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古为徒 自出胸襟(创作谈)

来源 :文学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6643740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十几年前发愿读古文,乡下难见书籍,一本发黄的《古文观止》翻了又翻。后来有缘读到诸子百家,在先秦到明清的经史子集里流连。荒村苦寒岁月多了几束花影,暗香清凉,悠然微笑。先贤风味浸入心情,山野的粗疏淡了,墙角篱笆的梅兰竹菊应对前人的句子,变得风雅变得文气。
  文以载道也难离辞章的熨帖,好文章遣词造句如楚之美人,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前人文章之好在古,古意悠远最耐人寻味。前人文章之坏亦在古,行文古奥,后人读来,难免隔膜夹生。
  陈老莲喜欢李公麟石刻贤人图,闭门临摹十日。问如何?人说似矣,老莲心喜。又摹十日,复问,人回不似也。老莲更喜。那是以古通今终成自家面目的大彻大悟。
  文章一事固然枯燥,也着实自在,寻章摘句的乐趣在我行我素。一笔笔勾勒行迹,像凿琢石头,发掘其中心相。得一家之气成一家面目,有了境界方有格局。
  春日桃花落满故园庭院,落在一卷卷古书上,泛黄的纸页残红片片。古旧书香染上新春花气,有鲜亮满头的喜悦,有天朗气清的畅达,今时想来,犹觉旖旎。暑天梨树、香樟、刺槐上蝉声聒噪,纸窗油灯下一年年一天天独坐翻书,与古人相伴,听得见风声听得见虫鸣。秋冬昼短夜长,梧桐叶零落打在瓦片上,清脆古典,惹人牵念。
  乡居岁月是久远的事了。湖海飘零,有深渊有暗流,庆幸书光照我度厄。书越读越多越读越古,心境于是安宁,人生于是平复,一些舛逆顺着杨柳岸上的残月晓风进入江河。乘一叶轻舟,或幻化为庄子北冥之鲲鹏上天入海,随心随意随遇随喜。
  酒是陈的好,文章是新的好。写作的人总觉得旧不如新,我也难免。但古人的旧文章真好,一字一句稳稳妥妥,起承转合伏帖周正,那是老派人的意味与底蕴。
  作文学了很多年,心中无他,朝夕摹古,不离不弃,得其味方可存于胸贯于手,所谓收养在心。读古文,读旧书,无非供养几缕旧时光的清芬。先贤珠光宝气护佑笔端,得一寸光是一寸光,寸光寸金,守着心里一点文意,不至在尘俗滑得太远。
  近年作文,下笔随便。文章飘飘欲仙,出乎生活之外,是我向往的境界。字句拘泥现实,折了好看的头面。好文章自由挥洒、更无规范,有文气文意而不必太在乎规矩。文章自有命运,审美不同,识见不同,人人喜恶有别,得遇知音固然是作者的福气,也要彼此缘分。
  吴昌硕年近古稀时书庄子“与古为徒”匾额赠域外博物馆,大篆格外沉重格外虚心,字字精神抖擞如悬胆如金铭,雄强恣肆,凝重有五岳之山林岩石气,笔道又率意又厚重,所谓人书俱老。书画如此,文章何尝不是,与古为徒,也可以与天为徒与地为徒。
  文才浅陋,学问粗疏,向来下笔不过自家欢喜自家沉迷。不求落墨字字古意,至少有点古典的气味古典的氛围。有时候我是一个活在今天的古人,有时候我是一个活在古代的今人。岁月轻轻像一叶扁舟,载些经史子集,路途安稳。
  文学苍穹日月星辰灿烂。晨风吹落风筝,停在树上,正午时候遇见了,内心无限欢喜,空旷澄明。
  文字是立此存照,记录一时心绪或者长久的想法。时代潮流浩荡,笔墨安稳,并非以退为进,而是一退再退,退无可退,坐在柱子边、大厅一角、某个凉亭、谁家屋檐、田间地头、篱笆角落,解衣盘礴,击缶而歌。所以我的文章永远都不过一己之言一己之见一己之感一己之思。文章最要紧的是性情是经历是趣味是知识,是作文人独特的自我。把小我摆进去才有性情才有面目,庄子、苏东坡、张岱这些人,每篇文章都有自己。无我之文章,纵然辞章灿烂、跃然莲花,也顯得单薄。
其他文献
2005年国庆期间,中国收藏家协会举办“免费鉴宝”活动,吸引了全国十余个省市的1200余位鉴藏家,鉴宝2000余件,涵盖书画、瓷器、玉器、青铜、钱币等各方面,发现30余件精美的藏品。笔者现将其中一件华山水画手卷《播角欲聋山》(笔者根据华题款暂定)介绍给读者。  华原名德嵩,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出生于福建上杭白沙村华家亭,上杭晋时为新罗县。后迁居浙江,为“不忘桑梓之乡”,取号“新罗山人”。因家
期刊
