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初中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

来源 :语文周刊·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njoyy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阅读能力是学生综合能力的体现,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积累了一套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经验,提出来供大家共勉。
  语文阅读能力,要在学生的自主阅读过程中来培养。离开了学生的阅读训练过程,能力培养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必须要让学生多读书,会读书。我们指导学生“会读书”的方法可以归纳如下:按“局部到整体再到局部”的顺序解读课文。首先根据文体特点,从题目、开头、结尾和关键句、段入手,整体感知,生疑发问(而且要求问题能够带动对全篇的解读),自主探究,合作讨论,解决问题;再运用探究的成果,结合生活实际,解答初读时尚未解决的疑问和学习过程中新生成的疑问。下面结合“三疑三探”课堂教学来谈一谈这种方法的运用。
  (一)设疑自探。这是该模式的自主探究阶段。学生通过阅读教材独立自学探究,尝试解答问题;而学生的自主探究性阅读过程,其实就是一个阅读训练过程。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自探时间,让学生充分享受自主的个性化的学习过程。“三疑三探”模式反对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干预和学生交流,目的就在于还学生一个相对独立的自主阅读过程。学生在充分阅读探究的基础上,有了自己独特的认识和见解,下步“解疑合探”时的讨论才会落到实处。大可不必非要在这时让学生去“碰撞思维的火花”。自主探究阅读过程要靠问题来引领。钱梦龙和魏书生都善于用一两个问题来带动全文的解读。我们在指导学生自主探究阅读时经历了一个由“扶”到“放”的过程。我们先是用“自学指导”来引导学生自探,这是“扶”。后来让学生自己设疑,师生共同梳理为“自学提纲”;以此引导学生探究,摆脱外来的羁绊,这是“放”。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不仅体现在解决问题的能力上,而且体现在发现问题上,而且“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爱因斯坦语)。
  (二)解疑合探。这是通过师生或生生互动方式检查“自探”情况和解决疑难问题的环节。我们觉得它的操作方法非常简明:首先检查,不会的学生讨论,仍解决不了的教师讲。在检查中特别强调关注学困生,在讨论中强调要讨论的问题必须是学生通过自学仍难解决的共性问题,在教师讲授中强调“三讲三不讲”。“三讲”即讲学生自学和讨论后还不理解的问题,讲知识缺陷和易混易错的问题,讲学生质疑后其他学生仍解决不了的问题;“三不讲”即学生不探究不讲,学生会的不讲,学生讲之前不讲。我们觉得这里说的“讲”,不能单纯理解为讲授,还应包括点拨和指导。点拨和指导才是解疑合探这一环节的精髓。
  (三)质疑再探。这一环节是在基本完成本节学习任务的基础上,让学生对本节知识再次进行探究解答,从而达到查漏补缺深化知识和能力的目的。一般是学生质疑,师生互动解答。我们认为,质疑再探是把学生再次引向文本,通过对文本的深思把认识引向深层的必要步骤。深思和质疑互为因果关系:唯深思才能提出问题,唯善于质疑才能把思维引向深层。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深思质疑就是让学生经过这样一个“无疑—有疑—无疑”的读书长进过程。如果说前边的自主合作探究是由局部理解到整体把握,那么“质疑再探”应走出来,由整体再到局部,运用探究的成果,结合生活实际,解答初读时尚未解决的疑问和学习过程中新生成的疑问。整体把握会给局部理解创造条件。
  一个相对完整的阅读过程,总是经历一个由表及里,又由里及表多次反复,理解逐渐深化的过程。所谓表里反复,即学生通过对文章词、句、段、篇的感知,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然后在理解主旨内容的基础上,回过头来对字、词、句、段、篇再进行回味咀嚼、细心揣摩,体会作者为什么这样运思和表达,并作出自己的评价。这样,对文章的理解就从浅层次达到了较深的层次。学生的阅读能力就在这个过程中培养起来。
其他文献
培养想象力,奠定基础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过:“没有想象,心灵就不会思想。”想象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方式,是习作能  力的重要指标,《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要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激发它们展开想象、幻想,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当然学生的想象力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老师的精心培养。  由于语言艺术具有形象的意象性、概括性、模糊性的特点,使文学作品突破写实的局限,而更多地介入了作家的主观创
期刊
