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4年10月29日,经过一年左右的纷争之后,央行终于决定调整银行存贷款利率。金融机构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由现行的1.98%提高到2.25%;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也上调0.27个百分点,由现行的5.31%提高到5.58%;其他各档次存、贷款利率也相应调整。调整后的人民币存贷款利率如表1所示。
利率政策调整的背景
从表1的数据直观地看,加息幅度很小,似乎对企业影响不大,但如果对利率政策调整实施的背景和当前的宏观经济情况进行较深入思考,我们可以发现此次利率调整对整个金融市场和企业的影响以及对宏观调控的深远意义不可小视。
“非典”过后,2003年下半年中国经济一反常态,开始出现一些新情况:物价水平结束长期低迷的状态,在粮食和食品价格的带动下开始上涨;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加快;能源、电力、煤炭等供应开始紧张;实际利率持续出现负利率并有增大势头;人民币存款增长速度放慢等等。同时,国际市场美元利率不断上调。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央行实行了利率政策的调整,结束了自1996年5月1日起连续实行的降息政策,开始进行加息。这是一个非常重大的转变,标志着央行的货币政策开始从稳健转变为谨慎。
利率政策调整的五大原因
一般认为,导致此次利率调整的主要原因有五个:
第一,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增长过快,通货膨胀压力增大。2004年中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增长趋势如图1所示。

图1显示,2004年中国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不断攀升,6、7、8、9连续四个月突破公认的5%的警戒线。尽管10月有所回落,但是,考虑到年底双节是消费的旺季,价格有翘尾巴的可能。同时,我国的能源等基础性工业品供需矛盾并未缓解,价格还在不断上涨,所以,提高存贷款利率,减轻通货膨胀的压力是央行的必然政策选择。
第二,巩固宏观调控的成果,抑制固定资产投资过快增长的需要。2003年下半年以来,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踞高不下。表2给出2004年1月到11月,中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情况。
从2004年4月份开始的宏观调控带有明显的行政色彩,主要是以“管住土地、管紧信贷”为手段,迅速将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从50%降到了30%左右。但是,行政性手段的作用是有限的,并不能完全解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的问题,特别是进入6月份以后,这种宏观调控手段的作用开始减弱,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一直在30%左右高位波动。同时,国内的一些过热行业的产品与投资,如钢铁、水泥、有色金属等,尽管在实施宏观调控后的5~6月份有所下落,但在7月后迅速回升。7月份与上年同期相比,钢材价格上升18%,其中螺纹钢和线材价格升幅最大,分别上升18.9%和23.5%;水泥价格上升11.6%;有色金属价格上升28.7%;氧化铝和铝锭价格分别上升34.7%和7.5%。产品价格上涨,不调整利率而要遏止过热的投资是困难的。利率是宏观调控中经常使用的最基本的微调工具。一般来说,利率作为金融市场的价格,它的基本功能应该是配置稀缺资本的标准,通过市场的利率机制能够把稀缺的资本分配到经济效率高的地方去。加息意味着宏观调控开始从“行政管制主导”转向“市场调节”主导,对巩固宏观调控的成果至关重要。

第三,扭转存款实际负利率和存款增速减缓的局面,防范金融风险。所谓实际利率就是银行存款利率减去通货膨胀率。当实际利率为负时,人们就会感觉到物价上涨过快,存款不合算。从2003年12月开始,中国实际利率已连续12个月为负。如果2004年全年CPI平均值达到4%的话,那么,按照调整后的利率计算,再考虑到20%利息税的因素,则2004年存款利率为-2.1%。如此之高的“负利率”,使得居民储蓄存款增幅持续下降。从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看,2004年前7个月居民储蓄存款平均增幅同比下降4%,增幅连续4个月回落。截至6月末,居民储蓄存款月末余额为62195亿元,增长6.2%,增幅比上年末低5.4个百分点。2004年上半年储蓄存款累计增加3487亿元,比去年同期少增2317亿元。负利率不但降低了居民的储蓄存款意愿,而且会使银行资金紧张,从而使整个社会经济增长放缓。如果居民一旦预期负利率水平会进一步扩大,就有可能出现存款人到银行挤兑并抢购消费品的现象,从而爆发金融危机。因此,央行必须采取加息的政策。
