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本公会长谈慈善养老事业

来源 :慈善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odosparkl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日,《慈善》杂志记者就慈善养老事业采访中华慈善总会李本公会长。李本公会长任中国老年学会会长多年,任中华慈善总会会长几年间也一直十分关注慈善助老、慈善养老问题。下面是李本公会长谈慈善养老事业。
  本刊记者:请您谈谈当前老龄社会下的中国养老事业。
  李本公会长:目前,我国已进入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时期,同时老龄事业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在应对老龄化的各项内容中老有所养是当前需认真解决好的突出问题,而解决好这个问题是国家、社会、市场和家庭共同的任务。其中在机构养老问题上存在三个需要明确的问题,第一要明确养老主体;第二要明确赡养主体;第三要明确养老方式,即“养谁”“谁养”“怎么养”这三个方面。
  首先对于“养谁”这个问题,要明确范围,什么样的老人需要“养”。“养”的范围要有明确界定,低龄老人及健康老人不应被作为养老主体,养老主体应该是失能失智的老年人和高龄老人,社会资源及公益性养老设施应该主要用于为这些老人服务。
  其次是“谁养”的问题,要真正做到高龄老人和失能失智老人老有所养。现在的养老机构大部分是由各地方政府举办,面对的除三无对象外主要是健康老人,而绝大多数非三无对象的失能失智老人只能在家养老。在4-2-1的家庭结构下,这些老人的子女不仅没有时间精力,更没有专业护理技能来照护他们。因此,失能失智老人的养老问题应当主要由专门的养老机构承担,从根本上改变目前失能失智老人基本上完全依靠家庭的养老状况。
  最后就是“怎么养”的问题。当前,应当将政府举办的养老机构职能定位清晰明确,主要是承担失能失智老人特别是低收入及贫困失能失智老人和部分高龄老人的养老问题。同时大力促进社会力量开办养老院,以满足那些退休金较高、经济状况较好的老人的养老需求。同时大力发展社区养老服务业。以社区照顾为依托,以专业化服务为手段,使不愿或不能住养老机构的老人采用居家养老,既有家庭成员的照顾,又能得到社会化的专业服务。
  本刊记者:中华慈善总会在养老事业方面有哪些思考和作为?
  李本公会长:中华慈善总会关注的是公益性与专业化。作为公益性的慈善组织,中华慈善总会不介入具体的养老机构硬件建设,而是针对实际需求和捐赠者的意愿对贫困老年人实施无偿救助。同时扶持有特色、专业性强、管理水平高的照护机构发展,以树立榜样,对其他养老机构提供可借鉴的经验,对全国基层养老院院长实施专业培训等。
  本刊记者:成立“中华慈善总会长期照护专业委员会”的初衷是什么?
  李本公会长:“中华慈善总会长期照护专业委员会”发端于1999年由中华慈善总会与香港汇丰银行合作,天津鹤童老年公益基金会具体承办的“汇丰中华慈善老人关怀项目”,自2000年起,该项目每年在北京举办“全国老人院院长培训班”和“全国老人院院长论坛”,迄今为止,已成功举办了10届,为全国长期照护机构培训出了2000余名专业管理者,并推动中国民间公益养老服务事业的发展。2014年12月,第十届全国老人院院长论坛上,决定成立“中华慈善总会长期照护专业委员会”,简称“中国长照”,并经中华慈善总会研究批准后正式成立。
  中华慈善总会是“中华慈善总会长期照护专业委员会”的主办单位,天津市鹤童老年公益基金会是承办单位,汇丰银行是资助单位。
  2008年汶川地震,中华慈善总会就资助中国长照动员全国各省市区的数十家养老机构组成“5·12孤老孤残长期照护小分队”抵达灾区抗震救灾。在这之后又积累了3次重大灾害伤员照护的经验,逐渐成熟起来。可以说“中国长照”是从灾难应急救助中应运而生,始终致力于全国高龄、失能失智老年人长期照护行业发展的组织。又因为灾难应急救助把全国从事长期照护行业的组织凝聚在了一起,这也从另一个角度体现出了中国地震应急救灾机制的欠完善,以及专业照护服务需要在这方面继续加强和完善。经过6年的发展,从“长期照护全国联盟”到2014年12月“中华慈善总会长期照护专业委员会”的成立,可以说是向前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本刊记者:“中国长照”日常职责是什么?
  李本公会长:“中国长照”主要致力于通过专业化的护理和照护服务,维护和提高需要长期照护的老年人、残疾人及其他需要长期照护者的尊严与生活质量;通过专业化的业务培训,提升长期照护专业人员的技能;通过制定行业规范,维护长期照护行业从业人员的权益,增强长期照护机构和从业者的行业归属感;通过专业论坛和典型示范,推广长期照护现代技术、成果与理念,使长期照护业成为中国新兴的行业,促进长期照护行业健康发展,从而造福数以千万计的高龄、患病、失能、失智的老年人和残疾人。
  本刊记者:“中国长照”都开展哪些活动?
