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简要介绍高层建筑地下空间潮湿问题的表现及危害,从工程设计、施工、建材、管理等方面对问题出现的原因进行分析,并从施工前、中、后三个阶段分别提出相应的质量监督管理措施及建议。
关键词: 地下空间 潮湿渗漏结露设计施工措施
中图分类号:TU208文献标识码: A
一、 绪论
随着城镇化发展,工程建设规模稳步发展,由于建设用地资源有限,高层、超高层建筑已成为建筑类型风向标,许多开发商为充分增加建筑物产品附加值,对建筑物地下空间利用越来越重视,但潮湿问题始终无法有效解决,影响建筑物地下空间有效利用,成为常见质量问题之一。
笔者在大量地下空间潮湿产生的信访投诉案件处理中发现,多数建筑物地下空间潮湿问题主要表现为渗漏、结露。
所谓渗漏,《地下工程渗漏治理技术规程》中提出是透过防水层和结构层的水量大于该部位的蒸发量,在结构层背水面形成渗流或湿渍的一种现象。笔者调研的工程所在区域属于沿海地区,水系充盈、地下水丰富,这是建筑工程地下空间形成渗漏的重要客观原因之一。
结露,就是指物体表面温度低于附近空气露点温度时表面出现冷凝水的现象。这也就说明,结露的出现应具备空气湿度大、物体表面温度不高于空气露点两个条件。我市夏季空气温暖潮湿,较多地下空间用房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因墙面、地面、顶棚结露而产生冷凝水现象,产生发霉、长毛情况。
这给业主对空间的使用带来了极大不便,同时也加剧了质量信访案件的产生,若不将上述有关潮湿问题及时解决,势必产生恶劣的社会影响。
二、地下室渗漏、结露的主要原因
渗漏、结露问题直接原因可归纳为三方面因素:防水工程不到位,空气除湿工作缺失,结构表面无隔热措施,笔者就三方面原因,分别从设计、施工、建材、管理维护四方面进行了分析。
1.设计方面
随着总体防水设计质量的不断提高,防水工程设计得到了较高重视,但尚有一些设计单位对建筑地下部分防水工程,图纸中细部构造做法不明确,设防不闭合,功能不具备,方案不协调,人性化理念缺失等,产生诸多问题。
(1)以结构自防水替代柔性防水层。由于混凝土为非匀质复合材料,内部有许多大小各异的孔隙,加之施工工艺执行不严,表面往往出现麻面、孔洞、蜂窝等因素,容易形成渗漏通道。影响结构自防水的因素较多,即使采用有效方法提高了混凝土密实度,刚性结构仍不能完全抵抗诸如地震、温差变形、不均匀沉降等外力的作用,进而导致结构出现结构会出现变形、开裂、移位、混凝土剥落等现象 ,使防水体系失效。
(2)地下结构柔性防水设置无法交圈闭合,防水整体性能缺失。部分人防工程设计在底板未设置柔性防水层,而在外围剪力墙设置柔性防水层,致使柔性防水层未交圈闭合,容易造成渗漏。
(3)地下工程人防与非人防区域防水要求不统一。在一些地下工程设计中,由于人防工程有其战时特殊性、重要性,人防专项设计要求的柔性防水材料、施工做法要高于非人防区域。这就使两种柔性防水做法在交叉位置施工困难,难以有效衔接,在工程后期两种柔性防水材料接头处极易出现鼓包、脱裂而出现渗漏。
(4)设计工作缺乏人性化理念。部分设计图纸,教条搬照规范最低标准进行设计,图纸方案与实际功能存在偏差,如某建筑地下空间布局中,上一层设置起居室,下一层则设置消防水池,两层之间无特殊防潮处理措施,导致池中水汽引发起居室潮湿发霉情况;又如某地下室未采取避免地下室结露、发霉的措施,导致作为仓库用途的地下室中货品等因潮湿变质损失惨重。
2.施工方面
(1)防水混凝土施工不规范,成型不密实。在浇筑时,未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分层过厚,振捣有半径不够,易发生漏振、欠振现象,导致混凝土麻面、蜂窝、孔洞频现,影响防水抗渗性能。另外,基础底板混凝土浇筑后养护不到位,表面风干、暴晒导致干裂,施工缝、后浇带处混凝土浇筑前处理不到位,无法有效结合,产生渗水通道等。
