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西部农村教育的思考

来源 :西部教育参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guib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重新认识农村教育的特点
  
  如何理解“农村教育”?它有没有自己的特点与优势?
  2000年在和《甘肃日报》记者的谈话中,我已经回答了这个问题:“西部地区农村进行素质教育,也有自己的优势。在我的教学中,有过这样的体会,许多农村的孩子比城里的孩子拥有更多的想象力与艺术天分,这是由于他们比城市的孩子更多地接触大自然的缘故。如何充分利用西部地区独有的自然资源与地域文化资源,是我们面临的一个富有挑战性的教育新课题。在这方面有许多文章可做。”但我的这一意见,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当然这样的忽视并非偶然。因为在城市中心主义的教育观念里,乡村教育是绝对落后于城市教育的,这背后有一个“城市——乡村”“先进——落后”的二元对立模式。如此,城市化就成为乡村教育的唯一出路,也就是说,乡村教育城市化就等于教育的现代化。这其实是一个认识上的误区。在这种错误的认识下,乡村教育的独特性及其独有的优势就完全被忽视了。
  在座的大都是在农村长大的,大家不妨回想一下,你们从小是怎样接受教育的?其实在接受书本教育以通向一个超越本土的世界之外,还有农村本土的地方文化、民间文化的熏陶。比如乡村有许多民间节日,你们西北地区有社火、演戏等活动,小孩子活跃其间,在享受童年欢乐的同时,也潜移默化地接受了文化传递,在某种程度上这是融入生命的教育,影响更为深远。老师们不妨从教育的角度去重读鲁迅的《社戏》,还有他的《无常》《女吊》,就可以知道,童年时期农村文化,地方、民间文化的教育对一个人的终生发展,对鲁迅这样的文学大师的培育作用,是怎样估计都不会过分的。而民间文化教育、熏陶的缺失,正是城市教育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今年上半年我在北京两个重点中学上课,讲鲁迅的《无常》《女吊》,我本以为学生会很喜欢这两篇散文,结果没想到学生最不理解的就是这两篇,因为他们根本没有这样的童年记忆,他们完全陌生于,甚至抵制这样的地方、民间文化。他们问我:鲁迅为什么对这些封建迷信的东西如此念念不忘?坦白地说,他们把我问呆了,我感到十分震惊。在我看来,一个人如果从小就对本民族的地方与民间想象持排斥态度,那么他的精神发展就是畸形的。这可以说是“科学主义教育”与所谓的“唯物主义教育”结出的恶果。
  还有大自然的熏陶。“人在大自然中”,这本身就是一个最基本的、最重要的、也是最理想的教育状态。脚踏泥土、仰望星空,这样的生存状态对人的精神成长可以说具有决定意义。现代都市发展中最严重的问题,就是对人的生存空间的剥夺,这也是现代城市教育的最大缺憾。而在这方面,农村教育的优势是十分明显的。因此我向许多城市里的年轻父母建议,一定要创造条件让自己的孩子到农村去,不是走马观花猎奇式的旅游,而是实实在在生活一段时间,和农村的小朋友一起在泥里打滚、在山野疯跑、接受乡村野趣与野气的熏陶、呼吸新鲜的空气,这对城市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是绝对必要的。“西部阳光”行动中有些大学生从小在城市长大,这是第一次到农村,最大的体会就是他们的童年缺少了这一课,有人在日记里这样写道:“城市里的孩子有很多很多遗憾,他们或许永远没有机会在这样整齐的梯田中品尝如此美味的烤洋芋,在这空旷的山野中畅快奔跑……”,这其实也是对我们的教育提出了一个警示。当然,如果有条件,农村的孩子也应该到城市去看看他所不知道的更广阔、更丰富的世界。总之城市教育与农村教育应该是互补的。
  以上所说,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的刘铁芳教授有一个精辟的概括,我的分析就是受了他的启示。他说:“乡村地域文化中原本就潜藏着丰富的教育资源。传统的乡村教育体系正包含着以书本知识为核心的外来文化与以民间故事为基本内容的民俗地域文化有机结合,外来文化的横向渗透与民俗地域文化的纵向传承相结合,学校正规教育与自然野趣之习染相结合,专门训练与口耳相授相结合,知识的启蒙与乡村情感的孕育相结合”。这既是乡村教育的特点,同时也构成了其特殊优势。在我看来,在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乡村教育的这些特点与优势更显示出其重要价值和对城市教育的极大的启示与借鉴意义。
  当然,也有人批评刘教授“把原有的乡村教育理想化了,是不是在削弱那些引导乡村少年走出乡村世界的正规书本教育的重要性”。我想这其中可能存在某些误解。农村学校教育显然仍是以正规书本教育为主,我们已经说过,这是使农村青少年走向超越本土的更广大的世界、接受民族与人类文明结晶的基本途径,其重要性是自不待言的。当然,这样的批评也是一个提醒,就是不可将乡村文化教育“过于理想化”,它也有其自身的不足与劣势,需要不断吸收和借鉴城市文化教育的精华。我们一定要走出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不要将农村教育与城市教育对立起来,而要强调其互补性。其前提就是要承认,从人的心灵乃至智慧发展的视角来看,显然乡村文化和城市文化都具有同等的价值”,并在此基础上承认并尊重农村教育与城市教育的各自特点。鉴于长期以来教育界对农村教育特点的忽视,所以我们今天在发展农村教育的同时,特别强调要注意吸取乡村本土地方文化与民间文化的教育资源,开发农
  村教育的内发性资源,这种作法是完全有必要的。
  
