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黄陂炁场正能量辐射台湾

来源 :书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yfound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拥有长江流域第一古城——盘龙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木兰传说》,还孕育了宋代理学巨匠程颢、程颐兄弟,又是辛亥革命与大革命风云人物云集的重镇,其人文底蕴十分丰厚,在海内外享有盛誉。
  十余年来,笔者将创作的二十余部古今、中外名人传记作品赴台交流,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2009年盛夏,笔者携首部文化专著《无陂不成镇》随武汉作家团赴台交流,引起台湾学术界与文艺界的关注。所以,在今年筹组青年文化教育团赴台交流的计划中,主要是两大任务:文化交流与教育交流。其中,在台举行第一部关于蔡以忱的长篇传记文学《“铸剑”先驱·蔡以忱》(裴高才、朱芬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4月出版,以下简称《蔡以忱》)首发与研讨仪式,是此次交流的一项重点。

(二)


  本来笔者是以代表团顾问身份,偕十名高中生与两名高级老师赴台交流。我们一行十三人自今年6月10日下午登岛,至15日下午返程,先后参观了台北故宫博物院、国父纪念馆、胡适故居,游览了日月潭、基隆港、淡水老街、渔人码头,还与台北故宫、东吴大学、“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知名专家学者冯明珠、刘源俊、张力等,以及台湾师范大学附属高级中学、台北金瓯女子高级中学师生进行了零距离交流,收获颇丰。其中,笔者的侧重点之一是《蔡以忱》的台北首发与研讨活动。
  那是6月14日早上七时,在青年志工的导引下,我们一行从剑潭活动中心出发,转了两次地铁,于八时五十分赶到台北市青少年育乐中心,参加上午九时在这里举行的拙作台北首发与作品研讨仪式。
  蔡以忱是从湖北黄陂走出的大革命时期的风云人物。1899年1月29日出生于一个农民家庭。湖北省立第一师范毕业,中华大学教授,曾投身五四运动与大革命运动,1923年经董必武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中共湖北区(省)委组织部长、宣传部长与农民部长,中共安源市委书记、湖南省委秘书长,湘西特委常委、组织部长、军委书记,中共中央监察委员与农委委员,曾襄助毛泽东成功打响秋收起义“第一枪”。也是国共两党全国代表大会代表,中国国民党湖北省党部创始人之一、资深执行委员。1928年10月25日在湖南澧县被捕牺牲,新中国成立后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由于烈士离开我们已经八十五年了,现在几乎被人们淡忘了,就连官方资料也将蔡以忱的出生年月与牺牲地点搞错。为了打捞历史记忆,笔者在六个省、市查找资料,多次去台湾,以及远赴俄罗斯查阅原始档案,寻访知情者。其中首位提供资料者就是“台海破冰第一人”胡秋原先生,胡先生生前曾在电话中告诉我:在大革命时期,蔡以忱与他曾一起编辑过国民党湖北省党部机关报《武汉评论》。接下来,他又寄来其年谱资料,上面清楚记载了当时编辑《武汉评论》的人员有蔡以忱、钱亦石、邓初民、罗贡华等。
  而蔡以忱的早年弟子高理文后来也去了台湾,他也在台湾《传记文学》中回忆说:
  1925年10月间,我个人也从公开的青年运动转到少共及中共武汉地方委员会的内部工作去了。我加入少共之后约三个月,经我的小学数学老师蔡以忱先生介绍加入中共,成为正式党员。我那时的年龄还不足十九岁,我的工作是传递消息,送达党内的重要文件,以及接待外来的同志,我经常往返于武昌、汉口之间,地方委员会设在武昌都抚堤,陈潭秋、徐全直夫妇和蔡以忱就住在里面。

(三)


