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确定位、有效互动,让建构游戏更有意义

来源 :幼儿教育·教育教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ewelleryma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建构游戏是幼儿非常喜欢的一类游戏,尤其是男孩,常常乐此不疲,沉浸在对各种材料的摆弄、塑造、尝试、探索之中,由此获得角色游戏等社会性游戏所无法替代的乐趣和情感体验。在“从枪炮到城堡”的案例中,小班幼儿拿一种像子弹头的插塑积木搭长枪大炮,搭建完后,他们离开座位,蹲在地上,钻入桌底,躲到椅子后面,玩起了打仗游戏。孩子们快乐游戏的场景跃然纸上。
  在这样的建构游戏中,教师该如何理解幼儿的行为?教师的作用又该如何体现?下面,我结合上海新课程的实践,谈谈个人的一些思考。
  一、如何理解“自主性游戏”中的“自主”
  幼儿园的课程中有不同类型的活动。以上海的新课程为例,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中,有日常生活、户外运动、主题学习、自主性游戏等不同内容和环节。一方面,它们彼此有机联系,共同指向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发展的终极目标;另一方面,它们各有各的价值,分别承载着不同的课程意义和发展功能。例如,“日常生活”包括来园、洗手擦脸、进餐用点、如厕、午睡、离园等一系列与生活自理、交往礼仪、自我保护、卫生习惯、生活规则等方面的学习相关的活动,旨在让幼儿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自主、自覺地发展生活自理能力,形成健康的生活习惯,习得适宜的交往行为,从而能够在集体中愉快、安全、独立、健康地成长。而“自主性游戏”则是幼儿基于自身内在兴趣和发展需要的自发自主自由的活动,其中包括角色游戏、建构游戏、表演游戏、沙水游戏等,旨在让幼儿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满足情绪情感的需要,发展动手操作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和交往合作能力等。可见,课程中不同的内容和环节对幼儿的成长有着不同的意义和价值。
  自主性游戏的独特价值和可贵之处在于“自主”:第一,它没有外在的活动目的,游戏的目的就在于游戏本身,在于让幼儿感受到快乐和满足;第二,它完全按照幼儿的意愿进行,幼儿有着极大的自由度,可以自由选择玩什么、与谁玩、怎么玩,自发地交流和分享玩的乐趣,幼儿的兴趣得以充分满足,幼儿的天性得以充分彰显;第三,它更注重让幼儿享受活动的过程,而非单一追求活动的结果。正如本案例开头部分所描述的,幼儿是非常自主、快乐的,他们自发地用子弹头插塑搭长枪大炮(自由选择玩什么),搭建完后又拿着这些“道具”玩起了打仗游戏(自主决定怎么玩、与谁玩)。游戏中,幼儿表现出了极大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建构游戏需要教师“介入指导”吗
  在建构游戏中,怎样体现教师的作用呢?教师在游戏现场需要介入指导吗?
  我认为,教师的“现场站位”和介入方式取决于建构游戏的定位与性质。在上海的新课程中,同样是建构游戏,可能存在于一日课程的两类不同的活动中。这两类活动因其意义和组织形式不同,影响着建构游戏的定位,这也意味着教师在其中需发挥不一样的作用。
  一类情况是把建构游戏安排在“自主性游戏”或“自由活动”时间里,这时,建构游戏以幼儿自发性活动为主,那么教师的“现场站位”就要靠后、再靠后,充分地让幼儿自发自由自主地搭建,享受游戏过程的愉悦。这类建构游戏开放性程度极高,其活动目标是长程的、宽泛的、内隐的,教师的作用主要是投放各种幼儿喜欢的建构材料,支持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开展游戏。同时,教师通过观察和评估,了解幼儿的游戏水平和发展状况。
  另一类情况是把建构游戏安排在“个别化学习”区,或以“项目学习”的方式进行,让幼儿更多地学习有目的地看图纸搭建、按计划设计和构造等,且注重引发幼儿的深度学习。如此,不仅教师投放建构材料时要有一定的指向性,教师的现场观察指导也要有一定的目的性。如果发现幼儿的活动远离了活动目标,教师就要以适宜的方式引导幼儿重新关注活动任务,以回归活动的本体价值。在这类建构游戏中,教师的“现场站位”也许就要稍稍“靠前”一些,除了观察、了解幼儿之外,教师可能还需要适时地以适宜的方式介入,支持幼儿开展富有挑战性的活动,以引导幼儿根据当下学习的核心经验、课程要求和发展需要,收获更多有益的经验。
  可见,建构游戏在课程中的不同定位,决定了教师介入和师幼互动方式的不同。我们的最终目的应是让幼儿在具有不同意义的课程活动中,收获更多元、更丰富的成长经验和经历。当然,在幼儿园里,课程活动的分类是相对的,幼儿在建构过程中也会因人因时因境而产生许多不同的情况或问题,教师要辩证、灵活、合理地把握现场,更要从课程整体性的角度来理解课程中不同活动的意义和价值,从而使介入指导更为专业。
  回到本案例所描述的活动情形,这里的建构游戏似乎属于第一类情况,因为幼儿是在自发的游戏情境中开展建构游戏的,其间,建构游戏已转向了角色游戏。另外,案例中的幼儿是小班年龄段的,他们在玩的大多是自主性的建构游戏。因此,教师此时的介入指导可能要更偏向于符合自主性游戏定位的方式。
  三、在建构游戏中教师应如何与幼儿互动
  若将建构游戏定位为自主性游戏,教师应如何与幼儿互动呢?
