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氧气包是常用的医疗设备,主要用于转运病人或家属保健吸氧。我科在使用过程中发现几个问题:1 氧气包的输氧管是用的比较硬、粗的橡膠管,塑料开关夹很容易撑破;而且开关夹关到最小,氧气袋仍然会漏气。2 氧气包的输氧管与现在的一次性鼻氧导管没法直接连接。3 氧气包输氧管的直径一致,控制氧气流量的开关夹开到最大时,开关夹容易滑脱丢失。
为此我科改良了氧气包输氧管,制作如下:1取6-8厘米止血带、负压引流盒内的连接器、输液器上的开关夹。2 将开关夹套上止血带 3 用连接器将止血带与氧气包的输氧管连接。4 止血带前端再接一个连接器与一次性鼻氧管连接就可以使用。
优点:1 止血带是柔软的硅胶材质,容易关紧不漏气,开关夹也不易损坏。2 方便使用,连接器可以直接与现在的一次性鼻氧管连接。3 因为止血带较软,为了防止使用过程中弯曲中断输氧,止血带只比开关夹长2-3厘米,用来套连接器。4输液管的开关夹较小,刚好套在止血带上,不易滑脱。
浅谈大黄附子配伍
李惠梅
(吉林省公主岭市中医院 吉林 公主岭 610034)
【摘 要】本文从历代文献方面论述了大黄附子配伍应用,为两者配伍的深入研究奠定基础。
【关键词】大黄;附子;配伍
大黄附子配伍应用首见于东汉张仲景《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载大黄附子汤,此后,两者配伍临床应用非常广泛。历代文献所载这一药对配伍的方剂甚多,本文以《中华医方精选辞典》一书为基础依据[1],对大黄附子配伍药味组成在10味药以内的18首方剂进行分析,浅议两者配伍源流。
大黄附子配伍源于大黄附子汤,主治寒积里实证。方中大黄附子共为君药,以苦寒泻下之大黄,泻下通便,荡涤积滞;以辛热之附子,温里散寒,止腹胁疼痛。《金匮玉函经二注》大黄附子汤补注谓之:“此寒邪之在中下二焦也……于此偏痛,必有所积。积而至于发热,其为实可知也。乃视其脉不滑数而紧弦,洵为阴脉,…且紧属痛,因寒而痛;弦为实,亦因寒而实。固非下则实不去,非温则寒不开…… 厥阴之实系少阴之寒而实,苟不大用附子之热,可独用大黄之寒乎…… 大黄附子汤治阴气结深于内也,偏痛用大黄,岂非从治之法乎?”二药为典型的寒热配伍,以大黄之苦寒佐制附子刚燥之性,一热一寒,温通并行,辛苦通降,相反相成,首开温下先河。
至唐代,孙思邈创制之温脾汤,用于阳虚寒积证。方中附子大黄共用为君,用附子之大辛大热温壮脾阳,解散寒凝,配大黄泻下已成之冷积。芒硝润肠软坚,助大黄泻下攻积;干姜温中助阳,助附子温中散寒,均为臣药。人参、当归益气养血,使下不伤正为佐,甘草助人参益气,同时调和诸药为佐使。诸药合力,使寒邪去,积滞行,脾阳复。本方温通、泻下与补益三法兼备,寓温补于攻下之中,具有温阳以祛寒、攻下不伤正之特点。唐宋时期,附子大黄配伍,治疗临床病症有多种病机变化,其功效、主治通过与他药配伍得以充分发挥。宋以后,两者配伍发挥较少。近代,对大黄附子配伍应用的临床报道甚多,但方用大黄伍附子均取大黄去性存用及其温下的特点。
综上可以看出,大黄附子配伍始于东汉,在唐宋时期达到鼎盛,因此对唐宋时期两者配伍诸如配伍比例、配伍地位、功能主治变化等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对近代拓宽两者的临床配伍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彭怀仁.中华医方精选辞典[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
为此我科改良了氧气包输氧管,制作如下:1取6-8厘米止血带、负压引流盒内的连接器、输液器上的开关夹。2 将开关夹套上止血带 3 用连接器将止血带与氧气包的输氧管连接。4 止血带前端再接一个连接器与一次性鼻氧管连接就可以使用。
优点:1 止血带是柔软的硅胶材质,容易关紧不漏气,开关夹也不易损坏。2 方便使用,连接器可以直接与现在的一次性鼻氧管连接。3 因为止血带较软,为了防止使用过程中弯曲中断输氧,止血带只比开关夹长2-3厘米,用来套连接器。4输液管的开关夹较小,刚好套在止血带上,不易滑脱。
浅谈大黄附子配伍
李惠梅
(吉林省公主岭市中医院 吉林 公主岭 610034)
【摘 要】本文从历代文献方面论述了大黄附子配伍应用,为两者配伍的深入研究奠定基础。
【关键词】大黄;附子;配伍
大黄附子配伍应用首见于东汉张仲景《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载大黄附子汤,此后,两者配伍临床应用非常广泛。历代文献所载这一药对配伍的方剂甚多,本文以《中华医方精选辞典》一书为基础依据[1],对大黄附子配伍药味组成在10味药以内的18首方剂进行分析,浅议两者配伍源流。
大黄附子配伍源于大黄附子汤,主治寒积里实证。方中大黄附子共为君药,以苦寒泻下之大黄,泻下通便,荡涤积滞;以辛热之附子,温里散寒,止腹胁疼痛。《金匮玉函经二注》大黄附子汤补注谓之:“此寒邪之在中下二焦也……于此偏痛,必有所积。积而至于发热,其为实可知也。乃视其脉不滑数而紧弦,洵为阴脉,…且紧属痛,因寒而痛;弦为实,亦因寒而实。固非下则实不去,非温则寒不开…… 厥阴之实系少阴之寒而实,苟不大用附子之热,可独用大黄之寒乎…… 大黄附子汤治阴气结深于内也,偏痛用大黄,岂非从治之法乎?”二药为典型的寒热配伍,以大黄之苦寒佐制附子刚燥之性,一热一寒,温通并行,辛苦通降,相反相成,首开温下先河。
至唐代,孙思邈创制之温脾汤,用于阳虚寒积证。方中附子大黄共用为君,用附子之大辛大热温壮脾阳,解散寒凝,配大黄泻下已成之冷积。芒硝润肠软坚,助大黄泻下攻积;干姜温中助阳,助附子温中散寒,均为臣药。人参、当归益气养血,使下不伤正为佐,甘草助人参益气,同时调和诸药为佐使。诸药合力,使寒邪去,积滞行,脾阳复。本方温通、泻下与补益三法兼备,寓温补于攻下之中,具有温阳以祛寒、攻下不伤正之特点。唐宋时期,附子大黄配伍,治疗临床病症有多种病机变化,其功效、主治通过与他药配伍得以充分发挥。宋以后,两者配伍发挥较少。近代,对大黄附子配伍应用的临床报道甚多,但方用大黄伍附子均取大黄去性存用及其温下的特点。
综上可以看出,大黄附子配伍始于东汉,在唐宋时期达到鼎盛,因此对唐宋时期两者配伍诸如配伍比例、配伍地位、功能主治变化等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对近代拓宽两者的临床配伍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彭怀仁.中华医方精选辞典[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