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块来自法国的珍贵牌徽

来源 :文化交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yy20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绍兴老话“堂前”,就是客厅。
  绍兴鲁迅纪念馆的鲁迅故居是一幢两层小楼。楼底下的前半间叫“小堂前”,是鲁迅一家吃饭、会客的地方。
  2016年2月25日下午,法国文化部官员米歇尔·普拉内尔女士和法国驻沪总领事馆文化领事费保罗先生来到这里,在鲁迅文化基金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鲁迅长孙周令飞先生的见证下,将“历史文化名屋”的牌徽授予绍兴鲁迅纪念馆。
  笔者在绍兴长大,因为母亲在绍兴鲁迅纪念馆工作的缘故,从小就出入并熟悉百草园和三味书屋,记得小时候还曾穿着长衫,带一顶瓜皮小帽,和其他小朋友在这儿扮演过小鲁迅和他的同学们。
  绍兴鲁迅故居的小堂前摆放着渐渐老旧的一张圆桌和四只圆凳,一旁有把破旧的皮躺椅。鲁迅先生在绍兴任教期间,在小堂前接待来访的朋友和学生。他记叙过和好友范爱农在这里喝酒聊天,相谈天下事、乡土事;还回忆起病中的父亲常常在躺椅上长吁短叹,借酒消愁,心烦时经常将碗筷摔在地上。在鲁迅先生的笔下,这小堂前笼罩着那过去时代的令人窒息的沉郁。
  然而,当法国友人到来之日,尚在中国农历的正月里,阳光似乎因喜庆而绽放笑脸。举行授牌仪式的鲁迅故居小堂前,被布置一新。
  普拉内尔女士和费保罗先生,在周令飞先生等一行人的陪同下,面带微笑,一前一后穿过鲁迅先生卧室后面的小天井,向小堂前走来。
  普拉内尔女士已是第二次来到绍兴鲁迅故居,看到等候的大家,就像回到故乡见到老朋友一样,十分激动。普拉内尔女士说:“鲁迅与雨果虽然生在不同的国家,但都与对方国家的文化产生过交集。鲁迅对法国文学有着较深的认识,而雨果则曾致力于保护外国的文化遗产,曾抨击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法国的‘历史文化名屋’都曾经是历史发生过的地方。”据普拉内尔女士介绍,由法国文化部发起的“历史文化名屋”项目,迄今为止已为法国200处文化遗产授牌,这些“历史文化名屋”都是历史上对法国的政治、社会、文化产生过重要影响的伟人曾经生活过的地方。绍兴鲁迅纪念馆是第201处“历史文化名屋”,同时也是法国文化部将该荣誉首次授予国外的纪念馆。
  费保罗先生用清晰且流利的中文介绍了雨果与鲁迅曾有过的“心灵对话”,他说:“维克多·雨果非常欣赏和热爱中国,而鲁迅是第一批翻译雨果著作的翻译家之一,如《悲惨世界》。这两位伟大的作家都有敏锐的政治意识和对固有思想的反思,他们的批判精神和抗争精神都是为了让世界变得更好、更公正。”
  本次法国文化部将“历史文化名屋”称号授予绍兴鲁迅纪念馆,正是2014年“大师对话鲁迅与雨果”活动的延伸。
  “大师对话”是由鲁迅文化基金会发起,在绍兴和北京、上海这三个与鲁迅颇有渊源的城市,开启的跨越时空的对外文化交流项目,已举行过2014年“鲁迅与雨果”和2015年“鲁迅与托尔斯泰”两站“对话”活动。
  2014年,时值“中法建交50周年”。
  鲁迅对法国大革命、对法国文学怀有敬意,曾翻译了雨果的作品《哀尘》。雨果在《悲惨世界》里说:“只要本世纪的三个问题贫穷使男子潦倒,饥饿使妇女堕落,黑暗使儿童羸弱还得不到解决,换句话说,同时也从更广泛的意义上来说,只要这世界上还有愚味和困苦,那么,和本书同一性质的作品都不会是无用的。”鲁迅则在他的小说、散文和杂文里,表达了相同的意志。这两位生活在不同时空、不同国度的文学大师,产生有精神共鸣和心灵交流。