  二、重新认识农村教育在乡村建设和改造中的地位与作用
  
  这里实际上还内含着一个农村学校在乡村改造与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问题,这也是长期被忽略的。我在贵州参加安顺九溪村的文化建设(那一带保存了明代从江南地区传来的独特文化,即“屯堡文化”)与乡村建设的学术讨论会时,谈到农村老师在乡村建设中实际上处于边缘化的位置。老师们对此有不满,却不知道如何参与,从而引起了我的注意与深思。当年晏阳初、陶行知等提出的使乡村学校成为乡村改造与建设的中心的设想,对我们今天的思考与探索也同样具有启示意义。农村学校不仅要把学校自身办好,而且也应积极参与乡村改造与建设工作;农村教育不应是自我封闭的,而应是开放的,要充分发挥学校外扩性的影响与辐射作用。
  这里还涉及一个更大的问题,即乡村教育在乡村建设中的支撑作用。我们所说的“乡村教育”包括两个方面的教育,一是我们这里所讨论的乡村“学校教育”,这是属于“国民教育体系”的;另外一个重要方面即“现代乡村社区教育体系”,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对农民的教育与培训,亦即所谓“村民教育”。我们所说的乡村建设与改造,必须要以农民为主体,但农民要真正发挥主体作用,在我看来,有两个关键环节:一是要把农民组织起来,二要使农民接受现代教育,包括公民教育、文化、卫生教育、科学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地方文化传统教育、环境保护教育、法律教育等等,成为具有现代意识、觉悟与知识的现代农民,这才有可能使他们真正掌握自己的命运。学校应该把国民教育与社区教育统一起来,同时担负起村民教育的重任,通过办夜校等方式,使学校成为农村文化教育的一个中心,成为乡村社会“家园”的象征与载体。由此乡村教师自然也就成为乡村精英的重要成员和乡村建设与改造的骨干力量。当然,这样的任务仅仅依靠学校教师是不能完成的,还需要乡村政权、乡村教育自治组织与学校相互积极配合。这其中涉及多方面的复杂问题,更需要具体的实验。这里也只是提出一个理念与设想,算是我对农村
  教育的一个梦想吧。
  
