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一次,魏书生老师上公开课时,一位学生将蔡桓公读成了蔡恒公,顿时引起了哄堂大笑。可魏老师却说:“我发现这位同学有进步了,能开始思考问题了。桓和恒是形近字,上课时没好好听课,所以,‘桓’与‘恒’分不清,这是他的错。但是他能根据‘桓’的字形,想到了‘恒’的发音,说明他进行了一番思考,而不是像有些同学遇到不认识的字就不读了。今后如果他经常这样思考问题,肯定会有大的进步。”
我们不得不佩服魏老师的机智,他对学生的批评教育如同武林高手般“踏雪无痕”,平静舒缓中显示出了强大威力。苏霍姆林斯基说过,“造成教育青少年的困难的最重要的原因,在于教育实践在他们面前以赤裸裸的形式进行,而处于这个年龄期的人,就其本性来说是不愿意感到有人在教育他们的”。
批评是一剂苦药,但为了有利孩子的成长,也是学生不得不服的良药。“批评”包含了老师望生成才的用心良苦和无奈心情,有时这份苦心还不一定能为学生体察到。尤其是当班主任的老师,感触甚深。教师与学生交流沟通,表扬学生所作出的成绩,指出学生的不足和存在的问题,引导其朝正确的方向发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但我们必须认识到,批评的方式方法尤为重要,批评方法对头,学生就乐于接受;如果批评方法欠妥,产生的后果往往会更糟。
小玲是我以前班上的一个女孩,性格活泼开朗,兴趣爱好广泛。在刚接手班级时,她风风火火的英姿就留给了我深刻的印象。但到了初二下半学期,我发现她上课总是不自觉地走神,下了课也不再像以前那样有兴致地参加同学们的活动,好多次都看到她静静地在座位上托着腮帮,冥思苦想。成绩也出现了起伏,波动还很大。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她怎么了呢?或许她家里出什么事了吗,或许她有什么难言之隐?这些疑问引起了我对小玲的格外关注。
有一天中午自习时,同学们都在奋笔疾书,唯独她俯着头,偷偷瞥着课桌肚里的什么东西。终于,我找到答案了!原来这段日子她把心思放在了课外书上。想到这,我一个箭步冲上去,把她的书一把夺过来。就在那一刹那,我看到小玲一脸的尴尬,定睛一看,原来不是我所想的课外书,而是一本精美的笔记本。
带回办公室我惊讶地发现,这是她的日记本。那里面写满了一个十四岁女孩天云海雾的梦,还有这个年龄段懵懵懂懂的困惑。我一下子明白了她上课走神、课间恍惚的原因。我拨通了她妈妈的电话,我没有原原本本地将日记的内容告诉她母亲,但我婉转地提及此事,希望他们作为家长应该关注孩子的思想动态。放下电话,我心想这件事应该算顺利解决了,但我后来却发现这是一个多么不明智的举动。
第二天的数学课,小玲看我的眼神很奇怪,我纳闷:发生了什么事呢?和日记本有关系吗?中午的时候,我把她叫来办公室,我问她:“昨天回家妈妈没和你说什么吗?”她的回答,我至今记忆犹新,她冷冷地对我说:“不就是你想要的,我妈把我狠狠地骂了一顿。”我顿时愣住了,这就是我要的“效果”吗?我的一番苦心为何她全然不解?
问题在哪儿,我考虑良久,突然发现我疏忽了最重要的是小玲的感受,我冒然的一个电话,将她的所有秘密赤裸裸地呈现。我决定换个方法,站在她的立场来看待这件事。我特地去书店选了一本刘墉的《萤窗小语》,在扉页我写道:“每一个十四岁女孩都有做梦的权利,有着奇思异想是你们青春的资本,老师并不反对,甚至很羡慕。但是同样青春一晃而过,老师更希望你珍惜。一花一天国,一沙一世界,期待你精彩的青春!”同时,我还真诚地为自己“抢”了她的笔记本和“偷看”了里边的有些内容作了检讨,请求她原谅老师的一时冲动,请求她理解老师的一番苦衷。她的眼睛湿润了,鼻子抽搐了起来……
原本的小玲又慢慢地回来了,而且“不打不相识”,我们的师生关系更加融洽起来了。
事后我不禁反思:作为老师,我们该如何来和学生沟通,让他们乐于接受批评,心悦诚服地接受我们的引导呢?
