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体质真的能分“酸碱”性吗?

来源 :药物与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onna11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癌症不能在弱碱性的人体中形成;只能在酸性身体中形成”、“人应该多吃碱性食物,让身体变碱性”。近期,一条“酸性体质容易患病”的帖子在网上热传,不少商家借机推出号称具有排酸功效的保健食品进行促销。那么,酸性体质易致病的说法是否有科学依据呢?“酸性体质”说法不科学
  网上传出这条帖子后,一些市民开始关注起自己体液的pH值。市民黄小姐特意拿出自己的体检单子,发现自己体液pH值呈酸性,她有点焦虑了:“这是不是意味着我身体情况不好了?”
  然而,从中医学来讲,人体是不存在“酸碱体质”这一说法的,在中医学中,正常体质主要表现为“身体强壮,且没有寒热之偏。”而异常体质主要是指虚性体质、实性体质及复和性体质,并没有“酸性体质”的概念。
  在西医中,也没有“酸碱体质”的说法。在西方医药学中,人的酸碱度主要是指体液,不同体液有不同的酸碱值,如血液偏碱性,而胃液呈酸性。因此,将人类体质简单地划分为“酸性”、“碱性“并不科学。
  其实近年来较热门的“排酸保健品”大多是商家为了炒作而想出来的噱头,“酸碱体质”理论之所以流行,就是某些商家为了推销保健品、药品而制造的噱头,加上“酸碱平衡”迎合了部分人对待饮食和健康的某种心理,便俨然成为了一条流行的“医学常识”,但其实这都是没有科学依据的,不能轻易相信。
  疾病或会导致酸度升高
  该帖子还说,如果一个人的体质偏向于酸性,就容易患上癌症;体质偏向碱性,就可以避免患上癌症,而多吃青菜等素食可以让体液偏向碱性。
  实质上不同体液有不同的酸碱值,说体液偏酸易患病是不科学的。导致身体体液酸度升高的疾病包括有代谢性疾病,如糖尿病、肥胖、高尿酸血症:消化系统疾病,如严重腹泻;呼吸系统疾病,如支气管哮喘;泌尿系统疾病,如肾功能不全等。这些疾病可能会影响到饥体代谢,或者导致代谢终产物排泄障碍,从而导致身体某些体液的酸度升高,而并非体液偏酸导致了这些疾病的产生。“‘酸性体质’理论经常靠‘酸性体质导致肿瘤’来吓唬人,但是医学上并没有人体酸碱性和肿瘤诱因有关的说法。”医生说,并不是人身体的每一个部分都是偏碱性才好,如健康皮肤的pH值是呈弱酸性,因为处于弱酸性的皮肤不容易滋生细菌。
  网络上流行的“酸碱体质”检测方法是用pH试纸测试尿液或口腔酸碱度,从而判断身体酸碱度。其实这种测试的方法也不科学,人体酸碱度是需要通过抽血检查多项生化指标来判断的。
  食物难影响身体酸碱度
  那么,多吃青菜等食物能不能改变人体的酸碱度呢?食物的摄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影响身体的酸碱度,但仅通过食物很难直接大幅度影响人体体液的酸碱度。
  不少南方市民都比较喜欢吃“酸嘢”,那么多吃“酸嘢”等带有酸味的东西会不会改变人体体液的酸碱度呢?因为南方天气一般较为湿热,对肝脏有一定的影响,但食酸性食物养肝,会对肝脏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这正好符合中医上的“相生相克”的原理。
  如果单单吃某一类食物,偶然出现过量状况,人体能自动调节修复。但倘若长期如此,人体来不及修复这种情况就会形成疾病。而一旦形成了疾病,人血液的pH值确实会有变化。医生建议市民要均衡膳食,不要过度在意所谓的“酸碱性”,良好的生活习惯、适量的运动和积极的心态才是身体健康的有力保证。
其他文献
DNA是核酸研究领域里一直以来的热点,在2000年人类基因组草图的绘制工作提前完成后,人们对核酸领域的研究赋予了更多的期待。编码DNA决定了蛋白质的序列和功能,DNA序列的突变
摘要:目的:了解产后子宫复旧不良实际发生情况,为降低子宫复旧不良发生率所采取的有效措施提供重要的依据。方法:对产后保健门诊2009年12月~2010年5月产后子宫复旧不良情况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①产后子宫复旧不良发生率39.37%,高于相关文献报道;②年龄、产次等相关因素可能对产后子宫复旧不良的影响无明显统计学意义。结论:①统计期间产后失访比例较大可能影响我院产后子宫复旧不良实际发生率的准确性;
利用等体积浸渍法制备了活性炭负载钌基氨合成催化剂,考察了助剂Ba、K、Sm对催化活性的影响,探讨了其改善活性的调变规律.用TPD技术研究了氮在系列催化剂上的脱附行为.研究结
采用悬浮聚合法合成了LMA(甲基丙烯酸十二酯)均聚树脂、BMA(甲基丙烯酸正丁酯)/LMA共聚树脂、8MA/HEMA(甲基丙烯酸β羟乙酯)共聚树脂、BMA/DVB(二乙烯基苯)共聚树脂以及BMA/HEMA/LMA共聚树
邻居王伯,虽已年逾七旬,却仍然精神矍铄,身强体健,尤其是头脑敏锐,非常健谈。在人人视健康为财富,为时尚的今天,老人的健康无疑让周围的人称羡、感叹。所谓“健康有方、养生有法”,王伯是通过什么方法来使自己达到健康的目的的呢?原来,王伯的健康得益于长年坚持的“两抓。”  “两抓”就是抓脑的运动(常用脑)和抓脚的运动。众所周知,生命在于运动,大脑亦如是。读书看报、写作、书法、绘画、猜谜语、下象棋、围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