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冈石窟进入“数字化”时代

来源 :科学导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dma001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云冈石窟研究院相关负责人日前表示,中国三大石窟之一的云冈石窟在数字化工程等多项科研项目中取得了重大成果:通过三维激光扫描技术,生成洞窟中各个方向的剖面图,使洞窟得以多角度展示,为云冈石窟建起了三维的“数字档案”。
  记者从由山西大同举办的云冈文化旅游品牌与数字化建设研讨会上获悉,云冈石窟数字化工作起步于2005年,近年来,通过与多家高校及科研院所长期研究与探索,逐步形成了依托高精度测绘技术(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地理信息系统技术(GIS)、计算机科学与网络技术和高精度扫描技术等科技手段,永久地保存云冈石窟珍贵文物及历史档案的方法。
  云冈石窟研究院院长张焯表示,这些方法解决了石窟雕刻的数字化获取(几何与色彩)、存储和展示等难题,在建立石窟数字档案、展示、研究、保护及综合管理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应用。
  “不仅使人对石窟目前的状况了如指掌,还可及时把握文物若干年后的形态变化,一旦文物因自然灾难或人为原因受损,还有可能进行精度极高的修复。”张焯说。
  山西省委副书记楼阳生在会上表示,山西将以此为基础,加大山西不可移动文物数字化保护力度,加快数字化景区建设,提高数字化服务质量,更好地让游客领略山西秀美自然风光、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他称此为“上对中华五千年历史文化负责、下对子孙后代有个交代”。
  2016年,云冈石窟研究院将着重打造融保护、研究、管理、展示为一体的数字化平台——“智慧云冈”。
  位于中国华北北部山西省大同市的云冈石窟,为中国规模最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存有主要洞窟45个、大小窟龛252个、石雕造像5.1万余躯,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据新华社
其他文献
简述了环境协调型材料沸石的特性,对其在环保(水的净化、污水处理、净化空气、废气处理、除臭)、环境材料(滤波、抗菌材料、纳米TiO光催化剂载体材料、红外复合材料)等领域的
采用激光熔化沉积技术对40CrNiMoA高强钢表面进行沉积修复,利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显微硬度仪和周期浸润腐蚀试验,对40CrNiMoA高强钢基体及其修复区的微观组织、显微硬度
目的:探讨薯蓣皂苷治疗实验性变态反应性脑脊髓炎(EAE)的效果及其可能机制.方法:40只成年雌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和薯蓣皂苷低、高剂量组,以髓鞘碱性蛋白+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