第四,利率市场化的要求。目前我国市场经济体系已经基本建立,但是利率市场化程度却与市场经济的要求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利率如果不能市场化,就不能正确反映市场资金的供求状况,起不到配置资源的作用。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我国明确提出推进利率市场化以来,这项工作一直在进行。虽然目前许多利率(例如银行间拆借利率、债券市场利率)基本上已经市场化,但是对实体经济具有重要影响的银行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化程度依然较低。此次央行利率调整政策进一步放宽了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的浮动区间,金融机构(不含城乡信用社)的贷款利率原则上不再设定上限,贷款利率下浮幅度不变。另外,此次允许人民币存款利率下浮的规定是在原有政策基础上的重要突破。这些都标志着我国利率市场化的进程向前迈出了重要一步。
第五,民间信贷活跃与大量资金在“体外循环”,促使央行利率调整。目前,一方面银行为防范金融风险紧缩信贷,中小企业融资十分困难;另一方面银行又有10多万亿储蓄存款找不到好的投资渠道。这就导致了民间信贷的活跃。许多调查表明,在一些省市,企业由于银行的信贷收缩,不得不向职工或通过职工向民众借钱,不少地方民间借贷利率已上升到10%左右。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在实际利率为负的情况下,提高基本存贷款利率、完善金融市场体系是必然的选择。同时,民间信贷的活跃,也就表明有大量社会资金正在金融体系之外运行。大量资金"体外循环"不仅加大了政府对资金运作监管的困难,减少了国家税收,而且增加了金融市场的不确定性,使得有效的市场秩序更难确立。对于此种情况,如果仅用行政手段是不行的,必须通过市场手段加以解决。不加息,就会引起投机活动加剧,对国家的金融和经济稳定不利。
央行利率政策调整的五大特点
第一,从数量上看幅度不大,但是,标志性作用非常明显,其深远影响不可轻视。本次利率调整,一年期的存、贷款利率均上调0.27个百分点,其他各档次存、贷款利率也作了相应调整。表面看调整数量有限,但这是自1996年5月1日起连续8次实行降低金融机构各项存、贷款利率的政策后,首次开始进行加息。通过上面原因分析我们不难发现,这是一个非常重大的转变,标志着中央银行的积极稳健的货币政策开始转变为谨慎的货币政策。

第二,进一步放宽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区间,允许存款利率下浮,利率市场化迈出关键一步。
第三,短期看,金融机构(不含城乡信用社)的贷款利率原则上不再设定上限,贷款利率下浮幅度不变,存款利率不能上浮。这对金融机构随行就市确定贷款利率,增加赢利水平有利,但是,对企业存款收益不利,会加大企业的筹资成本。
第四,央行上调人民币基准利率的基本目的是,进一步发挥经济手段在资源配置和宏观调控中的作用;防止企业过多占压资金,缓解部分企业流动资金紧张状况,减少资金体外循环;优化经济结构,提高经济效益,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
第五,本次利率调整,中长期存款利率上调幅度大于短期,有利于保障居民的中长期储蓄存款利息收益。此外,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和商业银行自营性个人住房贷款利率上调幅度小于贷款基准利率的调幅。这样做既有利于房地产业的供求平衡和健康发展,又能适当照顾贷款购房者的切身利益。
央行利率政策调整对企业的影响
第一、企业进行中长期战略性决策时,必须考虑中央银行由稳健的货币政策向谨慎的货币政策的转变。虽然,短期看有限数量的加息对企业影响不大,但是,企业进行战略性决策时一般时间较长、涉及资金数量大,就不得不考虑央行这种政策转变,分析物价上涨趋势和资金长期供求状况,以及长期利率的变化对企业长期投资决策的影响。例如,在进行投资项目可行性评价时,计算净现值时贴现率应该是变化的。
第二、中期看,对于生产消费者需要进行贷款消费产品的企业影响较大。例如,房地产业、汽车制造业等企业。因为,这类企业产品从需求角度看,由于加息,消费者的利息负担加大,会减少对这类企业产品的需求;从供给角度看,这类企业生产过程一般需要占用大量资金,加息使企业财务成本上升,筹资更加困难。所以,对这类企业必然会产生较大影响,使这类企业发展减速。
第三、短期看,加息特别是贷款利率提高,一方面会使企业的财务成本增加,另一方面加息不会使银行存款显著增加,信贷资金的供给不会明显增加。同时,中央政府以收缩信贷为主要特征的宏观调控和防范金融风险的政策不会变化。所以,加息将会使企业的筹资环境更加困难,筹资成本上升。这对于资本负债率高的企业会构成巨大影响,对急需发展资金的企业也会造成直接影响。
2005年央行是否还会再次加息
