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教学中 培养良好学习习惯

来源 :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weinih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好习惯是一个人终身的财富。良好习惯是构建成功人生的正能量,是一个人身上的优质资本。所谓学习习惯,就是在学习过程中经过重复练习而巩固下来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良好的学习习惯能提高学习效率。小学信息技术学科相对开放、模仿性强、多策略性、技术更新快、合作空间大等特点,使拥有良好学习习惯的学生有了更大的拓展舞台。教学实践证明:培育良好的学习习惯,能提升小学生信息技术学习效率。
  培育自学预习的习惯
  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在新课程理念下,预习不单是为掌握知识和技能而设置,更是为了提升“学习力”。实践证明:在教学过程前进行有效预习,将提升课堂教学效率。结合信息技术的学科特点,我们可重点把握以下三点:
  阅读课本:明确学习内容,掌握学习的“纲” 让学生在课前预习课本,了解学习内容,有哪些知识点,分析知识前后联系,查找相关的延伸资料,遇到难点反复推敲,尝试独立思考,从而有意识地培养自学能力,提高独立思维的能力,这对小学生增强学习独立性、减少学习依赖性很有好处。
  研习操作:接触学习技能,掌控学习的“线” 信息技术的学科特点决定了预习之后还需要上机操作。学生会根据自己预习的理解,去做尝试性的操作,会依葫芦画瓢进行模仿,也可在原有知识技能的迁移下做一些大胆尝试,甚至寻求多策略解决问题的途径。这样都有利于开拓思路,做好充分的上课准备,增加上课时的表现机会,提振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满足感。例如:在教学《礼仪宣传演示文稿》一课前,组织操作性预习。由于PowerPoint同属于Office家族,软件界面与Word类似;当学生按书本中的步骤,初步认知了“选择模板”“选择版式”等路径后,接下来就是“添加文字”与“美化文字”等,这与Word中的操作几乎一样。预习之后,教师在课中可以让学生把重点放在设计与交流创新上,学生会有更多的表现机会和探索空间。
  翻转课堂:解决学习障碍,破除学习难点 如今,“微课程”“微视频”“微教案”“微练习”等运用越来越流行,翻转课堂的理念完全可以应用在预习过程中。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往往会遇到一些疑难与困惑,利用关键字搜索,许多网上的资源就会“针对”学生的问题,帮助扫除学习障碍。若没能找到解决方案,学生带着疑惑,经过思辨去听课,则能减少盲目性,增强听课效果。比如,预习一个全新的求知领域,教给预习方法,提供丰富的预习材料,让学生自食其力去感知与感悟;上课时与教师的“讲”相印证,聪明的老师定会善加利用,让学生真切感受到预习价值并持之以恒,慢慢形成预习的好习惯。长远来看,这也为自学成长奠定了基础。
  培育观察思考的习惯
  观察是学习最基本的途径,是思考的基础。培育良好的观察思考习惯,对于小学生学习信息技术很重要。
  仔细观察“什么是事情的全部” 小学信息技术课中不时会有示范、演示等操作,有时一些关键环节没有观察仔细,或要点知识没有把控好,往往会影响到任务的成败。这就要求学生能学会观察,特别是要能从整体上把握事件的全部。然而,受到年龄特点的限制,小学生可能无法做到。这时,教师可以把要讲解示范的内容分割,切成适合学生的小知识点;也可以充分利用学科优势,通过天寓电子教室软件的屏幕录制与屏幕回放功能,或者采用屏幕录制软件Camtasia Studio6等录下来,让有需要的学生再看一次。但要尽量避免演示一步、让学生跟做一步的教学模式,因为这样不利于学生观察能力的提升。
  边看边想“什么是做好的关键” 观察有两层含意:“观”是看,“察”是想。看而不想,不是真正的观察。观察要能找到做好一项任务的关键,牢牢地把握任务的重点。当学生观察完后,就要想一想“什么才是做好这项任务的关键”,并尝试用自己的理解来概括一下。例如:在教学金山画王的《神秘的暗房》时,用到了在不同图层中使用暗房效果。课的前半部分,学生已成功能使用暗房效果了;此时,可给学生出示一张多个图层使用暗房效果的图片,让学生来观察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学生会感到奇怪,怎么这张图片用了暗房效果后角色的色彩却没发生改变?接着利用这种认知冲突,借助一张老式幻灯片叠放在图片上的效果,引入“图层”概念,就非常容易“创造”出多图层图片。学生通过这种边看边想的方式,明白了关键技术就在于图层的利用。
  记录疑问:“什么是我不懂的?” 高效的观察,不仅要做到观察与思考有机结合,还要善于提出疑问,问问自己“观察完后还有什么是不懂的”,并要积极寻求解决。对书本、老师和同学的观点要能批判地吸收,做到不唯上、不唯书、不唯师,大胆提出自己的疑问,记录自己当时的想法,课后再进行深入思考。
  培育善思善问的习惯
  美国教育家布鲁巴克说:“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学生有了疑问,会考虑应该问谁?应该如何表述清楚?采用什么方式质疑才更有价值?别人的解释自己真听懂了吗?这些都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和点拨。
