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电影,作为文化载体,是传承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主要途径。历史上,无数优秀影片曾经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而电影在德育、智育、美育等方面独特的育人作用,恰恰是下一代创新进步所需的。
随着国力的增强,“电影育人”已经日渐成为时代的新需要,但在这一方面,相比欧美国家我们仍有一块处女地有待开垦。所幸,上海的教育者已经敏锐地感觉到了时代的召唤——和以往一样,他们走在了“电影育人”的最前列,拿出拓荒者的勇气和细心,在上海率先启动了“上海市校园电影院线建设项目”(以下简称“校园电影院线”),经过2年的发展,已经初见成效。
“电影在德育、智育、美育等方面独特的育人作用,恰恰是下一代创新进步所需的。随着影视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电影已经成为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广大青少年,非常喜爱电影这种娱乐和学习方式,因此上海先行先试,率先启动‘校园电影院线’,体现电影育人。”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倪闽景告诉《新民周刊》,“在上海,校园电影院线建设于2016年启动,按照《上海市文教结合三年行动计划(2016年-2018年)》的工作部署,至2017年底,上海已有74所试点单位进行了数字电影专用终端设备的安装与调试。”
而2017年上海市委、市政府出台的《关于加快本市文创产业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即“文创五十条”,又为上海市校园电影院线建设注入了“强心剂”——根据“文创五十条”,上海将做强一批优势院线,加大支持力度,加快教育特色院线发展。
“教育和文化形成合力,通过文教结合,促进立德树人。校园电影院线的一大特点,就是在创建之初就将发掘电影的育人价值作为重点,采取院线设施、与平台建设,与相关课程教学研究同步推进的方式,来促进电影育人工作的有效落实。”倪闽景表示。
“虽然相比全市的1600多所中小学来说,74这个数字还只是一个开始,但我们很高兴看到,这74所试点单位中已经覆盖了上海的全部区,并且包括了中小学、中职校、高等学校在内的所有学段。”上海市文教结合办公室副秘书长林炊利告诉《新民周刊》,“比如虹口区的红旗小学、宝山区的行知中学、上海市建筑工程学校、上海海事大学、上海大学等等。”
当电影院线走进校园,带来最明显的改变,就是为中小学生增加了一个全新的观影场所——如今,他们在学校里就可以观看到优秀的影片,成为了校外院线的有益补充。
不过,“在学校看电影”这件事的意义,要远比表面上看起来更大——它改变的不仅是观影的地点,更是观影的方式,观影的目的。
自电影这门艺术诞生以来,百余年中,随着它的日益壮大,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或多或少受到过电影的影响。林炊利是一个80后,至今仍对自己6岁时看过的影片《妈妈再爱我一次》印象深刻:“有些画面,现在都能清晰回想起来,对我和妈妈的亲子关系影响非常大。”林炊利告诉记者,“还有读小学时看过的《七侠五义》,当时看完这部电影就想:历史上是不是真的有这些人存在过?询问了老师,方知历史上真的有这些人物的轮廓,而电影做了艺术的加工。”
长大后,林炊利在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读本科时,做的毕业论文就是宋词研究——这正是因为当年电影里的北宋朝给他留下了深刻的烙印,“我从小就对宋代文学非常喜欢,电影也启发了对于历史的爱好——现在回想起来,电影教育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形象——它脱开了思辨层面,更加直观,更加具象化,直接映入观众的眼帘,呈现出震撼的教育力。尤其对于低年龄的孩子来说,图像化的教育和文字化的教育区别就在这里:它能长久地进入你的心里”。
而在林炊利看来,一个人在家看电影,和一群人在学校集体看电影,产生的效果也是迥异的:“在家看,可能只是一个人随意的休闲行为;但是在学校,观影这件事本质上就已经成为教学计划的一部分,带有明显的教育特征。首先,个人观影和集体观影,从心理学上说,接受度和注意力都不在一个量级。其次,集体观影作为一种学校教育方式,还可以附带许多其他的教育方案,比如一起写观后感,一起评论电影,在这种反刍中领悟电影的深刻内涵。”
正是出于“電影育人”的考虑,上海市教委才会提出“每个中小学都有自己的电影院”这样的校园院线建设目标。“我们希望通过搭建校园电影院线平台,探索几个问题:第一,实现学生在校、免费、绿色的观影;第二,向学校课堂教学和育人实践提供丰富生动的资源支持。目前上海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都在按照标准化建设,比如‘一馆一池’,学校要配备标准的体育馆和游泳池,那么能不能也配备一个标准的电影院呢?让影视库里的资源全部接入各个中小学去,结合日常教学和节日节点,让海量的电影把教育方式从被动接受变成主动接受,一定会比单纯的说教和灌输更有效。”
他举了一个例子:“比如国庆节的时候,与其给孩子们讲先辈建国立业的不易,倒不如改成观看电影《建国大业》,比说什么都更直观,孩子们看了电影里还原的峥嵘岁月,自然就懂了。”
当74所试点单位纷纷建起了“校园电影院”之后,电影在“文教结合”方面的作用,逐渐浮出了水面,逐渐变得清晰。
从前,电影资源在教学中的应用多局限于德育,但随着时代的发展,电影资源中美育、智育的元素越来越受到教育者的重视,电影渗透到学科教学中的情况也越来越明显。
上海市教委教研室主任徐淀芳告诉《新民周刊》:“校园电影院线有两大目标:一是实现校园观影,为学校组织学生统一观影提供便利;二是探索电影育人,借助校园观影活动以及影视艺术专题类课程等平台,促进影视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落实。电影作为课程,是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实施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载体;电影作为资源,是促进各学科教学方式变革和提高教学有效性的一种重要手段;电影作为一种艺术,是培养学生发现美、感受美、体验美、表达美、创造美的重要途径。”