提起明清瓷器的收藏地,首先想到的是北京故宫、台北故宫、上海博物馆等,很少有人知道北京师范大学文物博物馆也收藏有一批精美的明清瓷器。现选出其中较有代表性的四件介绍给大家,并对其相关问题作一初步考察。    明宣德白釉暗莲瓣纹大莲子碗    此碗是明宣德时景德镇御器厂产品。莲子碗流行于明永宣时期,有大中小三种规格,品种有青花和白釉,外壁多为莲瓣纹,呈单体细长形状。如1994年景德镇明代御器厂东门遗址出
期刊
对民藏元青花研究的关注,绝非始于今日。但2005年7月12日佳士得以天价拍出了一件元青花鬼谷子纹大罐后,由此产生的冲击力,至今余波未减,使“元青花研究”更加敏感,以致该年底的两件事,在民间收藏界及文博界引起了更广泛的关注。一是2005年10月22-23日,由《收藏》杂志社主办的“西安第四届全国民间收藏理论研讨会”及会后发布的《西安宣言》。“西安研讨会”就民间收藏形势作了全面评估,认为民间收藏正深入
期刊
被誉为“南谢(稚柳)北徐(邦达)”的两位中国书画鉴定泰斗对一幅署名张大千的《仿石溪山水图》作出截然相反的结论。不少人感叹,大鉴定家尚且不完全可信,遑论他人。这是流行在圈内外的认识误区,以为凡是鉴定权威都百分之百正确。大鉴定家走眼的故事古今中外不胜枚举,如在海内外享有盛誉的已故中国古陶瓷学大师日本的小山富士和中国的冯先铭都言之凿凿地认为流散在美国堪萨斯城纳尔逊美术馆的一件磁州窑白地黑彩剔花龙纹大瓶为
期刊
古人评文论字,常以老辣言之,所谓老辣,指的是火候、道行的精准、深厚。这里提及的“老辣”一词,实际上隐含着某种顺序关系,即老而后辣之,老可指年岁,也可指从业经历之久。约定俗成,所谓“庾信文章老更成”是也。由此可知,散文是一种老年文体之说并非空穴来风,毕竟,阅世的深度与视野的宽度,非闪电式的才华所能托举。王国维先生主张客观诗人要多阅世,阅世与阅读,乃为文之道的两个支点,缺了一点,文气就会衰减。  阅世
期刊
最近,笔者在杭州的一个收藏品市场发现上万片龙泉窑青瓷片。这些瓷片器形庞大,釉水胎质都很好,尤其是刻花非常精致,不同于一般民窑刻花的草率、随意,推断这些瓷片的时间应是明代早期。笔者收藏龙泉青瓷20多年来还从未见过这类瓷片。经过打听得知,这批瓷片是去年4月中旬龙泉大窑村村民在种庄稼时掘到的,当时被堆在田边,后来有人觉得好看便捡回了家。随后通过当地一些做古玩生意的人陆续流散到杭州、上海等地的收藏品市场。
期刊
胡竹峰其人有秋气。按年岁,他是小先生,不是老先生。但提笔行文,老气横秋。老气横秋似不是好话,然在此处,是作好话来说。天行四时,一时为秋,秋之气为清、为爽、为苍劲为高迈,万物至此近老。古人文章之道,讲究得天地之气,竹峰当盛年而独秉秋气,是为异禀。  《雪下了一夜》,却不是秋,是冬天了。雪只管下去,干你甚事。可天地、风雪、山川、日月、草木、虫鱼,一桩桩一件件都是竹峰的事,是世事,也是心事。心事浩茫连广
期刊
傅抱石是中国20世纪杰出的传统绘画艺术大师,在现代美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长期攻研山水、人物画,亦擅金石书法,还是一位优秀的美术史论家。在当今艺术市场上,其作品频受青睐追捧,交易屡创佳绩,被誉为市场骄子和“龙头股”。    傅抱石原名傅中洲,小名长生,字庆远,祖籍江西新喻(今新余),1904年10月5日出生于江西南昌。他自幼丧父,入小学时取学名傅瑞麟,因家贫而辍学。其邻居各有刻字摊和裱画坊,强烈的
期刊
当代有胡竹峰这样的文字,一定有它的深意。  我喜欢看他交待文字来源,从先秦到魏晋到唐宋到晚明再到民国,说自己写的是有自主意识的“中国文章”。如此重视传统与来路,理论和创作完成自问自答的完美闭环,足见其谆谆之心。自问自答何尝不是因为孤独。新文学百余年的历史推崇创新,复古和传统一向不合时宜。他像一位生错了时代的穿越者,着昔时青衫返身逆行,叹一声吾道孤矣。  在散文阅读上我的偏好是洞见和新意,以及在这洞
期刊
中国嘉德国际拍卖公司2006年春季拍卖会分中国油画及雕塑、中国古代书画、中国近现代书画、中国当代书画、瓷器工艺品翡翠钻饰、翦淞阁精选文房名品、古籍善本及碑帖法书、邮品、中国历代钱币、马定祥收藏中国历代钱币、息斋藏镜及中国历代铜镜11个专场。    中国书画部分有古代书画、近现代书画(一)、近现代书画(二)、当代书画四个专场,拍品900余件。数量比上一季度减少20%,以期战略调整,消减市场过于泛滥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