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文史教材人文价值的流失及其对策

来源 :人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hostwaz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前社会对人文精神教育越发的重视起来,学生在学校中不仅要从教材中学到有价值的理论知识,更要学到其中的人文精神。但是笔者发现当前中学文史教材中的许多充满了人文精神的教材内容在不知不觉之中流失了,教师对教材中仅存的具有人文价值内容的文章发掘不足,导致中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环节的缺失。
  关键词:中学文史教材;人文价值;流失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4-0244-01
  一、前言
  中学教师在教授中学生学习文史知识的同时还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开启学生的智慧源泉,文章从引起中学教材中人文价值流失的四个方面进行探讨,并提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对策。
  二、中学文史教材人文价值流失的表现
  中学文史教材人文价值的流失在中学生许多行为方面都有表现,比如在学校校园中我们时常可以看到有同学随地吐痰、乱扔垃圾等不文明行为。更有甚者,仅仅因为一点小小的事情就恶语相向,拳打脚踢。这些行为与教育者对学生所期望的彬彬有礼、温文尔雅的个人修养差距甚大。在学习上,不少学生不愿意在平时下苦功夫,抄袭别人的作业,对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漠不关心,在考场上为了追求更高的分数采用各种各样的作弊措施。在日常生活中追求时髦打扮,购买奢侈品。缺乏见义勇为的勇气,对待周围的人和事物比较冷漠。凡事以自我为中心,不顾他人感受。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是中学生们的人文素质却没能相应的提高。
  三、中学文史教材人文价值流失的原因
  (一)教材缺陷。人文精神和价值本来就存在于中学教材的白纸黑字中,其中的价值需要教师和学生主动的去发掘,但是在中学实际教育过程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产生了裂痕。世界上本就没有完美的事物,中学教材也不例外,教材设计者的本意是让学生们通过阅读和学习教材中的课文内容来达到升华学生思想,陶冶学生情操的目的。但是教材中的一些缺陷却让教材作者的期望大打折扣。比如中学语文教材中有一篇莫泊桑的文章《项链》,教师对这篇文章的解读是辛辣的讽刺了马蒂尔德的虚荣心,但是学生们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真的能够达到不爱慕虚荣的境界?从另外的角度来看,我们可以从这篇文章中读出马蒂尔德面对巨大赔偿的时候用自己辛劳的双手去努力劳动,在困难面前不退缩,知难而上的精神。而这种精神也恰恰是现代中学生中所欠缺的。鼓励学生从多种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本就是人文教养的应有之义,却被教材的编制者有意无意的淡化了。
  (二)教师素养元素。教师的素养决定着教师能否充分的发掘出中学教材中的人文价值,也决定了教师能够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高度。当前,很多教师都接受过很多年的应试教育培养,教师的创新能力比较差,当这些教师教授学生的时候势必会受到当年自己学习和理解相同文章时的思维影响,在不知不觉中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拓展。在教师教学期间,由于教学任务繁重,教师待遇又比较低,所以教师很少有时间和机会去阅读名著,深入了解和认识教材中的人文精神。这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教师对教材的理解深度。退一步来说,即使教材编制者编制的教材内容不是很理想,只要教师具有深厚的人文素养,就能够在无意间弥补教材的缺陷。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不少教师贪图省事,对着教材照本宣科,不愿意对教材内容作过多的解释,长此以往,必将会对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产生不利影响。
  (三)学生自身因素。教材承载着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希望,但是教材对学生起到的实际作用却远不至此。学生通过学习文史知识可以完善自身的价值观和人格修养。中学生自身的心理发育还不健全,在学生漫长的成长过程中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人文素养的缺失同学生自身也有着莫大的关系。学生自身懒惰,不愿意去主动的学习,在生活过程中由于贪图方便而不注意自己的行为。享乐主义在学生中严重泛滥,中学生们普遍好逸恶劳,不愿意在学习上下功夫。
  四、避免中学文史教材人文价值流失的对策
  (一)提高教材质量。避免中学文史教材人文价值流失的第一步就是要切实的提升教材质量,这就要求教材的编写者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和宽广的胸襟,教材的编写者应当从文章的不同角度去考虑它对学生价值观的影响,不能仅仅局限于一种思维角度。在设置教材课文问题的时候,编写者应当从学生的角度去考虑这些问题,潜移默化的将一些人文精神包含在问题的答案中。这样学生在思考问题的时候就能够从内心深处感悟到教材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
  (二)提高教师的综合素养。教师的综合素养对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影响很大,这就要求教师不能仅仅为教学而教学,教师应当从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出发,多阅读文献名著和教育期刊,试图从一种崭新的角度去为学生讲解课文内容,充分发掘出课文中的人文精神。在实际生活中,教师更应当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一个好榜样,用自己的言行去影响学生。此外,学校应当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定期组织教师外出学习和考察。
