中相应地增加一些身体素质练习。如:蛙跳、立定跳远等。如果运动负荷大了,可以相应地减少身体素质练习。
学校体育课的运动负荷是实施体育课的关键环节,运动负荷的适量掌握,可以有效地增进学生的身心健康,促进文化知识的全面掌握。学校体育就是通过教学的方式将体育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和习惯,使之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最终达到增强体质、促进健康、自觉行为化的目的。因此,要上好体育课,达到体育教学的目的,体育教师应合理安排好体育课中的运动负荷,从而促进学生身心快乐、健康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喻 坚阳光体育运动与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J]体育文化导刊,2009(06):95—97
[2]李 宏如何科学合理地安排体育课的运动负荷[J]体育科学,2007(3):27
[3]顾珍芹浅谈对运动负荷的认识和把握[J]体育教学,2007(2)
[4]关 姣,高立东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如何合理安排与调适运动负荷[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7)
关键词:体育课;运动负荷;合理安排
体育运动是指用于增强身体素质的各种活动,主要是以身体完成各种形式的练习而实现的。身体参与运动就必定会有一定的负荷,而科学合理的运动负荷才能达到增强体质,促进健康等作用。因此,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运动负荷的安排就显得至关重要。在最近几年的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过程中,体育教学改革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运动负荷作为体育运动的重要知识,却没有受到师生们的重视和理解,使得对运动负荷的忽视成了一个严重问题。很多老师上体育课不重视运动负荷的安排,将重点放在了如何让学生获得愉快的情感体验,只要学生玩得开心就行,从而将体育课上成了“休闲课”“娱乐课”。2006年公布的全国青少年体质健康监测结果表明:近20年来我国初中生的耐力、力量、速度等体能指标持续下降,视力不良力居高不下,城市超重和肥胖青少年比例明显增加。这种情况最主要、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学生运动不足和运动中缺少一定的运动负荷。我国学生体质健康问题已经成为举国上下关心和重视的问题,学校体育教育担负着体育运动、健身技能的传授,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基础。因此,重视和合理安排体育课的运动负荷,是现阶段中小学体育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将对如何合理安排体育课中的负荷量进行论述。
一、运动负荷的意义
运动负荷是指人体运动时一定时间内承受的工作量,它具有刺激的功能,包括运动强度、持续时间、重复次数、运动频率等四个方面。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科学合理地安排体育课的运动负荷是学生锻炼身体和掌握运动技能的关键,同时还能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运动负荷过大或过小,都不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从生理学的角度上讲,体育课的运动负荷太小,学生的身心得不到适合的刺激,就得不到充分有效地锻炼,这不仅不利于技能的掌握,更不利于学生锻炼身体,同时也不利于学生刻苦锻炼精神的培养。运动负荷过大,又超出了学生身心所能承受的限度,容易引起疲劳和损伤,对处于生长发育期的中小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很不利。体育教师在从事体育教学过程中,必须要重视运动负荷,这不仅是对教师教学的基本要求,更是评价体育教学和体育锻炼效果的一个重要指标。但是,体育课运动负荷的安排与实施不能绝对化、机械化。
二、运动负荷的监控方法
学生的身体素质、运动能力都存在个体差异。因此,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如何对运动负荷进行监控就显得尤为重要。适宜运动负荷的选择要求教师对学生身体素质方面有一个较全面的了解,且具有一定的教学经验,注重学生信息的反馈。对运动负荷大小进行监控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观察法
观察学生的脸色、表情、流汗情况、学生完成动作的质量,动作的准确性,控制身体变化的能力等。承受的负荷较小时,学生脸色正常,表情自然,面部无汗;承受中等负荷时,面色稍红,面部有汗珠,反应灵敏,技术动作发挥较好;承受较大负荷时,脸色发白、满头大汗,反应迟缓。
2询问法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学生的回答来判断学生承受运动负荷的情况。在运动过后,当询问学生的自我感受时,“累极了”“很累”“有点累”“还行”“很轻松”“非常轻松”等不同回答都对应有不同的心率,而学生此时的心率和回答之间有着一定的对应关系。
3运动后反应的把握
具体表现在注意力、睡眠质量和疲劳程度等方面。如果在课后学生感觉浑身无力,注意力不集中,在睡觉休息的时候感觉全身酸软而无法入睡,说明课堂上运动负荷过大,运动量需做适当调整;如果在课后自我感觉良好,精力较充沛,睡得香,虽感觉肌肉有轻度酸痛,但经过适当的休息后即可恢复正常,则说明运动量安排合适。
4生理指标的检测
检测的指标有心率、血压、尿蛋白等。通常选用心率来检测运动负荷的大小,这是衡量体育课运动负荷强度的通用指标。学生在承受适宜的运动负荷时,心率保持在120~140次/分的时间占到10分钟以上为最好。
三、运动负荷的安排原则
体育课运动负荷的安排应根据人体生理机能变化的规律和人体机能适应的规律,循序渐进,逐渐加大运动负荷。在体育教学过程中,随着学生体质的增强和运动水平的提高,教师应逐步加大运动负荷。
