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班级管理过程中,经常会有几名让班主任头疼,屡次教诲而难以获得进步的学生。他们一方面处处表现自己、好出风头,另一方面又表现出一定的自卑和忧郁。究其原因,除社会、家庭、学生自身的不利因素外,部分教师对学生心理不了解,没有对症下药,也是造成这种情况的重要因素。因此采取什么样的方法和技巧去做好转化工作,一直都是教育工作者悉心探索和研究的话题。
【关键词】后进生;心理表现;转化方法
后进生是指那些学习成绩不好,行为规范较差甚至个性特质都有点与众不同的学生。他们在学习上缺乏上进心,往往对教师的话置若罔闻,同样的错误不断地犯,尽管反复教育,可是收效甚微。他们学习成绩不好,但也并不是完全放弃学习;品德不是很坏,但也会经常给你制造麻烦,给班风班纪带来负面的影响。分析其行为形成的原因,一般来说有两种:一是智力因素,另一个是非智力因素,包括个人的情感、意志、需要、动机等。
其实后进生中真正智力差的只是个别,大部分学生是因为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积极性欠缺,学习习惯、行为习惯较差等原因造成的,而导致这些原因的症结所在,往往是因为他们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这主要表现为在三个方面:
表现之一:以自我为中心,一切总是从自我出发,好表现自己,尤其是学习之外的事,如课间嬉闹大扫除等;好支配和指责他人,而忽视他人的需要和存在,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捉弄欺负别人的基础之上。
表现之二:自卑和忧郁,这些学生在失败后自我评价低,缺乏自信心,看看别人什么都行而自己却一切都不行,于是,引起情绪不稳定或忧郁,有时以伤害他人的言语或破坏性的行为来发泄自己心中的不快。
表现之三:挫折承受力差,意志薄弱,稍微遇到一点困难或挫折,就会动摇或失去信心,一批评就泄气,不能勇往直前,甚至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于是,他们就会采取逃避、退缩的态度,久而久之,惰性逐渐抑制了上进心,学习落后便成理所当然的事了。
那么,针对以上的心理问题,怎样采取有针对性的策略?
一、正确认知自我,努力增强自信
自知才能自信,自信才能自强。作为后进生,往往会因为自己基础较差而一叶障目,完全否定自己,认为自己凡事都不如别人,认为“我不行”,从而丧失学习的信心和追求进步的勇气,产生了一种自卑心理。要消除这种对自我的不良認知,作为教师,一方面要引导他们学会正确认知自我,学会对自己进行客观、全面的评价。另一方面,学生自己要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要把自己的目标定在最近发展区内,所谓最近发展区源自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两者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把目标定在最近发展区内就比较容易实现,然后在不断达到目标的过程中体验成就感。
二、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增强学习动力
我们认为:给学生一个支点,他能征服任何困难。这里说的支点指的是心理支点,有支点,才有可能产生动力;有支点,才有可能产生希望。
对于后进生来说,心理支点包括目标支点、兴趣支点、感情支点等动力支点,比如在激发兴趣这一方面,苏联教育学家赞可夫曾明确指出:凡是未经过紧张的脑力劳动而获得的东西,以及没有和兴趣结合起来的东西,是很容易从记忆中发挥掉的。这说明兴趣对一个人的学习、创造起着重要作用。孔子也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既能为创造选取对象,又能提供创造的动力和形成坚持不懈地进行实验研究的坚强意志,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兴趣是创造之母”。由此看来。兴趣的激发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挥、创造素质的培养起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当然也包括各种压力支点。在压力和动力的双重作用下,才可以使他们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不仅“要学会”而且“学会学”。这是促进后进生转化的很关键很重要的环节。
三、坚定信念,排除杂念
无事则生非,后进生大多是因为缺乏良好的学习动机而厌学、怕学甚至不学,从而做一些与学习无关的事,无形之中缩小了学习心理空间。如何有效地减少或排除非学习性因素的干扰呢?一位老教授给三个学生出了一道题,给每人一块杂草地,看谁能完全去除杂草。三个学生绞尽脑汁,各尽其能。三个月后,各人采取各种方法,除了草的土地里依然是杂草丛生,而老师的那块地里却长着茂密的庄稼。此时,三位弟子恍然大悟。这就启示我们教师要善于抓住后进生的兴趣点、闪光点,引导他们从力所能及的事情做起,用学习活动排除非学习性因素的干扰,使其因“有所为”而“有所不为”,从而进一步拓展其学习心理空间,增强他们学习的动力和希望。
四、坚持教育,方可收获成效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我觉得学生的落后不是一天造成的。教育工作是一项周期性较长的工作,转化行为偏常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奏效的,由于初中学生年龄还小,以及受到环境的干扰及习惯的影响,他们的思想行动总具有很大的反复性。出现反复是正常的事,这是进步中的曲折,绝不是徒劳无功。因此,在教育行为偏常生时我们要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不仅要给后进学生帮助,而且要给时间。同时需要我们加强管理,从严要求学生。
总之,通向孩子心灵之路的并不是一马平川,坦荡顺利的,在这略有挫折坎坷的道路上,需要我们辛勤付出,加强管理,更需要温暖的阳光、湿润的雨露。只有教师的爱化为阳光、化作雨露,才能滋润出一批批破土而出的幼苗。对后进生,我们更要甘愿化作照亮学生心灵顽石的那缕阳光,倾注爱心,以尊重、赏识唤起他们的进取心,以真诚、宽容激发他们的上进心,努力消除他们的心理障碍,引导他们力争上游、健康成长。只要我们从热爱学生的真诚愿望出发,从学生的个性出发,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一定能更好地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编译.给教师的建议[M].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
[2]郑杰著.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3]苏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编译.给教师的建议[M].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
[4]海默.基诺特,徐丽玉编译.师生沟通技巧[M].世界图书出版社,2003.