  首先,要树立相信儿童的观念。相信儿童,是教育的基本出发点。每个儿童都是有能力、有自信的学习者和交往者,都有与生俱来的游戏才能和发展潜力。在建构游戏中,教师更要尊重幼儿、理解幼儿、信任幼儿,支持他们自主克服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即便是案例中的小班幼儿,他们也会按照自己的行为方式、自己的成长逻辑进行游戏,享受游戏所带来的无与伦比的乐趣。教师需要秉持信任幼儿的理念,让幼儿自由地玩,让游戏回归幼儿的世界,让幼儿尽享游戏的别样欢乐。
  其次,要掌握有效的互动方法。正如案例中所提出的,一线教师在观察幼儿的建构游戏时,感到非常困惑的是,如果发现幼儿的搭建水平过低怎么办?如果发现幼儿建构技能方面的问题,如幼儿遇到延长、平铺、架空、围合以及布局等方面的困难时,教师要教吗?教师该怎么与幼儿有效互动?
  的确,建构游戏的水平与建构的技能有着一定的关联。那么,如何做到既尊重幼儿的游戏意愿,让幼儿自主自由地建构,又不断帮助幼儿提升建构技能与水平,获得建构上的自信呢?一线教师们所总结出的实践经验是:第一,鼓励幼儿之间的经验交流。充分利用同伴间的差异资源,引发相互学习。比如,在交流分享时,请幼儿介绍“你的高架桥为什么能搭得那么高又不倒下来”“你是怎么把花园围起来,让花园那么漂亮的”。同伴间的互动,是交流学习,是建构技能的自然习得,更是一种有效的同伴激励。第二,教师分享自己的作品。教师不妨自己搭建一些作品放在活动室供幼儿欣赏、模仿和探索。但要注意,教师提供的作品其反映的技能水平应处于幼儿的“最近发展区”,这样才能有效地发挥支持作用。第三,教师只在必要时才介入。当幼儿兴趣降低或几近放弃时,教师可以同伴的身份介入引导——“我们一起来试试,也许换一块积木就不会倒下来了”“试试这样的方法,可能会更加漂亮”。教师的介入要赶在幼儿放弃前,以保持幼儿对建构游戏的热情。   在本案例中,当教师看到幼儿依旧是搭完长枪大炮就开始玩打仗游戏时,她介入了幼儿的游戏,借着幼儿感兴趣的游戏情景示范起了怎样搭城堡。显然,这位教师太不满意幼儿展现的搭建水平了,也太希望教幼儿新的搭建方式和技能了。其实,如果幼儿的认知经验、空间概念水平、精细动作能力尚未发展到一定阶段,教师太“靠前”的互动方式不仅教不会幼儿,还会严重影响幼儿自主游戏的乐趣。因为幼儿建构水平的提升很大程度上受其动作发展水平的制约,某种动作从无到有,有赖于生理的成熟,而动作从笨拙到熟练,是个体通过在游戏中自发、反复地练习而实现的。游戏中幼儿的建构水平恰恰反映了他们真实的发展水平和发展需要。教师要做的是正视幼儿的特点,顺应幼儿的需要,让幼儿以自己的方式开展令他们快乐的建构游戏。
  四、怎样看待建构游戏中幼儿的“水平”问题
  令案例中的教師特别感到焦虑和困惑的是:如果不介入,幼儿能否得到很好的发展?