一、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自主学习    1.养成预习习惯,明确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的主体在具体教学活动中所要达到的预期效果。它贯穿于一节课的始终,对学生的行为起导向、调节、标准等功能。因此,教学中教师要注意遵循教材编排特点,让学生通过预习明确本节课教学目标,为学生的学习活动定向。如:课始时,用较短的时间让学生按课文前的“预习”部分的要求,预习课文,发现课文的趣点、情点、重点、难
期刊
“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的六项具体目标之一。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善是以教师课堂教学的变化为前提的。因此,如何构建“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课堂教学模式,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理应成为我们一线教师的研究课题。围绕“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这一目标,近年来我对初中政治课课堂教学进行了一些尝试和实践。经过近年来的教学实践,我觉得可以从如下四个方面开展有益的探索。   1 调动学习主体,激
期刊
一、融洽课堂——搭“心灵对话”之台    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要转变“权威”角色,把自己当成是学生的学习伙伴,与学生共建民主平等、互尊互爱、互教互学的关系,让学生享有平等对话的权利。  1.乐于倾听,把握语感意蕴  教师要给学生敞开心扉表达想法的空间,要以极大的热忱和耐心去倾听学生的见解,敏锐地把握学生表述的语感意蕴,及时转化为随机生成的教学资源。  在教学《一夜的工作》时,学生把“一句一句”读成“
期刊
最近,我又一次教授了陆蠡的散文《囚绿记》,与其说是教授文章,不让说是在与学生共同享受这篇文章,老师喜欢它,学生也喜欢它,究其原因,《囚绿记》写得实在是很美,凡读过这篇文章的人没有不被它的美所征服的。我以为,《囚绿记》的美应从以下方面去挖掘。  《囚绿记》有如诗如歌的语言美。毋庸置疑,语言美是是一篇好文章的必备要素,是一篇文章直接呈现给读者的第一感受。当然,人们对文章语言美的欣赏标准是不一样的,《离
期刊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教学的根本目的是造就新人。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育教学资源,在备好课、上好课前提下尤其要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如何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我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一、在课前预习时,引导发现,激活学生的创造思维;二、积极营造浓厚的民主氛围,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三、建立和完善激励性评价机制,不断提升学生
期刊
京剧,有很多国人喜欢,甚至一些老外也喜欢。我不知道这是不是叶公好龙。京剧是国粹,国粹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于是乎,今天京剧按教育部的要求堂而皇之地进入了中小学的课堂。  乍一看报道,还很乐观的:感觉中,课堂上,一片摇头晃脑,京腔悠扬,国粹味十足。看来,我们离素质教育真的不远喽——连京剧也进入课堂了!但细一想:京剧是国粹,就一定进入课堂吗?  国家教育部为实施素质教育而改革课程久矣,着实取得不少成效
期刊
一、现代方阅读答题指导    一是审清题目是正确答题的第一步。审清题目的关键是读题。读题既要读出题目的内容指向,又要读出答题的方式限制,既要读出题目的明确要求,又要读出题目的隐含信息。不然就会造成答题要点遗漏,所答不合所问。若是题目长的,学生还会顾此失彼,抓了芝麻丢了西瓜。  二是找准解答问题的思维途径。“写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这样写”这是解答阅读题的三个关键问题。从这三个问题入手阅读文章,
期刊
叙事是写作的基本能力,而叙事的动人处在于细节。巴尔扎克说过:“唯有细节将组成作品的价值。”可是学生往往没有细节意识,不具备敏锐的感受力,写起文章来急如走马,忽略了美丽的风景。因此,在作文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细节,为文章添加亮彩,让作文充满真情。    首先是要放下作文说教的架子,贴近生活,激发学生们的写作兴趣    尽量采用贴近生活的话题,引导学生去关注生活中的细节。在写作要求上,督促学生
期刊
现代语文教学强调在课堂中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在课堂中经常会碰到这样的情况:教师按照自己事先的精心设计,一路顺畅地与学生合作下来,中途就某个问题进行探讨,一部分学生的意见会令教师相当满意,突然某位学生的见解截然不同,并且一石激起千层浪,引起其他学生哗然一片,教师应如何来处理呢?  课堂中出现的此类学生的见解就是课堂中的“异议”。其实应当发现,提出“异议”的学生往往思维比较活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