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眼玻璃体切割术中应用dispase的毒性研究

来源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yugug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兔眼中央玻璃体切割后注射dispase蛋白酶,观察dispase蛋白酶诱导玻璃体后脱离(PVD)形成的安全浓度.方法 新西兰白兔24只,随机分为A、B、C组,每组8只,以右眼为实验眼,左眼为对照眼.兔眼中央玻璃体切割后注射0.5mL dispase,浓度分别为A组0.05μmol/min、B组0.1μmol/min、C组0.2μmol/min;对照组注射0.5mL无菌PBS.用药3个月后光镜和透射电镜观察dispase 蛋白酶对视网膜超微结构的影响.结果 光镜下可见0.05μmol/min组、0.1μmol/min组、对照组眼视网膜结构完整,排列整齐,未发现异常改变.0.2μmol/min组眼神经节细胞减少.透射电镜下见各实验组动物视网膜内界膜清晰完整,但A组用药3个月后视网膜光感受器内外节结构大致正常,B组、C组实验眼视网膜在用药3个月后有不同程度的光感受器内外节结构紊乱;节细胞水肿,线粒体嵴断裂、空泡变.对照组视网膜超微结构未见明显异常.结论 0.05、0.1、0.2μmol/min的dispase均可以诱导兔眼的玻璃体后脱离,随着浓度的增加,毒性增大。

其他文献
目的 研究颈内动脉粥样硬化和视神经干小动脉硬化与视神经萎缩的关系.方法 收集猝死于心脑血管疾病的60~83岁老年人的双侧脑组织标本30例(60个),取颈内动脉和相应的视神经切片行苏木精-伊红染色和Wegert染色,进行病理解剖学研究.结果 颈内动脉有粥样硬化改变者55个,占91.7%;视神经内小动脉有硬化改变者45个,占75%.其中纤维增生型15个,占25.0%;纤维斑块型和粥样斑块型28个,占4
对大球盖菇多糖的生物活性进行了初步探讨,得出大球盖菇多糖对羟自由基的清除率达50%时,所需多糖浓度(IC50)约为0.6 mg/mL;大球盖菇多糖浓度达到0.4mg/mL时,能清除50%的超氧阴离子,其
目的探讨犬尿氨酸转氨酶-Ⅱ(KAT—Ⅱ)在不同年龄的正常BL6小鼠与DBA/2J高眼压模型小鼠眼中的表达差异。方法将3、6、11月龄的BL6和DBA/2J小鼠全眼组织冰冻切片,通过免疫组织化学和
战略联盟高失败率存在的现实,对联盟的成功实施和稳定持续发展构成了巨大的威胁,通过对传统战略联盟伙伴选择机制的不足、缺陷、及其对战略联盟稳定的危害的深入分析,提出一
目的 探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对近视患者角膜前后表面不同范围内非球面性的早期影响.方法 对54例(107眼)近视及近视散光患者行常规LASIK,使用Pentacam眼前节分析系统对患者角膜前后表面6、7、8、9mm等不同直径的平均Q值进行测量,研究术前术后Q值的变化规律及各相应范围内Q值的变化特点,并分析其与其他变量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术前角膜前后表面形态随着角膜直径取值范围的增
目的 建立D-半乳糖性白内障大鼠动物模型,检测二肽基肽酶Ⅲ(DPPⅢ)在D-半乳糖性白内障大鼠晶状体和正常大鼠晶状体中的含量,探讨DPPⅢ与白内障发病的关系.方法 建立D-半乳糖性白内障大鼠动物模型,进行相应分期分组.应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DPPⅢ在各组白内障大鼠及正常大鼠晶状体中的含量.结果 DPPⅢ在各组D-半乳糖性白内障大鼠晶状体中的含量明显高于同期正常对照组,并随着晶状体混浊
多元回归分析是一种重要的统计分析方法,但复杂的计算给分析方法的推广应用带来困难.本文通过一个案例系统探讨了回归方法建模的全过程,介绍如何利用MATLAB软件建立初步的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