【关键词】后进生;心理表现;转化方法
后进生是指那些学习成绩不好,行为规范较差甚至个性特质都有点与众不同的学生。他们在学习上缺乏上进心,往往对教师的话置若罔闻,同样的错误不断地犯,尽管反复教育,可是收效甚微。他们学习成绩不好,但也并不是完全放弃学习;品德不是很坏,但也会经常给你制造麻烦,给班风班纪带来负面的影响。分析其行为形成的原因,一般来说有两种:一是智力因素,另一个是非智力因素,包括个人的情感、意志、需要、动机等。
其实后进生中真正智力差的只是个别,大部分学生是因为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积极性欠缺,学习习惯、行为习惯较差等原因造成的,而导致这些原因的症结所在,往往是因为他们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这主要表现为在三个方面:
表现之一:以自我为中心,一切总是从自我出发,好表现自己,尤其是学习之外的事,如课间嬉闹大扫除等;好支配和指责他人,而忽视他人的需要和存在,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捉弄欺负别人的基础之上。
表现之二:自卑和忧郁,这些学生在失败后自我评价低,缺乏自信心,看看别人什么都行而自己却一切都不行,于是,引起情绪不稳定或忧郁,有时以伤害他人的言语或破坏性的行为来发泄自己心中的不快。
表现之三:挫折承受力差,意志薄弱,稍微遇到一点困难或挫折,就会动摇或失去信心,一批评就泄气,不能勇往直前,甚至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于是,他们就会采取逃避、退缩的态度,久而久之,惰性逐渐抑制了上进心,学习落后便成理所当然的事了。
那么,针对以上的心理问题,怎样采取有针对性的策略?
一、正确认知自我,努力增强自信
自知才能自信,自信才能自强。作为后进生,往往会因为自己基础较差而一叶障目,完全否定自己,认为自己凡事都不如别人,认为“我不行”,从而丧失学习的信心和追求进步的勇气,产生了一种自卑心理。要消除这种对自我的不良認知,作为教师,一方面要引导他们学会正确认知自我,学会对自己进行客观、全面的评价。另一方面,学生自己要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要把自己的目标定在最近发展区内,所谓最近发展区源自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两者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把目标定在最近发展区内就比较容易实现,然后在不断达到目标的过程中体验成就感。
二、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增强学习动力
我们认为:给学生一个支点,他能征服任何困难。这里说的支点指的是心理支点,有支点,才有可能产生动力;有支点,才有可能产生希望。
对于后进生来说,心理支点包括目标支点、兴趣支点、感情支点等动力支点,比如在激发兴趣这一方面,苏联教育学家赞可夫曾明确指出:凡是未经过紧张的脑力劳动而获得的东西,以及没有和兴趣结合起来的东西,是很容易从记忆中发挥掉的。这说明兴趣对一个人的学习、创造起着重要作用。孔子也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既能为创造选取对象,又能提供创造的动力和形成坚持不懈地进行实验研究的坚强意志,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兴趣是创造之母”。由此看来。兴趣的激发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挥、创造素质的培养起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当然也包括各种压力支点。在压力和动力的双重作用下,才可以使他们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不仅“要学会”而且“学会学”。这是促进后进生转化的很关键很重要的环节。
三、坚定信念,排除杂念
无事则生非,后进生大多是因为缺乏良好的学习动机而厌学、怕学甚至不学,从而做一些与学习无关的事,无形之中缩小了学习心理空间。如何有效地减少或排除非学习性因素的干扰呢?一位老教授给三个学生出了一道题,给每人一块杂草地,看谁能完全去除杂草。三个学生绞尽脑汁,各尽其能。三个月后,各人采取各种方法,除了草的土地里依然是杂草丛生,而老师的那块地里却长着茂密的庄稼。此时,三位弟子恍然大悟。这就启示我们教师要善于抓住后进生的兴趣点、闪光点,引导他们从力所能及的事情做起,用学习活动排除非学习性因素的干扰,使其因“有所为”而“有所不为”,从而进一步拓展其学习心理空间,增强他们学习的动力和希望。
四、坚持教育,方可收获成效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我觉得学生的落后不是一天造成的。教育工作是一项周期性较长的工作,转化行为偏常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奏效的,由于初中学生年龄还小,以及受到环境的干扰及习惯的影响,他们的思想行动总具有很大的反复性。出现反复是正常的事,这是进步中的曲折,绝不是徒劳无功。因此,在教育行为偏常生时我们要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不仅要给后进学生帮助,而且要给时间。同时需要我们加强管理,从严要求学生。
总之,通向孩子心灵之路的并不是一马平川,坦荡顺利的,在这略有挫折坎坷的道路上,需要我们辛勤付出,加强管理,更需要温暖的阳光、湿润的雨露。只有教师的爱化为阳光、化作雨露,才能滋润出一批批破土而出的幼苗。对后进生,我们更要甘愿化作照亮学生心灵顽石的那缕阳光,倾注爱心,以尊重、赏识唤起他们的进取心,以真诚、宽容激发他们的上进心,努力消除他们的心理障碍,引导他们力争上游、健康成长。只要我们从热爱学生的真诚愿望出发,从学生的个性出发,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一定能更好地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编译.给教师的建议[M].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
[2]郑杰著.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3]苏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编译.给教师的建议[M].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
[4]海默.基诺特,徐丽玉编译.师生沟通技巧[M].世界图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