  那年10月14日,维克多·雨果的第六代亲属(曾玄外孙)利奥波德·雨果先生、法国文化部官员普拉内尔女士等一行5人来到鲁迅的家乡绍兴,参观了鲁迅故居、绍兴鲁迅纪念馆以及鲁镇,并与中方举行了“鲁迅与雨果”论坛。
  次年5月31日,由周令飞先生率领的鲁迅故乡文化交流团赴雨果的故乡美丽的滨海塞纳省回访。绍兴鲁迅纪念馆将一尊高80厘米、重约70公斤的鲁迅先生雕像作为礼物送给雨果纪念馆。6月1日,鲁迅文化基金会与滨海塞纳省正式签署了一份教育合作协议。
  在“历史文化名屋”授牌仪式上,费保罗先生表示,中国与法国会把这种大师文学作品之间建构的对话用一种谦逊而具体的方式延续下去,致力于两位作家的研究项目以及学校之间的交流。笔者从鲁迅文化基金会了解到,一周前的2月18日,远在万里之遥的维克多雨果故乡法国滨海塞纳省,法国文化部同样授予了维克多·雨果故居纪念馆“历史文化名屋”称号。
  “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叫作百草园……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时至今日,笔者仍能背诵七年级课文里的鲁迅先生的散文名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笔者也记得《社戏》里描写的“乌油油的罗汉豆”、《五猖会》里“孩子们盼望的迎神赛会”、《祝福》里的“彻夜的煮福礼”。鲁迅文化基金会绍兴分会李露儿女士说,法国将“历史文化名屋”首次授予绍兴鲁迅纪念馆,其实质就是鲁迅的文学作品和思想的荣耀和影响力。
  鲁迅是中国的世界文化大师。2016年5月,“大师对话”的第三站“鲁迅与泰戈尔”又要闪亮登场。届时,同为文明古国的印度的一支友好文化访问团将到绍兴访问,开启鲁迅与泰戈尔的“大师对话”。
其他文献
印刷术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巨大贡献。在古代,中国雕版印刷不仅在本国、而且在流传海外后,为各国文化的存续及发展光大起到了无可估量的作用,它同时具有文化的、历史的、科学的、艺术的意义。  2015年10月10日,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世界记忆工程国际咨询委员会在阿联酋阿布扎比举行第12次会议,将韩国申报的“儒教雕版印刷木刻版”正式纳入世界记忆工程。消息传到中国,不少人觉得有些诧异。  其实,从文化角度看,韩国
期刊
这粉和馅的结合,就像是农耕文明进步中留下的生活模本,风情也属细柔和恬美,在本质上反映了瑞安一地经济的富庶发达、社会的中庸安逸、民情的纯洁温顺。  茯苓糕  冬日里,在温州瑞安城区南门一带,清寒的空气里常四溢散发着一种熟透了的米香味,给人一种暖暖的滋味。这是“高长发”茯苓糕的芳香。  用米粉包裹豆沙和茯苓粉的“高长发”茯苓糕,以即做、即蒸、即卖的方式,保证柔软细腻、香甜浓郁的口感,深受市民欢迎。  
期刊
严翔:是动力也是压力  快乐或者忧郁、悲伤,一个人的心境在同一天里肯定会有变化,即便是处于平和的状态。将这些面孔、比如平和的神情,分时段拍摄下来,说明了什么,反映了什么,揭示了什么?  这是浙江省文联“新峰计划”创作(美术、书法、摄影)成果展上一件名为《面孔24小时》的摄影作品带给我们的思考。  展览在浙江美术馆开幕。2015年的冬阳淡淡地透进来,展馆内气氛热烈。观众三五而来,络绎不绝,随处可听闻
期刊