1坚持“健康第一”,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
在体育教学中让学生学好运动技术和锻炼身体,是以保证学生的安全为前提的。教师要根据人体生理机能变化规律和学生实际情况以及器械、气候等来合理安排体育课的运动负荷。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做到心中有教材,心中有学生。在体育课的教学中,要保证合理的运动负荷,坚持“以人为本”,同时采用观察、询问和测心率等方法监控运动负荷,重视学生的主观感受,及时、准确地把握学生所承受的运动负荷,以便适时调整。与此同时,教师要不断地进行教学经验的归纳、总结,以此来提高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运动负荷的把握和调控能力,尽可能地将每堂课的运动负荷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从而实现体育教学的目标。
2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由于学生年龄、性别、身体素质、体育基础等各方面都存在个体差异,所以学生对运动负荷的承受能力也存在着差异,这就决定了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应做到“区别对待”。“区别对待”实际上是要求对不同的学生安排不同的负荷大小。因此,对于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师要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取如下方法进行教学:以一部分运动能力中等的学生为衡量标准,通过对全班学生进行分层教学来体现学生所承受运动负荷的差异性,以此来实现不同层次学生的运动需求。在教学的不同阶段,应对不同的主体进行运动负荷监控,并适时做出适宜的调整,从而使全体学生在合理的运动负荷条件下进行学习。
3重视运动技能的掌握,提高学生身体素质
体育课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运动技能,教师在安排体育课的运动负荷时,一定要使学生的负荷量与掌握运动技术、技能的需要相适应。在教学的不同阶段,对运动负荷的安排有所不同。在初学阶段,不能安排较大的负荷量,而在复习、巩固、提高阶段,就可以安排较大的运动负荷;战术学习的过程中,运动负荷的安排应较小,而在战术运用于教学比赛时,运动负荷的安排就应相应地增大。为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这要求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对练习时间、练习次数、练习重量、练习间隔等方面作出科学合理的安排,使运动负荷符合发展各种不同身体素质的要求。
4关注学生运动意识的形成
适宜的运动负荷,不仅能增强学生的体质,还能让人在运动过程中获得幸福愉悦的心理感受。教师在保证教学大纲要求的前提下,在安排体育课运动负荷时,应有意识地通过改进教学方式,组织新奇、实用、竞争、游戏等锻炼项目来激发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和爱好,增加体育活动的趣味性,使学生能够在运动中获得流畅体验,从而提高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积极性,能够自觉主动地进行体育锻炼,进而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并形成终身体育意识。
四、合理调控体育教学中的运动负荷
运动负荷的调控是一个通过各种调控途径对体育课中运动负荷大小进行调节和控制的过程。教师要靠自己细心的观察,从学生反馈的各种信息中去发现问题,找出问题的原因,并通过一定的方法和手段来调节和控制学生的运动负荷。具体的方法有:
1讲解和示范运动动作
通过技术讲解、动作示范等来减少练习次数,延长练习间歇时间,可以在运动负荷过大时减缓运动负荷。而在不能保证学生练习次数的时候,讲解要简明扼要,精讲多练。练习总负荷过大时,可采用重点示范、对比示范等各种示范形式延缓运动负荷;总负荷过小时,可只做重点示范,让学生在反复练习中体会动作的要领,增加运动负荷。
2纠正动作
纠正动作,可使学生在运动负荷过大时得到一定的休息,减缓运动负荷。如果需要增加负荷水平,尽量抓普遍错误,重点纠正;假如是分组教学,应分别进行针对性纠正,让已纠正或待纠正组的学生继续练习,保证一定的负荷水平。可改变运动条件。当练习不能适应学生时,通过变换练习条件:如高度、距离、重量等来进行调控;也可以通过变换练习要求、练习工具进行调控;还可变换练习基本要素、动作顺序和组合等来实施调控。
3增减身体素质练习
在教学中,如果发现运动负荷小了,可在教学内容中相应地增加一些身体素质练习。如:蛙跳、立定跳远等。如果运动负荷大了,可以相应地减少身体素质练习。
学校体育课的运动负荷是实施体育课的关键环节,运动负荷的适量掌握,可以有效地增进学生的身心健康,促进文化知识的全面掌握。学校体育就是通过教学的方式将体育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和习惯,使之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最终达到增强体质、促进健康、自觉行为化的目的。因此,要上好体育课,达到体育教学的目的,体育教师应合理安排好体育课中的运动负荷,从而促进学生身心快乐、健康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喻 坚阳光体育运动与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J]体育文化导刊,2009(06):95—97
[2]李 宏如何科学合理地安排体育课的运动负荷[J]体育科学,2007(3):27
[3]顾珍芹浅谈对运动负荷的认识和把握[J]体育教学,2007(2)
[4]关 姣,高立东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如何合理安排与调适运动负荷[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