我觉得:一要平等待生,不“居高临下”。教师与学生谈心一定不能摆出师长架子,不可厚此薄彼,而要一视同仁,要多与学生进行换位思考,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我们应该明白,站的角度不同,了解的情况不同,认识问题的方法和出发点不同,就会得出截然不同的结论。只有平等地对待学生,同学生交心结友,才能真正了解其内心世界,从而及时准确地教育和引导他们。
二要讲知心话,不“空洞说教”。与学生谈心要讲真话、实话。每个学生都有其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圈子,有喜、怒、哀、乐,要从学习和生活的每件实实在在的小事上去理解、去关心,与学生真心实意地融通,这样学生才易于接受、乐于接受。
三要有耐心,不“计较抱怨”。为了解决某个棘手问题与学生谈心时,一定要有耐心,即使谈心不顺利,产生了一些误会,甚至碰到钉子,也不要灰心,或听之任之、撒手不问,更不能计较和抱怨学生。任何事物都有个转变的过程,学生的认识也是如此。
四要选择时机,不“急于求成”。对一些性格倔强或理解问题比较偏激的学生,与其谈心往往在“火头”上谈不成,对此不必操之过急,而要采取“冷处理”的办法,等待时机成熟时再谈。如在学校不方便,也可选择家访的方式谈,场所变了,气氛变了,有利于推心置腹地交流感情,因势利导,解决问题。
五要善于倾听,不“先入为主”。静静地听完学生的诉说,也许就给了自己机会再来认识我们的孩子,认识问题发生的真正原因。如果教师对情况不明,又不听学生诉说,就先入为主,自以为是,说三道四,甚至捕风捉影,横加训斥,那么定会对学生有百害而无一利。
的确,魏老师的“无痕的批评”给了我们一个重要的启示。在无痕的教育中,让学生理解了什么是尊重,什么是平等;体味了独立人格的尊贵和老师的拳拳之心。教育无痕,润物无声。虽然无痕却有着惊心的力量,于无声处听惊雷。在心与心愉悦和谐的感应中,学生醒悟了;在心与心的碰撞中学生的思想升华了,学生的灵魂净化了。而要实现这些,需要我们长久的努力!
我们不得不佩服魏老师的机智,他对学生的批评教育如同武林高手般“踏雪无痕”,平静舒缓中显示出了强大威力。苏霍姆林斯基说过,“造成教育青少年的困难的最重要的原因,在于教育实践在他们面前以赤裸裸的形式进行,而处于这个年龄期的人,就其本性来说是不愿意感到有人在教育他们的”。
批评是一剂苦药,但为了有利孩子的成长,也是学生不得不服的良药。“批评”包含了老师望生成才的用心良苦和无奈心情,有时这份苦心还不一定能为学生体察到。尤其是当班主任的老师,感触甚深。教师与学生交流沟通,表扬学生所作出的成绩,指出学生的不足和存在的问题,引导其朝正确的方向发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但我们必须认识到,批评的方式方法尤为重要,批评方法对头,学生就乐于接受;如果批评方法欠妥,产生的后果往往会更糟。
小玲是我以前班上的一个女孩,性格活泼开朗,兴趣爱好广泛。在刚接手班级时,她风风火火的英姿就留给了我深刻的印象。但到了初二下半学期,我发现她上课总是不自觉地走神,下了课也不再像以前那样有兴致地参加同学们的活动,好多次都看到她静静地在座位上托着腮帮,冥思苦想。成绩也出现了起伏,波动还很大。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她怎么了呢?或许她家里出什么事了吗,或许她有什么难言之隐?这些疑问引起了我对小玲的格外关注。
有一天中午自习时,同学们都在奋笔疾书,唯独她俯着头,偷偷瞥着课桌肚里的什么东西。终于,我找到答案了!原来这段日子她把心思放在了课外书上。想到这,我一个箭步冲上去,把她的书一把夺过来。就在那一刹那,我看到小玲一脸的尴尬,定睛一看,原来不是我所想的课外书,而是一本精美的笔记本。
带回办公室我惊讶地发现,这是她的日记本。那里面写满了一个十四岁女孩天云海雾的梦,还有这个年龄段懵懵懂懂的困惑。我一下子明白了她上课走神、课间恍惚的原因。我拨通了她妈妈的电话,我没有原原本本地将日记的内容告诉她母亲,但我婉转地提及此事,希望他们作为家长应该关注孩子的思想动态。放下电话,我心想这件事应该算顺利解决了,但我后来却发现这是一个多么不明智的举动。
第二天的数学课,小玲看我的眼神很奇怪,我纳闷:发生了什么事呢?和日记本有关系吗?中午的时候,我把她叫来办公室,我问她:“昨天回家妈妈没和你说什么吗?”她的回答,我至今记忆犹新,她冷冷地对我说:“不就是你想要的,我妈把我狠狠地骂了一顿。”我顿时愣住了,这就是我要的“效果”吗?我的一番苦心为何她全然不解?