  这一问题其实非常具有普遍性,反映的是教师怎样看待建构游戏中幼儿的“水平”与“发展”的问题。我认为,在这类以幼儿自主活动为主的建构游戏中,教师假如只看到幼儿建构技能上的发展,就有失偏颇了,教师免不了会过度介入,免不了去左右幼儿,甚至还会干扰幼儿快乐的游戏。事实上,在这类建构游戏中,幼儿会呈现出多方面的能力水平,教师应该学会全面地观察、识别、解析、判断。例如,幼儿的兴趣和专注力的情况如何,能否持续、稳定地将注意集中在搭建活动中,专心致志于搭建对象?又如,幼儿的空间思维能力发展水平如何,解决问题的能力怎样,能否在遇到困难时(如建构物倒塌了、材料不够了)独立、主动地解决问题?再如,幼儿在游戏中表现出的想象力、模仿力、创造力水平如何?本案例中,小班幼儿玩打仗游戏时“蹲在地上、钻入桌底、躲到椅子后面”,反映出他们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表现力。此外,幼儿在搭建过程中与他人交往的水平,反映出的规则意识(搭完了能否将积木物归原处),以及介绍自己作品时解释、表达的能力,等等,都体现了幼儿的综合素养,都值得教师去观察、评价。总之,教师在建构游戏中不能只看“技能”,而不看幼儿的全面发展水平;不能只在乎“搭了什么”,而忽视更值得关注的搭建过程;不能只重视片面的“建构水平”,而轻视幼儿在游戏中的感受和体验。
  概言之,建构游戏属于幼儿园游戏中的一类,也是幼儿园课程的一个组成部分。我们应从课程整体性的角度,全面把握幼儿园课程中每一类活动的特质和彼此之间的关系,明确定位、有效互动,让课程成为幼儿成长与发展的土壤,让建构游戏成为幼儿快乐的源泉。
其他文献
一、高校后勤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必要性.rn(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高校后勤与市场经济接轨的主要途径.高校后勤社会化要求首先必须是市场化,高校后勤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就是要
随着当前校园建设的不断深入,校园文化与学生的课余生活日益丰富,各类校园媒体也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这对于校园舆论环境与导向有着十分重要的引领和带动作用。然而,目
在我园小班有一种像子弹头的插塑积木,男孩们非常喜爱,每次玩桌面建构游戏时总是拿来搭长枪大炮。可是从建构的角度看,他们似乎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仅限于这一种建构方式,再没有其他类型的作品,而搭建完后,他们就拿着这些道具离开座位,蹲在地上、钻入桌底、躲到椅子后面,兴奋地玩起了打仗游戏。   一天,科科又选择了玩子弹头积木,然后和涵涵玩起了打仗游戏,场景就如昨日重现。我走过去,借着他们感兴趣的打仗游戏情景,说
期刊
语文教学需要在理性的基础上进行思考,知道教学策略,但落实到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还需要发挥语文的人文精神,将感性教育融入课堂,保证课堂教学的丰富性。
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能力水平决定了他们在建构区开展活动时往往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出现如案例中的情况。如何更好地引导小班幼儿开展建构活动呢?作为一名一线教师,我曾做过以下尝试。  1.激发兴趣  小班幼儿小肌肉动作发展水平不高,因此,在提供材料时,我都是选择形状较为单一、易于拼搭的积木,同时,保证积木数量充足,以满足幼儿开展平行游戏的需要。  然而,光有积木是不够的,材料過于单一会使游戏变得乏味,
期刊
在课堂教学中,只有把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他们才会积极主动地学习,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只要把地理学科的趣味性很好地发挥出来,让学生对学习地理产生浓厚的兴趣,学生就会在教学中发挥主体作用,因此,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是学好地理的重要条件。  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学习兴趣包括直接兴趣与间接兴趣:直接兴趣,就是指和学习的内容联系密切的兴趣,如,学生对某一学科的知识的兴
案例中的教师面对小班幼儿在建构活动中主题单一、简单重复的状况,感到非常焦虑,担心幼儿没有获得应有的发展,进而希望通过示范讲解,让幼儿从单一拼搭武器转向搭建大型、复杂的城堡,以实现技能的升级,并呈现出丰富的作品。其实,这是想要借助“教”的手段“缩短”幼儿的认知过程,“提高”活动效率,以呈现“精彩”的结果。然而,一旦幼儿回归自由创作状态,在教师看来又变得“几乎搭不出什么东西”了。理想与现实的反差,也让
期刊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幼儿的游戏是基于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获得的经验而开展的。如果幼儿的建构活动长时间维持在同一水平,说明了两个问题,一是幼儿缺乏足够的生活经验,或者是难以将生活经验与建构活动建立联系,因此不知道可以搭些什么、怎么搭;二是幼儿缺乏必要的建构技能,即在搭建时不知道如何通过垒高、围合、架空等方式表现具象的物体,实现自己的设想。丰富的生活经验可赋予游戏灵魂,必要的建构技能可赋予游戏血肉,因此,若想提高幼儿的建构游
期刊
本学期初,我开始担任六年级的《品德与社会》课。我信心十足,暗下决心:一定要精心备课,把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思想、行为实际相结合,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寓教育于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并为之周密计划,甚至连上第一节课的开场白都做了充分的准备。  第一节品德课,我安排的内容是有关《小学生守则》和文明礼仪方面的。在我将推门进入教室时,一个刺耳的声音冲击着我的耳膜,有个学生高喊我的乳名,引得同学们哄堂大笑。顿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