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皮肤的母细胞性浆细胞样树突细胞肿瘤二例

来源 :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yy36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报道2例母细胞性浆细胞样树突细胞肿瘤(BPDCN)。

方法

从临床表现和组织病理学、免疫表型、治疗及预后对2例BPDCN进行分析。

结果

2例患者均为女性,皮损为首发症状。例1结节位于腰背部及左上臂,呈紫红色,组织病理:真皮及皮下脂肪层大量淋巴样细胞呈弥漫性浸润,浸润区与表皮之间形成无浸润带。例2皮损为左膝关节皮下肿块,组织病理:真皮及皮下组织淋巴样细胞呈结节状浸润。2例免疫组化均示CD4、CD56、CD123强阳性,Ki-67阳性约40%,MPO、EBER阴性。例1 TdT阴性,例2 TdT阳性。骨髓象均显示:粒系、红系及巨核系增生活跃,分叶阶段细胞比例增高。骨髓免疫表型均显示:未累及骨髓。血常规均示贫血。例1于确诊2个月后死亡,例2经VDLP及CHOP化疗后皮损消退,并进行同种异体骨髓移植,目前状况良好,皮损无复发。

结论

BPDCN是少见的常以皮损为首发症状的恶性肿瘤,以迅速生长和高度侵袭性为特征,预后不良,无标准的治疗方法,早期诊断,进行治疗干预可改善患者预后,异体骨髓移植可明显延长生存期。

其他文献
乳腺增生病是育龄期女性的常见病,严重威胁着女性的健康,其发病率高达70%~80%,并且极容易复发,本文从中医理论出发,阐述了本病的病因病机,着重归纳了中医治疗方法,有中药口服
系统性硬皮病是一种多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病理基础为微血管异常、免疫异常激活,并最终导致皮肤及内脏器官的过量纤维化。系统性硬皮病有着不同的、相互重叠且分界并不清楚的许多亚型,临床上,根据皮肤的受累程度,系统性硬皮病可以分为两个主要亚型:局限性系统性硬皮病以及弥漫的系统性硬皮病。两种亚型都可以累及肺、心脏、肾脏、食管以及肌肉骨骼系统等内脏器官。其发病机制及遗传背景尚未清楚,国外已经针对系统性硬皮病
单纯糠疹是一种发生于儿童的局限性色素减退性疾病,有轻微鳞屑,边界不清。其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特应性体质、干燥及日光照射是潜在的危险因素。组织病理显示,病变区域表皮基底层黑素含量较皮损周围正常皮肤处明显减少,免疫组化显示,病变区表皮基底层黑素细胞含量与皮损周围正常皮肤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中可以使用润肤剂。新近研究显示,钙调磷酸酶抑制剂等抗炎药物可以起到良好的治疗及预防复发的疗效。
系统性硬皮病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确切病因不明,可能与微血管病变、免疫反应、细胞外基质合成过多相关。近年来,有证据表明,氧化应激可能在系统性硬皮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一些学者提出,在系统性硬皮病发生的初始阶段,患者体内激活的成纤维细胞能产生大量的活性氧,使机体处于一种过度的氧化应激状态,在这一状态下,大量产生胶原蛋白Ⅰ,促使组织纤维化。将围绕氧化应激、氧化应激产物及其如何通过调节细胞因子
肿胀性红斑狼疮为皮肤型红斑狼疮的亚型之一,其临床特征为紫红色斑,单个或多发斑块,表面光滑,边界清楚,不形成瘢痕,无糜烂、萎缩、鳞屑、毛囊角栓等表皮的改变,且具有显著光敏性,好发于日光暴露部位。组织病理学特点为血管及附属器周围淋巴细胞浸润,真皮网状层黏蛋白沉积,无明显表皮受累,直接免疫荧光检测为阴性。氯喹和羟氯喹治疗有效。
抗抑郁药能改善患者抑郁的情绪障碍,部分药物还具有镇静、镇痛及抗组胺作用,目前已用于治疗各种皮肤病。其中三环类抗抑郁药及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应用最广泛,治疗的相关疾病包括原发的精神性疾病、与情绪或压力相关的皮肤病、纯粹的感觉障碍及与精神状态无关的皮肤病。其疗效好,不良反应相对较小,对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α黑素细胞刺激素作为黑素细胞刺激素中作用最强的一种内源性小分子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肽,主要在脑垂体中产生。α黑素细胞刺激素可以促进黑素细胞增殖、产生黑素小体以及通过小眼畸形相关转录因子调节黑素细胞分化,引起皮肤色素沉着。研究发现,白癜风患者表皮及血浆中的α黑素细胞刺激素浓度降低。临床推荐α黑素细胞刺激素的类似物afamelanotide和性类固醇甲状腺激素治疗白癜风,性类固醇甲状腺激素可诱导黑素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