  李本公会长:主要活动有:开展重大自然灾害的紧急救援照护;搭建面向支持长期照护机构发展的企业、社会爱心人士的募集平台,创新和研发长期照护示范项目;组织学习和推广国内外长期照护新技术,进行技术培训,并与国际交流与合作;开展行业评鉴,推动长期照护行业标准及规范的建设;承接政府、企业、社会团体等委托的长期照护机构指导、改善、运营、连锁加盟等服务;倡导长期照护相关政策与法规;研发长期照护服务与保险业的对接等。
其他文献
编者按:罗源县慈善总会成立以来,不断拓展慈善文化传播途径,特别以楹联、诗词等特殊形式走进千家万户,赢得社会赞誉。这些诗词阐述慈善理念、讴歌爱心人士、记录慈善历程、弘扬慈善美德、传承慈善精神,在社会掀起了艺术与慈善相结合、齐共进的热潮,本刊编辑从罗源县慈善总会编辑的内刊《慈善诗词二百首》择选六篇,供读者赏阅。    贺《慈善诗词二百首》付梓  谢飞峰  群贤四载苦经营,慈善春风满凤城。  切记利人难
岁岁重阳节,浓浓敬老情。陕西省慈善协会、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陕西九九老年服务有限责任公司、西安银桥乳业集团和全省各市区慈善协(总)会共同主办2013年“重阳送暖敬老服务”慈善志愿者联合大行动。据不完全统计,全省15万名慈善志愿者为 65岁以上31000余名贫困老人温情送暖。共筹资500余万元,其中省慈善协会筹资220余万元,各市区慈善会筹资280余万元。让老人们感受到了社会主义大家庭
2013年2月22日,我们第一次来到了“梦工厂”——脑瘫自闭症儿童康复基地,去看望那里的孩子们。这个基地的创建,源于一位母亲的大爱。她为自己患自闭症的儿子感到痛苦,同时也想到了还会有很多家庭受苦于其中,于是历经艰辛创办了这个专门对脑瘫和自闭症儿童进行康复教育的基地。  在基地中让我们印象最深的,是一名叫佳佳的脑瘫女孩。在她看到我们的第一眼,就伸出了她的小手,满怀期待地看着我们。我并不知道她想要的是
本着众生平等的理念,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致力于帮助所有人享受健康而高效的生活。在发展中国家,基金会的重点任务是改善人们的健康状况,使他们有机会摆脱饥饿和极端贫困。在美国,基金会致力于保障所有人——特别是资源匮乏的人——获得所需机会以取得学业和生活的成功。   在比尔·盖茨和梅琳达·盖茨的公开信中这样写道:“对于我们着手解决的每个问题,我们都会资助那些有利于消除这些障碍的奇思妙想,不论是帮助发
天津市宝坻区程泗淀中心小学是一所公办小学,地处宝坻区边远大洼地区,共有教师11人、学生119人。虽然学校的整体条件比较艰苦,但是我校始终坚持正确的育人方向,推进素质教育,办人民满意的学校。学校在德育教育、常规管理、教学管理、艺教、体育等方面的工作发展有序。学校一直注重以养成教育为出发点来塑造学生的心灵。作为首批“慈善文化进校园”活动试点校,我校针对这一主题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  一、指导思想  学
位于秦岭大山深处的佛坪岳坝乡大古坪村,是熊猫和羚牛经常出没的地方。改革开放以来,村民生活和山村条件虽然有了不小的变化,但山民还是经不起灾害、重病的袭击,一些人仍在穷困中难以自拔。自从村民的困难由志愿者在网上发布后,省慈善协会的一批批慈善志愿者,多次进山奉献爱心、帮贫济困,做了一件又一件的好事。    穷困的娜娜走进阳光    引起人们最早关注的,是六岁的娜娜。她的父亲在打工中跌落致瘫,无情的妈妈在
“无论你我可曾相识,无论在眼前在天边,真心的为你祝愿,祝愿你幸福平安。”这一句歌词来自《让世界充满爱》。每当听见这首熟悉的旋律,就有一股暖流从我的心头流过。  当学校开学时,你可以坐在干净明亮的教室里,听老师讲课;当你写作业遇到不认识的字时,你可以查阅字典;当你有未知的难题时,你可以询问家长老师;当你想学习更多的知识时,通过网络或电视拓宽视野……多么好的学习环境呀!可是,有些身处这种环境的同学并不
3月11日,在北京出席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的四川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刘奇葆在中华慈善总会会长范宝俊、省民政厅厅长、慈善总会常务副会长黄明全、副厅长、副会长罗平恩、省慈善总会秘书长杨秀华等有关领导的陪同下专门安排时间前往空军总医院,看望、慰问正在接受治疗的凉山州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并作出在全省全面开展“挽救生命、再造健康”救治先天性心脏病儿童工作的重要指示。   为尽快贯彻落实刘奇葆书记关于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企业社会责任正在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国内很多企业在积极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努力将经济责任和社会责任融为一体,从而建立起企业与社会之间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关系。作为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重要方式,慈善事业得到了越来越多企业的认可。近些年,尤其是2008年以来,我国企业参与慈善事业的热情高涨,形式增多,力度加大,并开始逐步走向系统化和规范化。然而与一些大型的跨国公司相比,很多
现实生活中并不缺少爱心,可是为什么有的善行没有收到预期效果,甚至给人“好心办坏事”的感觉?下面就是这样一个故事:   2006年8月中旬时,湖北某地举行了一场女企业家资助贫困大学生的捐助仪式,22名受助大学生被叫到台上一起跳舞,会场上播放着歌曲《感恩的心》。   为22名大学生颁发助学金时,主办方发出倡议,要求大家学会感恩,与大企业多联系汇报自己的学业与生活情况。但一年后有多名贫困大学生被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