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音乐教育家吴文漪教授说:音乐学科既是音乐的艺术;又是表现社会、表现人生的艺术;它既是个体的情感体验,又对社会群体有着重要的作用。《音乐课程标准解读》也指出当今世界音乐教育改革和发展特征之一是注重多元化与本土文化的结合。从教育理念上,教材强调了“以学生发展为本”,强调多元文化的融合,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加强实践与创造,加强综合与渗透,把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贯穿于始终。通过音乐审美的培养,能让学生净化心灵,升华人格,调节情感,培养审美能力,使之树立科学的世界观、革命的人生观、正确的价值观。因此,在音乐教学中进行多元文化的教学和渗透,应成为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
一.音乐与多元文化的联系。
音乐艺术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是和产生时代、历史背景以及各地区相关的文化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音乐与其他艺术及科学门类形同姊妹,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交相呼应,共融共兴。古希腊的哲学家、数学家、音乐理论家毕达格拉斯认为,音乐和数学是密不可分的;在古希腊,诗与音乐总是相伴相随,诗就是歌,歌就是诗;音乐能够给诗歌润色,诗篇同样可以给音乐家带来启迪。家喻户晓的《蓝色多瑙河》就是奥地利著名作曲家小约翰斯特劳斯在匈牙利诗人贝克的一篇赞美多瑙河的诗篇的启发下写成的,并以诗的最后一句作为曲名,可以说诗歌和音乐是相互映衬互相启发有着密切的联系。音乐与舞蹈鱼水相融,相得益彰: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音乐是流动的建筑;音乐和绘画也有很多共通之处。无论哪一种艺术形式,可谓殊途同归,都是从同一源头流出,各自奔淌,风回路转,最终又汇入同一海洋。
对一个民族来说,音乐是民族文化的灵魂,是民族的血脉。一个民族音乐内涵的情感与精神,往往是它的灵魂和思想、智慧的发源地。不同民族、不同时期的音乐反应了当地的独特文化和思想。新编的人教版小学音乐教材注重音乐与相关文化的联系,在教材第七、八册中分单元介绍了有关民族歌舞的《民族的舞步》、介绍少数民族风俗的《五十六朵花》在这些单元里介绍了如:汉族有秧歌舞、狮舞的音乐,维吾尔族有手鼓舞音乐,彝族有阿细跳月等等,都各有不同的民族乐器、不同的音乐风格;各地区又有所不同,北方民歌山歌较多,高亢嘹亮,与北方的高原地理及北方人豪爽大方的性格相通,而南方民歌小调较多,婉转悠扬,与南方丘陵、平原地理的特点及南方人温柔甜美的性格相符合。
二.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音乐与多元文化渗透的实施方法。
针对音乐内容和多元文化的联系我主要在以下三方面进行渗透。
1.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与导课中进行音乐与多元文化渗透。教学目标是学科教学目的和任务的具体化,是教学中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是预期达到的学习结果和标准。小学音乐教育最重要的目标在于审美教育。如《卖报歌》一课,我在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上,着重设计了让学生感受报童的心理,让学生在理解报童的生活情况前提下,在音乐的氛围中,不知不觉地学会歌曲的演唱,改变以往的传统教学目标,即唱歌课就教学生唱歌。导课时,通过讲述主人公的生活经历,注重引导学生理解作曲家的写作意图,为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传承打下基础。
2 .在教学方法上灵活多变的进行音乐与多元文化渗透。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在《卖报歌》一课中,我通过启发式、提问式、讨论式和体验表演式等教学方法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电子琴伴奏教唱,最终达到了预定的教学目标。在教唱过程中,淡化了知识点的传统教学,让学生在审美过程中学习音乐。课堂上,我通过启发式的问题,组织全班同学进行思考、讨论,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合理的指导或点评,如“这位同学很有爱心,而且很细心”,“这位同学如果在表演中再去思考一下报童卖报时积极的心理,可能会表演得更好”等等,锻炼和提高了学生正确的分析与思维能力。通过应用不同的方法使学生知道了很多、理解了很多,体会到音乐还记录了人类的喜、怒、哀、乐等情感。