如果导致中央银行调整利率的五大原因不能消除,甚至物价仍持续上涨,投资增长继续高位徘徊或加速,国内金融市场、房地产市场投机或泡沫持续加剧,国际金融市场变化压力增加,中央银行肯定还会采取继续加息的政策。对此企业必须不断关注国内外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适时调整经营决策。
利率政策调整的背景
从表1的数据直观地看,加息幅度很小,似乎对企业影响不大,但如果对利率政策调整实施的背景和当前的宏观经济情况进行较深入思考,我们可以发现此次利率调整对整个金融市场和企业的影响以及对宏观调控的深远意义不可小视。
“非典”过后,2003年下半年中国经济一反常态,开始出现一些新情况:物价水平结束长期低迷的状态,在粮食和食品价格的带动下开始上涨;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加快;能源、电力、煤炭等供应开始紧张;实际利率持续出现负利率并有增大势头;人民币存款增长速度放慢等等。同时,国际市场美元利率不断上调。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央行实行了利率政策的调整,结束了自1996年5月1日起连续实行的降息政策,开始进行加息。这是一个非常重大的转变,标志着央行的货币政策开始从稳健转变为谨慎。
利率政策调整的五大原因
一般认为,导致此次利率调整的主要原因有五个:
第一,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增长过快,通货膨胀压力增大。2004年中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增长趋势如图1所示。

图1显示,2004年中国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不断攀升,6、7、8、9连续四个月突破公认的5%的警戒线。尽管10月有所回落,但是,考虑到年底双节是消费的旺季,价格有翘尾巴的可能。同时,我国的能源等基础性工业品供需矛盾并未缓解,价格还在不断上涨,所以,提高存贷款利率,减轻通货膨胀的压力是央行的必然政策选择。
第二,巩固宏观调控的成果,抑制固定资产投资过快增长的需要。2003年下半年以来,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踞高不下。表2给出2004年1月到11月,中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情况。
从2004年4月份开始的宏观调控带有明显的行政色彩,主要是以“管住土地、管紧信贷”为手段,迅速将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从50%降到了30%左右。但是,行政性手段的作用是有限的,并不能完全解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的问题,特别是进入6月份以后,这种宏观调控手段的作用开始减弱,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一直在30%左右高位波动。同时,国内的一些过热行业的产品与投资,如钢铁、水泥、有色金属等,尽管在实施宏观调控后的5~6月份有所下落,但在7月后迅速回升。7月份与上年同期相比,钢材价格上升18%,其中螺纹钢和线材价格升幅最大,分别上升18.9%和23.5%;水泥价格上升11.6%;有色金属价格上升28.7%;氧化铝和铝锭价格分别上升34.7%和7.5%。产品价格上涨,不调整利率而要遏止过热的投资是困难的。利率是宏观调控中经常使用的最基本的微调工具。一般来说,利率作为金融市场的价格,它的基本功能应该是配置稀缺资本的标准,通过市场的利率机制能够把稀缺的资本分配到经济效率高的地方去。加息意味着宏观调控开始从“行政管制主导”转向“市场调节”主导,对巩固宏观调控的成果至关重要。

第三,扭转存款实际负利率和存款增速减缓的局面,防范金融风险。所谓实际利率就是银行存款利率减去通货膨胀率。当实际利率为负时,人们就会感觉到物价上涨过快,存款不合算。从2003年12月开始,中国实际利率已连续12个月为负。如果2004年全年CPI平均值达到4%的话,那么,按照调整后的利率计算,再考虑到20%利息税的因素,则2004年存款利率为-2.1%。如此之高的“负利率”,使得居民储蓄存款增幅持续下降。从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看,2004年前7个月居民储蓄存款平均增幅同比下降4%,增幅连续4个月回落。截至6月末,居民储蓄存款月末余额为62195亿元,增长6.2%,增幅比上年末低5.4个百分点。2004年上半年储蓄存款累计增加3487亿元,比去年同期少增2317亿元。负利率不但降低了居民的储蓄存款意愿,而且会使银行资金紧张,从而使整个社会经济增长放缓。如果居民一旦预期负利率水平会进一步扩大,就有可能出现存款人到银行挤兑并抢购消费品的现象,从而爆发金融危机。因此,央行必须采取加息的政策。
