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涵·逻辑·实践:习近平立德树人观三维探析

来源 :实事求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ezongj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全局和战略高度,就立德树人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形成了习近平立德树人观,科学回答了新时代中国教育“立什么德、树什么人”这一重大问题.习近平立德树人观具有深刻的生成逻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中国共产党人德育思想的传承与创新是其历史逻辑,对马克思人学理论的继承和发扬是其理论逻辑,新时代对教育的必然要求是其现实逻辑.践行习近平立德树人观,要从以文化人、以德育人、实践育人的实践向度人手,将立德树人融入学校教育的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
其他文献
工会机关系统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如何,直接关乎职工群众对党的认识和看法,意义重大。北京市总工会一直坚持把基层党风廉政建设作为机关党建的重要内容,为扎实推进北京市总工会
分析中国法官的遴选与退出机制,可以发现,中国法官群体是低同质化的,因而其对于不同激励因素的态度也存在较高程度的分化,与同质化的西方法官群体相比具有相当大的差异。因此
在不久前发表的一篇评论文章(1814年卷,第1-32页)中,本人曾就制定德意志统一民法典之必要性附带发表了一些拙见.这让一些值得尊敬的人士敦促我专文对这一重要问题予以更细致
1923年6月12日至20日,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举行。出席大会的代表30多人,代表全国420名党员。大会接受共产国际关于同国民党合作的指示,通过《关于国民运动及
石漠化被称为“地球癌症”,是岩溶地区土地退化的极端形式,“山高坡陡石头多,少水少田少树木”是其最真实的写照,普遍存在着贫困与生态环境恶化的双重压力,严重制约着经济社
期刊
在日常生活中,普通人对法律的“态度”多为“应付”和“利用”,此种实用主义乃源于现代性法律所固有的“机器”特性.而在大众文化兴起的背景下,包括法律人在内的普通人所秉持
发展问题,是长期困扰人类的历史问题,也是当今世界普遍关心的时代课题。马克思晚年提出的俄国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设想,蕴含着落后国家如何解决发
光阴荏苒,不知不觉,洪先生已经逝世25年.我在北京大学上学时期是他的学生,在科学院哲学所工作时期,经常向他求教,来往甚多.有几件往事,难以忘怀,现在书写出来,作为对他的纪念
期刊
文物是一个民族悠久文化的物质载体,博物馆蕴藏着一个民族的文化基因,应当充分利用博物馆的功能作用,加强对青少年文化自信的培养.把文物作为教材,可以把文化以具体、形象、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