问题在哪儿,我考虑良久,突然发现我疏忽了最重要的是小玲的感受,我冒然的一个电话,将她的所有秘密赤裸裸地呈现。我决定换个方法,站在她的立场来看待这件事。我特地去书店选了一本刘墉的《萤窗小语》,在扉页我写道:“每一个十四岁女孩都有做梦的权利,有着奇思异想是你们青春的资本,老师并不反对,甚至很羡慕。但是同样青春一晃而过,老师更希望你珍惜。一花一天国,一沙一世界,期待你精彩的青春!”同时,我还真诚地为自己“抢”了她的笔记本和“偷看”了里边的有些内容作了检讨,请求她原谅老师的一时冲动,请求她理解老师的一番苦衷。她的眼睛湿润了,鼻子抽搐了起来……
原本的小玲又慢慢地回来了,而且“不打不相识”,我们的师生关系更加融洽起来了。
事后我不禁反思:作为老师,我们该如何来和学生沟通,让他们乐于接受批评,心悦诚服地接受我们的引导呢?
我觉得:一要平等待生,不“居高临下”。教师与学生谈心一定不能摆出师长架子,不可厚此薄彼,而要一视同仁,要多与学生进行换位思考,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我们应该明白,站的角度不同,了解的情况不同,认识问题的方法和出发点不同,就会得出截然不同的结论。只有平等地对待学生,同学生交心结友,才能真正了解其内心世界,从而及时准确地教育和引导他们。
二要讲知心话,不“空洞说教”。与学生谈心要讲真话、实话。每个学生都有其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圈子,有喜、怒、哀、乐,要从学习和生活的每件实实在在的小事上去理解、去关心,与学生真心实意地融通,这样学生才易于接受、乐于接受。
三要有耐心,不“计较抱怨”。为了解决某个棘手问题与学生谈心时,一定要有耐心,即使谈心不顺利,产生了一些误会,甚至碰到钉子,也不要灰心,或听之任之、撒手不问,更不能计较和抱怨学生。任何事物都有个转变的过程,学生的认识也是如此。
四要选择时机,不“急于求成”。对一些性格倔强或理解问题比较偏激的学生,与其谈心往往在“火头”上谈不成,对此不必操之过急,而要采取“冷处理”的办法,等待时机成熟时再谈。如在学校不方便,也可选择家访的方式谈,场所变了,气氛变了,有利于推心置腹地交流感情,因势利导,解决问题。
五要善于倾听,不“先入为主”。静静地听完学生的诉说,也许就给了自己机会再来认识我们的孩子,认识问题发生的真正原因。如果教师对情况不明,又不听学生诉说,就先入为主,自以为是,说三道四,甚至捕风捉影,横加训斥,那么定会对学生有百害而无一利。
的确,魏老师的“无痕的批评”给了我们一个重要的启示。在无痕的教育中,让学生理解了什么是尊重,什么是平等;体味了独立人格的尊贵和老师的拳拳之心。教育无痕,润物无声。虽然无痕却有着惊心的力量,于无声处听惊雷。在心与心愉悦和谐的感应中,学生醒悟了;在心与心的碰撞中学生的思想升华了,学生的灵魂净化了。而要实现这些,需要我们长久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