  (三)注重学生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共同培养。学生是人文教育的最终受益者和体现者,教师在教育学生的时候并不能简单的让学生背诵那些充满人文精神的教材内容,而是要引导学生去深入思考和感受课文的魅力。所以说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同提升学生的智力二者之间并不能划等号。只有同时将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有机的结合起来进行人文素养方面的培育才能真正的达到提升学生人文精神的目的。
  五、总结
  当然,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它需要教师、学生、社会三方面有机结合,共同为学生创造出一个优良的人文氛围。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同教师的素养和教材的内容有很大的关系。所以教师应当摆正自己的心态,将同时提高学生的文化知识和人文素养作为自己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周丽萍.构建有效的初中语文人文教学课堂[J].备教导航,2012,(03):12-13.
  [2]施树林. 中学文史教材人文价值的流失及其对策[J].河南师范大学教育周刊,2011,(08):89-90.
  [3]刘济远.论语文阅读人文价值教学与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12,(10):52-53.
  [4]吴文元.影响教师素质结构的因素[J].备教导航,2011,(05):112-113.
  [5]王波. 新一轮义务教育教材改革[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10):62-63.
  作者简介:陈安东(1994-),男,浙浦,浙江中医药大学滨江学院,学生,本科。
其他文献
高尔基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书籍是人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是世界上唯一不会腐朽的东西.rn我是一只名副其实的“小书虫”,在家中一有空闲就
采用文献资料、田野调查等研究方法,探究体育与健康课程体系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以及分析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课程改革执行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开设丰富多彩且学生感兴趣的创新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人们更加注重生活中的细节问题,社会的不断进步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变化,人们在生活中所追求的东西也有所不同,更加在乎的是多
近年来,随着经济建设向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轨道转移,高技能人才对加快产业化升级、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作用越来越凸显.为加快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把高技能人才培养
期刊
美国次贷危机暴露了金融衍生品监管的问题,问题的根源在于监管对金融衍生品的虚拟性本质特征不适应.金融衍生品的虚拟性体现在交易合约的虚拟性、交易物的虚拟性和风险的“无
摘要:分层次教学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能,使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熏陶下,达到最最理想的教育效果。  关键词:分层次教学;教学方法;评价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4-0243-01  长期以来,体育课的教学与考核,只能在教师的严格要求下,按照统一的标准来衡量学生体质状况,导致基础好的“
发现学习法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这符合新课改的要求.本文首先分析了发现学习法的内涵以及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实施发现学习法的意义,并探索在初中语文阅读
新课程对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有这样明确的表述:“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的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学生学习的过程不是由教师向学生单向输灌知识的过程,更不是一个学生机械地被动地接受信息的过程.而应该是学生主动积极地去构建知识和发展自我
期刊
《礼记》中道:温柔敦厚,诗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由此可见,音乐可以拓展人的心境,是人向善的方向发展。这里强调的,是音乐作品对于人性的道德的教育功能。音乐作品可以从人的内在锻炼人的内心修养。换句话说,一个具有良好音乐素养的人,他的品行和道德也必然是有所见长的。孔子提出:“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分别强调了礼乐对社会的美育作用和音乐的修身作用。孟子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