今年是孙中山诞辰150周年、鲁迅逝世80周年纪念。孙中山和辛亥革命,是鲁迅一生的话题,持有崇高的评价。  鲁迅和孙中山,前者系文学家,后者为政治家,但同是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他俩的生平事迹,不论是人生经历,还是政治观点,直至情感生活,都有许多相似的地方,并且身后极享哀荣,一直为世人所崇敬、传颂。  鲁迅与孙中山直接交往,寥寥无几。日本汉学家增田涉写有《鲁迅的印象》一书,里面回忆道:“曾向他(指鲁
期刊
一台春节联欢晚会,于2016年2月20日在罗马尼亚布加勒斯特大学孔子学院下属的巴克乌·费迪南德一世国立高中(Liceu Ferdinand I)孔子课堂举行。让人想不到的是,策划和组织这场海外春晚的,是一名汉语教师志愿者浙江农林大学外国语学院毕业生曹瑞红。  在异国他乡策划一台春晚  2014年7月,曹瑞红顺利完成学业。在就业挣钱和志愿者之间,她选择了报名参加中国汉办孔子学院总部的汉语教师志愿者,
期刊
旅居加拿大的台湾诗人痖弦说:“以中文在世界上的热烈、交流、激荡等现象来看,华文文坛大有机会在不久的将来成为全世界最大最可观的文坛。”  浙江省文联文艺研究室原主任龙彼德是当代华文文学的研究学者。35年来,他始终与台、港、澳及海外华文作家们保持着密切联系,关注他们的创作动态,撰写了数百万字的研究专文和论著。他预言华文文学将在中外文化的交流交融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发现华文文学的重大价值  龙彼德是
期刊
“来过,便不曾离开”,这是每一个去过乌镇的人的心中印记。充满青春理想的乌镇,是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一种文化范式,是浙江整体发达的一个缩影,像一种现象,凝聚着浙江人追逐“中国梦”的生动创造。  暖冬的收获  “在岁月的冲刷中,这个地方兴盛过,也破败过;曾经烟雨西窗,也曾经衰草枯杨,但现在,它却以一种从未有过的风华再次呈现。”  纪录片《乌镇》解说词如是说。  乌镇有1300年的历史沉淀,在传统古典
期刊
澄潭空碧似的画面,细烟迷蒙般的情怀,是曼殊的代表作《本事诗》,便也成了他人生的喻示:  春雨楼头尺八箫,何时归看浙江潮?  芒鞋破缽无人识,踏过樱花第几桥!  曼殊的一生处在近代中国的风雨年代。他曾为志士,为僧侣,为作家,也是伶人情种。他用三十五年的光阴,演绎了一场“奇人奇行”的戏文,终局换来西湖孤山墓茔前的一片凄清。  革命之僧  曼殊,1884年出生于日本横滨,其父在那里做英国茶行的买办,母亲
期刊
一百年前的1916年,美国诗人埃德加·李·马斯特斯(1869—1950)将他的《匙河集》做了补充再版印行,从而成就了这一诗集永世长存的模样。  《匙河集》恍如自撰的碑记或墓志铭,每一首诗都以独白的形式,讲述着长眠在某小镇墓地里的200多个居民各自心中最深的秘密、梦想和失败。那就是美国故事,连缀起来可成展示风情、文化和历史的长幅画卷。  《匙河集》是一部在题材、样式和内容方面独特创新的诗集,风行、畅
期刊
海峡文化同根。越来越多的人关注着交流中彼此加深了解的两岸文学。  洛夫(1928—)是台湾著名诗人,被誉为“中国最杰出和最具震撼力的诗人”。洛夫自称“诗魔”,既指创作手法新颖独特,也指对诗歌创作极度热爱,至今,已出版了37种诗集。  龙彼德是位在浙江乃至全国颇具声望的诗人和评论家。他把洛夫当成诗学研究的对象,30年来孜孜不倦,结出了丰硕的成果。年前,龙彼德专程赶赴泰国,与洛夫展开了一场对话。  曼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