例:学习《走进大自然》使学生体会到美好的生活,美丽的自然,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学习《春节序曲》、《过新年》让学生了解普天同庆的欢乐。欣赏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学生能够体会中华民族愤怒的吼叫,与痛失国土的哀伤。使学生体会到音乐能够反应出人的生活、价值观,以及人们对生活的态度和人类的理想与梦幻。这样,小学音乐课通过每个单元的专题学习,通过灵活多变的方法,把音乐与多元文化结合,使学生不但学会了音乐知识,同时又潜移默化的受到思想熏陶,学生的文化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
三.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音乐与多元文化渗透的原则。
1 .在音乐课中渗透多元知识,不可喧宾夺主。音乐教师担任了音乐文化传承的重要工作,我们必须坚守以音乐为本体的阵地,其他所有的综合都是从音乐出发,再最终回归到音乐中去的原则。所以在教学中一定要紧紧抓住“音乐”这一主题,渗透的相关文化应是以音乐为中心的文化,渗透这些文化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音乐、感悟音乐,而在此过程中所了解到的更多文化都是为这一目的服务的。但音乐是一种直接经验,具有不确定性,它不是其他文化可以替代的,它只是与相关文化有相通之处,切不可本末倒置。 例如一节欣赏课,在大致听完乐曲后,教师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表现自己内心的感觉,有学生说画画,一节40分钟的课将近一半的时间用在了画画上,失去了音乐课本来的面目。更有甚者将音乐课的重点偏离了,把音乐课上成历史课、地理课、舞蹈课、绘画课等。把非音乐性的内容或泛音乐性的教学内容充斥课堂,冲淡了音乐艺术本身的鲜明个性,导致在教学上偏离以音乐为本的原则。
2. 音乐与多元文化相互融合不等于内容组合。目前,有的音乐教师把在音乐课中渗透多元知识理解为音乐课变成了多元化的综合课,从而出现一些音乐课中长时间脱离音乐“讲故事”、“演音乐剧”之类的现象。音乐课程的渗透是音乐内部各学习领域(如鉴赏、表现、创造等)的综合和渗透,而不是各学科内容的组合。音乐课应当控制没有音乐的时间,根据一堂课的需要来渗透相关知识,从而帮助学生达到审美目标。
在音乐课中,教师应利用好多元文化这一辅助工具,紧紧围绕音乐主题,适度在音乐课中渗透多元文化,引导学生了解与音乐相关的社会背景、文化环境等内容,帮助学生充实知识范畴,扩大音乐视野;把音乐与多元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让音乐对学生个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产生积极的影响,让每一个学生拥有最优化的音乐素质,乘着音乐的翅膀---飞翔!
一.音乐与多元文化的联系。
音乐艺术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是和产生时代、历史背景以及各地区相关的文化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音乐与其他艺术及科学门类形同姊妹,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交相呼应,共融共兴。古希腊的哲学家、数学家、音乐理论家毕达格拉斯认为,音乐和数学是密不可分的;在古希腊,诗与音乐总是相伴相随,诗就是歌,歌就是诗;音乐能够给诗歌润色,诗篇同样可以给音乐家带来启迪。家喻户晓的《蓝色多瑙河》就是奥地利著名作曲家小约翰斯特劳斯在匈牙利诗人贝克的一篇赞美多瑙河的诗篇的启发下写成的,并以诗的最后一句作为曲名,可以说诗歌和音乐是相互映衬互相启发有着密切的联系。音乐与舞蹈鱼水相融,相得益彰: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音乐是流动的建筑;音乐和绘画也有很多共通之处。无论哪一种艺术形式,可谓殊途同归,都是从同一源头流出,各自奔淌,风回路转,最终又汇入同一海洋。
对一个民族来说,音乐是民族文化的灵魂,是民族的血脉。一个民族音乐内涵的情感与精神,往往是它的灵魂和思想、智慧的发源地。不同民族、不同时期的音乐反应了当地的独特文化和思想。新编的人教版小学音乐教材注重音乐与相关文化的联系,在教材第七、八册中分单元介绍了有关民族歌舞的《民族的舞步》、介绍少数民族风俗的《五十六朵花》在这些单元里介绍了如:汉族有秧歌舞、狮舞的音乐,维吾尔族有手鼓舞音乐,彝族有阿细跳月等等,都各有不同的民族乐器、不同的音乐风格;各地区又有所不同,北方民歌山歌较多,高亢嘹亮,与北方的高原地理及北方人豪爽大方的性格相通,而南方民歌小调较多,婉转悠扬,与南方丘陵、平原地理的特点及南方人温柔甜美的性格相符合。
二.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音乐与多元文化渗透的实施方法。