  《蔡以忱》台北首发与研讨活动,由台北金瓯女子高级中学校长童中仪教授亲自策划。笔者与童校长相识于2009年5月11日,她首访黄陂一中之时。而我与童家的交往,可追溯到其父、台北国父纪念馆首任馆长童启祥教授。
  那是1997年,作为驰名海峡两岸的教育家,童老前来武汉大学与黄陂一中讲学,他伟岸的身躯,操一口地道的黄陂话,充满激情的演讲,声若洪钟,扣人心弦,至今仍记忆犹新,从此我们结为忘年交。记得在纪念辛亥革命九十五周年前夕,身为留美文学硕士的童老,得知拙作《首义大都督黎元洪》行将出版,专门打来越洋电话,以严谨的治学态度提出了许多中肯的意见。拙作出版后,他又进行点评,被《香港作家》、台北《湖北文献》等多家报刊转载。而笔者在撰写《胡秋原全传》后期,因胡先生行动不便、听力失聪,童老竟拖着病体充当笔者的信使,将一封封传真徒步送到胡家。
  童女士原是大学教授、系主任,2005年始执掌“金瓯”,经过她八年的治理,“金瓯”一跃成为岛内同类学校的品牌,顶顶桂冠加身:荣获台湾高级中等职业类科总评优等、综合高中访视优等、普通高级中等学校校务评鉴八大向度全数优等。2011年与2012年,她本人分别荣膺台湾教育“木铎奖”与“菁师奖”。
  为了将此次交流搞得丰富多彩,童校长为我们联络了台北故宫博物院,国父纪念馆等单位进行交流。在金瓯女中的活动原计划分两个环节,即第一环节为半个小时的新书首发与研讨;第二个环节约一个小时,为黄陂一中与金瓯女中教育交流。台北市青少年育乐中心执行长陈光陆先生得知后,认为此次赴台交流是他出面邀请,应由他尽地主之谊,且他那边设施齐全,而上午十点半以前时间正好是空档。如果将第一环节地点调整到育乐中心,可让新书研讨时间与作家同学生互动时间更充裕一些。如此周到安排,我当然乐于接受。
  原以为会议易址,嘉宾也许会迟到或缺席。可是,当我们步入育乐中心五楼会议室时,发现新党主席郁慕明教授、旅台湖北同乡会理事长陈兴国将军、中百集团驻台湾办事处主任佀治洪先生、《湖北文献》杂志社秘书丁道平先生、耄耋诗人范延中先生的代表等嘉宾已经在会场鼓掌相迎了。
  作为主持人,童中仪女士首先介绍了《“铸剑”先驱·蔡以忱》台北首发暨研讨会的筹备情况,并在金瓯女中校长读书会上,向学生重点推荐了这本书。
  一个人物,一串故事;一道命题,一种人生。会上,笔者首先引用了犹太人的重要典籍《塔木德》中的一段话:“人的眼睛是由黑、白两部分所组成的,人为什么只能通过黑的部分去看东西?因为人生必须透过黑暗,才能看到光明。”以此说明自己主创《蔡以忱》的初衷。再通过介绍蔡以忱在湖北省立第一师范读书时,创下连续夺得十个第一名的纪录;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传主的铸剑、磨剑与亮剑人生,希冀两岸青年学子回望大革命风云,沐浴烈士灵光,读懂蔡以忱,领悟人生真谛。   接着,新党郁慕明先生从2009年他为拙作《无陂不成镇》挥毫题字破题,阐发黄陂人文:如三千六百年前的盘龙城文明、统治中国七个世纪的官方哲学——程朱理学,自古至今,仍然产生着炁场作用。这里的“炁”现在通常被人们用“气”所替代,其实二者含义迥异。“炁”是中国哲学、道教和中医学中常见的概念,一种形而上的神秘能量。即“炁”乃先天之炁,“气”乃后天之气。在中医学中,指构成人体及维持生命活动的最基本能量,同时也具有生理机能的含义。在中医学术语中,炁与不同的词合用表达各种不同的意义,如五脏之炁,六腑之炁,经脉之炁等;道教中,则有“一炁化三清”之说;风水上,“炁”是一种意识流,是“场”的一种状态。虽然中医、风水著作中常写作“气”,但实际上应是“炁”的概念。
  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是台湾十大杰出青年的郁慕明先生认为,“铸剑”先驱蔡以忱虽然远行了,但他那“仗剑扫烟尘”、为民倾命的炁场作用是永恒的。此次《蔡以忱》在台的首发与研讨,可唤起人们读史明志、鉴往知来,定能为两岸文化教育的交流产生正能量。
  一直致力于两岸文化与新闻交流的佀治洪主任,通过对笔者编纂的二十多部古今中外名人传记等人文图书赴台交流的回顾,希望两岸青年通过阅读《蔡以忱》,踏着名人的足迹,争做两岸交流的接力人,为实现中国梦贡献心力。
  身兼台湾“中华文化经济交流协会”副理事长、台湾政治大学社科院高级研究员的退役中将陈兴国先生,从拙作《田长霖传奇》、《首义大都督黎元洪》谈到《蔡以忱》,阐发传主铸剑的艰难与亮剑的高风,以及作者“行万里路,纳百家言”的创作情怀,寄语两岸青年通过此传缅怀先贤,并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为开创两岸美好的未来尽其所能。东道主、台北市青少年育乐中心执行长、旅台黄陂同乡会理事长陈光陆先生,也就两岸青年继往开来、实践中国梦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而正在日本访问的台北《湖北文献》社长汪大华教授,也打来越洋电话祝贺,并表示将在下一期《湖北文献》中作专题报道。

