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按需培训
开设适合学校和教师需求的培训课程是教师培训有效的前提。日常培训存在这样一种现象:一线教师想要的培训,培训机构提供不了,而一线教师不想要的培训,却被统一要求参与,教师被动的听,这与学生被动地学道理是一样的,这种整齐划一与教师需求相背离的培训其效果的低下可想而知。这就需要培训部门尤其是培训部门的教师在培训前要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充分了解和满足一线教师的培训需求和工作需要,以便制订出针对性强、内容合理的教师培训课程。鉴于此,我校针对教师实际制定出个性化培训方案,包括理论通识培训,学科课程培训,青年教师岗前培训等共七大模块。每个学期由教师自选两个模块进行培训,由科研室会同教导处进行考核验收。学校还通过以学年为单位,以学科为目标,采取每周听一个学科课,跟踪评课、导课,分析课堂中出现的问题,解决的办法以及下一阶段的进度安排、内容难易度搭配、重点落实等。使每位讲课教师认识到不足,在同伴的互助下愉快的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使教师得以健康成长。这就要求培训管理者要掌握更多的理论知识,保证培训少一些曲折,多一点引领;少走一些弯路,多出一点实效。
二、“土八路”式培训
这种培训模式由于是以活动为中心安排教学活动,能够满足不同层次教师的发展需要,广受教师推崇且实效性十分明显。比如:根据本校实际,我们领导分工定任务开展了高三学年调研课听评课活动,就是每周由一位领导牵头集中听一个科目的课,集体评课,针对听课过程中反映出来的普遍且突出的问题进行梳理,汇成调研小报告,针对这些问题,经过集体讨论,进行一次真诚的交流和务实的学习,制定出解决问题的措施、办法。落实到下一阶段的教学实践中去。过一个月,带着问题再进行听课,评课,检查整改情况。同时查找出新问题,汇成调研报告,制定出下一阶段的工作目标、任务,这种土八路式的培训方法效果显著,不伤教师积极性,深受教师喜爱。
三、 小课题研究
在2008年初,学校科研室会同教导处,针对新课程实施的目标和要求,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确立研究的总课题,然后把总课题细化,分解成若干个小的子课题。今年年初我校又申报了省级重点课题《“导学-自学-互学”模式的研究》,先在数学、化学、地理、物理四个学科试点,经过一个学期的试点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大大提高,整个课堂氛围积极向上,实验教师尝到了甜头。特别是数学科在今年的高考中表现突出,晋身为继延边二中、敦化实验之后的第三位。本学期各个学科教师积极响应,在使用导学案时,做到“低起点、慢进度、重基础”。通过课题研究,让学生自主学习,充分体现出先学后教、当堂达标的教改理念。通过小课题研究,改变了过去单一的学校培训中,由科研室独立承担,费力不讨好、效果不佳的教师培训模式。每一个教师积极与同事交流与合作,自觉参与课堂改革,使教师的各方面能力都有很大的促进和提高,使我们的教师俨然已经成为了某一方面的“新课程教育专家”。
四、经验共享
学校利用教师大会,压缩领导发言的时间,尽可能少讲,最好不讲,把多余的时间留出来,由外出学习回来的领导、教师主讲,带回的一点成果,大家共同分享,及时推广应用。让大家一起学习新课程的思想、观点和案例。一方面进行学习汇报,另一方面也是自己研究课题的讲座。更多时候,我们的主讲人总是结合学校实际,学生现实情况,在对比中谈经验和看法。在实践过程中,听了一些领导、老师的讲座后,不少教师都评说这种培训比听专家们讲座的效果好,因为贴近学校的教育实际,讲的都是身边的事例,所以更有启发、更受益处。本学期学校组织高三同学科教师坐在一起讨論,让外出学习教师先谈高三备考培训学习体会,再由老高三教师谈上一年高三备考经验,领导及本学科教师再结合听课情况评高三教师课,使教师的教学目标、课堂教学设计更加符合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水平。通过这种经验共享培训模式,尝试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让每一个教师都能够迅速进入新课程的角色,让每一个教师都有可能成为新课程教育的专家。
五、科学管理
就如同学生厌学一样,一些教师也存在厌训的心理,学习的积极性不够,主动性不强,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除了在健全培训制度和加强过程管理做文章之外,也要从心理的角度去衡量。首先是通过外部(学校方面)施加的压力,迫使教师本人能够主动地自我增加压力,自觉认真地接受培训,不再有外出受训的时候屡次有出去购物、逛街等事件发生。外出学习的教师回到学校要培训本校教师,要讲出学习的体会,学到的真东西来。教师培训是一项系统庞大的社会工程,需要社会的关注,领导的重视,经费的保障,专家的支持。根据实际需要确定培训目标和重点,合理设置课程,制订好培训标准,加强监控和跟踪管理,进行多元化评价,这样才能使教师培训真正取得实效。有效培训究竟应该给教师留下什么?我想,它不应是一个简单的结论,也不应是一种具体的方法,而应是一种思维的方式,一种学习的习惯和态度,一种独立思考的精神。能结合教学中的实际情况灵活来运用,能在教师中树立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让不断学习进步来伴随教师的终身成长。