针对音乐内容和多元文化的联系我主要在以下三方面进行渗透。
1.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与导课中进行音乐与多元文化渗透。教学目标是学科教学目的和任务的具体化,是教学中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是预期达到的学习结果和标准。小学音乐教育最重要的目标在于审美教育。如《卖报歌》一课,我在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上,着重设计了让学生感受报童的心理,让学生在理解报童的生活情况前提下,在音乐的氛围中,不知不觉地学会歌曲的演唱,改变以往的传统教学目标,即唱歌课就教学生唱歌。导课时,通过讲述主人公的生活经历,注重引导学生理解作曲家的写作意图,为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传承打下基础。
2 .在教学方法上灵活多变的进行音乐与多元文化渗透。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在《卖报歌》一课中,我通过启发式、提问式、讨论式和体验表演式等教学方法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电子琴伴奏教唱,最终达到了预定的教学目标。在教唱过程中,淡化了知识点的传统教学,让学生在审美过程中学习音乐。课堂上,我通过启发式的问题,组织全班同学进行思考、讨论,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合理的指导或点评,如“这位同学很有爱心,而且很细心”,“这位同学如果在表演中再去思考一下报童卖报时积极的心理,可能会表演得更好”等等,锻炼和提高了学生正确的分析与思维能力。通过应用不同的方法使学生知道了很多、理解了很多,体会到音乐还记录了人类的喜、怒、哀、乐等情感。例:学习《走进大自然》使学生体会到美好的生活,美丽的自然,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学习《春节序曲》、《过新年》让学生了解普天同庆的欢乐。欣赏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学生能够体会中华民族愤怒的吼叫,与痛失国土的哀伤。使学生体会到音乐能够反应出人的生活、价值观,以及人们对生活的态度和人类的理想与梦幻。这样,小学音乐课通过每个单元的专题学习,通过灵活多变的方法,把音乐与多元文化结合,使学生不但学会了音乐知识,同时又潜移默化的受到思想熏陶,学生的文化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
三.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音乐与多元文化渗透的原则。
1 .在音乐课中渗透多元知识,不可喧宾夺主。音乐教师担任了音乐文化传承的重要工作,我们必须坚守以音乐为本体的阵地,其他所有的综合都是从音乐出发,再最终回归到音乐中去的原则。所以在教学中一定要紧紧抓住“音乐”这一主题,渗透的相关文化应是以音乐为中心的文化,渗透这些文化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音乐、感悟音乐,而在此过程中所了解到的更多文化都是为这一目的服务的。但音乐是一种直接经验,具有不确定性,它不是其他文化可以替代的,它只是与相关文化有相通之处,切不可本末倒置。 例如一节欣赏课,在大致听完乐曲后,教师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表现自己内心的感觉,有学生说画画,一节40分钟的课将近一半的时间用在了画画上,失去了音乐课本来的面目。更有甚者将音乐课的重点偏离了,把音乐课上成历史课、地理课、舞蹈课、绘画课等。把非音乐性的内容或泛音乐性的教学内容充斥课堂,冲淡了音乐艺术本身的鲜明个性,导致在教学上偏离以音乐为本的原则。
2. 音乐与多元文化相互融合不等于内容组合。目前,有的音乐教师把在音乐课中渗透多元知识理解为音乐课变成了多元化的综合课,从而出现一些音乐课中长时间脱离音乐“讲故事”、“演音乐剧”之类的现象。音乐课程的渗透是音乐内部各学习领域(如鉴赏、表现、创造等)的综合和渗透,而不是各学科内容的组合。音乐课应当控制没有音乐的时间,根据一堂课的需要来渗透相关知识,从而帮助学生达到审美目标。
在音乐课中,教师应利用好多元文化这一辅助工具,紧紧围绕音乐主题,适度在音乐课中渗透多元文化,引导学生了解与音乐相关的社会背景、文化环境等内容,帮助学生充实知识范畴,扩大音乐视野;把音乐与多元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让音乐对学生个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产生积极的影响,让每一个学生拥有最优化的音乐素质,乘着音乐的翅膀---飞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