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说到语文素养它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语文素养的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语文素养,是指学生在语文方面表现出的"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学识、能力、技艺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丰富内涵,是《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的一个核心概念。
我是一个酷爱语文的人,工作八年一直担任语文教学工作,带过一些学生,也发现了不少问题。语文的最基本技能应该是听,说,读,写这四项基本功。凭我仅有的一点经验看,这四点紧密相联,环环相扣,要想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四点应当从入学开始就扎实地贯穿到每堂语文课中。
先说"听",概括地说,就是通过语文学习,培养孩子具有辨别语音,理解语意,品评话语,即用听觉去辨别世界。而我们在日常的教学中往往忽视了听的重要性。我认为作为一名学生,在听的方面至少有两个要求:第一,要听课文朗读,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听课文磁带,听教师及同学们的朗读,这样有利于记住课文内容。我在教学中并没有强行规定读课文的遍数,但每课上过之后,同学们绝大部分都会背,这就是认真听的效果。听的基础打好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上来了。特别是对一些成绩不太好的同学,如张飞、李磊等同学,听的能力提高后,上课专心听讲,注意力集中,成绩有了明显的进步,大大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促进了班级学生成绩的整体提高。第二,要求学生在课堂上认真听课,专心听同学发言。因为听意味着心灵的沟通,意味着眼神的交流,意味着能够对讲话者进行及时的反馈。要让学生明白,会听,也是一门学问,也是人生中非常重要的本领,要让学生通过听学会交流,训练大家及时捕捉老师讲课过程中重要的信息,听,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基本功。最近几年来,我在教学中注重听的训练,有意识地让学生多参与,让学生听一篇文章后说出文章的主要内容并能概括出中心意思,经过这样的反复训练,同学们听的基本功扎实了。
本学期有一个单元是有关艺术的课文,《伯牙绝弦》,《月光曲》,为了学生能更好的理解课文,感受艺术的魅力我特意搜集了《高山流水》、《月光曲》让学生欣赏,为了体现音乐可以震撼人的心灵这一课文观点,我又播放了不同器乐演奏、不同节奏的曲目,有民乐《喜洋洋》、二胡独奏《二泉映月》、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我在播放的过程中观察了学生的表情,没有几个能投入其中欣赏的,对于音乐节奏的变化他们似乎也毫无察觉,尤其是一个女同学在听《二泉映月》时竟然左顾右盼的偷着笑,可见他们"听"的能力很差,如果不会倾听,心灵永远不会感悟,那学生的语文说写从何而来?因此从最初的语文课堂就应该有针对性的练习,做到上课认真听讲,认真倾听其他同学的发言,并及时做出评价,一旦习惯养成了他们会随时注意,这样坚持学生的语文素养一定会落到实处。
说,就是能正确使用语言,有效地组织语言表情达意,同时能运用姿势、表情、手势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新课改以来,特别注重对学生说的训练,不管是苏教版的教材还是人教版的教材,都加入了"口语交际"这一环节,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说"并没有落到实处,老师对学习内容并不认真准备,学生也只是蜻蜓点水般的说几句。平时在课堂中回答问题也是吞吞吐吐,表述不清楚,和人交往表現的更明显,不自信,害羞,有时问很多遍都听不到回答,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极差。我在课堂上会抓住一切机会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但由于学生们平时积累的少,很多时候给人一种词穷的感觉,说是学生语文素养的最直接体现。老师要多给学生说话的机会,不要害怕浪费时间,一个命题,可以让学生一个一个的说,及时给予准确恰当的评价,训练学生的胆量,培养自信心,一旦他们习惯了这种表达方式就会口若悬河,滔滔不绝,而后面的写作问题自然也会迎刃而解。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我认识到在小学阶段,要加强朗读训练,我经常要求学生"美读"课文,就是有感情的朗读。读的多积累的肯定多,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而现实课堂中读也没有落实到位,学生不懂阅读方法,低年级唱读现象严重,老师也从不做阅读指导,任由学生自己发挥。这样的读还不如不读,坏习惯一旦养成很难改掉,因此老师一定要注重朗读的训练,让孩子掌握正确的朗读方法。对于读,我认为也有两个层次的理解:一是在课内,在学习时,引导学生把课文中的好词佳句找出来,多读读背背,并从语句内容与表达方式上探究,加深感悟。如在读《颐和园》中"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这句话时,要求学生了解这句话说明画的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构图多样,从中感悟我国古代灿烂的文化、智慧和技艺。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品评词句的能力,又培养了积累语言的习惯,为习作打下了基础。二是在课外,要求学生多读课外书籍,广泛了解各方面知识。要让学生知道,没有广泛的阅读,很难培养出过硬的语文能力。
其实我最头疼上作文课,教材的编排是口语交际和习作连在一起,通常我会用1-2节课让学生说,在说的差不多的基础上再写,可由于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差,可想而知,习作水平也高不到哪。学生的习作大都不能围绕一个中心写,是想到一句写一句,不会合理认真的构思;习作中病句错别字连篇,不会认真修改 ;内容没有新意。用四个字概括就是:空、抄、俗、虚。因此,我在作文教学中采取了以下两种做法:1、增加写作量。如果没有足够的写作训练,要想写一篇很好的作文是不可能的。所以每个学期都让学生写日记,做周记,多写作文,多多训练。2、少出命题作文。我认为命题作文是应试的产物,每个孩子的生活不一样,对人生的体验不一样,过多的命题作文只能让孩子养成跟随老师的思路,跟随老师的形式走,最终导致假话空话连篇,习作应该在现实的基础上加上学生合理的想象从而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另外,要把写作与阅读、说话、有机结合起来。