(2)柔性防水层施工质量差,细部构造处理不认真。包括基层清理、含水率、强度、平整度等未达要求即进行施工,防水附加层施工不细致,在桩头、穿墙管道、变形缝等细部防水处理不当,卷材搭接处粘结不牢,止水钢板或止水胶条不连续、不闭合等。
3.后期管理维护方面
工程交付使用后,由于企业组织机构的不健全、工人队伍的素质低下、资金匮乏,管理缺失,企业为降低维护成本,关闭地下通风除湿设备;对于渗漏部位,维修拖沓、不彻底,渗漏、湿气问题愈发明显;对于结构面层结露,技术水平滞后,无有效隔热应对措施等。
三、治理措施
1.参建单位结合实际共同探讨优化设计方案
工程项目开工前,建设单位组织勘察、民用设计、人防设计、总承包、监理等单位,在现场多次组织方案论证会,对地下工程防潮设计及施工方案进行多次深化探讨,确保设计方案切实有效、可行。
通过共同对设计及施工方案优化探讨,应达到如下效果:一是强化了质量责任意识。通过各方一同优化设计方案,使各方偏面图快好省,过分追求企业利润的思想理念,转变为既好又省,更加注重社会效益的全局意识,方案敲定后能够有效引导施工,满足预期防潮要求;二是达到方案协调统一的格局。各参与优化探讨的单位要充分重视、研究、协调优化方案过程中产生的分歧,群策群力,求同存异,实现利益最大共同点,避免出现类似人防区域与非人防区防水材料不一致造成施工困难等问题。三是创造了设计接地气的实践机会。设计主观能动的创造工程蓝图责任重大,设计人员只有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从内容丰富的工程优化设计探讨中,不断汲取设计与施工实际相对应的方法和经验,才能将在将来某一具体矛盾出现时,将问题分析的更加细致全面,方案重点突出,布局综合,从而避免了类似消防水池与起居室作用搭配不当导致的地下室潮湿问题等。
2.参建单位加强施工管理工作
加强施工现场管理。提高混凝土施工管理,注重施工工艺、工序,强化模板工程质量及混凝土浇筑施工,避免漏振、减少扰动,确保混凝土成型内实外光。落实混凝土成品养护工作,对基础底板混凝土浇水或覆膜养护,控制上人上荷时间,施工缝、后浇带等混凝土细部处理准确到位。细化柔性防水作业,施工前做好基层处理,保证符合施工条件,注重防水附加层精细化施工,涂刷、粘贴要符合设计要求及工艺标准。对混凝土易产生渗漏部位重点施工设防,确保防水施工质量。
3.加强房屋交付使用后管理、维修工作
對工程交付使用后产生的潮湿问题,为避免造成更恶劣的社会影响,根据近几年成功解决有关地下室潮湿投诉案件,提出如下建议:
(1)对于渗漏问题维修,目前已有较多查漏治漏成果,如查找渗漏位置,可采用观察法、撒水泥法、综合法,针对因卷材问题的渗漏治理可采用水泥浆堵漏法等,故不再赘述;
(2)关于冷凝水方面。首先,地下室通风系统应正常运转,确保通风畅通。特别是雨季来临前应进行充分通风;其次,减小围护结构表面与空气温差,如墙体涂抹粘性较强的胶粉颗粒,再进行具有防霉效果的饰面施工;填充墙体水平灰缝位置设置几道防潮层,避免水汽上升;地下空间内可设置排水沟,引导冷凝水及时排出室内等,能有效减少冷凝水的产生。
4 结论
通过施工前优化设计,施工过程中加强材料把关、施工管理、成品保护,施工后跟进管理维修工作,地下室潮湿问题治理已取得初步成效,如青岛大枣园旧村改造商品房一期工程等项目,在地下室潮湿治理实践中,弱化了矛盾纠纷,取得了良好社会效果。
参考文献[reference]
[1]汤 维. 地下工程防水所面临的问题及措施. 灾害与防治工程,2010, l
[2]张玉江. 防水混凝土在地下室施工中的应用与质量控制.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 NO.03
[3]赵 强. 地下防水工程缺陷及处理方法.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1 .NO02
[4]陈宝贵1,王惠新2,张 敏2.地下空间防潮技术初探. 中国建筑防水,2012,24