  “我应该问谁?” 课堂上学生提问的第一选择是老师,问的方式可以多样化。如果学生会熟练使用“极域”“天寓”等电子教室软件的提问功能,那最好不过;如果没条件用,或选择老师巡视时提问,或在下课后提问,甚至会有性急的学生直接就开口当场问,也都没关系;如果学生能问出有质量的问题,那怕课堂闹一点又何妨?其次,学生会问身边的“优秀生”,这时把优秀学生与普通学生分好组很有必要。最后,在当今大数据时代还可以问“网络”。总之,既要鼓励来问,又要有多种询问的选择。
  “我应该怎么问?” 把问题表述清楚,是提问的基本要求。提问,首先要求学生逐步学会抓住知识、技能的要点,找到疑问的关键信息,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还要求学生具有概括能力,不仅要说得清问题是什么,而且还要说明它不是什么。好的提问,是学生积极思维、能用不同方法从不同角度分析的结果,这样的问题促成他们用自己的独特方法解决问题,养成善思善问的学习习惯。
  “我真听懂了吗?” 有时提问者得到了别人的回答,会有不知可否的感觉。此时不妨问问自己:真听懂了吗?他说得对吗?听不懂可以想办法再继续问,打破砂锅问到底又如何?怀疑回答的正确性,这也许是创新与突破的开始。
  培育切磋交流的习惯
  《学记》上讲:“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同学之间的学习切磋和思想交流是十分重要的,遇到问题要切磋争论一番,相互启迪,往往会越辩越明。
  自信切磋:我也是某一个领域的“高手” 每个人身上都会有值得学习的地方。信息技术涉及到的知识很广很细,也许在某些片段里,他们会是这一领域的“高手”,也就具备着与人切磋的资本。所以,鼓励学生去“露一手”,那怕这只是一个小小的知识点,也要让他们有绽放的机会。等学生尝到了甜头,也许会收获更多自信。
  他山之石:跳出自己的思维框架看问题 同一个任务可以采用多种解决策略,是信息处理的显著特点。每个人会按照自己的思维模式去思考与解决问题,但这种策略若能跟别人的方法碰撞,就会产生火花,就会有方法的比较与优化,就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就会有打开思路去创新的可能。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多给学生创造机会去互相交流,让他们把吸收别人的闪光点作为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
  观点争辩:互不服气但互相敬重 谁说学术争鸣就只出现在“大家”之间?小学生同样可以坚持自己的观点,甚至互相争辩,这样往往会促进双方深入思考,不断实践,尝试开拓。如果课堂上出现了有意思的“对着干”,那真是把课堂教学引向深入的绝佳机会;况且,越是这种研讨性的“对着干”,越会让人敬重对方。试想:有这种气度的人,还会是学术“无赖”吗?
  在课程改革推进过程中,广大教育工作者要一起来关注“培养孩子什么”和“怎样让孩子学”,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与独立学习能力。而培育学生具备良性的、正确的、合理的学习习惯,正是信息技术学科教师进行有效教学的好途径。
  (作者单位: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东浦镇薛渎完小)
其他文献
<正>历史学科主要讲述过去的事情,与现实生活联系不够紧密。尤其在农村初中学校,学生课外阅读的书籍不够丰富,获取的知识大多来源于教师讲授。而有些历史教师在课堂上往往硬
安全生产、环境保护不仅关系到石油企业的发展全局,更是石油企业义不容辞的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抚顺石化公司作为中国石油下属的地区分公司,是集“油-化-塑-洗-蜡”为一体的大
山鸡是一种营养价值很高的珍禽,它生长快、抗病力强、价格是普通鸡的2~5倍. 因为秋冬季气温低,孵化和育雏山鸡有一定难度,所以大多数山鸡养殖户常抓住春夏季大批孵化育雏,其商
期刊
品牌是企业核心竞争力、产品价值和附加价值的集中体现。品牌战略的本质是企业创造差异化,以产品质量和服务品质的良好声誉获取差别利润与价值,从而确保企业的长远发展。市场竞
要想使学生得以发展,教师必须先发展,如何变学校“让教师怎样发展就怎样发展”为“教师适合怎样发展就怎样发展”?通过实践探索,北京市顺义区东风小学总结出了“学习型学校”与“学习型教师”创建培养的四种策略:  持续发展策略  制定个人愿景,定位教师发展目标 全校每一位教师,都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结合学校的发展愿景,确立自己的个人发展愿景,拟定发展规划。愿景各异,措施得力,做到了前进有方向,实现有招数。 
《紫颜色》是艾丽斯&#183;沃克的代表作。借助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理论对其进行文本细读,旨在探寻主人公西丽叙事中隐藏的童年无意识记忆,挖掘历史记忆中的沉默话语。在与爱欲
摘要:招幌是我国古代民间市井广告文化独特的视觉艺术形式。APP图标是现代科技信息时代下的视觉艺术形式。本文试从分析招幌的功能与审美入手,探讨与之相关联的现代APP图标的设计及几点启示。  关键词:招幌;APP图标;功能审美  艺术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古代的招幌也不例外。最早被记载的幌子与尚酒的民俗不无关系,是为“酒旗”。这一习俗从唐代诗人杜牧的《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山村水郭酒旗风”可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