第四,利率市场化的要求。目前我国市场经济体系已经基本建立,但是利率市场化程度却与市场经济的要求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利率如果不能市场化,就不能正确反映市场资金的供求状况,起不到配置资源的作用。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我国明确提出推进利率市场化以来,这项工作一直在进行。虽然目前许多利率(例如银行间拆借利率、债券市场利率)基本上已经市场化,但是对实体经济具有重要影响的银行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化程度依然较低。此次央行利率调整政策进一步放宽了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的浮动区间,金融机构(不含城乡信用社)的贷款利率原则上不再设定上限,贷款利率下浮幅度不变。另外,此次允许人民币存款利率下浮的规定是在原有政策基础上的重要突破。这些都标志着我国利率市场化的进程向前迈出了重要一步。
第五,民间信贷活跃与大量资金在“体外循环”,促使央行利率调整。目前,一方面银行为防范金融风险紧缩信贷,中小企业融资十分困难;另一方面银行又有10多万亿储蓄存款找不到好的投资渠道。这就导致了民间信贷的活跃。许多调查表明,在一些省市,企业由于银行的信贷收缩,不得不向职工或通过职工向民众借钱,不少地方民间借贷利率已上升到10%左右。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在实际利率为负的情况下,提高基本存贷款利率、完善金融市场体系是必然的选择。同时,民间信贷的活跃,也就表明有大量社会资金正在金融体系之外运行。大量资金"体外循环"不仅加大了政府对资金运作监管的困难,减少了国家税收,而且增加了金融市场的不确定性,使得有效的市场秩序更难确立。对于此种情况,如果仅用行政手段是不行的,必须通过市场手段加以解决。不加息,就会引起投机活动加剧,对国家的金融和经济稳定不利。
央行利率政策调整的五大特点
第一,从数量上看幅度不大,但是,标志性作用非常明显,其深远影响不可轻视。本次利率调整,一年期的存、贷款利率均上调0.27个百分点,其他各档次存、贷款利率也作了相应调整。表面看调整数量有限,但这是自1996年5月1日起连续8次实行降低金融机构各项存、贷款利率的政策后,首次开始进行加息。通过上面原因分析我们不难发现,这是一个非常重大的转变,标志着中央银行的积极稳健的货币政策开始转变为谨慎的货币政策。

第二,进一步放宽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区间,允许存款利率下浮,利率市场化迈出关键一步。
第三,短期看,金融机构(不含城乡信用社)的贷款利率原则上不再设定上限,贷款利率下浮幅度不变,存款利率不能上浮。这对金融机构随行就市确定贷款利率,增加赢利水平有利,但是,对企业存款收益不利,会加大企业的筹资成本。
第四,央行上调人民币基准利率的基本目的是,进一步发挥经济手段在资源配置和宏观调控中的作用;防止企业过多占压资金,缓解部分企业流动资金紧张状况,减少资金体外循环;优化经济结构,提高经济效益,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
第五,本次利率调整,中长期存款利率上调幅度大于短期,有利于保障居民的中长期储蓄存款利息收益。此外,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和商业银行自营性个人住房贷款利率上调幅度小于贷款基准利率的调幅。这样做既有利于房地产业的供求平衡和健康发展,又能适当照顾贷款购房者的切身利益。
央行利率政策调整对企业的影响
第一、企业进行中长期战略性决策时,必须考虑中央银行由稳健的货币政策向谨慎的货币政策的转变。虽然,短期看有限数量的加息对企业影响不大,但是,企业进行战略性决策时一般时间较长、涉及资金数量大,就不得不考虑央行这种政策转变,分析物价上涨趋势和资金长期供求状况,以及长期利率的变化对企业长期投资决策的影响。例如,在进行投资项目可行性评价时,计算净现值时贴现率应该是变化的。
第二、中期看,对于生产消费者需要进行贷款消费产品的企业影响较大。例如,房地产业、汽车制造业等企业。因为,这类企业产品从需求角度看,由于加息,消费者的利息负担加大,会减少对这类企业产品的需求;从供给角度看,这类企业生产过程一般需要占用大量资金,加息使企业财务成本上升,筹资更加困难。所以,对这类企业必然会产生较大影响,使这类企业发展减速。
第三、短期看,加息特别是贷款利率提高,一方面会使企业的财务成本增加,另一方面加息不会使银行存款显著增加,信贷资金的供给不会明显增加。同时,中央政府以收缩信贷为主要特征的宏观调控和防范金融风险的政策不会变化。所以,加息将会使企业的筹资环境更加困难,筹资成本上升。这对于资本负债率高的企业会构成巨大影响,对急需发展资金的企业也会造成直接影响。
2005年央行是否还会再次加息
如果导致中央银行调整利率的五大原因不能消除,甚至物价仍持续上涨,投资增长继续高位徘徊或加速,国内金融市场、房地产市场投机或泡沫持续加剧,国际金融市场变化压力增加,中央银行肯定还会采取继续加息的政策。对此企业必须不断关注国内外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适时调整经营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