(四)


  第二环节转到金瓯女中,笔者会同台湾文坛“常青藤”、著名作家司马中原先生,中央大学前校长余传韬教授,以及童中仪校长,同来自湖北、河北与台北两岸三地的大中学生频繁互动,十分热络。这也是笔者首次进入台湾校园交流。
  笔者与年届八旬的司马老师神交始于2005年创作《玫瑰诗人·彭邦桢》之时。司马中原本名吴延玫,多次荣膺台湾文艺大奖。上世纪八十年代转向鬼怪故事的小说创作,“尝试从鬼的典型里寻找人的感情”,有“讲鬼名嘴”和“鬼学大师”的谐称。散文则多思乡和怀念故国之作,有专集《乡思井》,作品被译成多种外文出版,名字被收入牛津版《世界名人录》。他与玫瑰诗人彭邦桢都是军旅作家,并一起在台共事多年。而笔者创作《玫瑰诗人·彭邦桢》时彭先生已经作古,笔者就将书稿寄给司马老师审定。这位蜚声两岸的知名作家审读后,以十分严谨的态度,不仅寄来了他的回忆录,还通过越洋电话指出了与事实不符的相关细节。他在回忆录《野鹤高云》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趣闻:
  本人在华欣文化中心服务时,也因雅好奕棋,经常和邦桢兄手谈。当时他让我三子,在印象中他很黄瘦又有些气喘,头发零乱,胡须很长,精神颓废呆滞。交谈中得知他与第二任妻子分居,且居无定所,正好我办公室后有一张供午睡的床,便邀他搬过来住。那张床,我睡白天,他睡夜晚,倒也方便。
  在与学生互动环节,笔者结合蔡以忱的铸剑人生,解读其“横刀眉梢笑,忠贞掩昆仑”的心路历程。司马老则身着唐装,就人生、爱情与幸福以及中华文化经典,纵横捭阖,中气十足,赢得了两岸三地师生代表的阵阵掌声,也让我认识了一个演讲家的司马中原。
  本来,我们赴台期间,正值司马夫人病重,家里又没请佣人,但老先生在给夫人喂了药后还是如期而至。为表达对老人的感谢,笔者在现场所赠的拙作《蔡以忱》上写道:“后学一拙作,奉献老文星;恳请重开导,虔诚洗耳闻。”并展示了由笔者作词、书法家李青宽书赠的“文坛老司马,风采掩昆仑”字画条幅。司马老师则回赠了记录着他的风采的台湾大型画报《幸运》。同时,笔者与佀治洪先生还联袂向郁慕明赠送了字画“魂系中华,泽被两岸”,向陈兴国、童中仪、陈光陆分别赠送了“传播文明”、“金瓯奇葩,两岸流芳”等书画。郁慕明先生则展示其亲笔题赠的“人文黄陂”以贺。
  末了,笔者向各位嘉宾签赠了拙作,大家集体合影后,纷纷请司马中原老师签名留念,留下永远的定格。
其他文献
弗利德里希·福禄贝尔是十九世纪德国著名的教育家,在世界上被称为“幼儿教育之父”。由他首创的幼儿园,使之成为全世界幼儿教育普遍的重要形式,并创立了独立的教育学科分支——幼儿教育学。1817年,他按照新的教育思想创办了凯尔豪学校,在办学的若干年内,他写了有关人的教育文章,并于1826年出版了他的代表作《人的教育》一书。约翰·裴斯塔洛齐是瑞士著名教育家,也是世界伟大的三位民主教育家之一,而福禄贝尔在办学
佛教究竟何時传入中国?  面对这样学术性很强的问题,我等非专业人士往往避而远之绕道而行。之所以勉为其难地撰写此文,实缘于我在《同舟共进》杂志发表的一篇文章所致,一位山东济南读者给编辑部的写信指谬:  贵刊2014年11期所刊《韩愈贬潮州》一文提到:“佛教于西汉末年传入中国,隋唐大盛。”可能在知识上有误。佛教传入中国的时间应是“东汉永平年间”,具体年份有永平三年、永平七年、永平十年三种说法,现在还无
说到监狱图书馆,最有名的莫过于电影《肖申克的救赎》里所描绘的场景。在美国的肖申克监狱,遭受误判入狱的银行家安迪,在担任监狱图书管理员期间,不厌其烦地给州议会写信,请求图书经费和赠书。几年后努力终于得到回应——州政府向肖申克捐赠了图书、唱机,还有史无前例的每年五百美金的监狱图书基金。而安迪最后用来挖墙越狱的小锤子就藏在一本被掏空内容的《圣经》里,在此,书籍以另外一种方式完成救赎之道。那么真实的监狱图