作为一个一线教师,在工作之余我想到了这些问题,写出了自己的困惑,八年的教学生涯是短暂的,凭着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今后我将继续做下去,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为素质教育工程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我是一个酷爱语文的人,工作八年一直担任语文教学工作,带过一些学生,也发现了不少问题。语文的最基本技能应该是听,说,读,写这四项基本功。凭我仅有的一点经验看,这四点紧密相联,环环相扣,要想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四点应当从入学开始就扎实地贯穿到每堂语文课中。
先说"听",概括地说,就是通过语文学习,培养孩子具有辨别语音,理解语意,品评话语,即用听觉去辨别世界。而我们在日常的教学中往往忽视了听的重要性。我认为作为一名学生,在听的方面至少有两个要求:第一,要听课文朗读,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听课文磁带,听教师及同学们的朗读,这样有利于记住课文内容。我在教学中并没有强行规定读课文的遍数,但每课上过之后,同学们绝大部分都会背,这就是认真听的效果。听的基础打好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上来了。特别是对一些成绩不太好的同学,如张飞、李磊等同学,听的能力提高后,上课专心听讲,注意力集中,成绩有了明显的进步,大大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促进了班级学生成绩的整体提高。第二,要求学生在课堂上认真听课,专心听同学发言。因为听意味着心灵的沟通,意味着眼神的交流,意味着能够对讲话者进行及时的反馈。要让学生明白,会听,也是一门学问,也是人生中非常重要的本领,要让学生通过听学会交流,训练大家及时捕捉老师讲课过程中重要的信息,听,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基本功。最近几年来,我在教学中注重听的训练,有意识地让学生多参与,让学生听一篇文章后说出文章的主要内容并能概括出中心意思,经过这样的反复训练,同学们听的基本功扎实了。
本学期有一个单元是有关艺术的课文,《伯牙绝弦》,《月光曲》,为了学生能更好的理解课文,感受艺术的魅力我特意搜集了《高山流水》、《月光曲》让学生欣赏,为了体现音乐可以震撼人的心灵这一课文观点,我又播放了不同器乐演奏、不同节奏的曲目,有民乐《喜洋洋》、二胡独奏《二泉映月》、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我在播放的过程中观察了学生的表情,没有几个能投入其中欣赏的,对于音乐节奏的变化他们似乎也毫无察觉,尤其是一个女同学在听《二泉映月》时竟然左顾右盼的偷着笑,可见他们"听"的能力很差,如果不会倾听,心灵永远不会感悟,那学生的语文说写从何而来?因此从最初的语文课堂就应该有针对性的练习,做到上课认真听讲,认真倾听其他同学的发言,并及时做出评价,一旦习惯养成了他们会随时注意,这样坚持学生的语文素养一定会落到实处。
说,就是能正确使用语言,有效地组织语言表情达意,同时能运用姿势、表情、手势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新课改以来,特别注重对学生说的训练,不管是苏教版的教材还是人教版的教材,都加入了"口语交际"这一环节,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说"并没有落到实处,老师对学习内容并不认真准备,学生也只是蜻蜓点水般的说几句。平时在课堂中回答问题也是吞吞吐吐,表述不清楚,和人交往表現的更明显,不自信,害羞,有时问很多遍都听不到回答,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极差。我在课堂上会抓住一切机会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但由于学生们平时积累的少,很多时候给人一种词穷的感觉,说是学生语文素养的最直接体现。老师要多给学生说话的机会,不要害怕浪费时间,一个命题,可以让学生一个一个的说,及时给予准确恰当的评价,训练学生的胆量,培养自信心,一旦他们习惯了这种表达方式就会口若悬河,滔滔不绝,而后面的写作问题自然也会迎刃而解。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我认识到在小学阶段,要加强朗读训练,我经常要求学生"美读"课文,就是有感情的朗读。读的多积累的肯定多,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而现实课堂中读也没有落实到位,学生不懂阅读方法,低年级唱读现象严重,老师也从不做阅读指导,任由学生自己发挥。这样的读还不如不读,坏习惯一旦养成很难改掉,因此老师一定要注重朗读的训练,让孩子掌握正确的朗读方法。对于读,我认为也有两个层次的理解:一是在课内,在学习时,引导学生把课文中的好词佳句找出来,多读读背背,并从语句内容与表达方式上探究,加深感悟。如在读《颐和园》中"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这句话时,要求学生了解这句话说明画的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构图多样,从中感悟我国古代灿烂的文化、智慧和技艺。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品评词句的能力,又培养了积累语言的习惯,为习作打下了基础。二是在课外,要求学生多读课外书籍,广泛了解各方面知识。要让学生知道,没有广泛的阅读,很难培养出过硬的语文能力。
其实我最头疼上作文课,教材的编排是口语交际和习作连在一起,通常我会用1-2节课让学生说,在说的差不多的基础上再写,可由于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差,可想而知,习作水平也高不到哪。学生的习作大都不能围绕一个中心写,是想到一句写一句,不会合理认真的构思;习作中病句错别字连篇,不会认真修改 ;内容没有新意。用四个字概括就是:空、抄、俗、虚。因此,我在作文教学中采取了以下两种做法:1、增加写作量。如果没有足够的写作训练,要想写一篇很好的作文是不可能的。所以每个学期都让学生写日记,做周记,多写作文,多多训练。2、少出命题作文。我认为命题作文是应试的产物,每个孩子的生活不一样,对人生的体验不一样,过多的命题作文只能让孩子养成跟随老师的思路,跟随老师的形式走,最终导致假话空话连篇,习作应该在现实的基础上加上学生合理的想象从而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另外,要把写作与阅读、说话、有机结合起来。
作为一个一线教师,在工作之余我想到了这些问题,写出了自己的困惑,八年的教学生涯是短暂的,凭着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今后我将继续做下去,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为素质教育工程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