[5]冀文政,郑志辉.我国近年地下工程防水技术的发展和存在的问题,中国建筑防水,2004.11
关键词: 地下空间 潮湿渗漏结露设计施工措施
中图分类号:TU208文献标识码: A
一、 绪论
随着城镇化发展,工程建设规模稳步发展,由于建设用地资源有限,高层、超高层建筑已成为建筑类型风向标,许多开发商为充分增加建筑物产品附加值,对建筑物地下空间利用越来越重视,但潮湿问题始终无法有效解决,影响建筑物地下空间有效利用,成为常见质量问题之一。
笔者在大量地下空间潮湿产生的信访投诉案件处理中发现,多数建筑物地下空间潮湿问题主要表现为渗漏、结露。
所谓渗漏,《地下工程渗漏治理技术规程》中提出是透过防水层和结构层的水量大于该部位的蒸发量,在结构层背水面形成渗流或湿渍的一种现象。笔者调研的工程所在区域属于沿海地区,水系充盈、地下水丰富,这是建筑工程地下空间形成渗漏的重要客观原因之一。
结露,就是指物体表面温度低于附近空气露点温度时表面出现冷凝水的现象。这也就说明,结露的出现应具备空气湿度大、物体表面温度不高于空气露点两个条件。我市夏季空气温暖潮湿,较多地下空间用房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因墙面、地面、顶棚结露而产生冷凝水现象,产生发霉、长毛情况。
这给业主对空间的使用带来了极大不便,同时也加剧了质量信访案件的产生,若不将上述有关潮湿问题及时解决,势必产生恶劣的社会影响。
二、地下室渗漏、结露的主要原因
渗漏、结露问题直接原因可归纳为三方面因素:防水工程不到位,空气除湿工作缺失,结构表面无隔热措施,笔者就三方面原因,分别从设计、施工、建材、管理维护四方面进行了分析。
1.设计方面
随着总体防水设计质量的不断提高,防水工程设计得到了较高重视,但尚有一些设计单位对建筑地下部分防水工程,图纸中细部构造做法不明确,设防不闭合,功能不具备,方案不协调,人性化理念缺失等,产生诸多问题。
(1)以结构自防水替代柔性防水层。由于混凝土为非匀质复合材料,内部有许多大小各异的孔隙,加之施工工艺执行不严,表面往往出现麻面、孔洞、蜂窝等因素,容易形成渗漏通道。影响结构自防水的因素较多,即使采用有效方法提高了混凝土密实度,刚性结构仍不能完全抵抗诸如地震、温差变形、不均匀沉降等外力的作用,进而导致结构出现结构会出现变形、开裂、移位、混凝土剥落等现象 ,使防水体系失效。
(2)地下结构柔性防水设置无法交圈闭合,防水整体性能缺失。部分人防工程设计在底板未设置柔性防水层,而在外围剪力墙设置柔性防水层,致使柔性防水层未交圈闭合,容易造成渗漏。
(3)地下工程人防与非人防区域防水要求不统一。在一些地下工程设计中,由于人防工程有其战时特殊性、重要性,人防专项设计要求的柔性防水材料、施工做法要高于非人防区域。这就使两种柔性防水做法在交叉位置施工困难,难以有效衔接,在工程后期两种柔性防水材料接头处极易出现鼓包、脱裂而出现渗漏。
(4)设计工作缺乏人性化理念。部分设计图纸,教条搬照规范最低标准进行设计,图纸方案与实际功能存在偏差,如某建筑地下空间布局中,上一层设置起居室,下一层则设置消防水池,两层之间无特殊防潮处理措施,导致池中水汽引发起居室潮湿发霉情况;又如某地下室未采取避免地下室结露、发霉的措施,导致作为仓库用途的地下室中货品等因潮湿变质损失惨重。
2.施工方面
(1)防水混凝土施工不规范,成型不密实。在浇筑时,未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分层过厚,振捣有半径不够,易发生漏振、欠振现象,导致混凝土麻面、蜂窝、孔洞频现,影响防水抗渗性能。另外,基础底板混凝土浇筑后养护不到位,表面风干、暴晒导致干裂,施工缝、后浇带处混凝土浇筑前处理不到位,无法有效结合,产生渗水通道等。
(2)柔性防水层施工质量差,细部构造处理不认真。包括基层清理、含水率、强度、平整度等未达要求即进行施工,防水附加层施工不细致,在桩头、穿墙管道、变形缝等细部防水处理不当,卷材搭接处粘结不牢,止水钢板或止水胶条不连续、不闭合等。