一  拜占庭帝国查士丁尼王朝在查士丁尼一世统治时期(公元527—565年),曾进行了三场规模宏大的战争,即:波斯战争、汪达尔战争和哥特战争。史学家普洛科皮乌斯作为一代名将贝利撒留的秘书,有幸跟随着这位天神般的主帅亲临各大战场,并详细纪录了这三场战争的始末,为后人留下史学名作:《普洛科皮乌斯战争史》。  普洛科皮乌斯自幼深受希腊文化熏陶,书写历史时字里行间无不显现出古人般质朴、严谨的风范,译家王以铸
二十世纪是人类历史上风起云涌、波澜壮阔的一百年,中华文化的命运也在这个百年间遭遇过空前的危机,经受了剧烈的沉浮,期待着华丽的转身。作为负载文化的群峰,一代又一代的学者、作家前赴后继,品尝去留徊惶的寂寞,分享群星闪耀的光芒,经受灵肉煎熬的苦痛,托起废墟重建的希望……斯人纷逝,文化不死,生命便也不朽于历史和文化之中,“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重新梳理这段斑驳纷杂的历史,有一个视角始终与学者、作家
一  和作家多米尼克坐在咖啡馆聊天。外面下着雨,宽阔而毫无特色的大街上行人寥寥,春天迟迟不来。  我和多米尼克是在一次写作坊认识的。写作坊是当地诗歌协会组织的活动,放在离我家不太远的一个书店里。这家书店我还算常来,店面不大,好在布置得当,还有便宜好味的咖啡、浓茶,招揽了不少跟字词做卓绝斗争的人。靠近落地窗台的地方,一水的苹果电脑排开,啪啪啪,手指头在黑色的波浪间飞来掠去。我受不了别人打字时的键盘声
在中国知识分子二十世纪的生命记录中,在历史学界追溯与怀想的先辈里,有一个人的名字时隐时现,从不曾离开人们的记忆,近年来似更有“趋热”之势,他就是雷海宗先生。自上世纪三十年代中期发表《中国的兵》、《无兵的文化》等文章而一举成名之后,他作为清华大学及西南联大历史系主任,驻守海内学术重镇长达二十年之久,其间,与高等学府内一班志同道合的朋友编撰《战国策》杂志及副刊,不仅名噪一时,其所谓“中间偏右”的独立言
一  中国商品和文化西传欧洲,十六世纪以后的欧洲掀起一股东方热,法国、英国、德国和意大利的宫廷和贵族家庭中出现了用中国风格(Chinoiserie style)做装饰的时尚。1550年,神圣罗马皇帝查尔斯五世用中国瓷器装饰他的拼写文字和徽章;在法国,法兰西斯一世和他的儿子亨利二世的宫中因专门陈列精美的中国瓷器橱柜而闻名;伦敦的皇家植物园里建有一座中国式宝塔,彼得堡南郊“沙皇村”(Tsarskoe
物欲炽张的时代使得诗歌成为保持主体精神活泛与灵动的文化基因,成为维护人们情感真挚与诚实的人文养分,换言之,正是诗歌让人们回到本我和原初,使读者心灵始终保持新鲜而持久的感受力和领悟力。近日阅读了由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杨川庆诗选》,深感诗歌依旧植根于人的内心深处,依然濡染着人们的精神修为与人格操守。  一个世俗社会的来临,总是伴随着一场深刻的人文危机,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要以高雅艺术形式实现个人生
严格说来,中国传统文化有两支,一支在国内,一支在海外。在某种意义上说,由于“海外”的中国文化传统受到外来因素的干扰较少,加之生活在“海外”的华人对“传统”的认知度要明显高于“国内”,所以说,在此情况下,存活于“海外”的中国传统文化反而比“国内”的可能更为纯正些或地道些。近期笔者到美国几所大学访学,顺便去耶鲁大学东亚系拜访了《天涯晚笛——听张充和讲故事》一书的作者苏炜先生。张充和,为著名的“合肥张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