开设适合学校和教师需求的培训课程是教师培训有效的前提。日常培训存在这样一种现象:一线教师想要的培训,培训机构提供不了,而一线教师不想要的培训,却被统一要求参与,教师被动的听,这与学生被动地学道理是一样的,这种整齐划一与教师需求相背离的培训其效果的低下可想而知。这就需要培训部门尤其是培训部门的教师在培训前要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充分了解和满足一线教师的培训需求和工作需要,以便制订出针对性强、内容合理的教师培训课程。鉴于此,我校针对教师实际制定出个性化培训方案,包括理论通识培训,学科课程培训,青年教师岗前培训等共七大模块。每个学期由教师自选两个模块进行培训,由科研室会同教导处进行考核验收。学校还通过以学年为单位,以学科为目标,采取每周听一个学科课,跟踪评课、导课,分析课堂中出现的问题,解决的办法以及下一阶段的进度安排、内容难易度搭配、重点落实等。使每位讲课教师认识到不足,在同伴的互助下愉快的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使教师得以健康成长。这就要求培训管理者要掌握更多的理论知识,保证培训少一些曲折,多一点引领;少走一些弯路,多出一点实效。
二、“土八路”式培训
这种培训模式由于是以活动为中心安排教学活动,能够满足不同层次教师的发展需要,广受教师推崇且实效性十分明显。比如:根据本校实际,我们领导分工定任务开展了高三学年调研课听评课活动,就是每周由一位领导牵头集中听一个科目的课,集体评课,针对听课过程中反映出来的普遍且突出的问题进行梳理,汇成调研小报告,针对这些问题,经过集体讨论,进行一次真诚的交流和务实的学习,制定出解决问题的措施、办法。落实到下一阶段的教学实践中去。过一个月,带着问题再进行听课,评课,检查整改情况。同时查找出新问题,汇成调研报告,制定出下一阶段的工作目标、任务,这种土八路式的培训方法效果显著,不伤教师积极性,深受教师喜爱。
三、 小课题研究
在2008年初,学校科研室会同教导处,针对新课程实施的目标和要求,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确立研究的总课题,然后把总课题细化,分解成若干个小的子课题。今年年初我校又申报了省级重点课题《“导学-自学-互学”模式的研究》,先在数学、化学、地理、物理四个学科试点,经过一个学期的试点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大大提高,整个课堂氛围积极向上,实验教师尝到了甜头。特别是数学科在今年的高考中表现突出,晋身为继延边二中、敦化实验之后的第三位。本学期各个学科教师积极响应,在使用导学案时,做到“低起点、慢进度、重基础”。通过课题研究,让学生自主学习,充分体现出先学后教、当堂达标的教改理念。通过小课题研究,改变了过去单一的学校培训中,由科研室独立承担,费力不讨好、效果不佳的教师培训模式。每一个教师积极与同事交流与合作,自觉参与课堂改革,使教师的各方面能力都有很大的促进和提高,使我们的教师俨然已经成为了某一方面的“新课程教育专家”。
四、经验共享
学校利用教师大会,压缩领导发言的时间,尽可能少讲,最好不讲,把多余的时间留出来,由外出学习回来的领导、教师主讲,带回的一点成果,大家共同分享,及时推广应用。让大家一起学习新课程的思想、观点和案例。一方面进行学习汇报,另一方面也是自己研究课题的讲座。更多时候,我们的主讲人总是结合学校实际,学生现实情况,在对比中谈经验和看法。在实践过程中,听了一些领导、老师的讲座后,不少教师都评说这种培训比听专家们讲座的效果好,因为贴近学校的教育实际,讲的都是身边的事例,所以更有启发、更受益处。本学期学校组织高三同学科教师坐在一起讨論,让外出学习教师先谈高三备考培训学习体会,再由老高三教师谈上一年高三备考经验,领导及本学科教师再结合听课情况评高三教师课,使教师的教学目标、课堂教学设计更加符合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水平。通过这种经验共享培训模式,尝试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让每一个教师都能够迅速进入新课程的角色,让每一个教师都有可能成为新课程教育的专家。
五、科学管理
就如同学生厌学一样,一些教师也存在厌训的心理,学习的积极性不够,主动性不强,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除了在健全培训制度和加强过程管理做文章之外,也要从心理的角度去衡量。首先是通过外部(学校方面)施加的压力,迫使教师本人能够主动地自我增加压力,自觉认真地接受培训,不再有外出受训的时候屡次有出去购物、逛街等事件发生。外出学习的教师回到学校要培训本校教师,要讲出学习的体会,学到的真东西来。教师培训是一项系统庞大的社会工程,需要社会的关注,领导的重视,经费的保障,专家的支持。根据实际需要确定培训目标和重点,合理设置课程,制订好培训标准,加强监控和跟踪管理,进行多元化评价,这样才能使教师培训真正取得实效。有效培训究竟应该给教师留下什么?我想,它不应是一个简单的结论,也不应是一种具体的方法,而应是一种思维的方式,一种学习的习惯和态度,一种独立思考的精神。能结合教学中的实际情况灵活来运用,能在教师中树立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让不断学习进步来伴随教师的终身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