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梁江琐言]之三
别误会,这个标题不是绕口令,而是有感于一个郑重其事的学术座谈会。
在北京,三天两头都是画展、出版、毕业之类的仪式或座谈研讨,格式和程序一般没有额外悬念。印象深的经历之一,是去年曾应邀往保利大厦出席《中国丝绸通史》出版座谈会。纯属一个专业圈子的会议,没曾想引发出一串感触。
先说说这本书本身。《中国丝绸通史》,“十五”国家重点图书项目,以历史朝代为脉络分章编写,全书167万字,收录资料图片1300余幅,历时四年编撰完成,苏州大学出版社2005年底推出。中国号称“丝国”,是世界上最早栽桑养蚕,缫丝织绸的国家,有着五千多年的丝绸文化传统。古丝绸之路上出土的汉锦、晋唐的绫绮纱罗、宋代缂丝、宋元遗存的绫衣纱衣罗袍、明清绫罗纱绸缎,还有清盛期的云锦、缂丝、刺绣作品,无不令人叹为观止。据我所知,曾任浙江丝绸工学院院长的朱新予先生,1992年曾出版《中国丝绸史》一书,以文献、出土文物和民族学资料等勾勒出各历史阶段的丝绸生产面貌。此书虽有较好口碑,但只有近30万字。十多年过去,需有更深入更详实的丝绸史专著。赵丰主编的《中国丝绸通史》适时弥补了这一缺欠,学界和读者是欢迎的。
应当说,这是一本下了工夫的专业著述,但座谈会上却没有时下已成惯例的一片叫好之声。大家谈到它的种种好处,但都立足各自专业角度且注重分寸。而几乎每人发言都说到书中不足,如书名不太准确、著述框架可更立体、史料释读和运用可更好、某些图版不应偏色、技术数据可更细致、装帧印刷应更有专业感,等等。我在发言中认为,由苏州、杭州牵头推出这一著述体现了文化资源上的优势,著述也达到了学科前沿水准,但这样立足丝绸本体的研究角度不能代替历史、经济、文化等其他角度,“丝绸”这一专业资源所包涵的丰富信息有待学界进一步发掘。
座谈会大大超出预定时间,大家依然专注,连八十多高龄的金维诺先生也一直坚持下来。会后我对该书主编赵丰说:这个会很好,好就好在能当面直言不好,现在已很少这样的会了。
有如世界上其他事物,没有十全十美的学术著作。就像一则广告语说,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一本书能引起众多专家瞩目,进而指出行家才有资格说的不足,是百尺竿头希望更进一步。北大考古系的一位专家在会上说,今天到会的是顶级专家,能认真关注这部书,能到会指出不足,正说明了这书有价值。我虽不觉得自己有资格称为顶级专家,但很认可这一说法。由于这样,同辈份学者赵丰还有苏州大学出版社推出的这本书,是值得祝贺的。
说好话可能只是敷衍或应景,能说不好而且能让人心悦诚服,却需有底气,有眼力,还有对学术负责任的专业精神。这时候,说不好显然比说好的更好。
(附记:出席当日《中国丝绸通史》出版座谈会的前辈专家有徐苹芳、金维诺、孙机、常沙娜、杨泓、薛永年;清华大学美院李当歧、杭间、尚刚;中央美院罗世平、尹吉男;中国艺术研究院梁江、张晓凌;北京大学历史系和考古系孙华、荣新江等多位专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亚机构官员及主编赵丰、苏州大学出版社总编吴培华等。时间为2006年3月18日上午。)
别误会,这个标题不是绕口令,而是有感于一个郑重其事的学术座谈会。
在北京,三天两头都是画展、出版、毕业之类的仪式或座谈研讨,格式和程序一般没有额外悬念。印象深的经历之一,是去年曾应邀往保利大厦出席《中国丝绸通史》出版座谈会。纯属一个专业圈子的会议,没曾想引发出一串感触。
先说说这本书本身。《中国丝绸通史》,“十五”国家重点图书项目,以历史朝代为脉络分章编写,全书167万字,收录资料图片1300余幅,历时四年编撰完成,苏州大学出版社2005年底推出。中国号称“丝国”,是世界上最早栽桑养蚕,缫丝织绸的国家,有着五千多年的丝绸文化传统。古丝绸之路上出土的汉锦、晋唐的绫绮纱罗、宋代缂丝、宋元遗存的绫衣纱衣罗袍、明清绫罗纱绸缎,还有清盛期的云锦、缂丝、刺绣作品,无不令人叹为观止。据我所知,曾任浙江丝绸工学院院长的朱新予先生,1992年曾出版《中国丝绸史》一书,以文献、出土文物和民族学资料等勾勒出各历史阶段的丝绸生产面貌。此书虽有较好口碑,但只有近30万字。十多年过去,需有更深入更详实的丝绸史专著。赵丰主编的《中国丝绸通史》适时弥补了这一缺欠,学界和读者是欢迎的。
应当说,这是一本下了工夫的专业著述,但座谈会上却没有时下已成惯例的一片叫好之声。大家谈到它的种种好处,但都立足各自专业角度且注重分寸。而几乎每人发言都说到书中不足,如书名不太准确、著述框架可更立体、史料释读和运用可更好、某些图版不应偏色、技术数据可更细致、装帧印刷应更有专业感,等等。我在发言中认为,由苏州、杭州牵头推出这一著述体现了文化资源上的优势,著述也达到了学科前沿水准,但这样立足丝绸本体的研究角度不能代替历史、经济、文化等其他角度,“丝绸”这一专业资源所包涵的丰富信息有待学界进一步发掘。
座谈会大大超出预定时间,大家依然专注,连八十多高龄的金维诺先生也一直坚持下来。会后我对该书主编赵丰说:这个会很好,好就好在能当面直言不好,现在已很少这样的会了。
有如世界上其他事物,没有十全十美的学术著作。就像一则广告语说,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一本书能引起众多专家瞩目,进而指出行家才有资格说的不足,是百尺竿头希望更进一步。北大考古系的一位专家在会上说,今天到会的是顶级专家,能认真关注这部书,能到会指出不足,正说明了这书有价值。我虽不觉得自己有资格称为顶级专家,但很认可这一说法。由于这样,同辈份学者赵丰还有苏州大学出版社推出的这本书,是值得祝贺的。
说好话可能只是敷衍或应景,能说不好而且能让人心悦诚服,却需有底气,有眼力,还有对学术负责任的专业精神。这时候,说不好显然比说好的更好。
(附记:出席当日《中国丝绸通史》出版座谈会的前辈专家有徐苹芳、金维诺、孙机、常沙娜、杨泓、薛永年;清华大学美院李当歧、杭间、尚刚;中央美院罗世平、尹吉男;中国艺术研究院梁江、张晓凌;北京大学历史系和考古系孙华、荣新江等多位专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亚机构官员及主编赵丰、苏州大学出版社总编吴培华等。时间为2006年3月18日上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