3.后期管理维护方面
工程交付使用后,由于企业组织机构的不健全、工人队伍的素质低下、资金匮乏,管理缺失,企业为降低维护成本,关闭地下通风除湿设备;对于渗漏部位,维修拖沓、不彻底,渗漏、湿气问题愈发明显;对于结构面层结露,技术水平滞后,无有效隔热应对措施等。
三、治理措施
1.参建单位结合实际共同探讨优化设计方案
工程项目开工前,建设单位组织勘察、民用设计、人防设计、总承包、监理等单位,在现场多次组织方案论证会,对地下工程防潮设计及施工方案进行多次深化探讨,确保设计方案切实有效、可行。
通过共同对设计及施工方案优化探讨,应达到如下效果:一是强化了质量责任意识。通过各方一同优化设计方案,使各方偏面图快好省,过分追求企业利润的思想理念,转变为既好又省,更加注重社会效益的全局意识,方案敲定后能够有效引导施工,满足预期防潮要求;二是达到方案协调统一的格局。各参与优化探讨的单位要充分重视、研究、协调优化方案过程中产生的分歧,群策群力,求同存异,实现利益最大共同点,避免出现类似人防区域与非人防区防水材料不一致造成施工困难等问题。三是创造了设计接地气的实践机会。设计主观能动的创造工程蓝图责任重大,设计人员只有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从内容丰富的工程优化设计探讨中,不断汲取设计与施工实际相对应的方法和经验,才能将在将来某一具体矛盾出现时,将问题分析的更加细致全面,方案重点突出,布局综合,从而避免了类似消防水池与起居室作用搭配不当导致的地下室潮湿问题等。
2.参建单位加强施工管理工作
加强施工现场管理。提高混凝土施工管理,注重施工工艺、工序,强化模板工程质量及混凝土浇筑施工,避免漏振、减少扰动,确保混凝土成型内实外光。落实混凝土成品养护工作,对基础底板混凝土浇水或覆膜养护,控制上人上荷时间,施工缝、后浇带等混凝土细部处理准确到位。细化柔性防水作业,施工前做好基层处理,保证符合施工条件,注重防水附加层精细化施工,涂刷、粘贴要符合设计要求及工艺标准。对混凝土易产生渗漏部位重点施工设防,确保防水施工质量。
3.加强房屋交付使用后管理、维修工作
對工程交付使用后产生的潮湿问题,为避免造成更恶劣的社会影响,根据近几年成功解决有关地下室潮湿投诉案件,提出如下建议:
(1)对于渗漏问题维修,目前已有较多查漏治漏成果,如查找渗漏位置,可采用观察法、撒水泥法、综合法,针对因卷材问题的渗漏治理可采用水泥浆堵漏法等,故不再赘述;
(2)关于冷凝水方面。首先,地下室通风系统应正常运转,确保通风畅通。特别是雨季来临前应进行充分通风;其次,减小围护结构表面与空气温差,如墙体涂抹粘性较强的胶粉颗粒,再进行具有防霉效果的饰面施工;填充墙体水平灰缝位置设置几道防潮层,避免水汽上升;地下空间内可设置排水沟,引导冷凝水及时排出室内等,能有效减少冷凝水的产生。
4 结论
通过施工前优化设计,施工过程中加强材料把关、施工管理、成品保护,施工后跟进管理维修工作,地下室潮湿问题治理已取得初步成效,如青岛大枣园旧村改造商品房一期工程等项目,在地下室潮湿治理实践中,弱化了矛盾纠纷,取得了良好社会效果。
参考文献[reference]
[1]汤 维. 地下工程防水所面临的问题及措施. 灾害与防治工程,2010, l
[2]张玉江. 防水混凝土在地下室施工中的应用与质量控制.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 NO.03
[3]赵 强. 地下防水工程缺陷及处理方法.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1 .NO02
[4]陈宝贵1,王惠新2,张 敏2.地下空间防潮技术初探. 中国建筑防水,2012,24
[5]冀文政,郑志辉.我国近年地下工程防水技术的发展和存在的问题,中国建筑防水,20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