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活力课堂 凸显学生主体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ibang027123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学生对学习的意义认识不足,对于学习行为的产生都是凭借自己对活动的好恶开展的。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丰富的教学评价方式,帮助学生培养积极的学习体验。
  关键词:数学;课堂;教学;主体
  小学生积极性强,更期待通过主动参与的方式学习新知。但是,小学生又将教师看作是课堂中的权威,惧怕出错也唯恐教师的批评,导致小学生在课堂中无法积极展现自己的学习成果,也无法及时暴露自己学习中存在的错误。基于这种现状,教师应当着力于构建活力课堂,凸显学生主体、点燃学生动能,促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提升。
  一、 构建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民主和谐师生关系是高效教学的前提。在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環境下,学生不再惧怕教师、不再害怕出错,而是更加积极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课堂教学中新知的生成量增多,课堂容量在活跃的氛围中变得更加愉悦积极。对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当秉承以下教学原则,以促进活力课堂的构建。首先,教师要秉承尊重学生和信任学生的原则,相信学生在问题解决中的潜力、尊重学生对问题阐述的不同看法甚至是错误的观点。根据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发表的观点进行针对性的引导和启发。针对学生的错误,教师更要秉承发展性的眼光看待,并通过悉心的指导和启发,纠正学生的不足。例如,在《分数的除法》这一节内容的教学中,学生往往对一些情境中的单位“1”认识不足,并且出现找错相应单位“1”的情况。针对这一现状,教师要认识到单位1这部分是学生学习中的难点,相对抽象。此时,教师可以结合情境和直观图片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启发。例如,在情境“某试验田中,棉花的面积占所有试验田总面积的2/5”中,教师可以通过Venn图的方式帮助学生直观呈现,利用好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出现的错误,并加以针对性的指导和纠正,从而融洽师生关系,让学生在课堂中敢于说、善于说,从而凸显学生在小学数学学习中的主体性。其次,小学教师在语言的表述上,应当具有更高的亲和力,讲究语言的艺术性和技巧性,从而让小学生在教师具有亲和力的方式下开展学习活动。由以上民主高效师生关系的营造,帮会学生在小学数学学习中点燃热情、提升动能,进一步强化活力的课堂的构建。
  二、 组织丰富的学习活动
  小学生的思维能力以直观形象思维能力为主,对于事物的认识还需要直观事物的启发和引导,并通过主动地参与过程,经历新知的产生过程,才能实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教学效果。对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规律的获得,需要教师构建丰富的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在活动的参与中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以深化学生理解,强化学生对新知的应用。例如,在《可能性》这一节内容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亲身实践验证的方式开展学习。首先,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抛掷一枚硬币,将会出现哪些结果。结合学生的常识,学生知道:必然是正面或者背面两种结果。并且两种结果的可能性是一样的,也就是1/2。基于这一认识,教师给学生提供纸质圆盘,圆盘中分别画出面积不同的区域,其中红色区域最大,黄色区域面积居中,蓝色区域最小。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当圆盘转动后,中间的指针指到哪个区域的可能性最大,指到哪个区域的可能性最小?随后,学生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进行猜想。于是教师组织学生开展验证活动,引导学生分别通过转动圆盘,记录每一次圆盘转动后最终指针所指的区域,分析其中可能的大小关系。通过学生的验证过程,让学生强化对可能性的理解。经过学生亲身经历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方式,更便于学生积极性的提升,更便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 丰富教学评价性质
  小学生对学习的意义认识不足,对于学习行为的产生都是凭借自己对活动的好恶开展的。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丰富的教学评价方式,帮助学生培养积极的学习体验。一方面,教师要秉承激励性教学评价的理念,善于发现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闪光点和潜能,鼓励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积极行为,包括积极的学习态度、认真的学习活动、对课堂活动的积极参与抑或是在习题解决的准确度。另一方面,在评价时,教师要通过提高教学评价的丰富性和艺术性,提升学生对教师教学评价的期待性。例如,在《长方体和正方体》这一节内容的教学中,对于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实物教学的方式观察分析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经过学生的观察和分析,帮助学生认识到:长方体共有12个棱,共有6个面,并且对边的四个棱是相等的,两个相对的面的面积是相等的。而在正方体的分析中,帮助学生认识:正方体的各个棱是相等的,正方体的12个面也是相等的。当学生在观察分析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和性质时,教师首先要认可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观察的准确性,即便是学生在学习中出现了错误,教师也要认可学生在学习中对活动的积极参与。通过教师善于发掘和积极评价的方式,课堂教学必然更加丰富、学生的活力被释放,学生的思维就被激活,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凸显。
  活力课堂的构建,是释放学生潜能、发掘学生潜力、培养学生对学习热情的重要基础。在活力课堂的搭建中,教师首先需要与学生之间搭建融洽的师生关系,提升自我的亲和力,以减弱学生对错误的恐惧心理和对教师的畏惧;更要通过组织丰富的课堂活动以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并提升学生对课堂参与的热情,让新颖的活动在课堂中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更要注重教学评价这一工具的使用,让丰富的教学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行为,塑造学生积极的学习品质,逐步优化教学设计和数学课堂。
  参考文献:
  [1]袁瑶.兴味盎然,打造小学数学活力课堂[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8(19):60.
  [2]陆玉辉.聚焦有效对话 构建活力课堂——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为例[J].名师在线,2018(16):63-64.
  作者简介:
  杜良叶,山东省滨州市,山东省无棣县第一实验小学。
其他文献
摘 要:“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2011版课标)因此,各种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培养就应在各篇课文中得到逐步落实。本文结合《给予是快乐的》课堂教学反思,列举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在积词、识字、品句、概括、表达等方面的渗透培养。  关键词:培养;运用;能力  《给予是快乐的》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课文。为了加快农村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培养,除围
摘 要:引导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策略:转变教学模式,提高语用意识:营造学生自我表达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找训练点,提高“语用”效率,从几个方面入手:品词积累,丰富语言;仿创句子,活用语言;想象补白,拓展语言;创意续写,内化语言。课外延伸,提高“语用”能力。  关键词:运用;语言文字;策略;探究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由
传播学是一门研究人类信息传播和传播行为及其规律的新兴学科。20世纪20年代,它起源于新闻、信息业高度发达的美国,并在40年代逐渐成型。到90年代后,传播学才引起国人重视,获得较快发展。迄今为止,全国新设的传播学院系或专业已接近400家,以传播学为专业的大学生也有3万余人。  可是,面对如此蓬勃发展的传播学教育事业,有关传播学的学科建设却略显不足,目前符合我国国情的传播学到底包含哪些分支学科,该建立
摘 要:童话绘本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具有积极的作用,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多阅读绘本积累知识,以绘本为载体开展表达技巧训练,多方面训练学生的表达技巧,有助于提升学生表达能力与语文综合素养。  关键词:小学语文;童话绘本;表达能力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特别是低年级语文教学中,提高教学的生动形象程度意义重大。童话绘本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内容,以此为载体注重对学生即行表达能力的训练,能够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笔者在