随着国力的增强,“电影育人”已经日渐成为时代的新需要,但在这一方面,相比欧美国家我们仍有一块处女地有待开垦。所幸,上海的教育者已经敏锐地感觉到了时代的召唤——和以往一样,他们走在了“电影育人”的最前列,拿出拓荒者的勇气和细心,在上海率先启动了“上海市校园电影院线建设项目”(以下简称“校园电影院线”),经过2年的发展,已经初见成效。
“校园电影院线”的初心
“电影在德育、智育、美育等方面独特的育人作用,恰恰是下一代创新进步所需的。随着影视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电影已经成为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广大青少年,非常喜爱电影这种娱乐和学习方式,因此上海先行先试,率先启动‘校园电影院线’,体现电影育人。”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倪闽景告诉《新民周刊》,“在上海,校园电影院线建设于2016年启动,按照《上海市文教结合三年行动计划(2016年-2018年)》的工作部署,至2017年底,上海已有74所试点单位进行了数字电影专用终端设备的安装与调试。”
而2017年上海市委、市政府出台的《关于加快本市文创产业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即“文创五十条”,又为上海市校园电影院线建设注入了“强心剂”——根据“文创五十条”,上海将做强一批优势院线,加大支持力度,加快教育特色院线发展。
“教育和文化形成合力,通过文教结合,促进立德树人。校园电影院线的一大特点,就是在创建之初就将发掘电影的育人价值作为重点,采取院线设施、与平台建设,与相关课程教学研究同步推进的方式,来促进电影育人工作的有效落实。”倪闽景表示。
“虽然相比全市的1600多所中小学来说,74这个数字还只是一个开始,但我们很高兴看到,这74所试点单位中已经覆盖了上海的全部区,并且包括了中小学、中职校、高等学校在内的所有学段。”上海市文教结合办公室副秘书长林炊利告诉《新民周刊》,“比如虹口区的红旗小学、宝山区的行知中学、上海市建筑工程学校、上海海事大学、上海大学等等。”
当电影院线走进校园,带来最明显的改变,就是为中小学生增加了一个全新的观影场所——如今,他们在学校里就可以观看到优秀的影片,成为了校外院线的有益补充。
不过,“在学校看电影”这件事的意义,要远比表面上看起来更大——它改变的不仅是观影的地点,更是观影的方式,观影的目的。
自电影这门艺术诞生以来,百余年中,随着它的日益壮大,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或多或少受到过电影的影响。林炊利是一个80后,至今仍对自己6岁时看过的影片《妈妈再爱我一次》印象深刻:“有些画面,现在都能清晰回想起来,对我和妈妈的亲子关系影响非常大。”林炊利告诉记者,“还有读小学时看过的《七侠五义》,当时看完这部电影就想:历史上是不是真的有这些人存在过?询问了老师,方知历史上真的有这些人物的轮廓,而电影做了艺术的加工。”
长大后,林炊利在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读本科时,做的毕业论文就是宋词研究——这正是因为当年电影里的北宋朝给他留下了深刻的烙印,“我从小就对宋代文学非常喜欢,电影也启发了对于历史的爱好——现在回想起来,电影教育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形象——它脱开了思辨层面,更加直观,更加具象化,直接映入观众的眼帘,呈现出震撼的教育力。尤其对于低年龄的孩子来说,图像化的教育和文字化的教育区别就在这里:它能长久地进入你的心里”。
而在林炊利看来,一个人在家看电影,和一群人在学校集体看电影,产生的效果也是迥异的:“在家看,可能只是一个人随意的休闲行为;但是在学校,观影这件事本质上就已经成为教学计划的一部分,带有明显的教育特征。首先,个人观影和集体观影,从心理学上说,接受度和注意力都不在一个量级。其次,集体观影作为一种学校教育方式,还可以附带许多其他的教育方案,比如一起写观后感,一起评论电影,在这种反刍中领悟电影的深刻内涵。”
正是出于“電影育人”的考虑,上海市教委才会提出“每个中小学都有自己的电影院”这样的校园院线建设目标。“我们希望通过搭建校园电影院线平台,探索几个问题:第一,实现学生在校、免费、绿色的观影;第二,向学校课堂教学和育人实践提供丰富生动的资源支持。目前上海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都在按照标准化建设,比如‘一馆一池’,学校要配备标准的体育馆和游泳池,那么能不能也配备一个标准的电影院呢?让影视库里的资源全部接入各个中小学去,结合日常教学和节日节点,让海量的电影把教育方式从被动接受变成主动接受,一定会比单纯的说教和灌输更有效。”
他举了一个例子:“比如国庆节的时候,与其给孩子们讲先辈建国立业的不易,倒不如改成观看电影《建国大业》,比说什么都更直观,孩子们看了电影里还原的峥嵘岁月,自然就懂了。”
文教结合,
让电影的春天永续
当74所试点单位纷纷建起了“校园电影院”之后,电影在“文教结合”方面的作用,逐渐浮出了水面,逐渐变得清晰。
从前,电影资源在教学中的应用多局限于德育,但随着时代的发展,电影资源中美育、智育的元素越来越受到教育者的重视,电影渗透到学科教学中的情况也越来越明显。
上海市教委教研室主任徐淀芳告诉《新民周刊》:“校园电影院线有两大目标:一是实现校园观影,为学校组织学生统一观影提供便利;二是探索电影育人,借助校园观影活动以及影视艺术专题类课程等平台,促进影视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落实。电影作为课程,是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实施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载体;电影作为资源,是促进各学科教学方式变革和提高教学有效性的一种重要手段;电影作为一种艺术,是培养学生发现美、感受美、体验美、表达美、创造美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