  三、重新规划农村教师队伍的建设问题
  
  这同时就提出了乡村教师的培养目标问题,也就是说,我们要培养的乡村教师不仅是一个乡村教育人才,而且应该是乡村建设与改造人才。
  乡村建设人才的培养是一个更大的问题。在上20世纪30年代的乡村建设运动中,南开大学、清华大学、燕京大学、协和医学院四所全国著名的大学曾经成立了一个“华北农村建设协进会”。晏阳初先生称之为“中国大学教育史上的新记录,大学教育的一大革命”。他说:“农村建设运动是伟大的事业,必须以大学为基础,方能巩固。大学教育能走到乡村建设的路上来,比办几次识字运动、几个民众教育馆,其意义不知要深远多少倍。只有大学源源不绝地培养农建人才,这运动才会发扬光大。”晏阳初先生的这番话包含了两层意思:乡村建设是一项科学事业,它需要专门的人才;而大学教育应义不容辞地担负起培养乡村建设人才的任务,这本身就是大学教育的一场革命。我想,这对我们应该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提醒:因为在当下所有的大学教育改革的设想与实践中,乡村建设问题都没有进入他们的视野。我不敢有过多的奢望,但是可以提出在地方院校、至少在省市师范院校的教育中,要以乡村建设人才作为培养目标之一。
  下面我想更具体地来讨论一下关于西部地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问题。这个问题的重要性与迫切性,大家已有共识,自不多言。我要讨论的是,西部地区农村教师的培养应该有一个统一规划,建立一个新的结构。
  这些年关注农村教育的人逐渐增多,出现了各种形式的志愿者支农、支教活动,这当然是城市反馈农村的一个重要方面。问题是如何建立起一套乡村支教体系,使它更具规模并形成制度,以实现城乡教育资源的有效沟通。或许可以把大学生志愿者也纳入这个体系,这应该是乡村教师队伍结构的一个重要环节,其作用不可低估。
  我想着重讨论的是,如何就地培养能够在农村呆得住、又能胜任农村教育工作的年轻教师:在我看来,他们应该是农村教师队伍中的新生力量与骨干力量。因此,一些有识之士提出“师范教育是农村教育发展的灵魂,是改变贫困与落后最有效的途径”,可谓一语中的。现在的问题是,师范教育不仅不被重视,而且有被取消的趋势。这些年师范大学纷纷向研究型综合大学发展,很让人忧虑。这里存在一个认识上的误区,即不承认教师是一个专业,需要经过严格的专业教育训练才可以胜任,反而认为只要具有大学本科、研究生的水平,经过短期的教师培训就可以胜任教师工作。这种作法在实践中是非常有害的,造成教师选用上的唯文凭倾向,出现了非师范生比师范生更容易被聘为教师的怪事
  在师范教育中,这些年出现了取消中等师范教育的趋势,这在西部地区的农村教育界已经引起了强烈反响。许多校长、老师都反映,“中师教育在西部地区是比较适合农村教育需求的,中师生在现在很受基层学校的欢迎”,农村教师中的许多骨干教师都是老中师生,他们撑起了西部农村教育的一片蓝天。有些老教师担心若干年后会出现断层,没有完全适合农村学校发展的老师,这并非杞人忧天。一位从师范毕业被保送到北京的研究生说得好:“中师教育是中国教育的特色教育,尤其是在中国农村。长期以来,中师教育发挥了独特的作用,一方面,它为广大农村培养最基层的师资,是培养地方教育资源最成功的范例;另一方面基于中等师范教育的教育体制,它没有高中的升学压力,也不像专科院校强调‘专’字,因其是专门培养小学教师的摇篮,中师教育一直以来都十分重视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体育、舞蹈、音乐、绘画、三笔字(毛笔、硬笔、粉笔)、普通话、教育学、心理学,样样都有所涉及,这是最适合农村小学教育的需要的,最后受益的肯定是学生。”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我本人就在贵州的中等专业学校,先是卫生学校,后是师范学校教语文,为所在地区的广大农村培养卫生与教育人才,这里的学生有几大特点:一是学生毕业后的去向很明确,都能安心在农村工作,呆得下来;二是学生所学与农村所需相符合,专业基本功比较全面、扎实,因此能胜任工作;三是没有多少好高骛远、见异思迁的想法,工作踏实、勤恳,受到基层领导与农民家长的欢迎。直到今天,这个地区卫生、教育两个部门的许多基层领导、骨干都是我们当年的学生。应该说,五、六七十年代的中国中等学校教育是成功的:一是目标明确,面向农村;二是从课程设置到教学内容都比较切合农村实际,这确实是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因此,在我看来,对中等教育包括中等师范教育的削弱乃至取消,反映了教育改革中指导思想上存在的某些问题:一心只想“与国际接轨,和世界同步发展”,忽视中国自己的教育传统,忽视中国农村、特别是西部农村的实际,尤其是西部农村教育的实际。现在一味强调教师的学历,统一的硬性规定,是不切合西部农村教育实际的。正如有些老师所说:“在农村教书,文凭是次要的,关键是能力,文凭不能代替能力。我们不能用城市的眼光来看农村,不能用城市的标准来要求农村,我们提高文凭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育人,而不是追求一种形式。”如果我们为追求文凭,而否认过去曾是、现在以及将来相当一段时间都绝对是培养农村教师的主要基地的中师教育,那很有可能如一些老师所尖锐指出的,“我们将会成为历史的罪人”。
  因此,我主张农村教师的培养仍应以中等师范(主要培养农村小学教师)与专科师范(主要培养农村初中教师)为主体,而且应对这两类师范教育实行特殊的优惠政策,即全额免费、包分配,学生则与学校、政府签订合同,保证毕业后到农村任教3~5年。这样,既可以解决农村贫寒子弟的求学问题,更可以吸引一大批农村的优秀青年入学,并在学成后回到农村,使农村学校得到稳定、合格、甚至高质量的老师。这样的培养基地与我们前面所讨论的在职教师的培训体系、城市的支教体系相结合,一定可以形成一个培养农村教师队伍的合理格局。
  以上所讲,都是这两天听了各位西部农村教育第一线的老师以及多年从事农村教育研究专家的发言后的一点心得,也是看了“西部阳光行动”的年轻朋友所做的西部农村教育调查报告后的一些体会,可以说是我关于西部农村教育初步形成的一些理念与建议,可能理想的成分比较多,仅供参考吧!
其他文献
摘 要:现代认知心理学研究认为注意有三种相互联系的功能:一是选择功能,二是保持功能,三是调节功能。因此,良好的注意力可提高我们的工作和学习效率,注意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人的智力发展和对知识的吸收。本文主要通过创设情境、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赏识学生、积极关注这几个途径来提高低年级学生在课堂的注意力。  关键词:低年级学生;课堂;注意力  注意力是指一个孩子能将焦点或意志集中在某一件事物或课堂上,而不
FH即德国应用科学大学已经形成了一套从办学理念、培养目标到教学内容、课程设置都比较成熟完整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浙江科技学院等院校开展国际合作办学,引进FH模式,取得了
随着药物品种不断增加,处方用药也日见复杂,多药并用目前似已成为医疗实践中的发展倾向,究其原因,目的在于借药物之间的协同作用以增强疗效,减少毒副作用,然而有时后果却往往
结合作者近几年亲自在各企业和培训中心讲学实践,在深入分析近几年煤矿事故教训的基础上,结合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有关文件精神,总结了现行煤矿安全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